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探索规律 锐意进取 不断拓展新时期科普工作的新局面

发布者:scywtjhldcj      发表时间:2014/8/14 16:18:55
字体显示:  【】  【】  【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受到举国上下的普遍关注。这不仅因为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公民的综合素质,而且从一定意义上说,还影响着我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进程。正因此,公民科学素质培育构成了国家人力人才资源开发利用总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我国实现全面小康建设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武昌区科协围绕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紧抓住新时期公民科学素质培育这个根本问题,积极探索规律,勇于克难奋进,不断实现创新,卓有成效地推动了全区公民科学素质培育系列工程的实施。显然,总结其经验做法,研究其发展特征,分析其所遇困难,构建其未来发展的合理路径,对于加强新时期全区公民科学素质培育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一、历史回顾与主要成绩

在中国科协和省市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精神鼓舞下,在区委、区政府关心、指导下,武昌区科协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针,高举科普惠民时代大旗,紧紧围绕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团结一心,拼搏奋斗,努力探索,不断创新,以勇于担当的社会责任感,出色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与北京、上海、广州的同行一起被列为国家科普建设队伍中的第一方阵。他们的突出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纲要》宣传贯彻深入人心,市民科学素质明显提升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我国大力推进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根据国情和形势发展要求提出的一项战略决策。因为,只有用科学的素质塑造人,用文明的力量武装人,才能提升全民族的整体素质,才能完成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神圣使命,才能尽快实现世代期盼、民族振兴的伟大中国梦。为此,武昌区科协在宣传贯彻中,扎实认真,锐意创新,从制定工作规则入手,形成了实施《纲要》的长效机制;从立足区情分解任务入手,形成了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同机制;从总结探索工作规律入手,形成了监测考核、动态推进、加大投入的管理机制。由于措施得力,《纲要》宣传贯彻深入人心,几年来市民科学素质明显提升。根据调查数据统计,武昌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5.16%。比中国科协第八次全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的3.27%高出1.89个百分点,即使与全国城镇社区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4.86%的比例相比较,也要高出0.3个百分点。从8个分项目的调查结果来看,对第一组调查题目,例如,光速比声速快、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漂移、地心的温度非常高的对错判断中,其正确比例的统计均值为4.47;对第二组调查题目,例如,地球板块运动会造成地震、人类是从较早期动物进化而来、乙肝病毒不会通过空气传播的对错判断中,其正确比例的统计均值为4.65;其他各组题目的调查结果依次为3.64、4.12、6.00、4.23、6.37、7.77。

表-1  武昌区居民科学素质调查对对其他各组题目中正确说法的选择率

总体看,武昌区居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在全国城镇社区中处于第一方阵。

(二)市民学科学活动蔚然成风,科普参与率大幅攀升

科普活动是主办方与参与者在科学知识普及中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参与者通过活动得到启示,学到知识,获得技能,才能不断激发起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进而养成良好的科普意识。为此武昌区科协在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科学素质纲要主题开展活动过程中,每次都十分重视活动形式和内容的选择。从科普培训到科普讲座,从科普专栏到科普巡展,从科普图片到科普光盘,从健康生活方式的选取到自然灾害的应对,无不精心设计、精心组织。由于内容丰富,形式活泼,每次活动都取得了良好效果,市民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不断高涨,科普意识不断增强。据统计,从2009年以来,参加区科协及街道、社区组织的各类科普活动的人员比例,每年都以10%的速度递增。在武昌区110万户籍人口、126万常驻人口中,科普参与率已经超过50%,每年的科普参与人数和直接受众均保持在9万人以上,最高年份突破10万人。根据调查,市民对10种公共场所提供科普知识的兴趣度,按百分比排序,人员占比最高的前四名依次为动物园、水族馆、植物园,为65.0%;排第二位的是自然博物馆,其人员占比为55.3%;位居第三的是科技类场馆,其人员占比为49.1%;第四是公共图书馆,其人员占比为41.4%。此外,感兴趣的人员占比在33.5%-39.6%区间的公共场馆还有图书阅览室、科普画廊或宣传栏、美术馆或展览馆(见表2)。一个全民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风气正在武昌区形成。

