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武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运行情况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2/2 18:23:55
字体显示:  【】  【】  【

院士专家工作站是开展院、地合作,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新形式,是由党政群联合推动,多名院士实质性参与,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以共同利益为纽带,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科技创新平台和重要载体;是中国科协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创性工作。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满足了企业技术创新的需求,建立健全了政府、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交流合作机制,搭建了人才交流培养、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及技改的平台,把院士、专家等高端人才引入企业,发挥院士专家的技术引领作用,帮助企业培育科技创新团队,实现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与企业技术研发团队的结合,集聚创新资源,突破关键技术制约,有效发挥高端人才在企业重大项目研发、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与交流等方面的作用。

一、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基本情况

2010年,武汉市科协出台了《关于建立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的意见 》,开始启动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工作。2010年10月22日经湖北(武汉)院士中心、湖北省科协、武汉市科协共同批复,武钢建立了全市第一个“企业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国工程院主席团名誉主席徐匡迪亲自授牌。经过将近5年的努力,截至2014年9月,我市已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16家,其中企业院士工作站13家,高校及科研院所单位院士工作站3家。建站单位涉及行业领域广泛,既有钢铁、机械制造业,又有农业、医药、畜牧养殖和环保产业;既有国有重点企业,也有事业单位,还有众多民营企业。

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按照《武汉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管理办法(试行)》,坚持“需求为基础,项目为核心,企业为主体,实效为根本”的基本原则。我市建站以“项目合作为前提,科协工作为基础,三家联合批复”的形式进行。在《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申请建站单位必须与院士专家有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合作项目,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必须建有科协组织,并积极开展决策咨询、学术交流、科学普及、人才培训等科协活动。符合条件的单位,经湖北(武汉)院士咨询服务(活动)中心、湖北省科学技术协会、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批复成立,统一授牌,颁发聘书。通过这种形式,一是充分发挥了湖北武汉院士中心的作用,通过院士中心的平台,更好地与院士专家联系,搭建院士专家与建站单位的沟通桥梁。同时院士专家工作站是院士中心在企业的基层工作站,充分发挥了院士的作用,为促进湖北武汉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提供科技支撑。二是进一步加强了基层科协工作,许多民营企业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了解认识了科协工作,积极筹建科协组织,开展科协活动,成为基层科协工作的新的抓手。

我市已成立的16家院士工作站中,2010年成立1家,2011年成立1家,2012年成立3家,2013年成立5家,2014年截至9月已成立6家(见图1)。由此看出,我市的院士工作站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市政府已连续两年将企业院士工作站建设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越来越多的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也了解到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对于企业创新的强大推力,积极申请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在我市已建站的16家工作站中,建站主体为民营企业的有10家,占到建站总数的62%(见图2)。随着创新武汉的提出,我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不断推进,光靠劳动力密集型生产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我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一些民营企业改变了创业初期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加快技术改造,并大力培植优质产品和创名牌,出现了较多的上水平、上档次的民营企业,从而使民营企业从低水平、粗放型扩张向劳动密集型和高科技型相结合的生产方式转变,实现从劳动密集型企业向高科技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企业的转变。在越来越重视技术的今天,很多民营企业把目光投向了院士,通过和院士及其团队的合作,引进了众多的项目和人才,不仅带动了产学研的结合和技术转化,也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力量与产品的科技含量。

 

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持。近两年来,市科协根据省委组织部有关工作的要求,为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8家院士站初步申请到了站点建设扶持资金。市科协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支持,出台的《武汉市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3——2016年)》(武政[2013]53号)中,院士专家工作站已归入武汉市准备扶持的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计划到2016年,建站数量达到20个,将一次性给予每家30万元补助资金,第一批1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的市财政补助已通过公示,将于近期落实到位。此项工作也得到了各区积极响应,如东西湖区给予建站单位50万元财政支持,江夏区将院士工作站纳入人才项目,准备给予每家30万元的资金支持。各级财政资金的支持,对推进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建设起到了作用,各级科协在推动院士专家工作的建设工作中树立了威信,扩大了影响。

二、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开展的主要工作

院士专家工作站具有很多优势与作用:能够汇聚我国科技工程领域的一流专家与其创新团队及其相关资源;能够搭建高水平的跨区域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与战略决策平台;能够突破现有科技体制,穿越高校、院所、政府、社团与企业的边界而实现协同创新和知识的生产、扩散和应用,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能够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能够基于双方内在需求、降低合作成本、提高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效率。

院士专家工作站自成立以来,由于各个建站单位的技术需求、科研基础和建站愿望等不尽相同,组建的时间有长有短,运作的模式也不一样,因而工作内容和模式各有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工作模式:

(一)战略咨询

双方的合作主要是开展战略发展规划编制、技术咨询等前瞻性服务。即院士专家与建站单位之间的合作并不是就某一具体的技术项目、产品开发展开,而是充分借助院士专家渊博的专业知识、深邃的战略眼光和科学的技术研判能力,就企业战略思想、发展目标、中长期规划、新产品开发等事关全局、长远的前瞻性问题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

(二)合作攻关

双方的合作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的联合攻关上。即主要是借助院士专家的技术优势和专业优势,就建站单位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过程中遇到某一具体的技术难题,合力攻关,从而推进整个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成功面市。这种运作模式往往以项目制形式出现,目标明确,操作性强,成果易于量化,对建站单位来说是最迫切、最直接、最需要的。

(三)成果转化

双方合作主要是引进院士及团队的科研成果,推进成果的产业化。即建站单位在与院士专家的合作中,根据自身发展需求,直接引进院士专家及团队的科研成果,进行中试或者市场推广开发,推进成果的产业,直接解决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的问题。

(四)人才培养

特别是来自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院士专家及其创新团队,充分依托自身人才和教育资源优势,在工作站运作中,根据建站单位的发展需求,通过举办培训班、专题讲座和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外出学习等方式,帮助建站单位培养适用型人才,或者通过选派专业对口的学生来企业实践、观摩和试验,甚至加入企业,为高校院所培养人才提供平台。

三、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在助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中的作用

  院士专家是一个全新的创新服务平台,它把科技与经济、院士专家与企业家紧密联系在一起,有着其它创新平台所没有的资源和优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柔性引进了院士专家高端人才为我所用,推动我市创新发展

院士专家是我国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界的领军人物,其数量的多寡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地区科技发展和学术水平,对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我市是科教大市,院士专家人数众多,在1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入站院士有7位是武汉“本土”院士,涉及生物工程、冶金化工、农业等领域。另引进9位在外省工作的院士加盟我市,成为我市“编外院士”,引进院士的专业涉及新材料、高分子化工、水环境治理、转化医学等众多领域。通过引进这些高端科技人才,提高了我市在这些高新领域的技术水平,为经济转型升级创造了条件。

(二)帮助建站单位破解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难题,助推产业产品实现转型升级

院士是我国乃至世界相关技术领域的顶级专家,掌握了各自领域科技发展的核心技术和最前沿研究动态。通过工作站建设,直接引进院士专家驻站开展科技服务,帮助建站主体破解技术难题,有效助推其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武汉回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邓子新院士团队的合作科研成果显著:2013年共开展科研项目23项,申请发明专利2件,授权发明专利8件、外观设计专利3件。其中院士团队参与研究的“ 发酵生产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项目获国家创新基金支持,该项目发酵单位自院士团队参与工艺改进后从14000左右提高到26000,产品的总收率从50%提高至70%。2013年投产半年实现量产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4000 kg,实现销售收入600万元,2014年有望实现量产酒石酸乙酰异戊酰泰乐菌素18000 kg,实现销售收入2700万元。武汉特种工业泵厂有限公司积极与袁亮院士团队合作,开展煤矿瓦斯智能化抽采系统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进行高性能水环真空泵及压缩机组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该项目针对国内水环式真空泵普遍存在的效率不高,吸入真空度偏低以及工作介质消耗偏大等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出最佳解决方案并最终使高性能水环真空泵及压缩机形成产业化,为煤炭瓦斯高效抽采提供最完善的产品及服务,目前已获得淮南矿业集团的内部立项,获取淮南矿业集团“产业创新项目”200万资金支持。

(三)联合培养和引进适需人才,缓解创新发展中遇到的领军科技人才短缺难题

这一方面的成效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依站办学”,实行“传帮带”模式,帮助凝聚培养创新人才。如新天达美公司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院士专家进驻企业,通过培训班、科技讲座、学术研讨会等形式,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人才。曲久辉院士专家团队就目前国内水处理技术及“STCC技术”的应用及创新开展了高端专家水环境技术研讨会,并举办水污染的治理、水环境保护的技术咨询和演讲活动10余次,培训500余人。二是“借站留学”,实施“走出去”战略,帮助提升创新人才。如市农科院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组织科技人员先后到华农、安徽省农科院等单位进行参观学习,了解国家级油菜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蔬菜改良中心华中分中心和安徽省农科院十字花科育种基地有关情况;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到华农重点实验室开展研究工作,利用该实验室条件进行基础理论研究。三是“驻站求学”,采取“请进来”方式,联合造就创新人才。华中科技同济医学院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成立科技创新平台:华中科技大学转化医学研究院,特聘院士王红阳教授受聘为研究院首任院长,院士团队和建站单位共同在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

