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武汉市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2/2 18:35:16
字体显示:  【】  【】  【

实施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市科协科普部

武汉市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以下简称“科普助农行动”)是市科协和市财政局贯彻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科学素质纲要》)联合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是我市百万市民学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成果,市科协科普部组织开展“科普助农行动”发展状况专题调研工作,旨在总结近年来实施“科普助农行动”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农民科学素质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为实施新时期 “科普助农行动”提出建议对策。

一、“科普助农行动”实施概况

(一)实施方式和原则

“科普助农行动”自2007年启动,通过“以点带面、榜样示范”,“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方式,每年在全市评比、筛选、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有较强区域示范作用的、辐射性强的农村科普示范单位、科普示范基地、科普带头人等先进集体和个人,藉以团结和凝聚广大基层科普组织,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助推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科普助农行动”实施原则是:面向全市,统一标准;立足科普,注重公益;培育品牌,动态管理;奖补结合,追踪问效。坚持奖补标准和表彰对象的严格性。也就是说,科普助农行动项目不是扶贫项目,奖补对象一定是长期在农村开展科学普及的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的优秀代表,一定是对农民辐射带动效果明显的农村科普先进集体和个人。

(二)奖补资金投入使用情况

截止2014年,“十二五”期间“科普助农行动”共安排武汉市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600万元,全市累计奖补了232个科普助农先进单位和个人,其中,“科普助农行动”科普示范单位77个,奖补资金616万元;科普示范基地104个,奖补资金832万元;农村科普带头人51位,奖补资金25.5万元。科普示范单位和示范基地各奖补8万元,农村科普带头人各奖补0.5万元。(奖补对象数量及奖补资金情况详见表1)。                                              

 
   在“科普助农行动”的引导带动下,各区结合实际,创新体制机制,纷纷开展富有特色的科普惠农活动。新洲区“百村万户”科普系列活动全面展开,打造了“科普小电影进村入户”、“科普文艺巡演进村入户”等精品项目。蔡甸区形成了创建全区科普示范街乡镇、示范村、示范基地、农村科技示范户等为基础的“七创”促“一创”的特色工作。黄陂区、东西湖区对辖区入选市科普助农行动项目库的基地(单位)给予奖励资助。江夏区财政每年投入20万资金对科普助推项目进行专项配套。奖补资金主要用于开展科普活动和购置科普专用资料和设备,以2013年奖补对象专项资金使用情况为例,奖补对象用于科普活动费的资金占28%,科普专用资料和设备资金占60%,其他资金占 2%。

(三)社会反响

“科普助农行动”实施以来,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受到了普遍赞誉。

1.受到了广大农民的欢迎和社会的关注。“科普助农行动”通过奖补先进单位和个人,在我市农村和广大农民当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受到了广大农民的热烈欢迎。他们认为“科普助农行动”使自己学到了农业技能,增加了实际收入,转变了思想观念,对科技致富更有信心,充满希望。许多农民希望与科普助推示范单位、示范基地和科普带头人对接,要求学技术、学经验。“科普助农行动”还引起了社会对农村科普的关注,带动社会力量对农村科普的支持和投入。在2014年受奖补奖补的市科普助推示范基地中,由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创办的科普示范基地有23个,占该类别表彰总数的100%,共吸纳社会资金2000万元投入支持农村科普工作。

2.引起了各级科协和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认可和共鸣。“科普助农行动”定位符合科协组织的职能,与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得到全市科协系统的认同。各区、街道(乡镇)科协将实施“科普助农行动”纳入年度重点工作,做到年初有部署,年中有督导,年底有考核,将其作为科协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工程和政府目标任务抓实抓好。

3.得到了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武汉市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1-2015年)》(武政办〔2012〕2号)明确提出要“围绕‘两型社会’建设,组织实施‘科普助推都市农业行动计划’,示范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 市委、市政府领导在市科协全委会和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多次对“科普助农行动”给予充分肯定。科普助农行动的成功经验和榜样作用,也为我市“科普助推行动计划”另一个子项目——科普助推幸福社区行动计划的全面实施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施成效和经验

(一)科普助推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科普助农行动”的实施,是首次通过市级财政转移支付方式直接奖励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个人,是我市农村科普工作和财政科技支农工作方面的创新,在提高农民科学素质、加快农民科技致富步伐、完善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带动各地开展科普惠农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效果。

