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关于推进武汉市能源低碳发展的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6/25 11:16:46
字体显示:  【】  【】  【

2015年11月30日,习近平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幕式报告《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中指出,面向未来,中国将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实施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发展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建立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并提出中国“国家自主贡献”目标,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并争取尽早达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武汉市自2013年获批低碳示范城市以来,先后出台《武汉市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和《武汉市碳排放达峰行动计划》,指出“十三五”期间,全市低碳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进低碳经济、低碳能源、低碳交通、低碳建筑、低碳环境、低碳生活“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建设模式,到2020年,基本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现在产业体系,2022年实现碳排放达峰,将武汉建设成为全国低碳示范城市。

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新兴经济发展模式。符合武汉市低碳示范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国家中心城市定位,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实现产业低碳、能源低碳、生活低碳、生态降碳已成为武汉城市新的发展战略。

一、武汉市低碳发展现状

根据武汉市统计年鉴数据,2007-2016年10年间,国民生产总值由2007年的3209.47亿元上升到2016年的11912.61亿元,累计增长271.17%。人均GDP由2007年的36347元增长到111469元,增长率为206.68%,工业飞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逐年增大,10年间,能源消耗总量由4185.5万吨标准煤增加到4809.36万吨标准煤,增长率为14.91%。与此同时,武汉市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变化,2006-2012年,武汉市燃煤占比基本保持不变,约60%,而2012年之后,由于国家与地方政府政策的引导,新能源占比逐年增加,至2016年,燃煤占比降低至55.27%。进一步考虑武汉市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能源效率和能源消费强度等因素影响,分析武汉市近年碳排放情况,可知,10年间,武汉市整体碳排放量呈现上升趋势,由2007年的2778.11万吨增长到2016年的3030.04万吨,增长率9.07%,其影响因素排序依次为能源效率、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排放强度。

二、武汉市能源低碳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发展思路

由武汉市低碳发展现状分析可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资源、能源禀赋与生态环境对人类的要求逐渐加大,城市低碳发展变得尤为重要,目前低碳发展的主要困境在于:

(一)低碳发展方法论的不够完善

目前,城市碳排放研究的输入主要来源于国家或者地方政府的统计数据,这种方法能多快好省地提供决策者宏观数据。利于国家或地方政策的针对性制定。然而,随着国家的发展,节能减排力度的不断加大,终有一日,这种简单依靠能源消耗来核算的方法将难以解决区域温室气体排放问题。然而,要进行细致的碳排放核算和模拟,完成武汉市温室气体清单,还需要各界相关人士的共同努力。

(二)城市发展与产业发展协同性

武汉市作为中部地区最大的工业城市,直接导致三产结构偏“高碳”,2016年第三产业占比52.6%,与发达国家一般水平(约70%,日本、德国发展偏制造业,比例稍低)还有一定差距。在武汉市低碳研究文献中,更多的是偏向于工业过程的节能减排,而忽视了武汉市整体低碳策略,尽管近年来,武汉市构建了“1(总平台)+4(分部门)+17(区)+N(排放单位)”的低碳节能智慧管理系统,从政策层面上极大地推动了各碳排放主体接入系统,对武汉市低碳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其数据主要来源于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在全面性和准确性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偏差,且主要是针对区域内的规模化的企业,主体主动性仍然不足。

武汉市只有立足于当前经济发展阶段,紧紧抓住低碳示范城市和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机遇,继续降低工业排放,提高能源效率,优化能源结构,打造绿色交通,发展节能建筑和碳金融市场,进而开发出一条有利于武汉市低碳发展的新路。

三、武汉市低碳发展对策建议

(一)低碳发展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武汉市长期以来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重化工工业化特征明显,主要能源为煤炭,相对排放较高,与国家减排目标相悖,形势相当严重。近年来,人均GDP碳排放量由2007年的0.63吨/万元降低至0.21吨/万元,与国内其他低碳城市相比,低碳发展速度迅速,属于低碳发展第一梯队,然而,与发达国家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且其经济发展依然与城市的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存在明显的依存关系,因此,为实现武汉市低碳建设2022年碳排放达标目标,应积极开展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粗放型经济模式为集约型经济模式,开发低碳技术和节能装备技术,提高高污染行业与企业的排放成本,制定合理的碳税制度和适宜的碳补偿政策,以促进武汉市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并尽早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的“脱钩”。

