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2014年武汉市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专题调查研究成果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7/14 11:45:26
字体显示:  【】  【】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武汉理工大学

江汉大学

2014年10月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切实履行桥梁纽带职责,根据《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武汉市科协工作要求,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于2014年组织全市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

    通过本次调查,了解武汉市高校大学生与来汉工作大学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情况,及时准确掌握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观念、创业就业方式、创业就业环境、职业发展等方面出现的新情况、新变化,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时所关心的实际问题,为党和政府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创业就业政策提供依据,以期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能力、提升创业就业的效果。

    二、调查范围和方式

    为全面、系统地掌握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实情况,本次调查对象为武汉地区在校的高年级大学生(大学3年级、4年级和研究生)中已签订就业协议的大学生和大学生创业者,以及毕业3年以内(2011、2012、2013届大学毕业的专科生、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在武汉地区就业或创业的大学毕业生。

    本次调查范围涵盖全市的全部13个区,涉及高校、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外商主要控股)、中外合资企业(中方主要控股)、外商独资企业、民营企业、私人企业、国家基层就业项目(如社区、农村基层)八类单位。本次调查按照各类机构吸纳大学生就业人数的分布特点(参见附件一《2014年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抽样方案》),按照以下的结构分配1000份调查样本:

    高等院校:500人;

    研发机构:50人;

    大中型企业:150人;

    中小企业:250人;

    学会:50人。

    三、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为了全面了解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期望,本次调查从个人概况、教育背景、观念与意愿、实习经历、创业经历、就业经历、职业能力、存在的问题、期望与建议、单位概况这十个方面,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工作采用问卷调查法,按照性价比较高的配额抽样的方式在高等院校、研发机构、大中型企业、中小企业、学会及其他各类单位抽取符合条件的大学生。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10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013份,超过了1000份有效问卷的要求。对于回收的调查问卷,我们运用聚类分析、重点分析等方法,通过SPSS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分析报告

 

    一、个人情况

    1.男性被调查者的抗压能力略高于女性被调查者,男性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行业领域、女性则相对保守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男性占比60.6%,女性占比39.2%,两者占比都比较高。因此,调查结果在性别上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

    男性被调查者与女性被调查者在面对就业压力时,多数人都感受一定压力;但是,男性被调查者的抗压能力略高于女性被调查者。选择“压力很大”这一选项的被调查者,男性被调查者中的占比为48.8%;女性被调查者中的占比为59.8%,超过半数。

    男性被调查者倾向于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行业领域,而女性被调查者则倾向比较保守。男性被调查者的首要选择是“智力服务创业”,占比为23%;而且“智力服务创业”、“ 代理加盟”、“高科技创业”和“经营店面”这四类行业领域均有选择,占比均在20%~25%之间,比较均衡。女性被调查者首选的创业行业领域是“经营店面”,占比为29.9%,显著高于其他行业领域;“智力服务创业”、“代理加盟”和“高科技创业”这三类行业领域的选择者的占比均在20%左右;“高科技创业”的选择者的占比仅为11.6%,远低于其他行业。

    2.被调查者绝大多数是“共青团员”和“共产党员”,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没有宗教信仰

    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政治面貌以“共青团员”为主,其次是“中共党员”,两者的占比达到93.2%;“民主党派”和“其他”占比之和仅为5.9%。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是,由于大学生都是高中期间比较优秀的学生,而他们追求进步、大部分加入了共青团员。故此,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是共青团员。

    在被调查者宗教信仰方面,绝大多数被调查者没有宗教信仰,占比高达87.5%。仅有6.8%的被调查者信仰佛教;信仰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比例均在1%左右。这一结果表明,大学生绝大多数是无神论者。这一结果表明,我党的无神论教育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得到了大学生的广泛认同。

    3.绝大多数在武汉市创业就业的大学生来源于湖北省或临近省份,来自不同家庭的被调查者对创业和就业感到满意的程度基本接近、但是选择创业的行业领域的倾向性相差比较大

    被调查的大学生绝大多数籍贯属于湖北省本地,其次是湖北省邻近的河南、湖南、安徽等省。多达71.4%的被调查的大学生的籍贯属于湖北省;其次分别是河南、湖南、安徽等省份,占比分别仅为3.6%、2.6%和2.1%。被调查者中没有来自西藏的学生。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在我国的中部地区,大学生就业依然倾向于在离家乡比较近的地区就业。

来自不同家庭的被调查者对创业和就业的满意程度相差不大;但是,来自“小城镇”和“乡村”的被调查者更容易对创业和就业感到满意。将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创业程度“比较满意”和“满意”,来自大中型城市的被调查者占比为59%,来自乡村小城镇的被调查者占比为57.2%。在对目前工作满意度方面,来自大中型城市的被调查者认为“满意”和“非常满意”的占比为47.2%,来自乡村、小城镇的被调查者则为47.3%。这一调查结果表明,家庭对于被调查者创业、就业质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这方面是比较公平的。

    但是,来自不同家庭的被调查者对于创业行业领域的选择相差比较大。来自大中型城市的被调查者选择的创业行业领域,占比比较高的是“代理加盟”和“经营店面”,占比分别为28.6%和25.0%;来自乡村、小城镇的被调查者的首要选择则是“经营店面”和“智力服务创业”。显然,前者的创业行业领域选择相对要保守些。

    4.大学期间担任学生干部和获得奖学金对于提高创业的满意度略有帮助、但是对于就业的作用不明显,大学社团活动没有对大学生创业和就业满意度产生正面的影响

    在本次调查对象中,在校大学生略多于已经参加工作的人员,两者数量相差不大,因此具有比较好的代表性。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在学生时代担任(过)学生干部,但是担任过行政职务的比例还不够高,占比为11.8%。获得过奖学金的被调查者人数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人数几乎各占一半。

    在被调查者中,未担任过学生干部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满意的程度略高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未担任过学生干部与担任过学生干部的被调查者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比分别为56.3%和69.7%。学生干部经历与行政干部经历对被调查者目前工作满意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未获得过奖学金的被调查者和获得过奖学金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到“比较满意”和“满意”的比例接近,分别为57.3%和56.46%;但是,感到“满意”的被调查者中,获得过奖学金的被调查者比例显著高于未获得过奖学金的被调查者,占比分别为12.7%和4.9%。在就业方面,是否获得过奖学金的影响则不明显。

    大学期间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影响不明显,但是未参加社团活动的被调查者对创业和就业的满意度反而高于参加过社团者。未参加社团活动与参加社团活动的被调查者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比分别为60.8%和54.2%;未参加社团活动与参加社团活动的被调查者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的占比分别为53.3%和47%。

    5.各类高校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基本与高校档次呈现正相关性,“民办三本”在创业和就业满意度方面均很低

    有创业经历的被调查大学生占比超过了三分之一;在大学读书期间创业的大学生略多于毕业以后创业者,两者的占比相差不是很大。被调查者初次创业所在学校涵盖了省/部/市属高校、211工程高校、985工程高校、民办三本、高职高专这五类高校,其中将近三分之一的创业者属于省/部/市属高校,占比最高,其比例为29.3%;其次是211工程高校,占比为25.5%;985工程高校、民办三本、高职高专这三类高校的占比分布较为平均,占比均在15%左右。被调查者的分布状态与武汉市高校大学生的分布比例相符,因此,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各大高校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不尽相同,民办三本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低。来自高职高专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高,“比较满意”与“满意”的占比之和达到62.8%;来自民办三本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低,两者占比之和达到41.1%;对创业程度感到“满意”与“很不满意”这两种极端情况占比最多的群体均来自于民办三本的被调查者,同时“不满意”占比最多的也来自于该群体;其余各高校的创业满意度基本与整体情况一致。

    各类高校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基于与高校档次呈现正相关性,985工程高校的被调查者的工作满意度最高。除了民办三本满意度最低,仅为37.5%以外,其他高校类型的被调查者的工作满意度与高校档次呈现正相关性。“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省/部/市属高校”、“民办三本”和 “高职高专”在“比较满意”与“满意”的占比之和分别为66.7%、63.8%、59.2%、37.5%和54.2%。

    6.仅一半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给未来就业或创业提供优势,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对最后学历是否能够给自己的创业或就业提供优势的信心不够高