表-2  被访者对几类公共场所的兴趣度

(三)科协组织架构日臻完善,多维立体运行效果凸显

为了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科普需要,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多做贡献,区科协合理建构组织体系,积极借助社会力量,认真贯彻“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形成了“四支队伍同登台,齐心合力办科普”的良好局面,使全区科普工作呈现出多维立体效能的运行格局。一是注重组织建设,全系统实现专兼职结合。为了下沉基层,延长科普服务链条,在全区14个街道分别配备1名科普专兼职工作人员;社区1-2名科普工作者,由社区书记牵头建起科普工作站,形成了机构齐全,人员精干,办事高效的工作局面。二是民间组织发达,学(协)会工作活跃。在武昌区,各类科普工作学会、协会有28家,会员逾千人,他们不仅汇聚了区内科普工作骨干力量及众多科技人才,而且主动承担了大量科普活动,作报告、开讲座、办展览,成为社区科普工作的重要生力军。三是科技人才队伍优势突出,科普活动力量雄厚。区科协根据全区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的特点,不仅建立起通畅的合作机制,而且为科技人才分类编组,建立数据信息库,适时组织院士、教授、高工等高端科技人才,下基层,进企业,走社区,答疑解惑,传播知识,形成了辖区内一支高规格、高素质、高水平的科普力量。四是志愿者组织健全,科普工作热火朝天。为了化解全区专职人员少,科普任务重的困难,武昌区利用区内高校多,大学生从事志愿者服务热情高的有力条件,积极开发志愿者资源,志愿者队伍已达3000多人,不仅每次大型科普活动离不开他们的参与,即使常态化的社区科普活动也总是活跃着他们的身影。四支队伍通力合作,形成了武昌区得天独厚的科普优势,也显现出光彩闪亮的区域科普特色。

(四)基础设施建设强力推进,社区科普事业发展强劲

科普活动重在建设,建设内容重在务实。为把科普活动做实、做深、做细,区科协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有场地、有设施、有制度、有标准的建设要求。首先在硬件设施上,全区14个街道181个社区居委会,以及224个驻区单位全部建起了科普工作站,开展了科普橱窗规范化管理、科普教育基地重点建设等多项活动;其次在软件建设上,组织了科技教育特色学校评比、实行区内科普资源共享、网上图书馆阅览等活动;此外,在经费投入上,保障了全区科普经费年度递增计划的实施。不仅如此,为调动各级组织开展科普工作积极性,全区还实施了以奖代补政策,以及政府出资购买服务、财政拨款招标立项等多种投资形式。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加大,全区科普事业发展进入了历史最好时期,真正实现了科普建设新跨越。正因此,本次问卷调查中,当被访者对全区开展科普活动的形式、内容、效果进行评价时,对科普活动形式表示满意的占60.2%;对科普活动内容表示满意的占59.0%;对科普活动效果表示满意的占54.2%(见表3)。群众评价的满意度均超过了50%。当请被访者对武昌区科普建设现状在全市的位置进行评价时,认为处于中、上游的人员占比为83.5%(见图1)。显然,被访者的满意度是对全区科普建设成效充满自信的最好表达。

表-3  被访者对武昌区科普活动形式、内容、效果的评价

 

图-1  被访者对武昌区科技发展水平在全市位置的评价

(五)倾心打造特色科普品牌,积极探索科普创新路径

几年来,武昌区的科普活动靠品牌打造不断创新发展路径,又靠路径探索不断提升品牌质量,努力做到细心发现科普品牌,精心培育科普品牌,齐心推广科普品牌,使得全区特色科普建设实现了可持续发展,形成了一整套科普活动依托社区、进入家庭,依托企业、进入车间,依托校园、进入教室的靓丽品牌,创建了一系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改进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居民喜闻乐见,实施行之有效的品牌活动。例如,内容多彩,常办常新的全国科普日;主题鲜明,启迪心智的科技周;培育典型,以点带面的科普示范区;贴近生活,传播知识的《武昌科普》刊物;依托社区,科普益民的文化广场;项目引领,服务企业的“金桥工程”;面向基层,延伸服务的科普“站栏员”建设等。通过品牌建设,创新发展路径,武昌区科普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科普示范城区、全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先进单位、全国科普宣传栏建设示范项目、全国科普日优秀特色科普活动、湖北省科普示范区、湖北省科技周先进集体、武汉市科协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一批社区也由此闻名省内,享誉全国。例如,被中国科协、财政部命名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的南湖街中央花园社区、被评为市级科普示范社区的杨园街柴东社区、中南路静安社区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二、主要经验和科普模式

在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学习中国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文件的过程中,武昌区科协带领全区科普队伍,在不断总结多年来科普工作经验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科普工作模式,为实现新时期城区科普工作的新发展提供了鲜活经验,也为近年来实现全区科普工作发展的新跨越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模式主要包括三服务、三突出、四培训、四要素等类型(见图2)。

 

