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关于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4/24 11:11:49
字体显示:  【】  【】  【

——基于武汉市地质环境条件的“海绵城市”建设思考


“海绵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点之一。 2013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首提要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2月发布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海绵型城市”概念首次正式在官方文件中出现。2014年11月2日,经过充分考察和酝酿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 2014年12月31日,财政部发布《关于开展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 2015年4月,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联合发文,公布了首批包括重庆、武汉、厦门、陕西西咸新区、江苏镇江、吉林白城等16个城市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为了做好海绵城市建设工作,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海绵城市”将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已列入我国“十三五”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

海绵城市建设对武汉市城市的健康发展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武汉市市委市政府为了做好“海绵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专门成立了以万勇市长为组长的“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相关建设工作正在快速展开。为了促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程出成果、出示范和出经验,通过总结和分析国内外海绵城市建设的经验,基于武汉市的实际,我们认为: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横向上它涉及到流域径流过程的各个环节——产流、汇流、储流和河-湖系统;在垂向上涉及到空中(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大气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转化与反馈作用。因此,在海绵城市建设中除了城建、园林和水利方面的研究和工作外,应加强城市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研究。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查明地表径流的产、汇、聚过程,实现有效的“径流控制”。要加强下垫面地形、地貌特征和物质组成等调查,通过计算和模拟精确不同降水条件下地表水产、流、汇等过程、速度等状况,为“径流控制”工程措施的选择提供依据。

2. 重视“立体海绵体”建设。要充分考虑“海绵体”承载体(岩土)的物性,其渗透雨水能力(大气降雨入渗系数)、储存雨水能力(地下含水层储存空间大小)及储存雨水的危险性(诱发环境地质问题)等,实现有效“渗、滞、蓄”。一是要详细调查地表(包气带)岩、土体地质特征及与地表水入渗条件,包括:(1)地表岩、土体物质组成特征,不同岩、土体的密实度特征,粒度特征,孔隙度特征等;(2)构造特征,特别是裂隙、节理等发育程度及密度等。查明雨水和径流的入渗系数。二是加强水文地质特征调查,包括隔水层和含水层岩土体性质、含水层特征,查明地下水系统的补、径、排特征。

3. 加强“线状海绵体”建设。由坡面漫流、天然湖泊、水系、湿地等构成的地表自然水循环系统,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具有重要的意义。要注重城市建城区变迁、水系(河流、湖泊等)变迁调查;做好河—湖海绵体的连通和河—湖海绵体的拓展,增加河流水系集蓄、滞留、承泄能力;在河流中下游建设生态缓冲带,在入河口恢复滩涂湿地,发挥其对地表水的净化功能。

4. 加强“四水”转化关系调查研究。研究大气降水-土壤水-地表水-地下水之间转化与反馈作用,尤其要研究包气带岩性结构与降水入渗能力的关系,研究极端气候及下垫面变化(硬质化程度)下,水文响应及水资源演变规律。把地表水文过程与地下水动力过程相耦合,建立地表水与地下水耦合模型,更精确模拟水文循环过程,反映水循环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动态联系,为城市合理控制开发强度,控制硬质化提供依据。

5. 立足全局,做好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正在开展的“海绵城市试点区”属于武汉市区域的一部分,为了使“试点区”更好的融于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大系统中,开展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顶层设计”是是十分必要的。武汉市的地貌由丘陵、波状岗地和阶地平原等地貌单元组成。在这一地貌特征条件下,按照地表径流的流域划分,丘陵区基本上属于地表水系的分水岭及上游区,波状岗地为可视为地表流经的流通区,相当于流域的中游;阶地平原区属于地表径流的下游,由于受堤防的限制地表水难以自然入江,一级阶地又是地表径流的汇集区。武汉市不同地貌单元地表物质和地表水渗透有不同的分区性。丘陵区主要由基岩、基岩风化层和残坡积物组成,大都有较好渗透性;波状岗地区基本上为晚更新世下蜀组和中更新世王家店组网纹红土所组成,地表水渗透性较差;阶地平原区地表主要由黏土质砂(沙土)组成,具有较好的渗透性。根据地表径流的过程和下垫面物质组成,建议将武汉市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模式确定为: “源头(上游)消纳滞蓄、过程(上、中游)减速消能、末端(下游)弹性适应”。

从目前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现状看,主要考虑的二维(地面水),三维(地下水)重视不够;多关注于具体项目,缺少整体、系统设计。主要工作集中于城建、园林和水利方面,对地质环境条件的工作重视不够。加强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环境条件研究,既是做好武汉市海绵城市试点自身的需要,也可能形成示范经验。以上建议请市领导考虑。


建议人:

李长安   全国政协委员,武汉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武汉市政府参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湖北省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副主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