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关于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2/17 14:12:03
字体显示:  【】  【】  【

一、做好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创新人才培训课程设计

美国的第一个创业教育课程诞生于1970年,截至2004年,开设创业课程的美国大学已有1100所,其中50%开设了4门以上的创业课程。麻省理工学院自1990年该校首届创业计划活动开展以来,该校学生和老师平均每年创办150个新公司。有统计数据表明,该校的毕业生已创办4000多家公司,仅1994年一年就吸纳就业110万人,创造了2320亿美元的销售额,为推动美国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为代表的科技公司创业者,很多都可以找到美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影子。其他发达国家也类似,牛津大学一个叫John Hood的校长在中英交流时就说过,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是大学的责任。

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率先创业的多数是城乡无业人员,他们往往文化偏低、素质不高。多年来,毕业的大学生从被动接受学校分配的工作,到自己和家庭四处为其寻找合适的工作,这种变化正是反映了社会经济环境和就业形势的发展变化。鉴于全球范围青年失业比例严重高于社会整体水平的现实,接下来,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加入创业的大军恐怕是大势所趋。跟发达国家大学生20%创业的比例相比,我们尚不足1%,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现在国内部分高校也在开设《创业学》、《创业教育》等选修课程,意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创业技能,帮助大学生了解有关企业和创业的基本知识,了解职业环境和商业的基本运作过程,训练创业计划书撰写能力,提高毕业后的职场适应能力和创业能力。不过这种高效创业教育毕竟只是一个启蒙教育,主要通过自我认知和职业规划,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思维。通过教师对基础知识点的教授,让学生了解创业基础知识,通过以学生为中心的参与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创业过程。相对于复杂艰苦的创业实践而言,这不过是相距甚远的纸上谈兵。

二、做好企业创新人才培养

对于创新而言,企业可以说是创新的主战场。反过来,对于企业而言,创新也是它的责任和使命,应该贯穿企业发展的始终。企业和创新应该紧密相连、生死相依,所以,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企业也是责无旁贷、利益攸关。企业要创新才有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和超出一般的盈利优势,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言,干中学、操作中练是最好的培养方式和培养路径。由于企业对于创新的目标与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所以,企业的创新人才培养也应该贯穿在企业运转的全过程如生产、研发、市场开拓等。

当然,企业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有成本的,也是有风险的。不过因为担心风险而不创新、不培养创新人才,这不是合适的借口。在日益重视知识产权的现代企业运作中,留住创新人才和培养创新人才同样重要,做好了这些才是企业不断发展的王道。

三、好社会和政府创新人才培养

要让创新创业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经济转型的重要动力,社会首先需要转变观念。这个转变观念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转变就业和创业的观念。过去人们往往认为大学毕业生进入企业或事业单位工作才是正道,个体创业是不得已的无奈选择,是下策。现在社会氛围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由于刚刚毕业的年轻人绝大部分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多重压力,综合境况正处于历史低点。而年轻人正是创造力旺盛和精力及体能充沛的时期,此时不拼待何时的观点和行动也许能给他们带来人生的转机。所以,现在社会对于就业和创业的差异已经不那么敏感,对于创新创业更加理解和包容。第二个方面是理解创业的艰难,包容失败。现在的成功人士经历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曾经多次经历创业失败的事例,这让社会和周围人增加理解和包容,这些理解和包容会形成一种全民意识和社会氛围:创业是一种基本权利,支持创业,包容失败。

支持这种氛围的还有一些市场行为和政府政策。现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政府入股或者完全民营的孵化器。这些孵化器虽然孵化和培养的企业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都没有熬过去艰难期,最终能发展壮大的更是凤毛菱角。但是它们坚强而短暂的生存也为就业和经济带来了丝丝点点的贡献,而一旦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往往意味着创业者个人鲤鱼跃龙门、从屌丝变富豪。其次,实力雄厚又资源众多的风投公司也很多,争取这些公司的投资、融资成为创业者们的重大外援。这些风投企业确实也有很多点石成金的生动案例,这也为创新创业者们带来了希望和期盼。再次,还有现在影响力庞大的各式媒体的介入,创新创业就成为了一种重要社会现象,并有了发酵、蔓延的趋势。

以上种种正在使创新创业形成一种社会氛围,但是氛围并不是生态环境。要形成适合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社会尤其是政府还需要做些努力和准备:

1.社会需要既鼓励创业、包容失败,但也必须提醒创业者失败的风险和需要承担的后果。创业失败就是失败,虽然社会给予包容,但是一旦失败了必然有些后果是要承受的,有些责任是要承担的。这个可能性是社会和创业者周围的环境必须要在创业者开始创新创业之前进行提醒的,只有事先已经对最坏的结果有所准备,那么最坏的结果一旦来临,就不会带来系统和全盘性的崩溃,提前的心理准备和预案就会斩断失败对正常生活其他环节的蔓延,让创新创业失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小。

2.政府需要配套和长远的政策工具。现在政府对创新创业的鼓励和支持政策比以前增加了不少,但还是存在政策相互割裂、无法连通、缺乏长远考虑和撒胡椒面的特点。

3.对于创新创业者个人,不要一窝蜂似赶写创业计划书,一切为了比赛,过程是作秀,目的是捞一笔钱,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打算。这是不利于创新创业者的长远发展的,也是对创新创业的扼杀和抹黑。

总之,创新人才的建设是个长远和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企业、社会和政府,以及创新创业的个人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这样才能让中国成为具备创造力优势的国家,完成从劳动密集型到创新创造型的经济转型和升级,从大国变成强国。


建议人:
武汉科技大学     石秀华
青山区政协       邓超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