图-2  武昌区主要科普工作模式

(一)“三服务”模式

由于科普工作的根本任务是运用各种宣传教育方式,承担起繁荣发展时代科普的历史使命,为提升全区居民现代科技素质和科学素养服务,因此,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链条,提升服务水平,成为区科协大力推进全区科普活动的根本宗旨,也成为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这一过程中,他们创造的服务企业、服务院所、服务社会的“三服务”模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服务企业的活动中,区科协经过认真调研和准确定位,推出了“1+1”行动计划。即根据辖区企业和社会科技力量的现状,区科协主动穿针引线,架桥铺路,组织辖区有关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深入辖区企业、工业园区进行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和发展困境,在此基础上,为企业或进行发展诊断,或引进新技术,或推介新成果,及时化解了许多企业的燃眉之急,深受企业好评。

在服务院所的活动中,区科协领导每年都坚持亲自带队到对口服务单位——中国科学院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调研,到武汉大学、湖北大学、湖北科技信息研究院等单位召开座谈会,了解情况,协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专家学者、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为地区单位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使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走出科研院所,到企业生根开花结果,促进了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深受院所欢迎。

在服务社会的活动中,区科协一方面组织专家学者进车间、进社区、进家庭,举办诸如科普专题、健康生活、安全常识等讲座,满足社会各层面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还积极组织单位科协、街道科协等民间科协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同时还依托网络信箱、社区科普员,及时召开科普工作会,充分了解社会各界的科普需求,分析全区科普工作中的规律性特征,加强科普服务的预见性和针对性。

“三服务”活动模式在本质上找准了科普工作的合理定位,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回答了科普工作是什么、为什么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既为科普工作打开了广阔天地,同时也使得全社会更加深切地了解到科普的魅力,这一活动模式应当得到充分肯定。

(二)“三突出”模式

基层科普工作既要细水长流,制定长效机制,又要突出重点,打好主要战役。由于主要战役投入多,规模大,受众广,内容新,具有较大影响力,因此,突出重点科普活动,围绕重点科普项目安排年度科普活动显得十分必要。在武昌区,“三突出”科普活动模式主要是指在经常性科普活动中坚持突出抓好重大科普项目、热点焦点科普项目以及幸福社区建设科普项目。实践证明,上述“三位一体”模式,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科普工作开展的广度、深度和力度。

突出重大科普项目。区科协把带有全局性、根本性、典型性等特征的科普活动列为重大科普项目。近几年,在重大科普活动选题上,一是坚持做到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科普日主题来进行;二是坚持围绕“携手建设创新型国家”科技活动周主题来展开;三是围绕“百万市民学科学”主题工作来推进。确保每一次重大科普活动都能体现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的原则,让公众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到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作用。

突出社会热点焦点科普项目。例如,随着食品安全问题的增多,社区居民的关注度急剧增加,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的重大热点焦点问题。为了突出抓好这类问题上的科普活动,区科协在认真调研,精心设计过程中,先后组织了以百万市民学科学为主题的“食品安全进我家”、“健康生活伴我行”、“院士专家进社区”等系列科普讲座和巡展活动。该项活动前后历时两年,影响十分巨大。在活动中既告诉市民何为食品安全?又告诉大家为何食品不安全?还形象演示如何才能保障进食安全?整个活动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发人深省。

突出社区重大科普项目。由于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日益成为我国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创新社会管理的重心、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阵地,因此,没有较高科学素质的社区居民,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小康社会。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区科协始终把科普工作的立足点放在社区。推出了一系列社区活动品牌。例如,首义路街与首义路小学联手举办的“大手牵小手,节能减排从我做起”活动;区科协与水果湖街联合开展的科普文化广场活动;中华路街科协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主题开展的以物易物、爱心淘宝活动;中南路街开展的节能知识展览会活动等。无不立足社区、深入社区、服务社区,使社区科普月月有活动,季季有主题,年年有新意。被市民誉为“身边的科普大学”。

“三突出”模式既是一种工作思路的创新,也是立足区情,符合实际的举措。它的推进以日常科普工作为基础,同时也为惯常工作带来新的高潮。特别是在人财物等资源相对紧缺情况下,突出重点,抓住主要问题,是创造科普工作新效率,提升科普事业影响力的重要路径。

(三)“四培训”模式

“四培训”模式主要是围绕四种重点人群展开的科普培训活动。为进一步增强科普活动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根据中国科协第八次代表大会精神,区科协的科普工作紧紧抓住四大群体实行重点倾斜培训,这四大群体分别是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青少年、城镇劳动人口、社区居民。针对不同群体,探索不同培训途径建构和内容选择,实现了培训主体及其方法、内容的细分,明显增强了科普工作效果。

