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建议

构筑人才政策高地,助力拼搏赶超发展——武汉市招才引智工作的思考与对策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2/18 11:12:39
字体显示:  【】  【】  【

人才是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是赶超发展的动力之源。2017年4月,武汉市成立市招才引智工作领导小组和市招才局,重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集中招才引智优势资源。这既是贯彻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关于“大力推动招才引智”的具体实践,也是我市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重大创新成果,为我市实现赶超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撑。如何让政策落地生根、长效推进?对此,课题组通过调研,深入剖析武汉人才工作面临的“四个不够”的问题。同时,总结和梳理国内招才引智工作先行先进城市 “四个注重”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坚持“四个结合”的政策措施来构筑我市人才政策高地,助力拼搏赶超发展。

一、武汉市人才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不够强化

1.依然停留在把人才作为“打工者”的定位,未能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礼遇。长期以来,由于丰富的人力资源产出与相对落后的经济规模不匹配,使得用人单位处于高高在上的有利地位,可以随心所欲提高用人门槛,并在丰富的人才市场不断挑选“廉价能人”。

2.依然停留在“惟楚有才”的思维,未能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市人才流失面临的严峻形势。坐拥几十所高校和百余所科研机构,具有得天独厚的科教资源和人才优势的武汉当前依然面临高端人才缺乏、优秀人才“东南飞”的尴尬局面。

(二)招才引智的投入力度不够吸引

1.激励政策缺乏大手笔和大突破。从武汉现有的人才政策清单可以看出,现行激励政策在资金激励、住房福利、生活补贴等方面与一线城市相比还有不小差距,缺乏大手笔和大突破。

2.激励政策的创新与突破力度不够。当前,人才政策依然停留在资金激励、住房福利、生活补贴、子女就学等传统的方式阶段,在高层次人才编制管理、股权期权、分红激励、成果转化分配、知识产权保护等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上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和跨越。

(三)人才配置的结构和布局不够合理

1.高层次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严重不足。从近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评选结果的统计(表1)来看,武汉市在高层次创业人才引进、培育的力度上不仅落后于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落后于南京、苏州、杭州等同类城市。

2.人才与产业之间匹配的精准度尚待提高。我市虽然高校云集,人才众多,但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相关产业的国际国内顶尖人才仍然极度缺乏,领军人才可以说是“一将难觅”。

 

表1  近三批国家“千人计划”创业人才评选结果统计(单位:人)

 

(四)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不够优化

1.市场对人才配置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人才引进过程中,相关部门依然沿用传统的“政府推动+行政主导”的模式,对企业主体、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人才团体等参与人才引进、培养和开发的积极性调动不够,未能真正实现人才工作由“一家忙”到“大家上”、从“一对一”到“组团式”的转变。

2.束缚人才发展的管理体制机制障碍尚待突破。比如,人才评价机制不科学。重学历、轻能力,重资历、轻业绩的倾向比较明显,人才“评聘脱节”,用人单位和人才的积极性不高。人才评价后续管理缺位,“一评定终身”、“能进不能出”的现象依然存在。同时,不同性质的单位之间社保待遇差距较大,限制了人才的自由流动,也造成一些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二、国内人才工作先进城市实践中的有益经验与启示

经验给人启示,历史昭示未来。国内人才工作先行先进城市,特别是深圳、广州、温州、金华等地,其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的成功实践为深入推进武汉市人才工作提供了许多经验和启示,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可以总结为“四个注重”——注重平台建设、注重投入力度、注重制度创新、注重宣传推介。

(一)注重平台建设,搭建了“上下联动、横向协调”的人才工作组织框架体系

1.市、区两级高层次人才工程上下联动,相得益彰。在“上下联动”方面,深圳市在市级层面以高层次人才“孔雀计划”为重点工程,着力引进、集聚国际国内一流顶尖人才,逐步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创新创业团队。各区也围绕“孔雀计划”,根据自身产业集聚状况、资源禀赋特色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有针对性地制定实施符合本区域特点的各类区级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和计划。形成市、区两级人才工程上下联动,相得益彰的良好态势。

2.相关职能部门围绕人才工作明确职责、协调配合。在“横向协调”方面,被调研城市的市、区各相关职能部门围绕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明确职责、协调配合,通过构建各部门人才信息共享机制和管理协同机制,形成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在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中强大的整体合力。例如,浙江金华和温州分别于2013年和2015 年在全国范围内率先成立招才局,统筹规划招才引智工作,通过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与突破,构筑人才政策高地,有效促进各类人才的战略性集聚。