1、“科普助农行动”的实施,促进了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 “科普助农行动”紧紧围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技工作者,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增强了农民掌握和运用先进实用技术发展生产、增产增收致富的能力。据统计,2011-2014年,“科普助农行动”受奖补单位共开展科技培训和科普讲座2100余次,受益农民近90000人次。

一是注重把推广实用技术与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有机结合。在“科普助农行动”实施中,许多受奖补的集体和个人把推广实用技术与提升农民科学素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会员和农户订阅科技报刊、科普图书、科普光盘等资料,向农民宣传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利用“全国科普日”、“科技周”、“科技下乡”等大型科普活动期间,开展科普宣传,发放科普资料,举办科普培训,在表彰对象的引领下,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参加科普教育活动,增强了科技意识。以蔡甸区为例,近四年受奖补的集体和个人利用奖补资金,新建了80个农村科普宣传栏,购买科普图书50000余册,购买多媒体设备40多套,依托这些设施设备,受奖补对象共举办各类农技、科普讲座400多次,受众达到18000人次。

二是切实加强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在“科普助农行动”实施中,各区着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农村持续发展能力。如东西湖区以科普带头人为主体,成立科普惠农报告团,宣扬创新创业、科学生产的思想理念。黄陂区、江夏区因地制宜举办科技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班,以点带面、典型引路,大力培养本地农村实用人才。

三是不断提高农民参与社会公益科普活动的自觉性。在“科普助农行动”实施中,表彰对象对开展社会公益性科普活动更加积极主动,也提高了农民自觉参与社会公益科普活动的热情。位于黄陂区的武汉汉平兴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自2011年被评为科普助推示范基地后,先后帮助周边12个村,建立了科普活动室。2012年又投资500余万元,在姚家集街中心地区建立了一座3000平方米的综合科普培训基地,可同时培训1000余人。近年来,公司开展的科普活动,涵盖面达3个区县,22个街乡镇,110个村(社区),让3000多个农户和创业者从中受益。

2、“科普助农行动”的实施,加快了农民科技致富的步伐。近四年来“科普助农行动”受奖补对象累计辐射带动农户10万多户,培育和推广农、林、牧、渔业等各类新品种、新技术160  项(次)。 “科普助农行动”借助科普示范这个支点,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一是努力促进农民现代生产能力的提高。受奖补单位不断加强培训普及、示范推广,促进了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了农业生产力。蔡甸区农业机械协会充分发挥带动促进作用,努力提高本区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目前,全区已形成了机械化耕作方式,农业生产机械化平均水平达到75.6%,农业机械作业人员有2万余人,总收入达3.05亿元。江夏区乌龙泉街生雷名优特产种养殖协会积极开展科技培训和农业技术咨询服务,引进名优水产养殖新技术、新品种。目前,该协会年养殖规模达到了1200余万斤鱼,年出栏生猪2000余头,年均产柑橘60万斤,年纯收入超过3000余万元。2013年协会会员家庭成员人均年纯收入3.5万元,辐射带动乌龙泉街80%的养殖大户,发展名优特产养殖面积达3万余亩。

二是积极带动特色产业发展,推动农民科技致富。许多受奖补对象借助奖补资金和“科普助农行动”的影响,发展科技含量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特种种植、养殖业,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的发展。黄陂区木兰特种养殖技术协会在“科普助农行动”的带动下,探索出特种野猪产业发展之路。目前,该基地已发展野猪养殖户380户,年存出栏特种野猪可达7000余头,创年产值3500余万元,户平创收9万余元,其“满村盈”牌的野猪肉,除本省以外,已大量销往上海、广东等全国多个省市。蔡甸区侏儒街金鸡村围绕农民致富,有针对性地开展新品种开发、新技术推广工作,打造了“金鸡寨”牌藜蒿、西甜瓜等特色产品,辐射带动区内10多个村发展瓜菜种植模式,形成了10多公里长的产业带。

三是积极帮助农民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水平。许多受奖补对象通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取得产品质量认证,促进农民致富增收。武汉市木兰小泉山肉牛养殖有限公司积极帮助广大农民提高肉牛养殖的标准化生产水平,其“小泉山”牌牛肉系列产品,继2011年获得“全国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2013年获得“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荣誉后,2014年又获得“QS9000”的高级产品质量认证,目前,该公司创建的“湖北名牌”已进入到了省级主管部门的最后评定中。东西湖区黑冰特色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年接待参观、考察、学习的市民、农民和学生累计达3.8万余人次,已成为农民了解现代农业、学习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重要途径。该基地有机农产品已获得南京国环有机产品认证中心的有机转换认证。