    仅一半大学生认为所学专业给未来就业或创业提供优势。在有明确的观点的被调查者中,认为“有”的被调查者占比为49.3%,认为“没有”的占比34.7%。

    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在有明确观点的被调查者中,认为“专业不对口”的被调查者占比为46.1%,占比最高;认为“专业对口”的占比31.1%。

    被调查者对最后学历是否能够给自己的创业或就业提供优势的信心不够高。在有明确的观点的被调查者中,认为“有”的被调查者占比为53.3%,认为“没有”的占比34.3%。

    二、教育背景

    1.硕士研究生和省/部/市属高校毕业创业满意度最高、民办三本毕业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低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本科生的人数最多,占比为67.7%;其次是高职高专生,占比为24.2%;硕士研究生的占比为6.5%;博士研究生的占比仅为1.6%。不同在读学历类型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硕士研究生在读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高,“比较满意”与“满意”的占比之和达到71.4%;其次是高职高专生,两者的占比之和为65.9%;本科生的创业满意度最低,“比较满意”与“满意”的占比之和仅为55.2%。

    在所有被调查者中,211工程高校的学生人数最多,占比为27.1%;省/部/市属高校与985工程高校人数相近,占比分别为22%和20.5%;高职高专和民办三本的占比均低于18%,占比分别为17.1%和13.3%。省/部/市属高校毕业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高,“满意”与“比较满意”占比之和达65.5%,与高职高专接近(63.2%);民办三本毕业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低,两者的占比之和仅为45.8%。

    2.社科类和人文类学科的创业与就业满意度比较高,其他学科则在创业和就业方面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被调查者所学专业比例,工科学生人数占比最高,为29.3%;经管类与理科类的占比也多达为18.8%和16.2%;艺术类、社科类、人文类、农学类的学生人数占比在5%~10%之间。

    社科类和人文类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高,“满意”与“比较满意”占比之和分别为67.9%和66.7%,总体高于理工科类学生;农学类和医科类的满意度最低,两者占比不超过50%。

    社科类被调查者的工作满意度最高,“非常满意”与“满意”占比之和达到80.7%;其次是经管类、农学类、人文类,两者之和在50%~60%之间;理科类、艺术类、工科类的满意度占比最低,两者之和在40%~45%之间。

    3.有留洋经历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更高、尤其是来自美国的创业者满意度最高,有发达国家或地区留洋经历对于大学生的就业满意度影响很大

    25%的被调查者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有留洋经历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更高,没有留洋经历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到“不满意”的占比高达43.4%,而有留洋经历的占比仅为28.6%;二者对创业活动感到“满意”的差别较大,多达16.7%的有留洋经历的被调查者对创业程度感到“满意”,而仅有6.1%的没有留洋经历的被调查者选择这一选项。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去往美国,其次是其他发达国家和地区。来自美国的被调查者的创业满意度最高。“满意”与“非常满意”这两项之和在各地区的差别不大;但是,在 “满意”这一选项,来自美国的占比高达27.3%,来自其他发达国家的占比为16.2%,而平均水平仅为9.3%。在工作满意度方面,“非常满意”与“满意” 的占比之和,来自其他发达国家的占比最高,达到72.4%;其次是来自美国,为63.5%;全部被调查者在这一方面的平均水平仅为49.9%。

    4.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在读书期间没有更换过专业,大学生就业以主修专业为主,但是 “自学专业”和“辅修专业”则是主要的创业专业

    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在读书期间没有更换过专业,占比为82.6%;更换过专业的占比仅为15.2%。这一调查结果与我国现行的高校专业管理体制是一致的。

    被调查者初次就业的专业以“主修专业”为主。初次就业选择与“主修专业”对口的被调查者占比最高,为69.5%;“自学专业”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占比13.7%;仅有5.9%的以“辅修专业”就业。

    在有创业经历的被调查者中,“自学专业”成为绝对占比最多的专业,占比高达36.6%;“自学专业”和“辅修专业”这两类之和的占比超过了全部创业者的二分之一;“主修专业”并未成为最主要的初次创业专业,,占比仅为32.0%。

    5.学校实力和声誉与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正相关性,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就读或最高学历毕业的学校感到不满意、愿意改变现状

    学校实力和声誉对大学生就业有一定的帮助,而且呈现出正相关性。认为学校声誉对就业 “有点帮助”的人数占比最多,比例高达39.2%;认为“帮助比较大”和“没多少帮助”的人数占比相近,比例分别为23%和18.2%。同时,认为学校声誉对就业帮助最大的是985工程高校,“帮助比较大”与“帮助非常大”的占比之和达到51.6%;其次是“211工程高校”,占比为41%;“省/部/市属高校”、“ 民办三本”和“高职高专”三者的占比分别为24.2%、19.5%和20.3%,仅在20%左右。从负面的调查问题来看,认为学校声誉对就业帮助最小的是省/部/市属高校,“完全没有帮助”与“没多少帮助”的占比之和达到36.6%,远高于其他类型的高校。

    将近一半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就读或最高学历毕业的学校感到不满意、愿意改变现状,占比为45.4%;但是,仍有35.3%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自己的母校非常满意。  

    6.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或最高学历毕业专业感到满意的比例不到二分之一、且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希望更换工作,大部分被调查者在大学读书期间有一定的规划、并且有明确规划者的创业与就业满意度更高

    被调查者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或最高学历毕业专业感到满意的比例不到二分之一、且相当比例的被调查者希望更换工作。仅有41.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对目前所学专业或最高学历毕业专业感到满意;但是,仍有38.4%的被调查者表示想要更换自己的专业;表示“不清楚” 的被调查者也高达18.7%。

    大部分被调查者在大学读书期间有一定的规划、但并不清晰。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对自己有一定的规划,但是十分模糊,占比为65.9%;也有21.2%的被调查者对自己规划“十分清晰”;仅有11.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自己完全没有规划。

    在大学期间有明确规划的被调查者的创业与就业满意度较高,尤其是对就业的满意度提升更大。在大学期间有明确规划的被调查者中,47.1%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创业活动感到“比较满意”,同时有13.7%的人感到“满意”,两者之和高达60.8%,高于平均水平的57.4%;51.7%的被调查者对目前工作感到“满意”,同时又11.7%的人感到“非常满意”,两者之和高达63.4%,远高于平均水平的49.9%。

    三、观念与意愿

    1.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对于其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显著,“先就业、后择业”是被调查者择业的主流观念、对其创业满意度的影响十分显著

    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不清楚自己的职业定位。56.1%的被调查者都不是很清楚自己最适合从事何种职业;但是,仅有4.8%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一点都不清楚自己适合从事何种职业。大学生职业定位对于自己的创业满意度影响不大;但是,职业定位明确的被调查者的工作满意度明显高于职业定位不明确的被调查者,前者的“比较满意”和“满意”这两项占比之和为57.9%,而后者仅为44.5%。

    “先就业、后择业”是被调查者择业的主流观念。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各大高校都鼓励学生优先保障就业,因此有47.6%的被调查者认为应该先就业、后择业;有26.7%的被调查者仍希望就业最好一步到位;有11.3%的被调查者表示会选择创业。在创业方面,持“先就业,后择业”这一观念的被调查者感到“比较满意”的人数最多,高达52%,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之和为59.8%,感到“不满意”的只有36.3%;持“一步到位,收入稳定”这一观念的被调查者感到“比较满意”的人数占比仅为37.3%,感到“满意”和“比较满意”之和仅为47.7%,而感到“不满意”的占比则高达49.3%。在就业方面,“一步到位,收入稳定”的被调查者的工作满意度略高于“先就业,后择业”的被调查者,但是两者的差距不显著。

    2.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经验和能力”是择业时最重要的因素、对“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的关注是最普遍的,并且优先考虑“个人发展空间”、“薪酬与福利”和留在武汉本地工作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经验和能力”是择业时最重要的因素,持这一观点的被调查者占比高达60.4%;同时,“责任心等优良品质”、“ 学历、文凭”也得到了众多择业者的关注,认同这些观点的被调查者占比分别为45.3%、35%。调查中还发现,仅有13.2%的被调查者认为“后台硬”在择业时最重要,表明目前的就业环境中任人唯贤、公平竞争的氛围良好。