(二)注重投入力度,用“真金白银”广聚英才

当前,各地招揽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已经白热化,竞相加大投入力度,用“真金白银”广聚英才,一系列招揽人才的大手笔政策纷纷出台实施。例如,从2016年起,深圳市级财政每年拿出44亿元用于人才工作,相当于2015年预算的2倍多;广州市从2016年到2020年,市财政将拿出约35亿元加快集聚产业领军人才。

在对各级、各类人才引进的支持标准方面,调研的绝大多数城市对引进国内外顶级创新创业人才给予的补贴标准已经普遍达到百万级别,温州和金华甚至达到千万级别,魄力之大、支持标准之高已经超过了深圳、广州等一线城市。这也充分显示出在人才驱动发展、人才决定城市未来的背景下,城市对人才如饥似渴的追求。

(三)注重制度创新,构建了突破性的体制机制和完善的政策体系

在解决高层次人才身份问题上,深圳市提出实行高层次人才机动编制管理,对市外事业单位来深圳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人才,在市属相关单位工作的5年内可按事业单位编制内管理。在发挥用人主体积极性方面,深圳市鼓励行业组织参与人才评价,在新型研发机构、大型骨干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开展职称自主评价试点,建立高层次人才市场化认定机制等。同时,深圳市还探索建立重大人才政策评估制度,构建政策实施跟踪反馈和动态调整机制,逐步解决既往人才工作中存在的重视政策出台过程、轻视政策实施与落实的问题。

(四)注重宣传推介,充分发挥侨界社团在引才工作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1.反哺之情助高端人才回流家乡。旅居海外的华人对故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并一直关注家乡的发展,找机会反哺回馈家乡。因此,遍布五大洲的众多侨界社团以及众多海外华人已成为各个城市在全世界范围内招贤纳才的重要力量。例如,温州每年举办一场“智慧温州·海外高层次人才助推经济转型发展”活动,为温州引进高层次海外人才牵线搭桥。

2.宣传推介传播各地国际化形象。当前,一些城市还通过与海外人才集聚区城市建立友好城市以及举办“侨交会” “文博会”等形式,不遗余力地宣传、推广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和日趋国际化的城市形象,扩大各个城市在各领域和行业的“朋友圈”,为众多海外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者提供了认识家乡、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三、深入推进武汉市招才引智工作改革创新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组织保障与创新工作机制相结合

1.强化组织保障,夯实工作基础。一是制定招才局工作条例,推动人才立法。招才局不是“工作专班”,不是“临时机构”,它是推动和引领我市当前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招才引智工作的重大创新举措。因此,要加快研究制定招才局工作条例和一部全面的关于促进人才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我市招才引智工作规范化、科学化、常态化,确保市委关于人才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得到有效贯彻和落实。

二是实施“三个一批”工程,优化招才队伍。在不增加编制的前提下,通过“选派一批、聘请一批、交流一批”的方式盘活现有招才资源,建设一支更高、更专、更优、更强的专业招才队伍。每年选派优秀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到招才一线挂职锻炼,推动招才工作,促进干部成长;有选择地聘请有渠道、有经验的领导以及退居二线的领导为招才专员;从在汉高校中选拔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到招才局交流工作,聘任为“招才大使”、“引才顾问”。

三是整合内部资源、优化部门配置。在招才局现有组织架构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内部资源、优化部门配置。按照“抓推介、抓服务”的要求组建招才引智宣传部和人才服务部。招才引智宣传部要做好武汉市人才政策以及城市形象的策划、宣传工作;人才服务部直接做好引进人才的各项后勤服务保障工作,逐步建立完善服务人才的专项例会制度。     

2.打造三个平台,创新工作机制。一是举办招才引智擂台赛,营造拼搏赶超氛围。按照“日排查、周调度、月汇总、季分析”的要求在招才局内部举办招才引智擂台赛,擂台赛不仅要比新招、比高招、比实招,还要互通信息、探索方法、交流经验,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干、以赛促效”的目的,确保招才引智各项工作快速推进、落到实处。

二是开发“智汇武汉”APP平台,打造人才政务最优城市。“智汇武汉”APP平台将是一个集人才政策推介、城市形象宣传、人才数据库查询、业务在线受理为一体的网上人才政务管理服务综合平台,平台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服务、无缝体验。平台挂靠在市招才局,负责网上人才政务服务管理工作的牵头抓总、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督促落实。