(二)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低碳”

随着国家改革的不断深化,武汉市产业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第一产业占比逐年下降,由1990年的15%降低到2016年的3.3%,第二产业稳中有降,由1990年的52.6%降低到2016年的43.9%,第三产业逐年提升,至2016年占比已达52.8%,产业结构总体上合理,符合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按照库兹涅兹理论,武汉市已步入后工业时代。结合产业结构分析武汉市碳排放情况可知,武汉市近年来碳排放总量呈现整体增长,增速放缓的特征,1997年二三产业碳排放总量约1644万吨,2007年达到2753万吨,增长了67.46%,2016总排放量3011万吨,相较2007年增长了9.37%。因此,武汉市应持续发展第三产业,推动钢铁、化工、水泥、平板玻璃、有色冶炼、石化等行业结构性转型,淘汰高能耗、高污染、经济效益低的传统产业,加大“信息、光电、新能源、环保和现代服务业”等低排放行业占比,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多重发展,进而推动武汉市包括旅游、文化、环保等行业的发展。

(三)进行能源革命,实现“能源低碳”

武汉市单位GDP能耗由2007年0.63吨标准煤/万元降低到2016年的0.17吨标准煤/万元,能源效率提高了4倍左右。10年间,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减排起到了最关键的影响,然而,随着能源效率的不断提高,能源效率的提升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传统的能源生产和利用形式,不利于武汉市能源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武汉市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应倡导煤炭为主的一次能源优化,进行煤矿加工、火力发电、锅炉等高耗能设备改造,控制一次能源消耗,加大水力、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力度和实现化石能源利用率的提高。

(四)开展低碳化人口计划

人口增长问题,不仅是能源、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也是实现低碳化可持续经济增长的关键问题。2011年,武汉市常住人口首次超过1000万,且近年来,呈现逐渐增长的趋势,因此,应合理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总量与生活资源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人口质量与经济与技术发展相协调、人口结构与经济结构相协调。从社会可持续发展整体的角度来看,人民作为社会最重要的核心元素,所以首先需要保障人民的最基本的物质要求,在此基础上逐步促进充分就业,提升人均收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优化生活环境等。从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出发,提升武汉市经济实力,提高生产力,改走节约高效型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达到人口能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于此同时,应推广低碳化理念,改变民众的高碳消费理念,使之渐渐形成低碳理念,使低碳成为一种理念,一种文化,一种信仰。只有通过武汉市全民的努力,将低碳生活和低碳理念渗透到每一个家庭,提高民众的自主低碳意识。增强武汉市人口低碳理念的普及力度,使居民逐步形成节能减排意识,形成低碳生活习惯,才能更好地实现武汉市能源低碳建设。

(五)建立健全的能源低碳化金融体系

近年来,随着武汉市碳交易试点工作的推进和城市各行各业同仁的共同努力,武汉市低碳业务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行业渐渐加入到碳金融的大家庭,形成各种各样的绿色产品。然而,仅仅依靠政策鼓励绿色低碳金融产品发展已不能满足当前社会需要,要推动全行业节能环保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必须依托银行业建立一套健全的低碳金融体系。因此,政府应尽快制定一套低碳化的金融制度,通过分析发达国家碳交易机制经验,掌握低碳交易的规则,明确具体制度,建立一套符合中国、武汉市的碳交易平台。促进政府、银行业与其他行业进行多方合作,共同开展实施低碳交易、证券、期货、基金等金融衍生产品的金融创新服务。与此同时,还应设立商业银行贷款管理机制和绿色信贷机制,促进低碳节能项目、低碳技术创新、碳汇能力及新能源开发和应用技术的高速发展。



建议人: 

武汉新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铭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