    在工作性质与所学专业之间的关系方面,被调查者择业时对“可以是与专业有一定关联性的工作”的关注是最普遍的,占比高达76.2%;持“专业与工作性质没什么关系,先找一份工作再说”和“一定要找与专业对口的工作”这两种比较极端的观点的人数相近、比例都很低,占比分别仅为11.7%和11.1%。这一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就业时的专业选择比较理性。

    “个人发展空间”和“薪酬与福利”是被调查者优先考虑的求职因素,两者占比分别为46.3%和31.6%;两者之和达到77.9%。仅有6.7%的被调查者考虑“单位性质”,没有人在意“家庭期望”。

    在被调查者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地区上,约一半的被调查者优先考虑留在武汉;另有超过三分之一优先考虑沿海发达地区和北上广等大城市;愿意到中小城市和城镇或乡村的占比不足10%,其中愿意去城镇或乡村和边远地区的占比均仅为0.9%。这一结果与本调查工作的被调查者主要来自湖北省这一就近就业的结果也是一致的。

    3.被调查者现阶段的创业意愿普遍比较强烈、并且愿意牺牲收入和时间来实现创业,“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取更多财富”是被调查最关注的两项创业首要出发点                

    被调查者现阶段的创业意愿普遍比较强烈。53.7%的被调查者考虑过创业,有11.1%的被调查者正在创业,9.7%的被调查者正在筹备创业;仅有25.1%的被调查者表示完全没有创业意愿。同时,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愿意牺牲收入和时间来实现创业想法,占比为59.2%;仅有14.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于实现创业想法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

    被调查最关注的创业首要出发点是“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占比47.9%)和“获取更多财富”(占比37.2%),两者累计占比达到85.1%;为“解决就业”和“寻找刺激”而创业的占比很低,分别为9.2%和1.7%。这一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从事创业活动的首要出发点是很明确、理性的,首先是为了精神的需求、然后是为了改善生活。

    4.“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与“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是被调查者认为的大学生创业所具备的主要优势,“个人强烈的价值观取向(创业成功的意愿)”是被调查者们认为创业必备的最重要因素

对于大学生实现创业目标的创业优势所在,“学习能力强,有创新精神”与“年轻有活力,勇于拼搏”是被调查者认为的大学生创业所具备的主要优势,占比分别为39.2%和35.6%,两者累计占比达到了74.8%。显然,大学生对自身的优势的理解和定位还是很准确的。

同时,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创业必备的因素中,“个人强烈的价值观取向(创业成功的意愿)”是被调查者们认为创业必备的最重要因素;“个人强烈的价值观取向(创业成功的意愿)”、“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和“个人或团队研究成果或专利”这三个因素都很重要,占比分别为34.2%、20.8%和20.6%,三者占比之和达到了75.6%。“得到社会化专业化的管理和服务”与“学校提供的各类创业培育和服务”的也得到一定的重视,占比分别为11.9%和10.2%。

    5.大学生创业投入倾向于以3—10万元、“渴望白手起家”和“向银行贷款”的方式解决创业资金来源,采取合伙创业方式、以“市场需求”和“对行业熟悉程度”这两个因素选择创业领域来开展创业活动

    3~10万元是被调查者能够承受的创业资金投入最集中的范围,占比达到60%以上;创业投入资金承受能力在20万元以上的被调查者的占比仅为6%左右。在被调查者对创业资金期望来源方面,最主要的期望是“渴望白手起家”和“向银行贷款”,两者占比超过了50%;“期望通过融资”和“依靠父母”的占比很低,分别为14.9%和13%。

在创业方式的选择上,高达55.5%的被调查者倾向于“合伙创业”;其次是选择 “自主创业”,占比28.4%;仅有13.6%的被调查者期望家庭创业。

    被调查者的创业领域选择主要是依据“市场需求”和“对行业熟悉程度”这两个因素,占比分别为34.2%和31.8%,两者之和达到66%;其他因素的占比均不超过15%。在经营店面、智力服务、代理加盟、高科技创业这几个创业的行业领域的选择上,各行业选择的人数占比相差不是很大。

    6.过半的被调查者就业最期望的是“有前景,有一定发展空间”、期望薪酬为2000-4000元之间的占比最高,极少被调查者愿意去私营企业就业

    在被调查者对于就业企业的期望方面,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关心的是“有前景,有一定发展空间”,达到57.7%;对其他因素的关注度相对都比较低,均在15%左右及以下;同时,对“有前景,有一定发展空间”、“以自己的能力可以在该企业有立足之地”和“名气大,实力强”这三项的关注度累计达到80%以上。对于“良好的薪酬福利”、“符合自己的兴趣”的关注度都不高,占比分别仅为7.2%、5.7%。

被调查者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2000-4000元之间的占比最高,占比达到53.5%,而且在区间内的分布比较均衡;1000-5000元之间的薪酬占比达到全部被调查者的80%。

    被调查者就业最青睐国营企业,占比为35.7%;其次是外资企业,占比为21.8%。愿意自主创业、政府机关工作和民营企业工作的人数占比均在10%左右;仅有4%的被调查者愿意去私营企业。这一就业企业选择的特征,也与被调查者期望从企业获得的东西是一致的。“良好的专业技术”与“企业的从业经验”是被调查者们最希望从企业获得的东西,占比分别为26%和24.6%,这些也是国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的优势之所在。对其他因素关注的占比均在15%以下,与这两者的差距显著。

    7.“良好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体系及规范的公司管理制度”、“完善和有竞争力的工资、福利待遇”这两个因素是被调查者最关注的影响择业的因素,对于“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和“稳定”的关注并不高

    “良好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体系及规范的公司管理制度”、“完善和有竞争力的工资、福利待遇”这两个因素是被调查者择业时最关注的影响因素,两者的关注度均达到或者接近50%。“良好的培训机会和职业发展体系及规范的公司管理制度”是被调查者最关注的择业因素,关注者超过半数,占比达到56.1%;其次是“完善和有竞争力的工资、福利待遇”,关注者占比达到46.7%

    其他因素对于被调查者的择业存在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不大、甚至很微弱。对“个人发展前途远大”和“企业发展潜力”的关注者占比接近,分别为32.9%和29.6%,关注度不够普遍。对于“与自己的专业对口”和“稳定”的关注则很低,占比分别仅为12.4%和9%。

    8.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感觉到就业压力大、工作以后压力也未得到很大的缓解,毕业生多带来的竞争压力和经济环境不佳对就业的影响很大,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感觉到就业压力大、工作以后压力也未得到很大的缓解。超过一半的被调查者感觉到就业压力大,占比为52.6%;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有压力(占比达92.2%)。被调查者找到工作后的工作压力依然比较大,30.5%的被调查者感觉“毕业找工作时感觉压力很大,工作后感觉压力更大”,认为“毕业找工作时感觉不到很大的压力,工作以后越来越感觉到就业的压力很大”占比23.6%,两者之和达到54.1%,低于找工作时高达92.2%的就业压力;认为工作后压力有所缓解的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认为“毕业找工作时感觉压力很大,但是工作后才认识到当时的担心是多余的”的占比27.8%,认为“总体上感觉没有很大的压力”和“没有什么压力,都很顺利”的占比都很低分别为13.4%和4.7%,三者占比合计达到45.5%。

    从被调查者就业压力来源来看,50%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毕业生多带来的竞争压力和经济环境不佳对就业的影响很大,占比分别为54.3%和44.7%;同时,“自身条件,学历等”和“理想对自己的要求”对就业压力的影响接近,分别为35.7%和34%;“家庭条件”、“求职成本”等产生的就业压力的占比均低于9%。

    被调查者就业时选择考公务员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而非对从政发展的愿景。65.3%的被调查者是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23.7%的被调查者选择喜欢从政;只有8.7%的持消极态度,认为无路可走才选择考公务员。

    四、实习经历

    1.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重要、但是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没有实习经历,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初次专业实习都由学校组织安排、在私营和国有企业实习为主   

超过90%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重要、但是近三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没有实习经历。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比较重要,占比为53.7%;有37.6%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很重要;仅有8%的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无关紧要。但是,65.1%的被调查者有专业实习经历,仍然有32.5%的被调查者则没有实习经历。

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初次专业实习都由学校组织安排,在私营和国有企业实习为主。42.2%的被调查者的初次专业实习都由学校组织安排;其次是自己应聘,占比为18.1%;还有12.2%的被调查者通过家里安排。在被调查者初次专业实习的单位性质方面,在私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初次专业实习的被调查者人数最多,占比分别为28.1%和21.7%;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实习的比例也有16%;其余各项占比均低于5%。

