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建议

武汉市科协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与推进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26 11:10:33
字体显示:  【】  【】  【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带动下,各行各业信息化建设成效显著,科协系统也不例外。

武汉市科协在近20年的信息化发展历程中,从网站的创办、“武汉热线”的开通到各种信息平台的建立,无不展示其在信息时代的积极作为。但是,面对云计算、大数据、新媒体等不断涌现的新兴技术,如何根据2016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以及《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进行适当调整,结合自身发展的客观实际,形成发展的特色,促进市科协工作的整体推进,是当前市科协信息化建设中需要认真思考的重要问题和优先考虑的紧迫任务。

一、市科协信息化建设研究的意义

(一)准确定位,形成信息化发展的战略规划与行动策略,从整体上把握市科协信息化发展趋势,推动市科协信息化的领先发展

针对市科协信息化发展近二十年的历史以及由此形成的当前信息化总体层面架构不足的现状,市科协需要立足自身条件,确立长远发展策略,形成“以信息化升级推动科协改革”、以“‘互联网+’为平台提升科协信息化”的战略定位,将信息化放在推动科协改革、增强科协服务能力的基础性、关键性位置,在“互联网+”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系统打造科协信息化新平台,扩展科协信息传播的受众,通过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市科协工作的全面开展。

(二)把握关键,构建以信息平台与关键数据库资源为重点、从基础设施建设到资源平台建设再到合作、共享与保障机制相结合的信息化建设格局,形成市科协信息化的特色化发展

针对当前市科协信息化多种平台建设共存、多项工作齐抓共管所导致的信息化工作重心有欠明朗的现状,市科协需要以建设信息化大平台与关键数据库资源为重点进行突破,通过加快建设特色数字信息资源库、关键数据库资源建设,搭建一个涵盖信息化基础设施与信息产生、流转、共享与服务全流程的,以门户网站、办公系统、服务平台为基础的,以移动终端与信息科普大屏为延伸的科协信息化大平台,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三)便于利用,搭建一目了然的基于机关用户和公众用户的科技信息“一张图”网络信息平台,做好市科协信息化的稳定发展

针对市科协信息化发展已经形成的服务机构、服务公众两个层面但平台界限不够明朗的问题,市科协需要通过“五大架构”(业务架构、应用机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运维架构)、“两大平台”(政务协同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和“一大支撑体系”(科学管理体系)的建设,以不同用户群体的信息需求为出发点,明晰面向组织内部的政务协同平台和面向外部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的结构和功能区分,形成科协信息“一张图”,满足市科协系统内外用户的信息需求。

二、市科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市科协信息化建设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至今,顺应了国家积极推动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态势,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这些成绩主要包括:建立了办公系统,实现市科协系统公务工作全面网络化;建设市科协系统的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搭建起完整的科协信息服务平台;积极开展网上科普工作,实现科普活动的信息化与网络化;以“专家信息库”为依托,开始建立起本地特色的科技人才数据平台等等。

通过对市科协的详细调查,发现其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概括起来包括:信息化不断发展,统一规划显得缺乏;信息化建设内容繁杂,建设重点不够突出;信息化建设随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建设路径不够明确;科普信息化内容不断丰富,但尚未系统化;信息化建设缺乏评价,成果运行维护不足。此外,还存在忽视对新媒体的运用、公众互动不够活跃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主要是因为市科协信息化随着全国信息化、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而发展,其信息化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非同步启动,而是有先有后。这从客观上导致市科协信息化建设内容不断调整,水平参差不齐、重点不够明朗。当然,在市科协信息化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信息化规划与建设人才缺乏等问题。因此,如何针对市科协信息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顶层设计,重新定位,设计路径,调整内容,突出重点,增强互动,是今后需要关注的重点。尤其是在“十三五”规划的开启之年,顺应《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提出市科协信息化“十三五”发展战略及其实现路径,显得十分必要。

三、推进市科协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一)统筹规划,强化信息化组织领导

市科协信息化建设的总目标是建立覆盖全市科协系统的信息化体系,实现科协组织“四服务”的功能定位,以“三化”促进“三型”组织建设,全面优化科协组织的信息化状况,提升公共服务的信息化水平。为实现该目标,有必要成立信息化领导小组,并做好信息化建设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