针对公务员群体,主要推出了搭建一个平台、围绕一个中心、实现一个创新的培训思路。即开辟专门的视频学习网站——网上党校,扩大期刊订阅范围,编印干部学习活页,想方设法为公务员提供层次高、内容精、导向好的培训资料;以科学发展观和两型社会建设等战略思想为核心,设置学习专题,选取培训内容,突出了公务员的培训内容特色;以“名家论坛”、“菜单式选学”、带着问题赴外交流考察等方式,创新了公务员的培训方法。

针对青少年群体,主要抓住不断巩固科技教育特色学校创建的基础,推动学校科技教育;坚持开展青少年科技竞赛,深化科技培训效果;丰富学校内外科普活动,增强青少年科普意识。诸如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活动中,与“绿色学校”活动、创新素质实践行活动、院士专家进校园活动等紧密结合;在科技竞赛活动中,发动90%的中小学校参与其中;在丰富校园内外科普活动中,开辟的“亲子读书节”、“我做武昌文明小公民”、“读好书,学科学”等活动,都成为了武昌区青少年科普活动的魅力品牌。

针对城镇劳动人口群体,主要是通过联合区委区政府其他业务主管部门、社会团体,选择下岗失业者、农民工、事业单位人员等,开展以职业培训,技能竞赛为载体的“科技知识+技能训练”的群众性科普活动。这类培训既体现了对劳动人口倡导的技能储备和终身学习思想,又加强了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同时还扩大了人们的职业视野,增强了职业意识。

针对社区居民群体,开展了突出一条主线,即“推进自主创新、促进和谐发展”,围绕一个主题,即“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的经常性和制度化科普方式。他们的具体做法是,以重大科普活动为契机,引导社会科普风尚;以“站栏员”为活动平台,传播科学知识;以科教进社区为抓手,促进居民素质提升。期间形成的“低碳家庭,时尚生活”主题活动;食品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亲子读书屋、书香武昌、科普书角等系列活动,无不在社区产生积极反响,改变着居民的传统生活习惯,培育着社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彰显出“科普武昌”的现代形象。

“四培训”活动模式,由于强化了科普主体,细分了重点人群,按照不同群体的不同特点实施科普教育,生动体现了对科普规律的遵从和运用,很好地深化了科普功效。

(四)“四要素”模式

科普建设的重点是基层,是社区。为了探索新时期基层科普建设的发展路径,区科协总结出“四要素”建设模式,即基层科普工作建设要做到有阵地、有队伍、有特色、有保障。四大要素缺一不可。它们既相互独立,各有使命;又相互依托,共同支撑。

在阵地要素建构上,全区不仅每个社区成立有科普站、建起了科普栏,实行了社区图书室全覆盖,还与辖区内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签订了共建科普基地,共享科普资源协议,使居民能够有机会走进其图书阅览室;同时利用地区科技优势,创办了全市首家科普数字图书馆,借助区委宣传部的网络系统,在武昌政务微博中开设了“生活百科”、“健康武昌”等栏目,开辟了具有实时、动态、交互特点的网络科普传播新途径。

在队伍要素建构上,全区除区科协、街道科协建起了专职队伍,还在全区181个社区全部配齐了1-2名兼职科普站长和工作人员。为适应日益繁重的科普宣传形势新发展的需要,成立了吴天祥小组志愿者联合会武昌区分会,依托该平台整合辖区科普志愿者队伍,吸引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等加入科普志愿者队伍,并建立了台帐,制定了工作方案,规范了服务内容及活动形式。组建了规模较大的专家学者科普团队。形成了专兼职相结合,志愿者挑重担,专家学者当骨干的队伍阵容。

在特色要素建构上,各街道社区因地制宜,培育各自的活动特色。到目前为止,全区初步形成了徐家棚水岸星城社区的“书香水岸”、南湖街中央花园社区的“欢乐科普,你我同行”、中南路街静安社区的“科普体验馆”、水果湖街张家湾社区的“科普乐园”、杨园街柴东社区的“科普园”等特色项目和活动平台。同时以此为示范点加快向“一区一品”特色科普方向推进。使得全区科普活动呈现出多姿多彩,形势喜人的好局面。

在保障要素建构上,首当其冲的是落实活动经费。武昌区政府从2012年起,将科普活动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起科普经费增长长效机制,依法保障科普经费按区级财政收入增长比率逐年递增。全区2011年科普经费125万元,2012年达到160万元。此外,在组织保障上,区科协加强了对专兼职科普工作人员的年度业务培训,使工作人员逐渐走上专业化轨道;在制度保障上,区科协陆续推出了科普活动中的人、财、物及各项奖励活动的管理办法、激励措施。各项措施的不断完善为全区科普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四要素”模式的建构过程,实际上是武昌区科协对科普活动规律不断探索、不断发现、不断总结的过程。在当前,基层科协组织承担着全部科普工作的最多工作量、最大工作责任、最终工作目标。这就需要推进基层科普工作的科学化管理,而“四要素”模式的形成和运用,则成功地担当起了这种管理职能。

