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关于在江滩建立白鱀豚和长江江豚雕像群,时刻警示长江生态环境变化的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2/8 12:05:59
字体显示:  【】  【】  【

一、存在问题

长江,它不但是水资源的宝库,也是水生生物资源的摇篮。但是,近几十年来,长江的环境及水生生物资源已经发生了明显改变,并且这些改变已经不只是科学家们预知和感受到,连普通市民也都有切身的体会。城市湖泊基本不能作为自来水的水源地,城市水厂转而从长江干支流大量取水;乘坐轮渡过江已无幸看到江豚的身影,而早期普通市民却有机会看到江豚在市区江段穿行;白鱀豚、白鲟、鲥鱼等珍贵水生动物已多年未见,基本灭绝;中华鲟已经难回葛洲坝下游水域产卵,新的产卵场在何处尚属未知……这些只是我们能看到的现象,如果对这些现象进行关联和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改变是近几十年来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影响所致,比如过度的渔业活动、快速发展的航运、跨江拦河工程建设、城市污水排放等。可以初步预测,在不久的将来,长江中大型和珍贵水生生物会越来越少,水生生物的种类会越来越单一,城市区段的江水会越来越不适合作为饮用水水源……长江,真的将会因我们无节制的索取而严重受伤。

二、原因分析

每个人都深知,在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潮流中不进则退,必须时刻保持创新和进步。但是,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和进步,在一定程度上而言,却是以资源严重消耗、环境严重污染为代价换来的,而内在创新、资源节约、自然和谐却未能受到足够的重视。

白鱀豚曾经是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动物,它是我国特有的鲸类物种,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洞庭湖、鄱阳湖中,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尚有400余头,但是2006年却难觅踪迹,被认为“极可能灭绝”。这一事件,被美国《时代》周刊列为2007年全球十大人为灾难之一,其震撼力等同于全球气候变化事件。从科学上而言,白鱀豚的“灭绝”与长江水文环境变化,鱼类资源急剧减少,航运业快速发展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从2006年到现在,已经有近10年的时间,学术界一直呼吁的“长江10年禁渔”、“豚类保护区应限航限速”等,却一直未得以落实。白鱀豚“灭绝”的“伤痛”正被社会所淡忘,人们对长江的索取依然如故,长江中的另外一种鲸——长江江豚正重蹈白鱀豚“灭绝”的覆辙。2006年,长江干流中有长江江豚1200头,2012年下降到500头。长江江豚数量下降的原因和白鱀豚数量下降的原因如出一辙。“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可是从白鱀豚“灭绝”到长江江豚“极度濒危”,却反映出社会在追求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仍未对生态文明予以足够重视,在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过程中,未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在环境保护方面未汲取白鱀豚“灭绝”的教训。因此,有必要通过某种形式的警示,时刻提醒人们:我们友善的野生动物朋友、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宝贵资源与健康环境,正因我们的无尽索取而逐渐离我们远去,我们将日益孤独……

三、对策建议

白鱀豚、长江江豚保护是长江资源与环境保护的一面旗帜,武汉是我国白鱀豚、长江江豚研究和保护的最重要城市,是科研、保护、教育的中心。第一头人工饲养成功的白鱀豚“淇淇”在武汉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白鱀豚馆中生活了22年多,直到2012年在万众注目中终老。目前,在武汉白鱀豚馆中生活着6头长江江豚,这是全球唯一的长江江豚人工饲养群体,并且在2005年长江江豚成功繁殖。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在水生生物研究所科学家们的建议和推动下,我国政府在长江湖北段建立了两个国家级白鱀豚自然保护区。此外,1996年武汉市政府率先推动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白鱀豚保护基金会,以支持长江环境及水生野生动物保护。

建议在武昌江滩、汉口江滩的合适位置,各设计、建设一座白鱀豚、长江江豚雕像群,并配以简要文字,说明这两种动物是我国特有,仅生活在长江中下游及大型通江湖泊中,因人类活动影响,白鱀豚在2006年已经功能性灭绝,长江江豚也极度濒危……以此唤起人们关注长江、关注水生生物的保护,激发全社会以保护环境为己任,推进城市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作者:
中科院水生所  王克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