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搭建“一圈”,共建“一路”助力武汉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6/20 11:11:53
字体显示:  【】  【】  【

“十三五”规划指出,走向服务业大国,基本形成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格局,是衡量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准。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有助于整合全社会的人力资源,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提升人力资源使用效率;有助于规范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各项行业规范和标准,促使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实现良性发展;有助于形成一个自我调节、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的人力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在各个组织中的流动,更好地发挥人力资源的价值。

一、武汉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路径

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包含两层涵义:一是从人力资源服务业业态变动趋势来看,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表现为,从传统的、低端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模式向新兴的、高端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态模式转变;二是从人力资源服务业要素结构来看,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表现为,从劳动或资本密集型产业向专业人才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过渡。从中观的角度,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是指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的发展促使生产要素流入,整体要素禀赋水平提升,人力资源服务业形成核心竞争力,从而得到发展和创新。

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包括几个重要内涵。一是以集聚化为手段,行业要素加快流入和整合。二是以专业化为主要目标,从业人员素质提升。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

在全球化价值链视角下,武汉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总体上将呈现几个典型的特征。

(一)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创新发展阶段必然出现,传统的人力资源服务业业态增长已经趋于饱和

人力资源服务业传统业态增速明显放缓,且行业净收入呈下降趋势,以派遣、招聘、人事代理等传统业态为主要支撑的增长趋于稳定。

(二)人力资源服务业在区域布局已基本完成

最近十年来,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普遍加快了国内扩张步伐,并基本完成在全国的布局,区域扩张步伐将逐步放缓。

(三)产品技术含量大幅提高

随着要素禀赋的改变,新产品、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人力资源服务业与大数据技术的结合,广泛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服务模式,开发新的产品等,是人力资源服务业转型创新的具体表现。技术投入的持续性与企业数据资源的有限性,让以云计算为核心的人力资源SaaS服务(SaaS是Software-as-a-Service,“软件即服务”的简称)和大数据分析成为人力资源行业服务趋势。

(四)产品附加值由低向高演变

要素禀赋的增加,促进了人力资源服务业由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演变。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传统业态经济增长放缓,而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态(人才供应链管理、专项技能外包、全球人才寻访)成为新的增长点。

二、“一圈”:搭建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生态圈

武汉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需要依赖人力资源市场中多元主体的互相促进、互相支持、互相影响,形成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的生态圈(如图1)。

                                                                                                                

(一)人力资源市场供应主体:人力资源服务供应商

人力资源市场供应主体包括人力资源服务事业和人力资源服务行业,人力资源服务事业是指以公共利益为目的,以公共资源为支撑,提供非营利性人力资源服务的组织。人力资源服务行业是指以盈利为目的,通过市场经营手段获取资源,开展各种专业化的我力资源服务的企业。人力资源行业机构在人力资源市场中主要提供人力资源产品和服务,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其使命和价值在于协调人力资源不均衡、不充分的需要,其目的在于为人力资源提供服务和便利,通过合理有效地获取、开发、配置和利用人力资源,使人力资源的效用得以最大化。

(二)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主体:双元主体

人力资源市场需求主体即行业服务对象,是指具有或者产生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的一方,是人力资源服务的需求方,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所提供服务的使用者。人力资源行业需求主体可以是用人单位,也可能是人力资源个体。定位于企业、人才战略伙伴的人力资源市场,应充分理解与把握企业与个人的需求,提供全方位、个性化、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的开放式新型人力资源市场。

(三)政府:双元主体与行业机构之间的桥梁

政府在人力资源市场中起到了市场供给与双元需求主体之间的桥梁作用。一个具有现代化取向的、强有力的、稳定的政府通过定长远的发展目标、发展计划与规划,动员、组织和充分利用全社会的资源。政府主导的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布不仅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同时也尽最大努力满足了双元人力资源需求主体的需求。

政府在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生态圈中的桥梁作用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完善人力资源市场法律法规体系;二是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三是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服务功能;四是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

(四)人力资源行业协会:行业发展的净化器

人力资源创新发展生态圈中,行业协会起到了协调人力资源行业机构之间规范运行、协作发展的作用。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及其章程的规定,制定行业自律规范,推进行业诚信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对会员的人力资源服务活动进行指导、监督,依法维护会员合法权益,反映会员诉求,促进行业公平竞争。

(五)高校及科研院所:行业促进的催化剂

人力资源服务业为双元需求主体提供人才信息、技术等资源,人力资源服务业知识密集型特征决定其对知识、专业人才、教育机构等高人力资源要素依赖性较强。一方面,可以充分发挥武汉的高等教育优势,利用相关高校和研究所为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提供专业人才支撑。另一方面,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理论研究对人力资源服务行业的改革创新起到促进的作用。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中,高校及科研院所通过理论研究与人才培养促进行业发展。

三、“一路”:走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服务经济平台之路

《关于加快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的意见》(2016年8月30日)是国家首次对发展人力资源服务业作出全面部署,指出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要坚持市场主导,需求引领的基本原则,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加快人力资源市场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增强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这为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从当前武汉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发展混合所有制的人力资源服务业,既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也十分必要和迫切。从现实的基础来看,近年来,武汉市人力资源服务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市场主体数量快速增加,服务业态日趋多元,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较好地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保障的需求。但缺乏高端服务产品链,服务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盈利模式单一,也成为制约市场进一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从必要性上来看,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的差异化、服务的精细化、专业化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

发展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建设人力资源产业集聚区,发挥民营资本、国有资本各自优势,一方面,可以推进服务企业的纵向整合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人力资源服务系统中,上下游链条不清晰,研发能力薄弱、服务分层模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推进服务机构体系的多元化、多层次发展,形成服务企业集聚效应与分散效应,从而逐步改变目前人力资源服务细分模糊、机构或业务项目重复建设、因业务重叠而产生的恶性竞争等问题,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要实现混合所有制下推动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关键要实现混合所有制经济下产权体制转型、管理体制转型。构建基于共享经济的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发展商业模式,走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服务经济平台之路。在方式上要“混”,通过产权的融合聚焦共赢,实现各方股东利益最大化;在方向上要“合”,整合国企与民企,打造具有本土化优势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业全产业链的资源平台、服务平台和产业平台。

(一)打造资源平台

1.与HR-ROOT、第一资源等人力资源资讯和媒体专业机构合作,整合、引进、集聚国际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信息、服务产品、服务项目,服务人才等各类资源;

2.与武汉市各大高校机构合作,有效利用其优势人才资源;

3.利用武汉市人力资源产业园对资源的集聚效应,整合吸收,逐步成为各类高端人力资源服务荟萃齐全的资源平台。

(二)打造服务平台

民营资本以合资、业务合作等方式与国企、事业单位机构合作,一起拓展技术含量较高、企业有需求、但市场需逐步培育的高端人力资源服务项目,逐步打造一个能满足武汉乃至国内外企事业单位各类高端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例如,可以和HR-BOSS、甲骨文等国际公司合作拓展HR管理工具服务,与KELLYSERVER、威琅集团等合作拓展专业外包服务等。

(三)打造产业平台

产业平台分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对政府、社会和企业而言,将打造武汉市高端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产品、资讯、人才、技术、投资的集散地,形成具有竞争力和辐射力的产业集群;另一个层面是对混合所有制人力资源服务企业自身而言,要打造政府所属服务机构发展的第二种商业模式,即利用本土化优势开发适应企事业单位发展需要的、有价值的人力资源服务产品和服务项目,并形成产业化,从而通过资本运作的增值获得另一种形式的发展。


建议人:

武汉科技大学教授    周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