三、主要的科普工作特点

综合分析本次调研资料可以发现,武昌科普工作形成了从规划到实施,从内容到形式,从品牌打造到全区协同的一系列鲜明特点,例如,时代性、创新性、长远性、广泛性、协同性等(见图3)。这些特点的形成既是对新时期全区科普工作规律深刻认识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区科协科普工作成绩的生动反映。它代表了一个现代社区对时代科普事业建构的认识能力和行动水准。

图-3  武昌区科普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科普规划具有时代性

近年来,武昌区成功的科普工作与科学、周到、严谨的科普规划密不可分。由于一定的科普规划反映了一定时期内人们对科普工作规律性特征的认识,因此,科普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程度,总是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科普行为方式和工作效果。武昌区科协领导班子,始终将全区的科普事业建设与时代发展的潮流、特别是与区内外时代发展的宏观背景紧密结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把握大势,谋篇布局,武昌的科普工作立意新颖,充满生机。

无论是年度规划,还是中长期规划,全区科普工作的着眼点始终放在民生保障上,始终放在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始终放在提升居民科学素质上。“三个始终”的规划理念保障了全区科普规划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特别是在《武昌区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方案(2011——2015)》设计中,区科协以民生保障为目标,以低碳生活和“两型社会”建设为内容,以公众素质提升为核心,以社会化科普平台打造为基础,提出了五大系统工程,并逐一分解到年度科普工作计划中去。科普活动围绕工作目标和武昌特色规划开展,每次活动都深受居民群众的欢迎,营造了全民科普的热烈氛围。

(二)科普选题具有创新性

随着科普活动的常态化,坚持每次大型科普活动选题的创新性至关重要。为了实现科普选题的创新,区科协坚持做到按照新颖性原则、实用性原则、生动性原则确定活动选题。每次大型活动坚持做到选题内容不重复,或者内容相近,宣传、展示方法有更新,十分注重打好特色牌。由于明确了每次活动主题的遴选和设计原则,因此,虽然科技周、科普日活动年年进行,但是每年都设计不同主题,依据当前重点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创新性推动了全区科普活动的良好效果,使得全区的科普活动充满生机活力。参加科普活动的群众表示:“参观科技周、科普日的活动就像看春晚、逛庙会,每次都有新收获,不虚此行!”武昌科协科普活动的创新,是围绕活动主题构建的一整套从内容到形式的有机组合,将新颖的活动主题和贴切的表现形式融会贯通,实现每次科普活动的创新性。

(三)科普建设具有长远性

科普活动重在建设,建设内容贵在长远。其长远的标志在于,活动阵地坚固,人员队伍充实,管理机制完善,目标愿景清晰。有了长远建设的规划目标,每年的工作无论多么忙碌,区科协都能坚持做到基本建设、队伍建设、内容建设“三个不放松”。在这一经营理念指导下,面对经费紧缺,人员编制缺额的重重困难,不退缩、不畏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多方协调社会资源,在全区181个社区建起了科普站;在全区14个街道建起了18个健康活动中心、24个社区图书馆;创办的《武昌科普》刊物已经连续自办发行近10年;为每个街道科协配备了必须的科普器材;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普示范社区划拨了专项扶持经费;每个社区都提前完成了以“站栏员”三大指标为内容的基本建设。武昌区科普事业从基本建设到活动效果,真正实现了跨越式新发展,其长远性建设为武昌区科普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科普发动具有广泛性

科普发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科普动员力。科普发动的过程实际上是把现代社会对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要求不断地转换为公民自身的需求。这种转换的过程越快、程度越深,意味着科普发动的力度越大。而广泛性是指科普发动的人群覆盖面。武昌区的科普发动广泛性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科普认知率很高,课题组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被访者中,表示熟悉科普活动的人员占比高达95%以上;二是科普参与率较大,据统计,在过去一年中参加过科普宣传的人员占比为65.2%;参加过科普讲座的人员占比达50.2%;二者均超过50%;三是科普组织数量较多,统计数据显示,辖区内的科普学会、协会民间组织有28个,二者会员人数合计为6000余人;四是科普志愿者初具规模,到目前为止,全区总量已超过6000人。显然,公众对科普活动的广泛参与度,展现了武昌区科普活动的巨大成效。

