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建议

武汉市众创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2/28 11:16:51
字体显示:  【】  【】  【

当前,武汉正处于最好的发展机遇期,武汉市创新创业生态呈现出勃勃生机。2016年底经济观察报政研院推出的中国城市创新能力TOP10排名,武汉位列第二,麦肯锡发布的2016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对164个城市16项创新能力指标排序中,武汉位列第六名,今年4月,“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2017中国城市创新力排行榜》,其中城市创新能力:武汉排名第二,这些都不同程度上反映了武汉近年来创新创业环境的积极变化。

作为武汉市创新创业生态的重要一环,众创空间的发展经历了快速发展期,初步布局已基本完成,即将迎来众创空间的深耕期及深度调整期,未来众创空间将进一步分化和整合,全市各众创空间必须抓住时间窗口期的机遇,练好内功,助力武汉创新发展。

一、武汉市众创空间发展现状

(一)众创空间正从野蛮生长的井喷期走向深度调整的关口

从2015年,国家首次部署“众创空间”发展工作以来,全国众创空间从2014年的50家增长到2016年底的4200多家。但是2016年开始,北京、深圳就已经有众创空间倒闭,部门众创空间合并,经过短暂的野蛮生长之后,行业开始洗牌。当前,武汉市有各类众创空间130多家,其中,经过各级政府认定的有85家。按级别来看,市级认定的61家,省级认定的69家,国家级的有38家。其中全国资的众创空间有2家,其他多为民营或混合所有制企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部分众创空间感受冷热不均,部分规模小,模式单一的众创空间在政策支持力度下降的情况下,明显感到经营比较困难。武汉市也正在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众创空间,同时部分本地众创空间也正在本地深耕和不断向其他城市扩张。当前,我市众创空间发展已经走到了转型升级,自我革新的路口。

(二)涌现出一批优质特色众创空间

武汉市本土涌现出一批优势明显的众创空间,如光谷创业咖啡已经在深圳、成都、海口、仙桃等地布局。OVU创客星也走进青岛、合肥、沈阳、北海、西安等十几个城市。武汉天使翼首创了“深度创辅+种子投资+自主孵化”的创业服务新模式。武汉怪兽实验室成立不到1年,发展迅猛。烽火科技集团的光通信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烽火创新谷)和武汉光电工业技术研究院的光电显示专业化众创空间,入选首批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示范名单。岱家山科技创业城按照“校园式创业社区”的模式,打造了“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创业孵化器+瞪羚企业加速器”创新创业全链条众创空间。同时,武汉市也引进了优客工场、36氪、3W咖啡、太库、励业公社、小样社区等知名企业,李开复的创新工场也参与卓尔集团的“Z时空”的运营等。

(三)众创空间数量和质量区域差异明显

从现有统计资料来看,武汉市众创空间的数量与区域创新资源呈现了高度的一致性,东湖高新、洪山、武昌等高校众多,高科技企业多,创新资源多的地区,众创空间发展较好。截至目前,经武汉市认定的61家众创空间中,东湖高新区25家,洪山区16家,江岸区5家,武昌区4家,江夏区3家,硚口区2家,其他都是1家。当前,各区也在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众创空间,其中,武昌区就引进了太库、36氪、知卓资本、小样社区,东湖高新也在积极与英、德、瑞典、以色列等地的众创空间接洽,未来众创空间格局将有新的变化。

(四)亟需绩效考核进一步引领规范众创空间的发展

当前,虽然众创空间数量继续呈井喷态势,但部分众创空间并没有找到较好的盈利模式,下一步众创空间将进入洗牌阶段。众创空间在发展之初,政府采取鼓励的态度,经过数量扩张期,现在到了从质量上规范引导的关口。必须加强引导和绩效考核,让适应市场需求的众创空间脱颖而出,让依靠政府补贴的不可持续的众创空间退出市场。当前,已经有不少城市,如天津、重庆、广州、南京等地,开始对众创空间进行绩效考核。国家科技部也正在酝酿从国家层面出台考核办法。调研发现,2017年以前,武汉市对众创空间仅仅通过认定来管理,对众创空间并没有像孵化器那样相对严格的考核要求,管理比较粗放,只要满足市级众创空间的三个类别的8项要求的4项,就可以认定,对众创空间也本身没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目前,对众创空间主要的资金支持主要来自区级财政,但2018年开始,武汉市将对评上国家级和省市级的众创空间给予奖励。那么,武汉市原有的3类8条认定办法,已经无法满足现有需要,亟需立足实际,建立新的众创空间绩效考评办法,引领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