三是建立常态化人才流动旋转门机制,构建政、校、企命运共同体。人才是武汉拼搏赶超、高校“双一流”建设和企业长远发展共同的核心战略资源。通过建立“旋转门”机制,让党委政府优秀人才、高校高层次人才、企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在政府、高校、企业之间实现身份的阶段性转换。以人力资源的流动、共享为突破口,将地方的空间、舞台、政策和高校与企业的人才、技术、资源紧密结合,共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构建政、校、企命运共同体。

(二)广聚英才与精准引才相结合

1.突出活动引领,构建立体式引才网络。一是广泛宣传推介,营造浓厚引才氛围。邀请专家学者、产业领军人才、知名创业投资人围绕武汉市招才引智与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创业投资、创新创业环境等方面进行主题演讲,组织访谈式论坛。根据武汉市招才引智工作的核心理念,提炼概括出宣传推介口号,通过互联网平台、纸媒、电视广播等渠道,以创意广告、创意视频、深度报道、新闻评论、动态追踪等方式,集中、持续面向全国乃至全球开展宣传推介活动,提升武汉市人才政策的认同感、知晓率和影响力。

二是实施亲情乡情引才,吸引人才回报桑梓。通过举办诸如“鄂籍院士家乡行”、“鄂籍海外人才座谈会”等各类亲情对接和回创引智活动邀请国内外鄂籍高层次人才回武汉看变化、叙乡情、话发展。将招才引智的“管道”伸出去,组团赴海外引才,依托海外华人社团、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风投机构等,在海外建设人才工作联络站,形成常态化的海外引才工作机制。

三是探索建立贡献积分制,不让“草根人才”缺席武汉赶超发展。英雄不问出处,作为不凭出身。身处社会一线的草根创新创业人才虽然没有显赫的学历背景和职称头衔,但他们经过多年的实践磨练,练就“一技之长”,其隐形的经济推动力不可忽视。建议打破学历资质门槛,制定实施《企业实用型人才认定管理办法》以及《企业实用型人才奖励政策积分制管理办法》,规定企业实用型人才凭专利数、工作经历、纳税额、荣誉称号等获得相应的积分,凭积分可在人才服务、子女入学、人才房申请、职称评定等方面,和博士、高级职称人才享受同等待遇。同时,探索建立“草根人才”入选职业技术学院的客座教授、技术攻关小组的成员、职业技能竞赛评委的常态化机制,让“草根人才”有更多获得感、成就感和荣誉感。

2.突出需求导向,实现“靶向引才”“精准用才”。一是实施“绘图制库”工程。首先,绘制全球产业领军人才大数据地图。通过招投标等方式,聘请国内外知名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开发绘制专业的全球产业领军人才大数据地图。该图力图回答以下核心问题:我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如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装备领域的国内外顶尖人才、团队、科研机构有哪些?分布在哪里?待遇如何?其次,对接企业需求,建立全市产业项目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库。全市产业项目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库与用人企业以及我市各部门信息系统进行有效对接,及时、准确掌握各类产业人才的分布、结构、流动、发展规律和需求情况。在此基础上,精准对接供需双方,有针对性地通过高含金量的激励政策重点引进国际国内顶尖创新创业人才。

二是探索实施人才认定“举荐制”。“举荐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及时、准确发现并跟踪培养各个产业领域有潜力的人才苗子,是丰富人才挖掘方式、完善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的一种创新和尝试。“举荐制”具体实施方案如下:由招才局从相关领域遴选举荐委员组建武汉市青年创新创业人才举荐委员会。举荐委员会委员由在汉两院院士、知名企业家以及科研机构高层次科研人员组成。举荐委员会每年在我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和新兴产业领域“点将”推荐一批有重大潜力的、年龄在40周岁以内的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直接认定为我市各类人才计划(“城市合伙人”计划或“黄鹤英才计划”)资助人选,进行跟踪培养。

(三)加大投入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1.加大招才引智工作的财力、物力投入力度。一是对标一线城市,提高人才政策的奖励和补贴标准。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经费用于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或团队的资助、奖励和配套服务以及项目组织、管理、服务工作,经费列入各项目责任单位年度部门预算或专项资金管理。同时,参照、对标国内一线城市以及人才工作先进城市,着力提高各级、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的资助、奖励标准(见表2)。


表2 武汉市与部分城市人才引进项目、支持标准对

 