成立市科协“信息化领导小组”,不仅制订市科协组织信息化规划,协调各级组织推进信息化建设,促使科协信息化在整体规划指导下稳步推进,而且形成市科协信息化建设项目评估机制,以降低信息系统新建、改造的盲目性,杜绝“信息孤岛”的产生,力促科协系统各信息系统的资源、数据共享,业务全流程信息化。

应站在市科协组织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市科协信息化进行顶层设计,以推进集约管理、信息共享、业务协同为着力点,对市科协信息化发展进行统筹规划,设计出总体框架,主要可概括为五大架构、两大平台、一大支撑体系。其中,“五大架构”是指业务架构、应用机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运维架构五个方面,是科协信息化顶层设计的主体架构,是科协信息化建设的逻辑框架。“两大平台”是指面向组织内部的政务协同平台和面向外部公众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在标准数据共享基础上搭建的对内、对外的信息化办公、服务平台。“一大支撑体系”是指科学管理体系,涵盖了数据架构层、技术架构层和运维架构层,主要包括信息化组织、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化技术、信息化人才队伍、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建设。

(二)明确路径,全面推动信息化建设

1. 全面安排信息化工作,确保建设按步骤有序进行。市科协信息化建设应理清思路、明确路径,全面有序开展工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明确打造科协内部办公与开展科普服务完整系统所需的软硬件设施,认真落实各项资金投入,加强各类基础设施的实施维护,与时俱进推动科技馆体系创新升级,加强虚拟现实科技馆研发。数字科协信息资源库的建设应涵盖专家库、成果库、项目库、科普资源数据库等,资源建设需与日积累、循序渐进。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则要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借助统一的对内、对外的信息平台,最大程度共享科协组织资源、开放科普服务资源。信息技术创新与应用上,一方面要加强信息技术研发和科技工作者培养,另一方面也可考虑技术的引进与技术服务的购买。做好公众沟通反馈、制定好工作机制、组织好机构人员、运维好系统平台,才能不断完善科协信息化运行保障机制。最后,拓展合作发展空间,则要深化开展科协间合作交流,将“引进来”和“走出去”发展战略发扬光大,借鉴其他省市科协与企业、高校、国际合作的先进经验,探索科协长远发展之道。

2. 把握信息化建设重点,打造良好平台与特色资源库。围绕科协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开展科协信息化工作要抓住重点内容,有的放矢,聚焦科协统一信息平台建设和科协关键数据库建设。一方面,科协组织统一信息门户的搭建,要集成现有各类业务系统,并以需求为导向,完善信息系统的功能,解决信息门户的用户认证、单点登录、授权和安全管理等问题,真正实现整个科协系统的上下互联、资源共享。科协网站建设,要注重从公众体验与资源重整角度出发,对网站内容、设计进行优化,同时加强科协指导下的多网站集成管理,最大程度发挥科普资源的价值。另一方面,继续完善科技工作者建议和科技调研报告的征集工作,不断更新院士专家信息库,同时加强推进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及科技成果库、项目库的资源收集,不断健全科技思想库。继续丰富数字科普资源的类型,尤其是多媒体科普信息资源,加强青少年科普资源建设与整合,不断创新挖掘特色,打造具有地域或行业特色的资源库。

(三)功能导向,内外兼修强化信息服务

1. 建设网上科技工作者之家,打造精神纽带。要准确把握科技工作者熟悉并习惯使用互联网的特点,加强建网、管网、用网工作,探索“互联网+政策服务”的工作模式,开展网上“建家交友”活动,科协各级领导实名上网,直接听取科技工作者意见建议和呼声,提供政策服务,引导科技工作者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努力成为可亲可信、知心知意的“科技工作者之友”。围绕做实做好“互联网+”工作,引导和帮助科技工作者向社会公众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依托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建设科技人物专题网站,打造科技工作者的精神殿堂和情感家园,着力塑造科技工作者之家的良好社会形象。

2. 探索微信传播新方式,拓展信息传播渠道。按照李源潮同志关于“现在公众在网上” “要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的要求,重视移动端头条推送,瞄准新闻时事,及时组织移动端融合创作,及时解读社会热点和科技焦点。科协可以适时适地调查公众对微信传播内容和风格的喜好,邀请科学家、科技传播界和新媒体界的专家组成专业评委会,从微信推送内容的科学性、实用性、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进行评价。利用新媒体平台优势,开展科学传播方面的数据共享和信息分析,探寻高效精准的科学传播模式。