    2.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工作与专业对口很重要,但是实际的专业实习对口情况不容乐观

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实习工作与专业对口很重要,占比高达63.3%,占绝大多数;有14.2%的被调查者认为“只要实习单位与专业对口即可”;还有14%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所谓,只要能学到东西就好”。

    但是,被调查者的专业实习对口情况不容乐观,能够做到“很对口”的占比不到一半;还有近10%的实习者“专业完全无关”。实习单位“很对口”和“少许沾边”各占总调查人数的三分之一左右,占比分别为39.6%和30.5%;另有9.9%的被调查者在实习单位的工作与自己“专业完全无关”。

    3.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实习单位工作情况持肯定态度,影响实习的效果是多方面的、但是“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居首位

    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实习单位工作情况持肯定态度。55.9%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实习时工作不难,但可以锻炼人;34.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尚有7.6%的被调查者认为完全没有意义。

    影响实习的效果是多方面的,“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居首位。影响大学生实习效果的因素包括“难以找到合适的实习单位”、“ 缺乏相关培训”、“ 对实习缺乏动力”,占比分别为28.3%、20.6%和18.4%;“理论基础不扎实”的占比仅为10.8%。

    4.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对创业与就业有帮助、但是帮助的程度不高,最重视的实习方式是“到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和“模拟训练”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对创业与就业有帮助、但是帮助的程度不高。绝大多数被调查者认为专业实习对创业与就业有帮助,但是帮助的程度不高。其中,高达58.3%的被调查者认为只是“有点帮助”;只有24.8%的被调查者认为“帮助比较大”;认为“完全没有帮助”和“帮助非常大”的比例都不高,分别仅为10.5%和6.3%。

    被调查者最重视的实习方式是“到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和“模拟训练”。高达45.4%的大学生希望实习能“到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希望得到“模拟训练” 的被调查者占比也达到37.4%;“政府多提供支持和帮助”、“请成功人士讲授经验”、“社会组织多提供帮助”的占比均在25%左右,分别为26.0%、22.6%和21.8%;“请专家讲授理论”这一项占比最低,仅为9.8%。

    五、创业经历

    1.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有创业经历、创业次数与创业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大部分被调查者初次创业都是在大学阶段、但是毕业后创业的满意度略高于在校期间

    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有创业经历、创业次数与创业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在被调查者中,有创业经历的人数占比为24.9%。在有创业经历的被调查者中,创业1次的被调查者占比为62.6%,占绝大多数;创业2次的占比为29.4%,创业3次以上的占比仅为8%。创业1次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情况感到“比较满意”和“满意”的合计占比为53.6%,而创业1次以上的被调查者的这一数据为55.5%,仅略高于前者,两者相差不大。

    大部分被调查者初次创业都是在大学阶段;大学毕业后每年的创业比例均低于10%,其中大学毕业的第一年相对最高;但是,毕业后创业的满意度略高于在校期间。在大学期间,大学2年级及以前占比为32%,占比最高;其次是大学3年级,占比为25.9%;最低的是大学4年级,占比仅为13.9%。大学毕业后从事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占比最高的是在毕业的第1年,占比为9.9%;其余各年的占比均低于6%。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阶段的占比均不高,占比分别为5.1%和4.8%。毕业后创业的被调查者的满意度略微高于在校期间创业的被调查者。44.6%的在校期间创业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情况感到“比较满意”,而选择这一选项的毕业后创业的被调查者占比达到53.7%;在校期间创业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感到“不满意”的占比为39.2%,而毕业后创业的被调查者的占比为31.5%,略低于前者。

    2.经营店面、智力服务创业、代理加盟是被调查者主要的创业形式,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支持”、“ 自己积累”等保守的渠道

被调查者的创业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状态,但是以传统方式为主。经营店面、智力服务创业、代理加盟是被调查者主要的创业形式,占比分别为29.4%、26.3%、23.2%;高科技创业的占比仅为10%。

    大部分被调查者的创业资金主要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和“几个人合伙融资”,占比分别为35.9%和31.5%;其次是“亲戚朋友援助”,占比为17.4%;其余各项的占比均低于5%。被调查者在创业过程中正面临或经历过的最大问题是“创业资金”,受这一因素困扰者占比为42.3%;其次是创业场所难以寻觅,占比为20.1%;“经营管理能力”、“市场信息”和“获得科技成果”这三项因素的占比均在10%左右,分别为15.4%、11.7%和8.5%。

    被调查者解决创业过程中资金不足等财务问题的渠道比较多元化。但是,“向亲朋好友借钱”和“自己积累”等保守渠道的占比达到一半,分别为31.6%和22.4%;“自己积累”、“吸引风险投资”和“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这三项的占比分别为17.3%、14.6%和12.2%。虽然政府近年来重视对创业活动的资金投入,但是“向政府部门申请资金”所起的作用仍然是最低的。

    3.创业者的收入水平普遍在4000元以下,多数处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状态、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一般或者较低

    创业者的收入水平普遍在4000元以下、且比例分配较为平均,但是在3001-4000元区间的占比要相对少些;其他收入区间的占比均低于7%。

    被调查者创业者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一般或者较低。认为自己处于“较低水平”或“一般水平”的占比比较接近,分别为43.6%和43.3%;仅有13.1%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创业收入在武汉市处于“较高水平”。

    被调查的创业者在收入水平上处于满足基本生活的状态,在创业初期能够通过创业致富的比例还不高。超过半数的被调查的创业者认为自己的创业收入“刚刚满足基本生活”,占比为60.8%;30.4%的被调查者认为难以满足基本生活;只有8.9%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收入能满足生活还有很大的富余。

    4.60%以上的被调查者得到过创业支持、创业政策支持对创业满意度产生着积极的影响,“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青桐计划”是武汉市创业者获得的最主要的创业支持、并且大幅度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满意度

    60%以上的被调查者得到过创业支持。在创业者获取的政府或所在单位的支持中,得到学校、“省部级创业支持”、“国家级创业支持”和“市级创业支持”的占比比较接近,分别为18.6%、14.2%、12.9%和12.9%;得到所在单位支持的占比最低,仅为5.4%。

创业政策支持对创业满意度产生着积极的影响。获得过创业支持的被调查者对创业情况感到“比较满意”和“满意”这两项的占比之和为64.6%,未获得过创业支持的被调查者的这两项占比之和为40.7%,远低于前者。

    “科技企业孵化器”和“青桐计划”是武汉市创业者获得的最主要的创业支持。38.8%的被调查者获得了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一形式的支持,占比最高;26.2%的被调查者获得了青桐计划的支持;“创业大赛”、“科技计划项目”和“创业导师”这三类计划的占比均在10%左右,分别为12.0%、10.9%和7.7%;“创业社区”的占比仅为2.2%,占比最低。

    创业政策支持对创业满意度都有显著的影响。创业满意度最高的是获得“青桐计划”的被调查者,“满意”与“比较满意”占比之和达到72.9%;其次是“科技企业孵化器”,这两项占比之和为66.2%;“创业大赛”和“科技计划项目”这两者的占比之和均在60%左右,均高于平均水平,但是在获得过创业支持者中则低于平均水平。

    在获得过政府和社会提供的创业支持的主要方式上,获得过创业资金的被调查者占比最高,为30.3%;其次是获得过创业场所的被调查者占比为27.4%。

    5.近一半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压力大、大部分对创业程度比较满意,“同行竞争压力大”和“经济形势导致发展机会少”是最主要的压力来源

    近一半的创业者认为创业压力大;很少认为创业压力不大。47.1%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压力大;45.4%的被调查者认为可以承受创业压力;仅有7.5%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压力不大。

    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创业程度感觉比较满意。48.1%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创业程度比较满意,9.3%的被调查者感到满意,两者之和超过了60%;还有38.8%的被调查者对此感到不满意,仅有3.8%的被调查者对自己的创业程度感到很不满意。

    在对创业压力来源的认知上,认为“同行竞争压力大”和“经济形势导致发展机会少”这两项的占比最高,两者占比分别为44%和30.2%,两者之和占比达到近80%;其余各项的占比均低于或等于10%。

