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绿色发展 武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与提升思路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4/20 17:06:51
字体显示:  【】  【】  【

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资源环境是生态文明的承载体,资源环境承载力反映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经济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力,现代城市发展离不开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与消耗。武汉市丰富的资源环境禀赋为创建国家中心城市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但从未来情景来看,武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并非完全匹配。由此,提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打造绿色、宜居、生态、美丽大武汉是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题中之义。

一、武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

武汉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禀赋,使其在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内总体格局中的优势地位日益凸显。水资源极为丰富,水优势可构美丽图景。“百湖之市”武汉总水域面积2205km2,水资源总量39.11亿m3,淡水人均占有量位居全国一线城市首位。利用水优势、优化水空间,可勾画江湖相济、人水相依的美丽画卷。土地资源相对充足,城市延伸扩展潜力仍存。武汉城区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6.9%,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武汉市建成区面积占市区面积比例最小,市内可开发土地资源丰富,城市建设向外扩展延伸开发的潜力较强。生态环境建设推进,生态武汉建设空间广阔。武汉全面统筹生态空间内生态要素保护、生态功能建设,生态环境的可发展空间较大。

当前,武汉制造业与上海、广州处于同一层级,形成了钢铁、汽车、电子、装备四大千亿产业,主导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76%。武汉以传统重工业为主导,虽然逐渐面向现代制造业转型升级,对城市资源的需求也在进一步改善。但从未来情景来看,武汉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并非完全匹配。

(一)建设用地需求增加,土地存量供给持续趋紧

伴随武汉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各类型建设土地需求量都呈增加态势。《武汉市国土资源统计年报》显示,2012-2016年,建设用地面积逐年增加,且增加量呈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五年间建设面积增加148.32 km2。2014年后新增城市建设用地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反而出现不增反降现象,直接反映出土地资源供给趋紧的矛盾。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便是表征,2006-2016年内耕地面积减少了190 km2。同时,为打造“宜居武汉、绿色武汉”,加大了城市绿地建设和市内水域的综合保护力度,市内水域和绿地面积快速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土地供给的压力。

(二)生产用水稳中有降,生活生态用水增长迅速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社会对水资源的使用量和污水的排放强度会迅速增加,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高级阶段,这一趋势会得到缓和,并在某一个节点达到顶峰后出现转折,呈现倒U型发展趋势。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转型,武汉的供水量与用水量已经开始逐渐减少。《武汉市水资源公报》显示,自2009年以来,生产用水所占比重较大,且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逐渐增大。未来持续的人口集聚和城市生态建设会持续增加城市生活用水和生态用水量,武汉水资源利用面临的压力仍然较大。 

(三)能耗需求增长放缓,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

2015年武汉市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4858万吨标准煤,较2010年增长34.45%。“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6.1%。“十二五”时期。武汉市严控煤炭消费总量大力发展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推动油品质量升级,能源消费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武汉市消费的能源物质共30余种,其中主要能源物质有煤炭、焦炭、原油、燃料油等,煤炭和焦炭消耗量在能源消耗总量中占据巨大比重(保持65%以上),能源供应仍旧呈现以煤炭为主导的特点。 

(四)空气质量稳中趋好,主要污染物浓度勉强达标

空气质量较去年有所改善,稳步提升。武汉市近五年环境优良天数和环境优良率都在不断提高,2017年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55天,较2016年增加18天;优良率为69.9%,较2016年上升5.1个百分点,较2013年上升26.1个百分点。然而,虽然武汉主要空气污染物的浓度近几年也呈现出一定程度的下降,但依据国务院制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武汉主要空气污染物数据,仍旧在可执行二级标准上下浮动,空气质量全年平均水平勉强达成国家二级标准。

二、武汉城市资源环境现实问题分析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武汉资源环境承载主要面临城市建设用地的增长带来的耕地面积的下降、水污染问题加重、能耗需求与供给之间发展不均衡以及相应的空气污染问题。

(一)建设用地规模增长迅速,利用效率低下

2008-2017年间,武汉市建设用地累计增长了501.7km2,增长幅度为35.9%,年均增加50.2km2,增长速度较快,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位居前列。2006-2016年,耕地转变为城镇建设用地(包括工业仓储用地、城镇居民点用地、交通用地和其他用地)总面积648 km2,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保护形势严峻。 2017年武汉市地均GDP为1.56亿每平方公里,这与广州、深圳、上海等大城市有着显著地差距,大体上约为广州的1/2,上海的1/3,深圳的1/7,建设用地的效率低下对武汉的城市发展有较大影响。