二、武汉市众创空间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众创空间盈利模式单一,不具备可持续性

多数众创空间缺乏有效盈利模式,过于依赖房租收入和政府补贴。对于很多民营众创空间而言,承租成本高,靠做“二房东”并不能获得多少收益。部分地产商背景的众创空间租金仍是主要的收入来源。同时由于政府经信委、发改委、教育等部门,对双创示范基地等都有相应的财政政策支持,此外,团委、妇联、工会等也有经费支持,部分众创空间通过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得政府补贴和资助,也不利于各空间发展市场化的盈利模式。通过投资方式获利的模式效果还不明显。还有部分众创空间通过充当投资中间人的角色,向推介投资成功的团队和投资人双方收取一定比例的佣金,但这种模式的实践也比较少。从当前众创空间的盈利模式来看,租金、政府补贴等不具可持续性的收入都是空间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增值服务、投资服务等收入较少。

(二)部分众创空间服务能力不足,同质化现象突出

首先,多数众创空间提供的服务类似,大部分众创空间除物理空间提供外,以提供综合基础服务为主,即工商注册、法务咨询、财务咨询、政策解读、政策申请、培训辅导、人力资源等,这些几乎成为众创空间的标配,缺乏特色服务,缺少差异化定位。第二,不少众创空间高素质创业服务人员不足,不具备众创空间必须的服务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只是为获得政策性优惠补贴而成立的,在市场竞争加剧和政府补贴逐步退出的情况下,必然会退出一批。亦难以满足入驻团队需要。第三,现有的众创空间有部分是地产、企业孵化器背景,其盈利模式侧重在盘活地产,或者是延长孵化产业链上,众创空间的专业运营管理和服务不是重点,也不靠众创空间盈利。第四,调研中发现多数众创空间还难以提供公共技术研发服务等支持。相关部门一直在推动大学的公共仪器设备等资源对外开放,但在实际操作中适用范围并不大,众创空间团队能使用的更少。

(三)大多数众创空间存在投融资服务短板

当前武汉市众创空间对在孵团队进行过投资的众创空间仅占20%,大部分的众创空间都没有直接投资。部分众创空间为团队接洽投资人,如光谷创客咖啡带团队到北上广深进行推介。一方面是本地投资人由于行业经验、资源和眼界与一线城市的投资人有一定的差距,在投资中显得过于保守,且出价往往比同一个团队在外地的估值要低很多,也导致了团队不愿意接受武汉本地投资。另一方面,由于武汉市创业团队所处行业比较分散,同一类的项目比深圳上海这种行业偏向明显的地方而言要少,投资人花同样的时间,在武汉看的项目少,在外地看的项目多,效率差异明显。创业团队在本地不得得到较好的投资服务,也间接增加了团队的融资成本。

(四)众创空间发展方向与本地产业结合不紧密

建设众创空间的最终目标在于培育新的产业业态和经济增长点,其发展模式和定位应充分结合所在城市和地区的产业基础及要素禀赋,特别是产业布局与规划。多数众创空间建设时注重运营模式的选择而忽略产业领域的选择,导致不能契合本地产业发展的战略定位。由于武汉相对于北京上海深圳而言,行业细分领域不突出,除少数专业化众创空间外,大多众创空间产业团队领域没有要求。目前,武汉市众创空间主要聚焦互联网、教育、医疗、智能硬件、金融、文化创意等轻资产领域,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接深度不够,面向地方主导产业垂直化细分领域的专业众创空间不足。