    六、就业经历

    1.被调查者就业招聘信息获取渠道广泛,其中网络媒体是被调查者对招聘企业印象的主要来源

    被调查者就业招聘信息获取渠道比较广泛。校园招聘会和宣讲会是大学生获得就业信息的最主要渠道,占比为63%;其次分别为学校就业指导中心、求职网站,占比分别为47.4%、45.4%;其余比较重要的渠道有人才招聘市场、校园就业网,占比为30.8%、29.4%。

“网络媒体”是被调查者对招聘企业印象来源的最主要渠道,占比高达64.4%;其次为校园宣传和传统媒体,占比分别为32.9%和30.7%。

    2.医务工作者和大学教师对工作的满意度相对较高,被调查者的专业与工作以相关为主导

    工程师在被调查者中占比最多,占比为23.5%;其次是医生,占比为8.2%;其余各项的占比均低于5%。在被调查的各类专业的大学生中,医生/医务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最高,“非常满意”与“满意”占比之和达到71%,其次是大学教师,占比之和为62.5,总体高于平均水平;推广人员/科普工作者的工作满意度最低。

    被调查者的专业与工作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相关性不是很强。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与工作相关性较强或一般相关的占比比较高,分别为31.7%和28.2%;认为“很强”的占比仅为20.4%;认为“有点相关”和“完全无关”的占比分别为11.0%和8.7%。

    3.大学生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1000~4000元这个区间,收入水平能够满足生活、但是基本没有富余

    被调查者目前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在1000~4000元这个区间,累计占比达到78.9%;并且在2001~3000元区间的占比最高,为34%;其余区间的占比均低于10%。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在武汉市属于重点偏下。5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收入在武汉市处于一般水平,3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处于较低水平,仅有4.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处于较高水平。

    被调查者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能够满足生活,但是基本没有富余。77.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工作收入刚刚满足生活;16.8%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资不足基本生活;仅有5.6%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工作收入满足生活还有很大的富余。

    4.大部分大学生1年内能够适应自己的工作,工作压力主要来源于“理想对自己的要求”和“收入不稳定”

    大部分大学生1年内能够适应自己的工作。64.9%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比较适应目前工作;21.9%的被调查者表示一般适应目前工作;有9.6%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非常适应工作;不是很适应和非常不适应目前工作的占比都很低,分别为2.9%和0.7%。同时,大多数被调查者在1年以内就适应了自己的工作,占比为59.8%;30%的被调查者需要1-2年适应;仅8.7%的被调查者需要2-3年适应。但是,也有1.5%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还未适应目前工作。

    影响大学生适应职业的因素是多维度的。“个人经验欠缺”是影响职业适应的主要因素,占比为39.5%;个人能力欠缺、知识储备不足、对所从事工作缺乏热情也有一定的影响,占比分别为24.2%、22.2%、14.1%。

    绝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的工作压力可以承受,占比高达70.5%;但是也有19.9%的被调查者感觉到压力大;仅有9.6%的被调查者认为工作压力不大。被调查者工作压力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其中,排前两位的是“理想对自己的要求”和“收入不稳定”,两者的占比超过了50%;“经济形势导致就业机会少”、“自身条件,学历等”和“毕业生多,竞争大”的影响占比分别为18.9%、16.8%和13.3%;仅有2.9%的被调查者工作压力来源于“收入太低”。被调查者的家人对被调查者的工作普遍持支持态度,“比较支持”和“非常支持”的占比分别为56.2%和27.7%;仅有1.7%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的家人不支持自己的工作。

    5.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目前的工作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超过一半的大学生更换过工作、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与自己发展目标不一致”和“用人单位管理问题”

更换过工作的被调查者略多于没有更换过工作的被调查者。在更换过工作的被调查者中,换过1次的被调查者占比为28.1%;换过2次的占比为15.2%;只有3.8%的被调查者更换过3次以上工作。更换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与自己发展目标不一致”和“用人单位管理问题”,这两项的占比分别为33.7%和33.2%;“专业不对口”、“收入问题”和“工作压力太大”也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相对低得多,占比分别为10.1%、9.3%和7.7%。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目前的工作持相对乐观的态度。认为“一般”和“满意”的占比分别为45.9%和43.9%;对目前工作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分别仅有1.9%和1%。

    七、职业能力

    1.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基本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需求,缺乏相关工作或实习经验是被调查者目前在创业或就业活动中最欠缺的素质

    被调查者对自己业务能力的自评持中性偏乐观的态度。认为自己业务能力“比较强”与“一般”的人数相近,占比分别为44.9%和44.1%;认为自己业务能力“很强”和“比较弱”的占比均很低,分别为5.9%和3.3%。

    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基本能满足目标岗位的技能需求。4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所学的专业课程一般能满足目标岗位需求,14.5%认为“足够了”;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课程难以满足目标岗位技能需求的人数最少,占比仅为4.3%。但是,认为自己所学专业课程在满足目标岗位需求时需要“必须进一步加强实践”、“觉得专业课程还不够好”的占比分别为21.7%、13.6%。显然,大学生所学的专业课程还需要一定的提升空间。

    在被调查者目前最欠缺的职业素质方面,“相关工作经验或实习经验”是被调查者目前最欠缺的,占比为48%;“专业知识和技能”和“沟通协调能力”也是被调查者比较欠缺的素质,占比分别为27.4%和14.7%;认为欠缺“承受压力的心理素质”的人数最少,占比仅为6.4%。

    2.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实践”对创业的帮助最大、“创业理论培训”是被调查者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较好的组织能力”被认为是创业发起人应具备的首要素质

    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教学实践”对创业的帮助最大,持这一观点者占比达到54.4%;“专业课程”与“毕业设计”对被调查者的创业有一定的帮助,占比分别为23.1%和11.8%,较“教学实践”要低很多;“社会活动及实践”、“担任学生干部”、“毕业论文”、“专业实习”和“就业指导”对被调查者的创业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占比分别为3.7%、3%、2%、0.8%和0.6%。

    被调查者认为创业发起人应具备的素质是多元的,但是“较好的组织能力”是首要的素质。“较好的组织能力”是创业者最应具备的素质,占比39%;其次,“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与“具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专业知识深厚”也影响着创业发起人,占比为23.5%、18.8%和15.9%。

    “创业理论培训”是被调查者获得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最主要途径。将近半数的被调查者通过“创业理论培训”获取创业知识和技能,占比为48.5%;其次,“创业实训”也是主要途径之一,占比为35.2%。通过“参加(自主)创业实践”获取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被调查者人数最少,占比仅为12.7%。

    3.大学生迫切需要创业教育、但是对现有的创业教育感到不满,希望通过成功人士传授经验和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来提升创业教育水平

    超过半数(54.4%)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的创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满足创业的要求。认为“基本满足”和“满足”的占比分别为31.6%和4.9%。同时,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在校期间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感到不满意。认为在校期间创业教育“很一般”的人数最多,占比为33.4%;认为“几乎没有”的占比达19.9%;认为“还可以”和“很好”很好的被调查者占比分别仅为32.3%和7.4%。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有必要开展创业教育,占比为82.2%。

    被调查者认为创业教育的最好方法是通过成功人士传授经验和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等形式。选择“请创业成功人士讲授创业经验”的人数最多,占比为46.5%;其次是“到创业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占比为31.4%;选择“请专家讲授理论”和“创业模拟训练”分别仅为15.8%和3.7%。

    4. “专业课程”与“社会活动及实践”是学校对被调查者就业帮助最大的活动,绝大多数的被调查者“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和“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来准备好就业工作

    多方面的学校活动都能够对被调查者提供就业帮助。其中,排在前两位的是“专业课程”与“社会活动及实践”,两者占比均略高于30%,两者占比之和超过60%;“教学实践”与“专业实习”对被调查者就业的帮助也比较大,占比分别为29.5%和25.1%;“担任学生干部”和“毕业设计”也对被调查者就业有一定的帮助,占比分别为16.4%和12.9%;其他选项对被调查者就业的帮助不大,占比均低于8%。

    在被调查者的就业准备工作方面,观点比较集中。“通过兼职或实习获取工作经验”和“努力学好专业知识”来为就业做准备的人数最多,占比分别为75.9%和60.8%;其次,“经常与老师或已毕业学生探讨”和“参加就业指导课程”也受到一定的关注,占比分别为29.5%和25.1%;“参加职业资格培训”人数最少,占比仅为9.3%。