(二)污水排放总量持续增长,保护压力较大

从污水排放情况来看,尽管产业结构调整使工业污水排放量呈下降态势,但是同期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较快,使得总体污水排放量不降反增。2015年武汉市污水排放总量达到了9.24亿吨,比2011年增加了20.6%。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武汉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增大,这意味着污水排放量会持续增加,由此导致的水资源质量下降将对民众健康和生活品质产生消极影响,也有悖于武汉建设成为“绿色、宜居”城市的目标追求。

(三)整体能源利用率偏低,供给渠道有限 

2007-2016年,武汉市整体能源利用率以及能源生产增长率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当前产业结构对能源消耗需求较大,而一次性能源生产量无法满足需求,甚至省内自供给都难以实现,外部依赖性较强。能源供给渠道较少,煤炭能源主要通过铁路从河南、山西、陕西等省购进,当前有限的能源成为各省争夺的目标。通过对产煤大省需求预测和资源情况分析可知,湖北省很难从外省再增加新的煤炭供给。例如2017年冬天武汉出现大范围“气荒”,天然气供给呈现严峻态势,造成武汉“气荒”就是受华北地区“煤改气”、清洁供暖等因素影响。因此,若不能及时扩宽能源供给渠道,武汉市能源需求将难以满足。

(四)空气污染有待长期治理,PM2.5等严重超标

2017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53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51倍,2017年全市PM10年均浓度为88微克/立方米,超过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0.26倍。可以发现,武汉市主要污染物(PM2.5和PM10)的浓度已经严重超过国家标准和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越大对人体所造成的潜在伤害就会越大。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当空气中PM2.5的浓度大于35微克/立方米时人体患病几率大大提升,就2017年的年均浓度来看,已严重超标,对人体所造成的潜在危害严重。

三、提升武汉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思路与对策

在未来阶段的发展中,武汉市要以绿色发展为引导,坚持绿色富市、绿色惠民,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切实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绿色宜居的生态大武汉。武汉应着力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构建绿色环保型产业体系,充分利用产业结构升级和高度服务化趋势来实现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节约,高效利用有限的资源。

(一)优化用地规模,构建合理土地利用结构

结合产业转型,优化工商服务业用地规模。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推进传统制造业部门的收缩和服务部门的扩展,压缩轻重工业用地规模,适度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金融业用地规模,相对增加民生用地。倡导内涵发展,提升存量土地利用效率。发挥土地资源要素潜力,极鼓励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安排市政配套设施建设,补足城市空间发展不足的短板。刚柔并济管控,推动土地资源集约高效利用。不断完善用地政策、严格用地标准,促进用地供应门槛提高、用地规模科学合理、土地利用节约集约。创新新增建设用地计划管理,提升用地计划的使用效率和效益。

(二)控制污水排放,积极治理武汉市水污染

完善监控体系,强化监督力度,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全面实施水污染物总量控制以及污水排放许可证制度,对达标单位发放“排污许可证”,未达标单位限期治理、整改,发放“临时排污许可证”,限期内仍未达到要求的,根据情节严重性,采取罚款、责令停产乃至关闭等强制措施。强化清洁理念,完善除污设施,提高源头治理能力。一方面,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具备全过程控制的清洁生产工艺实现工业废污水的源头控制和全过程治理。 另一方面,完善城市污水收集系统,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继续提高城市污水处理率。

(三)降低能耗水平,加快新旧动能转换 

降低能耗水平、节约能源,走循环经济与高新技术结合之路。建立健全重点企业节能降耗项目库,推动实施节能工艺建设项目,提高企业节能工艺的水平和技术。重视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积极鼓励企业使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淘汰旧动能,发展新动能。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发展以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现代化服务业、现代金融业,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体系。充分发挥服务业能耗低、污染少的优势,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整体经济中的比重。充分利用水能,调整能源供给结构,扩大供给渠道。湖北省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理论储量3591万千瓦,占全国的7.8%,应充分利用水能资源,大力发展电力等清洁能源,推动能源供给结构的调整,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四)以政府为治理主体,降低污染排放

优化能源结构,降低燃煤污染。煤炭燃烧释放的二氧化硫和粉尘等污染物是我国各地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寻找煤炭替代能源,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优化能源利用结构,减少能源消耗所带来的污染排放。推广绿色出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推广绿色出行十分必要,轨道交通和公共交通是武汉交通建设的重点,截至2018年4月,武汉轨道交通日均客运量270万乘次,最高日客运量达351.42万乘次,稳居全国第六,客流强度1.5-1.8万人次/公里,占全市公交客运量38%。未来要促进油品升级,提高车辆的排放标准,降低污染排放。


建议人: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袁方成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博士生  陈泽华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  曲丽娟 

华中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生  张  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