3. 启动建设信息服务云,入驻政务长江云。科协信息化建设中要以内容信息、服务云、传播网络、应用端为核心,以强化信息汇聚生产和落地应用为目标,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创新信息化产品和服务。未来引入“云服务”机制,可消除科协各级组织各自为战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运维模式,由科协信息中心向整个科协系统提供统一的IT“云服务”,集中整个科协系统的信息资源进而获取真正有价值的“大数据”。同时,市科协应借助“长江云移动政务新媒体平台”,入驻“长江云•云上武汉”,协调建设并点亮平台客户端“政务”板块中的市科协图标,在这个平台上开启信息云服务。

4. 重视虚拟现实技术,与时俱进建设好科技馆。在虚拟现实科技馆研发当中,要注重把虚拟现实等技术作为科技馆展教的主要手段,以“超现实体验、多感知互动、跨时空创想”为核心理念,建设实体虚拟现实科技馆、流动虚拟现实科技馆、在线虚拟现实科技馆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营造互动参与场景,使公众能够身临其境地参与互动体验,突破信息传播的时空局限,充分激发公众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要用数字化、信息化的手段改造提升数字科技馆,增强体验、互动、服务,把信息服务与网络连起来,争取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做到在家上网也能进馆,进馆也能用网,靠网上资源大大丰富科学内容,让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觉得能用、好用,经常使用。

(四)外包服务,推进信息化发展上台阶

1.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创新信息化产品运营模式。市科协信息化建设要有效利用市场机制和网络优势,争取将信息化建设纳入本地公共服务政府采购范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依托社会各方力量,创新和探索建立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互利共赢、良性互动、持续发展的信息服务产品供给新模式。科协会同财政等部门、社会各方面大力推动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充分依托现有企业和社会机构,借助现有信息服务平台,统筹协调各方力量,融合配置社会资源,建立完善信息服务平台和服务机制,细分信息化建设对象,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产品,满足公众多样性、个性化获取信息的要求,引导和牵动我国信息化建设水平的快速提升。

2.多种力量相互合作,提升科协信息化服务能力。市科协信息化建设当中要注重各方力量的协同合作,搭建面向社会的信息资源集成共享平台,共同开发适应社会需求、易于取用、便于传播的优质信息资源,打造拥有海量信息的科学数据集团和内容供应商。支持科协各级组织搭建精准推送信息服务平台,创新信息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模式,建立健全公民科学素质评价和共建责任制度,发挥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平台作用,为社会公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产品。

3.合理外包业务,提高信息化建设资源配置。根据需要,服务外包可包括以下几类:第一,软件服务外包。科协信息化建设需要许多系统提供支撑服务,尤其是综合了多个办公系统的政务协同平台,这些系统应用对系统研发、运维的技术要求较高。通过系统服务外包,可以提高政务协同平台的协同性、稳定性。第二,网络管理服务外包。对市科协而言,最主要的网络管理服务外包当属科协网站集群的运维管理,借助网站运维外包方式,能够极大减轻相关职能部门的工作压力,提高网络运营效率,减少网站因运维不力而出现的链接、安全等问题。

(五)依托学会,开展信息化水平评估

1.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推进学会参与信息化建设评价。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健全完善学会治理方式,是学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组织建设方面要重点培育和扶持一批具有较强示范性的骨干学会,带动多数学会强化组织建设基础,拓展服务领域,进一步完善学会评价指标体系和激励机制,建立和实行分级评价制度,制定一级、二级、三级学会评价指标,每两年对学会进行一次评级。通过学会的评级、分级,积极、主动吸收一级学会会员单位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评估工作。

2.完善监督体系,开展科协信息化评估。开展科普信息化工作评估是对科普工作的监督和鞭策。市科协信息化评估,在评估主体上建议采取“专家+学会+民众”参评的模式,由专家团队负责评估范式的制定和完善,学会负责评估的具体实施,民众进行实际评估反馈。评估内容应由专家团队与组织人员共同制定,应涵盖基础环境、内部应用、对外服务、条件保障等各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测评内容和指标反映出科协不同机构、不同阶段的信息化水平。评估方式应采取定期评估。


建议人: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    周耀林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