3、“科普助农行动”的实施,完善了农村科普公共服务体系。 “科普助农行动”极大地调动了基层科普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农村科普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大幅提升了农村科普服务能力。

一是激发了农村科普活力。“科普助农行动”以农村科普组织和个人为依托,搭建了财政支农、科普惠农的新平台,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基层科普工作的重视与支持,使农村科普组织和个人倍受鼓舞。自2007年来,以“科普助农行动”为抓手,市级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80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基层从事科普资金短缺的难题。

二是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科普培训。表彰对象拓展培训阵地、强化培训手段,加强师资建设,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广泛开展科普培训活动,开创了我市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局面。以2011-2014年为例,表彰对象获奖后平均每年开展科技培训活动27次,比获奖前平均每年增加了近20次,平均每年受训人数达到1.5余万人次,比获奖前平均每年多培训近万人次。

三是壮大了农村科普组织和队伍,提升了科普惠农服务手段。在“科普助农行动”的影响和带动下,各区积极把握机遇,以“培育发展、表彰激励、榜样示范、整体提升”为原则,采取培育典型建立科普助推项目库、跟踪指导服务等方式,推动科普组织和科普队伍建设,使我市农村科普组织和科普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据统计,目前,我市农村科普“站、栏、员”覆盖率已达到100%。各区和街道(乡镇)还建立了科普讲师团、科普工作队等科普志愿者队伍。科普手段落后一直是制约农村科普发展的“瓶颈”。近几年,随着“科普助农行动”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表彰对象的科普手段。四年来,市财政投入的奖补资金,约有1000万元用于购置电脑、打印机、投影仪、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科普设备,以及科普图书、挂图和音像制品等资料,科普服务手段落后的局面得到了明显改善。

实践证明,“科普助农行动”定位科学、成效显著,已成为引领农村科普发展的一面旗帜。各区以“科普助农行动”为龙头,统揽农村科普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各具特色的科普惠农项目,形成了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局面。

(二)“科普助农行动”的宝贵经验

“科普助农行动”是我市推进科普工作项目管理的首创之举,在工作实践中,我们深切体会到:

1、党政重视、密切合作,是“科普助农行动”成功实施的重要前提。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将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纳入“三农”工作的大局,在听取市科协工作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汇报时都要求要大力推进农村科普工作,这些为我们实施好“科普助农行动”指明了方向,增添了信心。各区党委政府也高度重视,将实施“科普助农行动”摆在重要位置,纳入规划,听取汇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和措施,有力促进了“科普助农行动”的实施。同时,市、区科协和财政部门在“科普助农行动”实施中密切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共同做好“科普助农行动”的组织、协调及跟踪服务等工作,保证了“科普助农行动”有序规范的实施,成为大联合大协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2、立足科普、面向农民,是“科普助农行动”成功实施的鲜明特色。 “科普助农行动”通过科普手段为农民服务,注重科普成效,使广大农民在提高科学生产技能的同时,提高了科学生活水平,提升了科学素质。“科普助农行动”直接奖补到基层单位,激发了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广大农民成为科普的参与者与受益者,科普成效直接惠及“三农”。

3、选准抓手、提升能力,是“科普惠农计划”成功实施的关键举措。 “科普助农行动”将科普示范单位(行政村)、科普示范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作为三个抓手,充分发挥三类表彰对象在植根农村、服务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收到了实效。“科普助农行动”将奖补资金用于表彰对象购置科普设施,开展科普活动,大大增强了他们的科普服务手段,提升了他们的科普服务能力,为农村科普工作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村科普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壮大。

4、以点带面、榜样示范,是“科普助农行动”成功实施的有效方式。 “以点带面、榜样示范”是新时期提高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兴趣和积极性的有效方式,“科普助农行动”通过在农民身边树立起一批鲜活的典型,使农民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会、用得上,为广大农民树立了榜样,增强了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意识,从而把学习科技知识变成广大农民的自觉行动,起到了“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辐射带动作用,使更多农民广泛受益。

5、创新机制、严格管理,是“科普助农行动”成功实施的有力保障。 “科普助农行动”采取“以奖代补、奖补结合”的资金投入方式,是市财政采用专项转移支付方式支持农村科普工作的成功探索。各级科协、财政部门在“科普助农行动”的实施过程中,精心组织,规范操作,坚持专款专用,并实行报账制管理。在项目评审工作中,采用“二级公示,三级联动”的模式,保证了评审工作公平、公正、公开,接受基层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得到了各方面的赞许。