    5.学校是被调查者获取就业教育的主要渠道、但是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未接受就业教育,“就业观念”是就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学校就业部门提供(含校园招聘会、宣讲会)”是最重要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

    超过半数(56.2%)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是其获取就业教育的最主要途径;借助“政府”、“家庭”、“社会组织”等渠道获取就业教育的人数不多,占比仅为7.4%、6.7%、4.3%;有20.4%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没有接受过就业教育。但是,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接受就业教育的比例不够高。接受过与未接受过就业教育的被调查者人数几乎各占一半,占比分别为52.1%和45.7%。

    被调查者认为就业教育最重要的内容是“就业观念”教育,占比为36.5%;认为“职业培训”与“就业途径选择”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占比分别为19.5%和17.9%。

在被调查者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方面,“学校就业部门提供(含校园招聘会、宣讲会)”是最重要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占比为69.2%;“老师推荐”、 “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如政府网站等)”、“社会盈利性中介机构(如私营人才网站等)”和“亲友提供”等是辅助因素,占比分布在10%~20%之间。

    6.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感到比较满意、但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希望从“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和“职业规划辅导”等方面加强就业服务

    大部分被调查者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感到比较满意、但是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在对学校就业指导工作感到满意的被调查者中,觉得“较满意”的人数最多,占比为53.4%;感到“很满意”的占比为9.3%;认为“不太满意”和“很不满意”的占比分别为31.3%和4.2%。

    在被调查者认为学校需要加强的就业服务方面,“求职面试技巧培训”和“职业规划辅导”、 “联系用人单位,安排实习”是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最需要加强的就业服务,占比分别为48.5%、 42.6%和37.5%;“联系用人单位,推荐工作”、“就业心理辅导”、“就业信息发布”、“就业形势分析”、“就业法律政策指导”也有一定的重要性,占比分别为22.9%、19.8%、18.7%、13.2%和12.1%。

    八、存在的问题

    1. “创业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的主要障碍,“创业资金”和“创业场所”问题是大学生放弃创业的最主要因素,“个人能力”是被调查者们认为影响创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在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方面,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资金不足”是大学生创业所面临的最主要困难,占比高达74.8%;“亲人的反对”与“知识不够,需要继续深造”也有一定的影响,占比分别为38.7%和20.9%;“经验不足”、“没有好的创业项目”、“缺乏社会关系”“宏观经济形势不好”也是困扰大学生创业的重要因素,占比分别为19.8%、19.8%、18.5%和16.6%;仅有9.2%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心理素质不好”是困难。

创业资金和创业场所问题被认为是大学生放弃创业的最主要原因,占比分别为36.7%和32.4%;因“获得科技成果”、“经营管理能力”和“市场信息”而放弃创业的占比分别仅为10.9%、10.9%和5.5%。

    “个人能力”是被调查者们认为影响创业成功的最重要因素,持这一观点者高达70.9%;“机遇”、“市场大环境”、“家庭经济条件”、“创业伙伴”、“政府的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占比分别为45.5%、33.2%、26.2%、23.9%和20.4%。

    2.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工作经验不足”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并且一定程度上面临着就业歧视

    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目前就业形势严峻,占比为58%;其次是认为就业形势正常,占比仅为27.2%,不到被调查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仅有5.5%的被调查者认为就业容易。

    “工作经验不足”是求职过程中最大的困扰因素。因“工作经验不足”而求职失败的人数最多,占比为42.2%;其他因素的占比均在15%左右及以下。被调查者认为提升应聘成功率的因素方面,提高应聘成功率的关键因素是“有一定工作经验” ,占比为40.8%;其次是“专业知识扎实”,占比为30.6%;“专业对口”及其他因素的占比均低于15%。

    被调查者在一定程度上遭遇过就业歧视,占被调查者的比例为32%。在遭受的就业歧视中,涉及到的类型比较分散,其中“性别歧视”、“学历歧视”、“经验歧视”、“学校歧视”、“户籍歧视”是被调查者受到的主要的就业歧视,占比分别为19.9%、19.1%、17.2%、15.9%和14%;“地域歧视”、“相貌歧视”、“身高歧视”并不是主要的就业歧视因素,占比分别为8.5%、2.7%和1.7%。

    3.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与自己获取的就业信息能满足就业需求,校园招聘会与社会招聘会的求职满意程度比较接近

    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提供的就业信息与自己获取的就业信息能满足就业需求。认为“基本满足”的人数最多,占比为61.3%;认为“足够了”的占比为7.3%。尚有28.5%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够”,因此还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被调查者对校园招聘会的求职满意程度持相对积极的态度。感到“比较满意”与认为“一般”的人数相近,占比分别为43.8%和39.7%;感到“非常满意”与“不满意”的人数几乎一致,占比分别为6.2%和6.1%;感到“非常不满意”的占比仅为1.7%。

    相对校园招聘会而言,被调查者对社会招聘会的求职满意程度要低一些。对社会招聘会求职满意度感到“一般”与“比较满意”的占比比较高,分别为49.3%和36.3%;感到“非常满意”的占比仅为4.9%;仅有6.4%和1%的被调查者感到“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

    4.被调查者采取的是主动的创业信息获取模式,但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政府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只是初步了解,近五分之一的被调查者“毫无所知”

    总体上来看,被调查者采取的是主动的创业信息获取模式。71.1%的被调查者主动寻求创业信息;仅20.4%的被调查者强迫接受创业信息。 

    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政府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只是初步了解。“了解一点点”的人数超过半数,占比为51.8%;“比较了解”的占比为23.3%;感到“毫无所知”的有19.2%;仅有3.4%的被调查者对此“很了解”。

    被调查者对政府帮助大学生就业政策的了解情况同样也不乐观。“了解一点点”的人数超过半数,占比为50.8%,“比较了解”的占比为23%,感到“毫无所知”的占比为17.5%,仅有3.3%的被调查者对此“很了解”。

    虽然被调查者采取的是主动的创业信息获取模式,但是大部分被调查者对政府出台的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了解不够,这必然会影响政府政策的效果。因此,政府应该改进信息传播模式以提高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政策的影响力。

    九、期望与建议

    1.被调查者对政府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有所关注、但是对其效果认可度不高,希望政府从“大学科技园区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多方面扶持大学生创业

    被调查者对政府支持自主创业的政策有所关注、但是对其效果认可度不高。被调查者对国家出台的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政策、法规的关注程度,“偶尔关注,比较清楚”与“不太愿意主动去了解,知道一点”的人数相近,占比分别为39.9%和35.6%;“一点也不关注”与“经常关注,很清楚”的人数相近,占比分别为12.2%和10.9%。

    关于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作用“一般”,占比为52.5%;认为“基本没有”与“很大”的人数均很低,占比分别仅为14.6%和13.6%。这一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对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作用的认可度还不够高。

    在政府对大学生创业应做的扶持工作方面,被调查者肯定政府的支持,但是更关注能够立即取得实效的有关政策。“贷款、税收等政策支持”、“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支持”、“社会化专业化管理服务机构提供服务”、“大学生创业场所支持”是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做的主要的扶持工作,占比分别为60.5%、59.0%、44.9%和40.6%;对于“加大鼓励和宣传力度”这一类环境政策,认可者的占比为16.5%,关注度不高;仅有2.9%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不应该扶持和出台过多这类政策,使大量大学生盲目地选择创业而荒废学业”。

    在学校鼓励大学生创业最重要的举措选择方面,被调查者认为“大学科技园区提供场地、实验设备等”是最重要的举措,占比为46.7%,远高于其他因素;其次是“学校提供配套资金”和“将创业课程纳入必修课”,占比分别为29%和20.5%。

    2.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采取多方面的办法解决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并且认为“大学生-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是就业改善的最重要因素

    在具体解决当前就业难的办法方面,被调查者认为应该采取多方面的办法解决当前就业难的问题。希望“联系用人单位,安排实习、丰富实践经验”解决就业难的人数最多,占比为43.2%;选择“提高职业技能和求职面试技巧”和“加强就业心理辅导,调整择业期望值”的人数相近,占比分别为32.7%和31.6%;而选择“加强就业心理辅导,调整择业期望值”和“加强就业信息发布和用人推荐工作,提供更多的就业渠道”的人数占比分别为23.7%和20.7%。

