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建议

立制度,建平台,“三位一体”构建科普教育体系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0/24 14:32:40
字体显示:  【】  【】  【

2017年5月以来,硚口区科学技术协会组织科技、教育、社会机构等相关部门人员,通过文献研究、问卷调查、基层访谈等方式,对武汉市学校、家庭与社区科普教育现状进行了一系列定性与定量的研究调查,重点探讨分析制约武汉市学校、家庭与社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要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依法推进科普教育,建立科普教育责任制

(一)明确政府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主导作用

政府要加大科普教育力度,注重科普产业化发展,颁布相应的产业政策,实现政府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推动。编制科技计划项目时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进行传播与扩散,并将此作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目标和任务之一。

(二)强化学校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学校科普教育主要渠道是第一课堂,通过学科教育,传播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科学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判断能力,掌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通过科学实践教育,开发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潜能,增强他们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为青少年学生参与校外的科普学习活动,提供更多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三)重视家庭在青少年科普概念和知识形成中的基础作用

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不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知识,不管是辨别真、善、美,还是分清丑、恶、假,都需要掌握科学知识,身边科普知识无处不在。教育孩子从小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科学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创新精神,这些是家庭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

(四)发挥社区服务机构在科普教育中助推作用

要注重发挥社区及其服务机构组织安排学生到校外的科技场馆参观考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内的科技场馆及类似科技教育场所。通过参观活动,让学生感受科普环境的氛围,丰富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技术发展的体验。借助社区、家长等资源的力量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或是学校的主题活动时段,在学生利用体验学习之前,组成“科普宣传小分队”,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活动。

(五)发挥科技团体和科研院校在科普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科技团体要以促进科学进步为目标,协调组织、社会各方面的科技普及教育资源,共同推进科普教育事业。大学和科研机构要参与科普教育,组织专家教授参与科普教育,组织在校大学生为科普教育提供志愿服务;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技教室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创造便利条件;在资源开放、提供科普服务的过程中,加强科研院所对社会的开放互动,吸收最新科技信息,锻炼科技服务人才,促进学术建设。

(六)发挥科技工作者的科普教育中的专业指导责任

科技工作者必须树立普及科学和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必须学习和掌握进行科普工作的本领。政府和学校要把各方面的适合做科普教育的专家资源归纳起来,形成一个有武汉市特点的科普教育专家库,为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优质的科普教育专家资源。

(七)发挥市区科普场馆在科普教育中的社会教育作用

建议全面规划武汉市及各区科普教育场馆建设,立足科技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现代科技发展进步及未来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市区两级科普场馆建设。除市科技馆提档升级建设之外,各城区都要根据科普教育领域特点,结合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特色,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场馆,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建设一座汽车科技馆;东湖高性技术开发区建设一座光电科技馆;硚口区可以挖掘汉正街商业文化历史,建设商贸科技馆;汉阳区建设一座山水园林科技文化馆等等,把科普教育场馆建设成为体现武汉科技文明发展史的靓丽名片。

二、加大投入,打造科普教育资源平台

(一)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基础建设,打造学校科普教育课程资源平台

加大学校科普场馆资源建设。结合科普教育的需要,大力加强科普场馆建设,继续优化完善学校图书室、实验室(科学探究室)、专题科技馆和“创客空间”等校内场馆资源建设。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主动积极与家长和社区的科普教育专家或科技人才建立联系,组成满足本校科普教育需要的专家团队。

加强学校科普课程资源建设。突出科技教育特色,组织骨干老师编专题科普教材、课程资源包。开发科普教育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如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三小”活动、机器人大赛、科幻绘画比赛、环保知识比赛等活动,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和科学实践、科学创新能力。带领学生到科技企业去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当今最新科技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为他们提供科学考察、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组织学生到地间田园、大自然去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指导写观察日记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科学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让他们明白发展生产经济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为发展生产经济服务的道理。

要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要充分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和车载展品展具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在城镇学校,要利用生物、电磁、光学、化学的等科普器材和科普图板,重点宣传安全科普知识、防灾避险科普知识、消防科普知识、环保科普知识。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二)成立“武汉市青少年科普俱乐部”,建立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精品平台