三、促进武汉市众创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众创空间绩效评价考核制度

众创空间数量极大提升,目前,已经到了要加强对众创空间科学引导的阶段。而且,科技部也正在考虑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国家级众创空间的考核指标体系,武汉市也要尽快着手准备。考虑到当前众创空间的多种形式,对众创空间的认定考核,应加强分类引导。要加快对不同类型的众创空间发展指标体系的建设,同时对已纳入国家孵化器管理体系的众创空间,着重从专业化服务的角度加强阶段性考核监管。对于众创空间的财政资金支持须以阶段性考核为准,引导众创空间提升服务质量,将有限的财政资源集中在高水平的服务机构上。

(二)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差异化专业化发展

当前提供基础的创业服务及创业资源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众创空间必须进一步凸显自身的特色优势,通过提供更高水平的服务供给,才能实现生存及发展。一是引导众创空间加快与研发设计、科技中介、科技金融、成果交易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对接,为入驻团队及企业提供良好保障和有力支撑。二是优化众创空间建设布局,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专业化众创空间倾斜支持,尽量避免同一区域内众创空间的无序引入和同质化建设,防止过度稀释现有创业资源。三是支持园区、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优势细分领域建设平台型众创空间。综合平台型众创空间主要由园区承办,提供综合服务,政府在示范性园区支持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专业平台型众创空间由专业机构承担,形成特色的创业服务生态系统,推进空间内部企业的业务对接,构建闭环的创业生态圈。四是鼓励各众创空间围绕前沿技术研究领域,从技术需求分析与价值评估、技术并购、知识产权运营等业务方面,加大对创投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政府对众创空间创投服务人才的培养给予一定的补贴,组织行业交流会,提升创投服务人员服务水平。依托天使投资人协会“长江天使汇”,加快集聚一批国内外知名创业投资人。

(三)加快推进众创空间建设与产业协同发展

众创空间与地方主导产业实现良性互动,才能催生区域经济新增长点,使众创空间有持续生存的空间与活力。一是引导各区根据产业发展定位及优势细分市场,建设垂直细分领域的众创空间,为入驻的创业团队打通和对接上下游资源,加快形成品牌影响力。二是聚焦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重点产业,超前布局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燃料电池、石墨烯、虚拟现实、科技服务等领域,引导众创空间重点孵化相关技术团队,引导其孵化项目在武汉落地,引领未来的产业发展。三是注重科技、经信、发改、人社等各部门产业政策的系统性、协调性,有效集成各类产业扶持政策对众创空间中创业团队及企业的支持,加快产业优惠政策落地。

(四)完善“双创”引导基金体系,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作用

我市天使投资体系较为薄弱,在政府的“孵化+投资”鼓励下,不少众创空间开始尝试设立创投基金或成立投资公司,但在资金来源上还较欠缺。当创业项目团队需要资金时,主要途径是从社会上寻找投资,或是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但是这两者的效率均不如众创空间自己投资。所以,对于政府的资金支持,一方面进一步简化申报流程,缩短申报和资金到位的周期;另一方面设立众创空间发展专项资金,直接投资有发展前景的众创空间,完善“双创”引导基金体系。

(五)成立众创空间协会,实现众创大数据共享

在众创空间服务联盟的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武汉市众创空间协会。通过搭建资源共享平台,推动创新创业服务资源开放共享与衔接,横向打通众创空间的优质服务资源,通过优势互补和业务互助、纵向打通创新创业的全链条,调动全社会创新创业要素的力量,降低创业者的创业成本和门槛,推动创新创业,服务实体经济。促进“众创空间”与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等全链条化的众创孵化载体的合作。建设线上众创空间联盟,设计共享激励机制,实现众创大数据联盟共享,提高众创空间孵化效率。协会作为服务平台,凝聚众创载体、众创服务机构、创客个人等众创资源,同时,为科技主管部门了解众创服务需求、掌握众创发展状况、发布众创相关信息、制定众创政策提供帮助。协会可通过入驻团队推荐、空间需求发布对接、众创培训、创客产品展、专题沙龙、大型创客交流活动,推选众创之星,发布行业白皮书,促进众创空间健康发展。

 

建议人: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倪艳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