    针对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被调查者认为改善的关键点首先是“大学生-努力增强综合素质,树立科学就业观”是就业改善的最重要因素,占比为34.2%,占比最高;同时,“政府-创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与“社会-观念与时俱进,服务实在周到”也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占比分别为21.8%和21.2%;“高校-教育改革刻不容缓”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关注,占比14.3%;仅有6.9%的被调查者把原因归结到用人单位身上。

    3.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不了解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有关政策,希望政府公共就业机构从多方面改进工作、并且重点开展“提供更多更加有效的社会招聘信息”等工作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不了解社会公共服务机构进行失业登记的有关政策。多达81.5%的被调查者不了解这一政策,只有15.9%的被调查者表示了解。

    在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服务的内容方面,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认为“提供招聘会和就业岗位信息”是最重要的服务,占比为57.2%;另有37.4%和34.1%的选择为未就业毕业生“提供免费的人事代理和户档托管服务”和“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仅有20.3%的被调查者选择“提供公益岗位推荐机会”。 

    被调查者也希望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从多个方面改进服务。多达59.3%的被调查者认为政府应该“提供更多更加有效的社会招聘信息”;认为应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的人数也达到40.8%;选择“应免收招聘会门票费用”、“降低人事代理和户档托管收费”、“加强政策宣传和就业指导”的人数相近,占比也分别达到了24.2%、22.3%和19.9%。

    4.创业资金是被调查者认为最重要的政府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政策,需要政府支持的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政策需求则呈现出多维度的状态

    创业资金是大学生自主创业需要政府支持的最重要政策。高达71.6%的被调查者认为“创业资金”是政府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最重要的政策。“创业场所”、“税收优惠”、“创业培训”的需求也比较大,占比分别为27.6%、24.3%、22.6%;仅有16.6%的被调查者需要政府提供“市场信息服务”。

    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需要政府支持的政策方面,“提供专业实习/见习机会”和“就业培训”是大学生急需政府提供的就业支持,占比分别为38.3%和33.8%;“就业信息服务”也是比较重要的政策支持,占比为23.7%。

    十、单位概况

    1.在职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单位数量占到一半,近五年均招聘了比较多的大学生

    被调查者所在单位在职职工人数在100人以下的单位数量占到一半。“1000人以上”、“50人以下”和“50-100人”的企业的人数相近,占比均在25%左右,三者占比之和超过70%;“101-300人”和“301-1000人”企业的占比分别15.5%和11.5%,相对较少。

    被调查者所在单位近5年来招聘大学生(含研究生)人数在“11-50人”的占比最多,占比为35.7%;其次是招收“200人以上”的单位,占比为24.4%;两者占比之和超过了60%。招收“51-100人”和“101-200人”的单位占比相近,分别17.1%和16.3%。

    2.大学生的起薪分布在1000-4000元之间,被调查者对工作单位提供的薪资和福利持比较中性、偏乐观的态度

    大学生所在工作单位的大学生工作起薪主要分布在1000-4000元这个区间,占比高达90.8%,并且在这一区间内工作越高所占的比重越低;其中,2001-3000元的占比高达45.4%。

    被调查者对工作单位提供的薪资、福利等满意程度持比较中性偏乐观的态度。对目前单位所提供的薪资、福利感到“一般”的人数超过半数,占比为56.5%;感到“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的人数占比分别为31.2%和2.3%;仅10%的被调查者感觉“不满意”。

    3.被调查者在“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工作者居多,覆盖多种机构类型

    在“中小企业”和“大型企业”工作的被调查者人数占比最多,两者人数相近,占比分别为31.5%和28.4%;其次是“高等院校”,占比为11.4%;其他各单位的被调查者占比均低于8%。

    从被调查者工作的机构类型来看,将近半数的被调查者在“私营/民营企业”工作,占比为44%;有27.4%的被调查者在“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工作;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工作的人数占比也达到了14%。虽然众多的被调查者在“私营/民营企业”工作,但是前述的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并不愿意选择在该类机构工作。显然,在“私营/民营企业”工作的就业质量不够高。

    4.“劳动合同制”和“聘用制”是被调查者最主要的人事编制制度,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未签订协议者

    “劳动合同制”是被调查者主流的人事编制制度,占比为64.6%;其次是“聘用制”,占比26.2%。

    被调查者就业单位的合同形式以“劳动合同”和“就业协议”形式为主,其中“劳动合同”是主流的就业单位合同形式,占比为56.1%;其次是“就业协议”也是比较重要的合同形式,占比为33.8%。尚有7%的被调查者通过“口头协议”与就业单位确定就业协议、3.1%的被调查者“没有任何协议和合同”。


第三部分  政策建议

 

    近年来,宏观经济环境不佳,毕业生数量大幅增长,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创业压力大。武汉市政府制定了很多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举措,并且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了了解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期望,以期为党和政府制定有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和借鉴,2014年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会同武汉理工大学、江汉大学开展了武汉市大学生创业就业调查。课题组采取问卷调查方式,以大学3、4年级和毕业3年以内的大学生为主要对象,在武汉市的高校、企业、研发机构、机关、事业单位等开展调查,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3份。本次调查范围涵盖全市的高校和城区。

    调查结果显示,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创业和就业支持,尤其是得到社会普遍认同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青桐计划”等,大大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满意度。

    但是,调查结果也表明,大学生创业就业活动尚存在诸多的困难和误区。面对严峻的创业就业形势,亟需政府全方位的引导和支持,以改善大学生创业就业环境,提高其创业就业效果。

    一、政府加强对大学生创业就业引导和支持

    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创业就业活动还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

    大学生收入水平主要集中在1000~4000元这一区间,仅能够满足生活需要,基本没有富余,创业投入能力很弱;

    大学生创业主要集中在经营店面、智力服务创业、代理加盟等行业领域,仅十分之一的大学生选择高科技创业;

    从事工程、技术类专业的大学生满意度低于社科类和人文类学科,这与科技创业、尤其是高科技创业的门槛太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大学生的创业活动在创业资金、创业场地等方面亟需政府的支持;

    政府虽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但是很多大学生对这些政策不太了解。

    为此,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政府应该加强政策宣传、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升政府政策对大学生创业就业扶持的效果。

    1.广泛宣传政府扶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有关政策

    一是将政府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宣传活动纳入到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教育体系之中,使其贴近大学生,并且能够为大学生理解和熟识;

    二是充分利用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力量,宣传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有关政策,使得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政策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三是充分利用各类组织中普遍设立、并产生着广泛影响力的科协组织,通过其桥梁和纽带作用向大学生宣传和解释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就业的相关政策。

    2.增强政府对大学生创业的直接扶持力度

    一是通过政府的无偿投入、风险投入和引导投入等多种投入方式的组合运用,帮助大学生渡过创业的初创阶段、成长壮大,并最大限度地提高政府投入资金的支持和引导效果,形成良好的增值机制;

    二是充分发挥现有的“科技企业孵化器”、“青桐计划”等品牌科技计划的作用,充分利用闲置的场地等资源,为大学生提供低成本、乃至在一定的时期和条件下免费使用的创业场所。

    3.鼓励大学生开展高科技创业

    一是开展大学生高科技创业认定标准研究,在此基础上制定并实施大学生高科技创业的认定工作;

    二是降低天使基金等政策的扶持门槛,拓宽从事高科技创业的大学生的创业资金获取渠道;

    三是制定并实施大学生高科技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大学生高科技创业优先给予资金、项目和场地支持;

    四是实施大学生高科技创业的政府采购政策,激励大学生参与高科技创业。

    4.实施对女性大学生的创业就业扶持政策

    针对女性大学生就业压力远高于男性大学生、以及面临比较严重的性别歧视等问题,政府应该采取以下的措施支持女大学生的创业就业:

    一是加强支持女大学生创业就业有关政策的研究,了解她们在创业就业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

    二是建立女大学生就业歧视举报制度与管理机制,对于存在歧视女大学生就业的单位给予经济和行政处罚,为女大学生创造平等的创业就业机会。

    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创业就业环境

    1.提升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公共就业服务质量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毕业生对公共服务机构的一些重要服务职能不够了解,希望其改进服务质量,期望创业和就业环境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改善。

