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深挖企业创新潜力,抢占智能制造制高点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11/17 11:08:03
字体显示:  【】  【】  【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现代企业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各地政府都把如何推进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的基本对策,为此系统梳理武汉市支持企业创新的相关政策,客观评价武汉制造企业在现有政策环境中取得的成就与面临的不足,了解上述政策的实施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现代产业体系中,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命脉,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2015年5月国家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明确了建设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的制造强国的奋斗目标。武汉市作为中部传统制造业密集地区,拥有汽车制造、光纤光缆、数控装备等优势产业。为了抢抓新兴的智能制造发展机遇,使武汉市从制造业大市,转变为制造业强市,需要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质量效益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进而使武汉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

一、政策梳理及总体效果

武汉市结合本地特点及实际需要,制定了一系列激励企业创新的政策。本文重点研究近3年武汉市支持企业创新的三大政策:《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2014)、《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2016年)》(2013)、《武汉市科技创新促进条例》(2012)。

从总体看,政策实施成效显著。以装备制造业为例,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产业体系,在3D打印技术、感知技术、通信网络技术、数控技术与数字化制造、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涌现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拥有了一批重点企业和产品。例如武重集团在重型超重型数控机床领域行业领先;武船建造的第六代3000米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代表了当今世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技术的最高水平;易瓦特公司成功开发无人机并开始产业化。但是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武汉装备制造业还存在较大差距:企业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受制于人;基础配套能力发展滞后,装备主机面临“空壳化”;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链高端缺位;产业规模小,市场满足率低;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因此克服武汉在企业创新能力上的不足,通过政策引导,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成为提升武汉制造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表1剖析了创新政策实施以来,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产生原因。可以看出,武汉市支持企业创新的政策中,激励性政策较多,但创新要素的协同配置还不够,企业创新动力还不够强,企业创新能力提升较慢,规制性政策还需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协调性政策实施效果也有待提升。

 

表1 武汉市企业创新政策问题分析

 

二、创新政策效果分析:华工科技与大族激光的比较

为了了解武汉市面向企业的科技创新政策实施效果,除了进行上百家公司的问卷调查外,还选取了两家具有代表性的上市公司进行对比研究。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工科技)是武汉光谷装备制造领军企业,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对比公司是同领域、同期成立的深圳大族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大族激光)。

(一) 企业经营业绩比较

回顾2家公司近10年的发展轨迹,可以发现两公司起点基本一样,但是后续差距却逐渐增大。如图1所示,2014年大族激光的营业收入约是华工科技的2倍多。

 


 图1 企业营业收入比较

 

从净利润方面比较,大族激光的优势更为明显,见图2。2014年,大族激光净利润大约是华工科技的4倍左右。


 

图2 企业净利润比较

 

(二)企业科技人力资源构成

企业拥有的科技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对比两家公司的技术人员数量及学历构成,从2010年到2014年大族激光技术人员数量实现了翻倍增长,而华工科技只有微弱增长。同时,2014年大族激光技术人员比重为22.34%,而华工科技为18.73%。可见大族激光在科技创新人力投入的重视程度上,高于华工科技。


图3科技人员构成对比

 

由于华工科技是高校校办企业,在引进高学历人才上,具有先天的优势,因此其员工中的硕士及博士人数都大幅超过大族激光,但是其人才引进增长率又明显落后。

 

图4 企业员工学历构成比较

 

(三)企业知识产权发展

以专利为标志的知识产权积累,是企业原始性创新的基础。近五年,大族激光的专利总数实现了翻倍增长,截止2015年,已获得专利1598项。 而华工科技专利增长只有不到50%,总数达到216项,如图5所示。类似的对比,武汉光电子科技的龙头烽火科技专利总数1698项,与同行业深圳华为的69021项专利相比,差距巨大。由此可见,企业知识产权的投入产出水平也决定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

 

图 5 企业专利数量比较

 

(四)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助

目前,重点创新型企业都会得到政府较多的财政补助,补助形式包括科技项目、人才计划以及各类专项补贴。从图6可以看出,华工科技比大族激光得到了更多的政府补助,但是华工科技的创新产出却显著低于大族激光。目前政府面向企业的科技投入存在边际效应递减趋势,如何改革政府投入补助方式,有效提升企业创新效率与活力,值得深思。

