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更新城市治理理念 建设怡人宜居武汉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6/1 17:29:04
字体显示:  【】  【】  【

城市是人类文明创造的结果,也是人类文明成果的展示台,更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引擎。人是城市治理的主体,也是城市治理的客体。满足人的物质与文化需要、让人们在城市生活得更美好,是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这是我们做好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更加符合人性化、满足人性化需求的城市,才是最可爱、最美好的城市。但我国不少城市在人性化规划、建设和管理过程中,尚存有不少改进空间。

一、存在的问题

(一)重车辆多于行人

为缓解交通拥堵,往往选择修高架、“大道”、快速路,但“高大快”的路网建设弊端不少:1)阻隔行人过马路。当车辆感受到“天堑变通途”的同时,对行人来说却是“通途”变“天堑”了,行人过马路越来越难。2)行人越来越无路可走。马路越来越宽、车辆越来越多,人行道、慢行道却越来越少,盲道也越来越“忙”。3)更消耗行人体力。不断修建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给忽上忽下的行人增加人力付出。4)阻碍了人们“慢逛”休闲的需求。现代社会,生产要快,生活要慢,“高大快”道路,把城市分割成一个个孤岛,不利于市民步行休闲、逛街游憩。

(二)重漂亮多于舒适

城市建设的误区之一是“重面子不重里子”,片面追求规整、漂亮,而不为实用和舒适。如高出街面的围台式绿化带建设,非常不利于城市降雨的排泄与涵蓄;安全岛绿化带规整的几何图形沿石往往形成尖角,极易绊倒、擦碰转弯的行人和车辆;一些安全岛建设得比较低矮,司机行人雨夜视野差极易“绊脚”;一些盲道设计得“七弯八拐”过于复杂,极不利于盲人行走;一些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的楼梯设计不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行走吃力;一些公园景观设计感太强,徒增成本而无任何用处。

(三)重“形态”多于生态

最突出的是盲目硬化地面和道路。过度硬化的弊端:滞留地面的雨水造成交通拥堵甚至瘫痪;地下水得不到补充,导致植物生长缺水和地面沉降甚至塌陷;土壤水库功能不能发挥,城市土壤环境净化功能不能有效利用;过度城市地面硬化加剧城市热辐射,城市热岛效应加大。还比如,为了“洁绿亮美”,盲目移栽大树名木;围绕湖泊水域“铁桶式开发”等,均造成新的生态破坏。

(四)重更新多于传承

城市不应是钢筋水泥的丛林,还应承载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根脉。城市建(构)筑物的生命周期过于短暂,耗费大量社会成本,屡屡引起市民诟病。“三旧改造”不等于大拆大建,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翻新,城市发展不能盲目“摊大饼”,对文化遗迹要大保护而非大开发。还存在片面强化城市的经济功能,而忽视城市的文化传承功能的倾向。

(五)重罚款多于服务

最为市民诟病的恐怕就是交通罚款了。按照国际惯例,泊车位配比一般为1:1.2(发达国家是1:1.3),但我国许多大城市目前多为2.5或3辆车才有一个车位,缺口巨大。不仅停车位少,而且断头路多、破损路面多、乱停乱放多,次干道、辅道建设慢;停车场规划不科学与规划执行不到位并存;交通罚款多、管理不严(加塞、抢行、非机动车管理不到位)、服务欠缺(交通标识标牌缺失、错误、不合理等)。据了解,某大城市市车主每年为ETC和交通罚款埋单超过20亿。同时,随着共享单车的“野蛮生长”,停的杂乱与行的无奈,正成为我们城市“新的烦恼”。显然,如何规划、建设、管理自行车道和停放点,亟待认真研究破解。

为建设更加人性化的城市,笔者建议:要更新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理念,牢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和理念,在规划建设管理更人性化、更精细化、更舒适性上下工夫,不断提升市民城市生活的便利感和幸福感。

二、改进建议

(一)认真学习领会并坚决贯彻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

2015年底,中央召开高规格的城市工作会,全面分析了城市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做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重点任务。特别是提出的“一个规律、五个统筹、一个领导”的要求,需要我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部门深刻的领会,并结合各地实际坚决贯彻。理念支配行动,理念差之毫厘,实践将谬以千里。既要防止仅学得皮毛,又要防止学做两张皮。是故,真学、真懂、真用,精准领会并践行中央精神至关重要。但老实说,一些人对中央精神的确存在“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的现象,满足于形式主义学、官僚主义干,经过层层衰减、扭曲异化的学用,使多少“良政”达不到“善治”之功效,这个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积极加以破解。