(五)科普活动具有协同性

实践证明,科普活动的组织者是区科协,但科普使命的承担者却是全社会。因此,全区的科普宣传教育工作为大科普的发展格局。科普活动的协同性,决定了全区科普工作能否具有可持续性的根本问题。区科协清楚地认识到科普活动的协同性特征,正确处理了本部门职能履行和其他党政机关联动的多重关系,在经费异常紧缺的情况下,区科协通过区政府整合全区资源,从四大重点人群的科普培训到科普日、科技周的主题活动;从全区各类科普网络平台的打造到重大科普活动的推出;从科普文化广场的安排到专家学者报告团的巡回讲座;每一次的重大科普活动都离不开全区党政机关的联合行动、积极参与。协同性不仅为全区科普活动提供了强力支持,而且体现了大科普格局所带来的发展优势。

四、问题和建议

(一)主要困难和存在问题

全区科普工作在取得显著成绩的同时,也还存在一定困难和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全区科普工作的新发展。这种状况无论是对《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实施,还是对区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都有一些影响。根据课题组的调研,这些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见图4):

 

图-4  科普工作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公众对科普满意度的低度评价现象比较突出

低度评价是被访者对调查内容所持的一种介于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之间的评价态度。其所传递的信息仍然属于不满意类型,与否定性评价不同的是其不满意的程度尚不强烈。本次问卷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当调查中问及对全区科普活动形式、内容和效果的评价时,持满意态度的人员占比依次为60.2%、59.0%、54.2%,综合占比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持非满意态度的人员占比依次为9.6%、4.1%、6.8%,占比很低。而介于二者之间的持一般评价态度的人员占比则依次为30.3%、36.9%、39.1%,均在3成以上,而后者已经接近4成,具有明显的低度性特征。换言之,持低度性评价的人群已经超过1/3以上。如果将持否定性评价和低度性评价的两种人员占比联系起来加以分析,则人员占比已超过4成多。这意味着有接近半数的被访者对科普工作持不同程度的非满意态度。

2.“四缺乏”已成为制约全区科普发展的主要瓶颈

综合本次调查资料,科协组织内外对打破全区科普工作面临“四缺乏”的困局呼声十分强烈。“四缺乏”的内容依次为人员、资源、经费和场馆。据反映,“四缺乏”现象由来已久,虽然各级政府及科协组织都在努力改善发展困境,但并没有根本性好转。即使在《行动纲要》公布之后,“四缺乏”问题的解决仍未列入上级决策机构的议事日程。这种状况不仅与保障科协组织正常职能的履行要求相去甚远,而且与武昌区的科教大区身份不相称。“四缺乏”中最主要的是人员和经费。当前,“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境况,已经成为科普发展现状难以满足全区公众科普需求的主要障碍。

3.“四不够”预示着科普活动质量尚需进一步提升

调查表明,近40%的被访者对全区科普活动效果给予低度性评价的主要原因,主要集中在“四个不够”问题上,即方式不够新颖,特色不够鲜明,发展不够平衡,认识有待提升。所谓方式不够新颖,即是说,科普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老套、简单、呆板等问题,由于每次科普活动所面对的是具有不同需求的各类人群,因此,缺乏新颖方式的活动影响力必定大打折扣。所谓特色不够鲜明,即是说,或选题、或内容、或形式,尚需在针对性、生动性、展示艺术性等方面进行挖掘和完善,以彰显活动主题的深刻内涵和丰富表达主题的必要形式。所谓发展不够平衡,从地域看,存在着从街道到社区,科普活动的频次、质量差距明显;从时序看,今年的活动或者好于往年,或者不如往年,而受众的欣赏需求却在逐年提升;从参与单位看,有的足够重视,每次上阵的都是精兵强将;有的则草草应对,每次活动不乏应景之作。大科普的格局需要名副其实,而上述问题的存在,在本质上,仍然属于思想认识不足,对科普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使命感,既缺乏充分理解,更缺乏足够担当。认识的深度影响了行动的效度,更给公众留下了诸多遗憾所形成的非满意度。

(二)几点建议

根据上述问题及未来发展要求,建议抓住一条主线,围绕一个中心,坚持一个根本,遵从一个依据,完善一个路径,构建 “五个一”的科普方式(见图5),助推全区科普工作实现跨越式新发展。

 