 

图6 政府对企业的财政补助

 

2015年以来两家公司都在加大对激光加工设备产业领域的投资,抢占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的制高点,大族激光推出了高达41亿的再融资计划;而华工科技面向市场的反应则相对迟缓,2011年募集7.5亿资金的投资项目实施也一再延期,预计未来两家公司的差距还将进一步拉大。

(五)政策实施效果的综合分析

分析华工科技与大族激光的发展差异,也可以窥见武汉和深圳两地创新环境的细微区别,作为市场主体的大族激光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动力,而华工科技虽然具有智力资源和政府呵护的双重优势,但是企业创新意愿与潜力却没有得到最有效的激发。因此需要不断调整政策思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见表2。


表2 支持武汉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效果分析

 

三、打造武汉制造业强市的对策

智能制造作为传统制造业与信息化融合的新型生产模式,代表了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武汉市计划到2016年智能技术得到普及,高端装备重点产业智能化率超过30%,逐步建成2-3个产值超过百亿的智能制造产业群和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研发和生产基地。为此需要在以下方面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政策实施。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充分利用武汉获批“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重大机遇,组建市政府牵头的全面创新改革领导小组,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方式,推进依法行政,通过不断加强武汉智能制造战略规划、产业政策、技术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围绕基于互联网的公共服务能力建设,提高产业治理水平。

在东湖自主创新示范区试点简政放权,打造行政审批制度3.0版,规范审批事项,简化程序,明确时限;适时修订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以促进高端装备制造规模化、集约化发展为目标,建立服务创新的管理机制,建立公开统一的创新管理平台,明确政府科技创新管理事权和职能定位,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二)健全产业创新体系

推进产业组织创新,建立集“产学研用”为一体的高端装备产业联盟,在科研开发、市场开拓、业务分包等方面开展合作,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产业化。以市经信委牵头,在高端装备领域开展“互联网+”专项行动,支持产业技术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学习北京经验,联合武汉知名高校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成立武汉协同创新研究院,做好顶层设计,完善治理机制。探索围绕产业链构建创新链,依托重点实验室,建设高水平工程技术中心的内生式发展模式,重点推进“技术成果+合作企业”创建模式,实现知识产权无障碍转移,探索销售额提成或按年付费的回报方式;推进“技术成果+龙头企业”模式,实施龙头企业整合创新工场,加快培育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带动明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大企业集团。

(三)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以东湖示范区一区多园为基础,营造智能制造良好创新生态,行制定和完善制造业节能节地节水、环保、技术、安全等准入标准,加强对国家强制性标准实施的监督检查,统一执法,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技术市场,健全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机制。切实加强监管,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严厉惩处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为企业创造良好生产经营环境。推进制造业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强化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国制造信用数据库,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动态评价、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改革财税政策支持方式

创新财政资金支持方式,逐步从“补建设”向“补运营”转变,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深化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重点投向智能制造、“四基”发展、高端装备等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关键领域,促进制造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实施有利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税收政策,对国企和民营企业高端装备的生产销售实行结构性税收优惠政策,推进增值税改革,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切实减轻企业税收负担。出台对国产重大技术装备定向采购的制度和办法。凡本市企业可以生产的重大技术装备,政府采购、国企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应优先使用、定向采购,推动制造业创新产品的研发和规模化应用。落实和完善使用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等鼓励政策,健全研制、使用单位在产品创新、增值服务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激励约束机制。

(五)健全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

树立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完善创新人才体系。依托国家、省、市相关人才工程,探索武汉高端装备人才向企业汇聚的激励和保障制度。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完善各类人才信息库,构建产业人才水平评价制度和信息发布平台。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国外智力引进工作力度,加速装备制造业人才国际化进程。

建立健全人才流动、使用和激励机制,建立完善制造业人才服务机构。加大培养高层次、紧缺急需专业技术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实施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到管理的人才培养体系。与武汉高校合作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中心,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作者:
武汉理工大学   庄  越   潘文砚   刘佩佩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