“青少年科普俱乐部”是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进行日常科技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与科技中心和博物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科技活动,且活动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与学校教育的连接,更具有促进个性特长向高端发展的延伸性。建议根据国家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要求,市科协、的主导成立“武汉市青少年科普俱乐部”,作为全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高端基地,建设面向青少年开放的“创客空间”等现代化科普教育设施,与市科技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增添现代科技普及教育设施设备,侧重为全市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公益服务,组织开展具有国家和国际水准的青少年科技大赛,为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素养的未来高端人才打下基础。

(三)加强青少年科普基地建设,打造“宽频谱”的科普教育平台

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准入清单”,建设可以涵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林业、地震、气象等行业类、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制定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考核和动态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突出科普教育场馆资源建设的科普教育内容,引导海洋馆、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旅游景区、红色景观等公共设施增强科普功能。

(四)整合社会科普教育资源,建立社区科普教育活动平台

要不断丰富社区科普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学校要积极把校内科普教育向校外延伸,与社区组织相配合,指导和组织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课和科普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组织在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参加由市区科协、市区教育局举办的寒暑假科技冬(夏)令营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科技展览、科技企业,访问科技专家,参加科技竞赛、科技制作活动;四是组织学生到图书室读科普丛书,去科普画廊观看科普画展。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受到科普素质教育。

(五)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普教育的深度融合,打造无边界全天候的科普教育网络平台

建立“武汉科普教育网”,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科普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利用科普教育网络平台,把全社会的科普教育资源聚集起来,把科普教育受众(青少年、成人)与大众传媒、科普场馆等介体无缝连接起来,让网络、报刊、图书、广播、影视、音像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体成为推送科技信息、普及科技知识技能、实现科技信息交流的工具。

三、建立学校家庭社区科普教育联动机制

政府要站在科教强国的战略高度,采取有力举措,提高全民对科普教育的认识,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协力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学校发挥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青少年教育组织指导的资源优势,积极与科协组织相配合,率先开展科普教育宣传,促进科普教育进课堂、进家庭、进社区。

(一)建立强有力的科普教育领导管理组织网络

由分管科技、教育市长牵头负责,各委办局领导参与的科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设立相应的工作协调管理执行机构。各区(包括街道、社区)成立相应的科普教育工作小组,形成自上而下的科普教育领导组织管理组织网络。要明确该组织的职责任务,形成常态运作机制。

(二)组建科普教育专家团队

建立“武汉市科普教育专家库”,把各行各业的科技专家、科普教育专家聚集起来,按照不同领域、门类、专业,分门别类,组成“科普专家方阵”的第一梯队。要充分利用武汉地区强大的高校人才资源,发动在校大学生、研究生积极担任“科普志愿者”,投身到全民科普教育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为推进全民科普教育锻炼自己,做出贡献。要对业余参与科普教育活动的专家和工作服务人员,给予必要的劳务报酬和交通补贴,提供相关的服务证明。

(三)建立“科普教育服务券”资助制度,创新科普教育资助机制

建议市科协借鉴武汉市科技局正在使用的“科技创新券”的办法,建立武汉市“科普教育服务券”制度。由市科协根据科普教育基地或相关科技型企事业单位的资源特点、科普水平和接待能力,通过一定的组织渠道(如区科协——学校),向学生“科普教育服务券”。学生持“科普教育服务券”到科普教育基地或单位,进行科普参观和考察研学。接待单位根据所付出的接待成本,向来访的学校或学生收取“科普教育服务券”,然后凭相关佐证资料到科协部门兑换科普资助经费。

(四)建立科普教育绩效评估制度,提高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综合效益

建立科学可行的科普教育评估机制,是促进科普教育效益的必要手段,建议市科协研制《武汉市科普教育评估方案》,建立科学规范切实可行的科普教育绩效评估制度。市科协(或委托第三方)每年组织一次科普绩效考核评估,对承担科普教育的单位、个人所承担的工作情况和受众满意度,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估,并以此作为依据,调整对科普对象的资助力度和承担“科普教育基地(单位)”名单,为评选科普教育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提供参考依据。


建议人:
武汉市硚口区科协课题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