(四)拓宽信息来源和沟通渠道,指导企业理清思路创新理念

院士专家拥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信息来源,企业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能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工作站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技术与市场的充分对接,既有市场需求的现实基础,又有技术实现的可行性研究,从而为企业充分地把握机遇、瞄准产业前沿、发掘和开拓新市场提供了保证,成为企业科技发展战略制定和科技创新决策中的导航仪。在法雅园林公司,尹伟伦院士团队先后为公司高管提供发展战略咨询和技术指导服务;为公司新进科研人员进行了科研项目申报和科研工作如何开展的专项培训;武桥重工公司与葛修润院士团队就地应力测井项目等课题开展合作,并以工业机器人、自动控制、遥感遥测等研发技术促进并带动公司铁路安全救援装备、海上风电安装装备等项目的研发。

四、我市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

《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推动全社会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中国科协、省科协、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重视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市财政下拔专项经费,都为进一步做好这项工作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抢抓机遇,顺应需求,进一步加快推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步伐

我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目标,需要高层次人才来实现,需要高新技术来支持,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既凝聚了高端人才的智慧又推进了高新技术的发展应用。现在我市仅建立16家院士专家工作站,不仅远远落后杭州、沈阳等副省级城市,甚至赶不上省内襄阳市的建站速度。我们必须要抢抓机遇,顺应需求,加快发展。一是企业有需求。现在我国科学发展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新时期的主题主线,科学技术在转型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更加凸显,对院士专家等高端智力人才的需求尤为迫切。二是当前全国各地工作站建设风起云涌,根据中国科技咨询中心统计,目前全国已建工作站1000多家,其数量已超过有建站能力的院士总数,两年一度的院士增选也不到百名,因而院士资源稀缺成为必然的现实。在全国争相“竞抢”院士的今天,如果武汉不抢抓机遇,主动出击,必将在这一稀缺资源争夺中错失良机。

(二)不拘一格,大胆尝试,积极探索创新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模式

由于院士专家工作站是科技界与建站单位之间自主探索、自愿组建的创新载体,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指导,同时各个建站主体的技术需求、科研基础和建站愿望等不尽相同,因而各个工作站的运作模式也不一样。在初创培育阶段,需要的是更多的帮扶和支持,而不是过多拘泥于条条框框的规范和束缚;需要的是鼓励其大胆创新探索,不能尚在襁袍之中就过早地定型。只要有利于促进经济和科技紧密结合、有利于促进企业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有利于武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我们应予以支持。因而,积极探索适合院士专家工作站持续发展的运行规律应是今后做好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强化考核,动态管理,不断提升院士专家工作站运行质量和实效

如何激发工作站的创新活力,提高它们运行的质量和实效,这是当前加快推进工作站建设面临的难题之一,也是外界对工作站关注的焦点。近年来,为激发建站单位的积极性,推进工作站建设,省、市、区各级及党委政府,都出台了扶持政策,均给予了一定的资金补助,这对开创工作站建设的良好局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如何更深入地引导已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发挥作用,实现预期效果,还亟待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现阶段,我们要强化考核,实行动态管理,对已批准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要实行动态管理和退出机制,不能一评定终生、一评了之,通过收定考核、常规考核、周期考核等方式进行动态管理。应注重绩效考核评价,建立客观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工作站的持续健康发展;对管理不善、服务不到位、绩效不明显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应及时予以调整和“摘牌”。

(四)加大扶持,强化联动,努力形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发展的新格局

    工作站建设的主角只能是院士专家和建站单位,但党委政府部门作为推动者、指导者和服务者,其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在政策支持、联络联系、环境营造、指导服务等方面。科协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推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协作为工作站建设的主要职能部门,更应充分发挥自身组织优势和专业优势,加强沟通、注重协调,努力形成工作站建设服务工作新格局。当前服务工作的重点是:第一,要加强联系联络工作。要通过院士中心积极与院士联络服务,主动加强与两院院士和科技领军专家的经常性联系,掌握院士专家及其团队的科研进展及成果,建立院士专家库和科技成果库;同时,要深入企业开展调研,了解汇集我市急需的技术需求及相关科技信息;还要组织开展好院士专家企业行等对接洽谈等活动。第二,要强化顶层设计。要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需求,制定建站总体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同时要加强与有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充分发挥人才、财政、发改等有关部门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着力解决制约院士专家工作站发展的瓶颈问题。特别是把职能部门在资金、项目、人才等方面给予工作站的相应的政策支持具体化、可操作化。第三,要做好跟踪服务。要主动做好已建工作站的院士专家的服务工作,强化工作站的绩效考核;积极为院士专家开展战略咨询、合作研发、人才培养、成果应用、回归创业搭建新的有效平台,为企事业单位与院士专家团队进行对接提供机会。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