图-5  助推全区科普工作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个一”建议

1.以深化思想认识为主线,提振全区开展科普活动的积极性

综合分析导致上述问题的成因可以发现,如何提升包括区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在内的社会各阶层对开展科普活动的思想认识至关重要。特别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以后,全民族科学素质培养已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提升到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成败的高度,有必要抓好“划分三个层面,深化三种认识”的宣传教育活动。“划分三个层面”,即宣传教育对象不能“大呼隆”,“一锅煮”,而是要区别角色,明确各自在科普活动中的社会责任。“三个层面”主要包括党政机关、科协组织、社区公众。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当主动担当作为社会公职人员的社会责任,走出误区,主动深化科普工作思想认识,为公众树立科学素质的好榜样;科协队伍应当率先垂范,带头深化科普工作思想认识,以创造性工作姿态引领全区科普工作新发展和科学素质践行的新风尚;社区公众要培养现代意识,积极参与社会科普活动,努力提升自我科学素质,注重深化科普意识。社会公职人员具有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和社区公众的双重身份,应当深化双重认识。即作为公职人员要努力履行社会管理工作中的科普职责,作为社会公众还要带头培养自身科学素质,树立更高境界的自律意识。

区分三种身份,深化三种认识,是一种社会分层背景下的教育模式。依据不同社会身份,提出不同认识要求,有助于提振社会各阶层的科普责任意识,进而增强科普工作的主动性,提升参与科普工作的积极性。

2.以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心,建构科普工作新体系

实践证明,科普工作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直接影响政府和公众对科普工作的认知和评价。由于我国现行科协体制机制的限制,各级科协开展科普工作的能力和范围具有有限性,因此有必要实施突出重点、积极参与、常态导向、注重基础的工作模式。

突出重点,应当围绕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或内容,每年度抓好1-2项以政策咨询和大型主题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科普类项目,为项目重点;突出政府官员和社区公众中的急需问题,为人群重点;每年至少推出1-2项大型活动,为频次重点。

积极参与,对上,主动参与到全区经济社会建设和管理当中去,特别是需要关注“十二五”规划的年度进程,积极发现问题或为配套重大活动提出咨询建议;或组织省内外、国内外相关专家、发达地区有效推出当地经济社会管理新政的经验官员进行专题报告;或聘请著名企业家针对本区发展短板进行专场讲座等等;总之在区委、区政府事关全区重大活动中开辟科协的一席之地。对下,积极发现社区公众物质、文化需求中的新情况、新动向、新热点,做到把握时尚,引领潮流。既可以通过科普日、科技周来实施,也可以通过日常科普工作来推进。

常态导向,日常科普工作是根本,在安排好“站栏员”的日常活动中,以维护好现行工作机制为导向,求深、求细、求效益,

注重基础,围绕科普工作选择基础领域,抓好基础建设。针对区情需要,开发市内外、省内外甚至国内外的相关专家数据库;探索重大科普活动与常态科普工作之间需要正确处理的种种关系;划分社区公众科学素质的现有类型特征和人群分布特征;探索与区党政机关和群团组织间协调活动时的不同路径等等。总之,基础建设是根基,也是日后实现工作创新发展的前提。从某种意义上说,基础工作的程度决定着全局工作的效度。

3.以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为根本,加强科普工作的针对性

社区居民是武昌区人口构成的主体。由于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直接影响着区域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因此,社区居民是科普服务的重点人群。一直以来,区科协立足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科普服务,取得了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为加快推进新时期社区科普工作,加快提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进程,不断增强科普工作的针对性,有效贯彻《武昌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规划》提出的五大工程,有必要采取“开展一项调查,完成两个诊断,引入三种方式”措施以配套该方案。

开展一项调查,即社区居民科学素质现状调查。通过调查绘出辖区居民科学素质分布图。其中既有总体状况的判断,又有不同群体的判断。为提高哪些居民、哪些素质、运用哪些方式开展科普服务提供依据。

完成两个诊断,即根据辖区居民科学素质状况调查结果,诊断辖区居民所缺乏的知识类型,例如,属于科技类、文化类、教育类、还是艺术类等,为第一个诊断;第二个诊断,即社区居民所缺乏的是知识素质、技能素质、心理素质、还是文明素质?通过两个诊断,使得辖区居民科学素质缺乏状况了然于胸。

引入三种方式,把有关科普知识引入居民的物质生活方式、精神生活方式、身体保健方式之中,通过现实生活的体验与感悟,加深记忆和理解,并使之内化为自我意识。

对社区居民实行以上“三步走”的科普方式,能够引起他们的关注热情和信心,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理想的效果性。

4.以本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规划》为依据,加大社区科普建设力度

根据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城镇社区科普工作意见》和武昌区《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规划》要求,建构全区科普基本建设指标体系。应包括以下六个方面,即一个目标,二条主线,三大要素,四项任务,五种示范,六类措施。