(二)城市规划建设管理都应坚持“人优先于车”的原则

如城市道路建设要慎用“高大快”路网的思路,重点发展轨道交通,这是解决市民出行既便捷又经济的主要途径。即使要建设“高大快”的路网,也应统筹考虑人行过街通道的建设,关注和彰显“行人路权”,尽可能采取车道下穿或车行立交的办法,或是增添过街通道的电梯设施,便于行人平面过街,以减省过街行人的精神劳烦和体力支出;同时加大城市人行道、慢行道(漫步道、绿道)网络建设力度。

(三)更加关注城市零部件建设的生态性、实用性和舒适度

生态城市、弹性城市将是我国城市建设的未来方向。

1.城市绿化的首要功能是生态。在绿化带、花坛建设方面,要多采用本土植物,“乔灌草”合理搭配,让绿地成片成带成系统。要摒弃高台式绿化带建设模式,采取沉降式建设思路,方便雨水流入绿化带,发挥其蓄水池功能。城市社区建筑物、道路、停车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都应该具备蓄留雨水的生态功能。

2.摒弃盲目硬化路面的落后理念,建设“能呼吸”“接地气”的生态地面。如欧盟对雨水渗透有规定,城市开发前后雨水渗透率变化要控制在1%以内,小区业主在自家门口空地做硬化,要交雨水排放费,绿化则不收费。德国多采用渗水型地面设计:用透水砖或碎石铺人行路;用孔型混凝土砖铺设停车场;对实心砖铺设的路面,让砖与砖之间留出空隙,便于植物生长;对建筑工地,在地面撒碎石减少扬尘,碎石还可重复利用。这样可有效保持城市地面湿度、温度及空气的流通,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地面的“肺”滋润功能。

3.合理开发和保护城市水土资源。水土资源是发展的稀缺瓶颈资源。一些城市曾经的水土资源特色和优势正在消失。蓄水需要河湖,要尽可能保住并恢复城市河湖的自然形态,坚决严惩违法填湖占湖行为;蓄水需要土壤,要让人们嗅到城市土壤的味道,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中不必要的硬化,增加城市中的可渗漏地表面积;要严肃规划三线管理,保护珍贵的山体资源,防止破坏和侵占。

(四)切实加大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的力度与效度

好城市不是自由放任的散漫模式,也不是野蛮长成的粗暴模式,而是用心用情用规则治理、呵护出来的。美国城市学家芒福德说:“城市的首要功能之一是将规则转化为普遍的习惯和习俗,将个人选择巧妙设计转化为城市的结构。”有规则不执行比没有规则更糟糕。严管出秩序,严管出文明,必须加大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执法力度。当前,尤其要切实强化城市建设与管理的精细化。比如形形色色的马路陷阱问题,“一会儿人骑车、一会儿车骑人”问题,路面破损与不平整问题,标识标牌设置不科学问题,最牛最忙盲道问题等等,无不体现出建管水平精细化不足。要发动市民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中存在的不人性化、不精细化的地方“挑刺”,然后逐一化解完善。要切实加强垃圾分类与处理问题。一些先进发达国家和城市已有比较成熟的经验,各地应进一步强化制度设计,规制、服务、引领社区居民加强垃圾分类,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

(五)进一步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牢固树立科学政绩观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工作要坚持“人民立场”、“人民中心”、“人民向往”,人民是政绩的最终评价者。一个个布局合理、整洁卫生而又方便出入的公共厕所,比“五星级公共厕所”更为市民所急需。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者,应深入基层一线,察民情、听民意、聚民智,始终把群众的情绪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不循私情不谋私利,真正作出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城市建设实绩。切实防止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缺乏长远的错误政绩观。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技术,拓宽公众参与城市治理的通道,吸纳众意众智,既增添城市治理的民主性、科学性,又增添市民参与城市治理的积极性、创造性。

(六)进一步加大科技手段的运用,着力提高城市治理智能化、精细化、法治化

人工智能的关键在于云计算、大数据和算法三大因素,其中云计算是前提,大数据是燃料和基础,算法是灵魂。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都是靠大数据驱动的,可以说“无数据不智能”。我们要发挥大数据技术信息挖掘、汇总、比对、预警、核查等功能,加大对城市空间和资源的掌控、回应、调控与处置。要加大城市资源数据库建设,从地上的配电箱、变压器、行道树、消防栓,到地下的各种管网,从街商户地址、经营类型、责任人等,到道路桥梁、建筑场馆等,所有城市设施设备及资源的数量、位置形成“一本账”,做到心中有“数”。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快速发现、快速反应、快速处置的动态治理机制。要加大城市法律法规建设,以良法促善治,特别是对大数据信息安全保护、治理主体依法行政、精细化标准的科学设置等加大规制与监督力度,确保城市治理在法治的框架下进行。


建议人: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政法所所长、副研究员    田祚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