三、存在不足和下步工作建议

﹙一﹚“科普助农行动”存在的不足

1.“科普助农行动”实施范围与我市都市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存在差距。自2007年,“科普助农行动”表彰奖励了77个科普示范单位(行政村)和科普示范基地,平均每个新城区仅有12.8     个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辐射点,项目实施的覆盖面有待提高。

2.“科普助农行动”创新手段与迎接科普现代化信息化的新挑战存在差距。在运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宣传科普助推成果,规范实施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平台。同时,受奖补的对象亟待转变观念,积极探索科普信息化建设的新路子,努力推进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在网上流行起来。

3.“科普助农行动”成果提炼与农村科普工作展现出来的创新活力存在差距。广大农村基层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在实施“科普助农行动”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创造力和创新潜力,提供了许多来源于实践、生动活泼的典型范例。这是我市科普事业的宝贵财富,亟需加以归纳提炼,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成果。

4.“科普助农行动”惠农方式与加快转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的新要求存在差距。“科普助农行动”通过奖补资金投入的方式,表彰奖励农村科普工作的优秀代表,在调动农村基层科普组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整合优质科普资源,提供技术项目服务,增强受奖补对象创新能力上仍有短板。

5.“科普助农行动”协作程度与构建科普动员新机制存在差距。受奖补单位区域间的工作交流、技术合作、优势互补的共赢平台还未建立。有效整合科普助推都市农业项目和科普助推幸福社区项目资源,建立城乡科普互惠共赢新机制还有待探索。

6.“科普助农行动”的追踪问效和监测评估工作还有待加强。在科普项目实施上,重申报、轻管理,重资金、轻建设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对策建议

1、加大投入,扩大“科普助农行动”受益面。 “科普助农行动”作为服务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现代都市农业的有效措施,作为落实《科学素质纲要》,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重要举措,需要坚持发展,保障投入,要在规模上再上一个台阶。要规划好“十三五”科普助农行动,明确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科普助农行动”专项资金增长机制,逐年增加奖补数量,扩大资金投入规模。

在市级财政资金有力推动“科普助农行动”实施的基础上,各区科协和财政部门要抓住市、区公民科学素质共建的契机,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的支持,加大各地财政资金的投入,配套实施本地的科普助推项目,扩大科普助推表彰对象示范带动覆盖面,形成规模效应。

2、改进完善,强化“科普助农行动”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加快科普信息化现代化进程。充分运用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建立健全 “科普助农行动”网上平台,努力实现项目申报、审核、评估无纸化运作,为基层农村科普组织和农民获取“科普助农行动”项目资源提供快速、便捷、及时的服务。

注重提升“科普助农行动”基层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建立定期培训制度,畅通各级科协与农村基层科普组织交流沟通的渠道,使基层科普组织准确把握“科普助农行动”推荐申报、考察评审和资金使用的要求和流程,确保“科普助农行动”顺利实施。

保证“科普助农行动”的公平性、权威性和合理性。建立完善市、区两级“科普助农行动”评审专家库,实行对入库专家的动态管理和考核机制。根据“三农”工作的新形势和农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新要求,适时调整“科普助农行动”评审标准和表彰类别。实行不定期考察、群众评议、材料审核相结合的评审方法,将平时工作的实绩作为评审的重要依据,增加专家考察和群众评议的权重。在评审过程中,要进一步完善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机制,广泛接受社会各方面的监督。

加强跟踪问效,严格资金管理。市财政安排科普助推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和奖补结合方式对评选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开展科普活动进行补助和奖励,为农村科普组织和科普带头人更好地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造了良好条件。市、区科协和财政部门要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及其结果实行监督考核和追踪问效,执行科普项目资金报账制度,确保奖补资金专款专用。

3、整合资源,发挥“科普助农行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作用。集成历年来“科普助农行动”的项目和人才资源,建立农村科普人才库、科技创新成果库和科普示范资源库,着力开展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村科普示范等活动,更好地将创新元素和科普资源引入农村。

完善科普助推的形式和手段,扩大工作成效。在坚持专项资金奖补的基础上,发挥科协组织智力优势,积极动员各级学(协)会、科研所、大专院校科协的科技资源,通过项目对接和技术合作的形式,为受奖补对象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

    探索基层科普行动计划的共建共享。建立城乡科普示范单位协作交流机制,加强农村科普助推示范单位、示范基地同城镇科普示范社区、科普示范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做到优势互补、项目共建,凝聚成合力更好地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服务。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