一个目标,到2015年,全区具备基本科学素养人员比例达到10%。

二条主线,组织建设和阵地建设。为实现上述目标,首先需要抓好组织建设,社区需要建立完善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协会、配齐科普员;第二需要抓好阵地建设,建立完善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夜校、科普网络。

三大要素,科普对象、科普队伍、科普抓手。三要素共同构成科普工作系统。科普对象,社区内划分为四大重点人群的受众主体;科普队伍,领导小组、协会、科普员;科普抓手,开展区内科普活动的途径、载体或方式。

四项任务,为实现上述目标,在突出两条主线、明确三大要素的同时,还要确立四项基本任务,以推进社区科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一是聚焦民生,社区科普要紧紧围绕民生展开服务,在服务民生中提升居民科学素质;二是培育产业,从满足民生需要出发,注重开发有助于提升居民科学素养的产品,走以科普产业化支持科普事业发展之路;三是打造品牌,每个社区应根据自身特色,使科普活动品牌化,逐步形成“一区一品”模式;四是完善机制,社区科普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建构起各类运行机制,以保障社区科普活动能够正常运行。

五种示范,针对不同人群,培育起街区、单位、门栋、家庭、个人等科普示范典型,通过他们引领社区科普活动,提升居民科学素养。

六类措施,为实现前述科普工作内容,需要创造必须的支持条件,其中最基本的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摸清社区成员状况,例如,人员分布、职业构成、心理偏好、科学素养等;二是明确社区类型,例如,是单位型社区,还是居民型社区?社区类型不同,进行科普工作的难易程度大相径庭;三是社区特色,既包括社区原有的文化特色、居民特色、结构特色等,也包括社区科普工作所形成或所具备的品牌特色、活动特色等;四是社区立项,即社区科普活动可以通过立项方式公开向社会招标,或者向社区成员购买服务,以缓解社区科普人员不足带来的科普困难;五是社区产业,对确有需求的科普产品,可以走市场化道路,实行产业化经营;六是社区奖励,考虑到目前区财政经费紧缺,科普活动经费可以通过以奖代补,或者立项招标方式使用,同时也要不断扩大诸如示范样板的奖励范围和额度。

5.以扩大社会影响力为路径,进一步营造科普活动的舆论氛围

实践证明,只有科普地位提升了,纳入了区委、区政府的议事日程,科普工作才会成效显著。为此需要以扩大科普工作社会影响力为路径,积极营造科普活动的舆论氛围。

第一,认真建构大科普格局。从国家及省市科协下达的规划指标来看,未来时期全区科普任务十分繁重而艰巨,仅靠科协部门的力量势必难承其重。因此,区科协应组织力量研究大科普格局的内涵与外延,设计大科普格局的整体架构,探讨大科普格局的运行模式与特点,确认大科普格局的外部条件和支持管道,尽快形成武昌区大科普格局的战略思路和相关文本。

第二,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领导,努力探讨科普工作“三纳入” 的可行性,即纳入全区年度工作统一部署和督办,纳入全区“四城同创”整体规划,纳入全区各有关部门年终考核指标;并由区委、区政府每年度颁发一次科普奖,以奖励科普工作成效显著的职能部门、街区、辖区单位、家庭及个人。单位科普奖的额度应在五万元以上,家庭和个人的科普奖金不低于五千元。个人科普奖获得者享有模范市民称号和待遇。

第三,开展街道、社区科普竞赛活动。提出竞赛项目、标准、要求及奖励措施。通过竞赛活动催生全区优秀科普品牌的形成。要求各街区在竞赛中对活动品牌认真加以提炼,对影响较大,效果较好的科普项目品牌予以表彰、奖励和扶持。

第四,以武汉精神与科普为主题,举办一次高层论坛,既大力弘扬武汉精神,又积极探讨武汉精神和科普的互动关系,使科普工作渗透武汉精神的弘扬过程、使武汉精神彰显时代科普的丰富内涵。通过论坛造势,为武汉精神的弘扬和传承扩大影响,注入正能量,并以此为契机将区科协的活动影响力扩大到全市范围。

    第五,突出市民特色,编辑出版科普类丛书。例如,可以分不同年龄段,也可以分不同领域。前者,如老年科普丛书、中年科普丛书、青少年科普丛书、女性科普丛书、男性科普丛书等;后者,如生活类科普丛书、保健类科普丛书、职业类科普丛书、安全类科普丛书,以及科普百题丛书、科普千问丛书等。这样既可以借重武昌区科教大区的优势,又能够彰显武昌科普工作的力度,同时还可以加快实现各级科协给武昌区下达的居民基本具备科学素养人员比例指标。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