二是实施人才安居新政,探索建立最具吸引力的人才住房政策体系。住房问题是各层次人才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建议按照“促发展”的政策定位,将各类人才安居房从现有的住房保障体系中相对分离出来,结合人才群体的多元化需求加以完善,形成面向人才量身定做且相对独立的人才住房筹集建设、分配和管理政策体系。根据引进人才的不同层次,可以享受购买共有产权房、拿购房补贴、入住人才公寓和公租房、领租房补贴等不同待遇。其中共有产权房是指个人与市(区)政府指定的部门或国有独资企业分别按照按一定比例共同拥有产权的住房。共有产权房价格一般会略低于周边同档次房源价格,在本地工作一定年份后,每年可按一定比例回购产权的若干份额。

2.坚持“机制活才”,打造最佳人才生态。一是建立杰出人才荣誉制度。对推动我市相关领域科技创新水平赶超发展、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高层次杰出人才,提请授予武汉市勋章或荣誉称号,并在城市道路、公共场所、景观的命名中予以优先考虑。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建立永久性人才激励阵地。依托现有公园、道路打造人才主题公园和人才星光大道。在“智汇武汉”APP平台开设杰出人才事迹专栏。支持我市各行业高层次人才参加国际或国家最高荣誉奖项评选,对获得奖项的人才给予相应比例的配套奖励。

二是建立人才分层、分类评价机制。坚持分层与分类相结合,完善适应各层次和各类别人才特点的人才评价制度。围绕武汉市当前和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同时按照各类人才的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逐步建立层次清、标准高、易操作的人才分层、分类评价制度,制定团队、项目评价规范细则,对各层次人才目录进行动态调整。对武汉市产业发展急需、社会贡献较大、现行人才目录难以界定的“偏才”、“专才”,经市招才局会同有关部门和专家认定后,可享受相应的人才政策。

三是建立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探索建立人才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政策。股权期权,即企业授予激励对象在未来一定期限内以预先确定的价格购买本企业一定数量股份的权利;分红激励,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科技成果实施产业化、对外转让、合作转化、作价入股而形成的净收益为标的,采取收益分成方式实施激励。构建保护知识产权创造为目标的利益分配机制。一方面要推动科技成果的产权化,探索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可产权化的实现途径;另一方面加快成立创新创业人才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平台,将侵犯知识产权的失信行为纳入社会信用记录,拓宽知识产权保护渠道。

(四)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结合

实践证明,招才引智与招商引资相辅相成。一流的高层次人才能够带来一流的项目;一个好的项目能够带来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并能吸引和培养一批高层次人才。因此要加强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有机结合,通过构建“信息互通、人员互流、平台互享、政策互推、成果互认”五大机制,实现从单纯引才、单纯招商,向“人、财、项目”打包引进的模式转变,让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实现共赢。

 1.信息互通机制。一是整合招商引资项目库和人才信息库,建立统一运行的信息交互平台,明确信息互通的内容、互通双方的职责和义务,便于两部门间随时随地互动以及决策部门及时掌握信息、做出决策。

二是建立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信息互通月度例会制度,将从各种渠道汇集的招商项目信息与人才信息集中交流对接,统筹分析、研判各类信息的匹配性、聚合度。

2.人员互流机制。一是建立招商队伍和招才队伍定期互派互挂制度,让两支队伍相互了解彼此工作的流程和相通之处,实现互借优势,互补不足,共促互进。

二是针对引进的重大产业项目和高层次人才团队,选派两支队伍骨干人员组建联合工作部,实现两支队伍联合作战,两类政策无缝对接,两项工作同步落实。

3.平台共享机制。平台推介是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工作的重要手段。实现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有机结合,就要将各自平台的信息源、项目源、资金源高度聚集,整合全市各类招商和招才项目平台,实现平台共享,共促共赢。

一是整合海外招商、人才工作站,合力打造海外高端人才项目资金对接会。

二是打好“乡情”牌,组织开展一系列鄂籍海外人才回乡行活动,鼓励他们回汉投资创业或提供技术服务。

三是注重全国性会展。充分利用广交会、华交会、夏洽会、高交会等全国性会展的影响力和各类经济资源汇集的优势,推介宣传武汉的优势和潜力,吸引各类人才和资本汇聚武汉。

4.政策互推机制。在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的工作中,应向有关工作对象打包推介招商引资和人才引进相关政策,将人才引进扶持补助政策作为招商引资政策的一部分,优化投资环境,促进项目落户和人才引进。

5.成果互认机制。建立更加灵活务实的招商和招才的考核机制,切实推进“招商”和“招才”的密切融合。不论是招商队伍,还是招才队伍在工作过程中如能招到项目和人才,都可以将其认定为个人和部门的年度考核目标进行折算。如能招到重大产业投资项目或国内外顶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应不受部门工作职责范围的限制,受到特别表彰和奖励。


建议人: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     王谦   黄清峰   柳青   别道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