    针对这些问题,需要政府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创业就业环境,解决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后顾之忧、增强创业就业活力。

    一是结合大学生创业就业教育,深入高校宣传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功能,尤其是加强宣传与大学毕业生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失业登记等有关政策;

    二是进一步提升政府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服务水平,重点开展“提供更多更加有效的社会招聘信息”、“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服务;

    三是通过免收招聘会门票费用、降低人事代理和户档托管收费,降低大学生创业就业成本。

    2.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环境

    愿意牺牲收入和时间来实现创业,以“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和“获取更多财富”。但是,大学生创业资金来源单一,创业信息渠道狭窄,制约着大学生创业的效果和满意度。政府应该通过实施以下几个方面的政策举措以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环境:

    一是积极探索由政府担保引导金融机构向从事创业活动的大学生提供贷款的政策和信用支撑体系建设;

    二是积极整合政府和社会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信息服务平台”,帮助大学生了解创业的市场信息,引导大学生科学地选择创业方向;

    三是促进大学与社会就业服务体系的信息网络整合,为大学生提供全面的就业信息服务。

    三、培养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就业观念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创业就业观念方面体现出了积极进取的态度,“个人强烈的价值观取向”、“个人发展空间”是被调查者认为最重要的创业就业因素。但是,大学生中也普遍存在不愿意去基层和私营企业就业、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清晰、基本不关注职业是否“与自己的专业对口”等问题,就业观念存在一些误区。

    政府应该积极引导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价值观和就业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理性地选择创业就业的方向。

    1.塑造大学生积极进取的创业就业价值观

    一是针对大学生创业就业中存在的盲从、功利、责任感弱化、就业观念淡薄等问题,组织高校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价值观教育的理论研究和课程建设,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择业观念、主人翁意识、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塑造正确、健康的就业价值观;

    二是引导高校建立由班主任、辅导员等基层组织的政治思想教育与大学生价值观课程教育相结合的大学生价值观培养机制。

    2.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业就业心理

    一是帮助大学生拓展创业就业视野,引导大学生放弃“学而优则仕”、追求进大公司与政府机关的陈旧观念,根据自身的条件、发展定位,结合社会的需要,树立理性择业心理,实现大学生创业就业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和谐发展;

    二是引导大学生摆脱传统观念的束缚,树立“不以成败论英雄”的创业就业观念,提高创业就业心理承受能力,认清形势、审时度势、合理定位,实现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强化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工作

    良好的职业规划辅导和创业就业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效果有着积极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职业规划与大学生创业就业效果之间有着强烈的正相关性;大学生迫切需要创业教育,学校是被调查者获取创业就业教育的主要渠道。

    但是,从调查结果中也发现了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与创业就业培训中存在的一些突出的问题。很多大学生尚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大学生对自己所接受的创业就业教育的满意度都不高,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在校期间未接受过就业教育。

    政府应该积极支持和引导开展大学生职业规划辅导,引导和支持高校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创业就业培训工作。

    1.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职业规划辅导

    一是支持职业规划的教材和项目研究,引导和支持高校开展相关课程和项目建设,营造帮助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好职业规划的良好的教育氛围;

    二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科学、理性的职业规划,让职业规划与自己的能力、兴趣、环境相匹配,让大学生在追求职业理想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成功和满足,提高大学生创业就业的满意度;

    三是引导和组织“理想与践行·创业就业成功人士进校园”活动,将成功者的“星星之火”播进校园,让大学生在享受成功者经验的过程中,思考自己的职业未来,积极主动地开展职业生涯的规划。

    2.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就业教育水平

    一是帮助大学生建立理性的就业观念,将自己的职业理想、择业期望与现实条件进行理性的思考,以“满意”原则替代“最优”原则,理性择业,积累经验,稳步成长;

    二是帮助大学生面向市场需要、结合自身的特征,理性分析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优势与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自我塑造,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满足求职的要求;

    三是帮助大学生提高求职面试技巧,尤其是针对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过于强烈、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的特点,帮助大学生理性地分析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塑造自信自强的坚韧品质,培养良好的表达、沟通技巧与能力。

    3.强化大学生创业教育

    一是积极组织成功人士向大学生传授经验、组织大学生到成功企业实地参观考察,为大学生的创业活动提供丰富的案例和经验借鉴;

    二是加强大学生创业基础能力培育,尤其是创业过程中所需的管理能力的培养,组织优秀企业家、专家和成功的创业者向从事创业活动的大学生开展企业管理讲座和传授经验,向创业者推荐和提供优秀的管理著作和软件,组织创业者参加免费的管理培训班。

    五、改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环境和条件

    无论是大学生就业、还是创业,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将实践能力放在首位。这与社会对大学生能力要求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专业实习普遍存在实习单位难找、实习专业不对口、实习效果不佳等问题,甚至有一定比例的大学生实习经历缺失。

    政府应该引导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通过合作培训、基地建设、实训条件开发等方式,尤其是结合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势和重点领域,全面改善和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的水平。

    1.引导和支持合作培训体系建设

    一是结合创新型企业、企业创新基地等的建设,引导高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建设与开发实习实训基地,让市场上的最新科技创新成果能够与高校的实习教育紧密联系,提高大学生实习的水平;

    二是建立能够为大学生提供优质的实习条件的企业名录,向提供大学生实习机会的企业给予专业实习补贴,激励优秀企业向高校提供实习的场所和提供实习的教育培训课程;

    三是引导和鼓励武汉市特色和重点领域的企业向高校开放,提供实习机会,培养适合本地区企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专业科技人才。

    2.支持大学加强实验实习基地建设与更新

    一是加大力度支持能够提供实习条件的高校研究中心、中试基地等研究基地的实践教学条件与能力建设,为大学生创造高质量的实践与实习机会和条件;

    二是引导高校开展整合研究与实践教学资源的探索,模拟生产实践的工艺与流程,开展跨专业、跨学科的实验资源整合与更新改造,打造符合市场需要的、高水平的实验实习条件;

    三是建立与当代技术同步发展的实验实习条件的更新机制与评估机制,引导和支持高校加大实验实习基地更新的力度,保证大学生专业实习的质量。

    3.支持大学和社会开发模拟实训产品

    针对大学生对模拟实训的肯定和迫切需求,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高校和社会开展模拟实训产品的开发,增加大学生接受实践训练的机会:

    一是政府应该大力支持高校、社会机构开展教学实训产品的开发,为高校提供大量优秀的模拟实训产品,尤其是有重点地引导急需实训产品的高校与有基础条件优势的企业合作探索与开发实训产品;

    二是针对现代科技日新月异、更新迅速的特点,提供专项资金支持高校改造与更新模拟实训条件。

    六、积极引导和支持大学推进就业结构优化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在专业教学内容定位、专业设置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大学同质化倾向严重,无论是高层次的985、211高校,还是地方和民办高校,都是采取教材内容基本雷同的理论教学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导致学校档次与大学生创业就业满意度呈现出强烈的正相关性,“民办三本”在创业和就业满意度方面均很低;

    大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或最高学历毕业专业感到满意的比例不到总人数的一半;

    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对所学专业是否能够给自己的创业就业提供优势缺乏信心,大学生工作与专业不对口的情况占比很高;

    “自学专业”和“辅修专业”成为主要的创业专业,但是大学里面的专业选择空间很狭小,辅修专业教学质量不高。

    故此,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和推动高校的专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引导高校培养自己的专业特色,引导和支持大学推进就业结构的优化。

    1.积极推动大学专业设置与选择体制机制改革

    一是政府要进一步探索扩大高校专业设置权,开展相关的研究和试点工作,提高高校专业自主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积极性;

    二是以市场为导向,优先给予优秀大学生选择转换专业的机会,建立跨专业、跨学科的专业选择与转换机制;

    三是引导和支持高校建立健全辅修专业管理体制机制,提高辅修专业的教学质量,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创业需求、职业规划的需要选择辅修专业,弥补目前学校教育与市场割裂的问题。

    2.建立产业导向的专业优化机制

    一是积极支持和引导高校开展面向产业需求的课程内容体系研究。通过教学和科学研究项目等方式引导和支持高校根据产业发展的要求,开展调整与改革专业课程结构与内容的研究,帮助高校克服专业教育与市场脱节的盲点、更新陈旧的知识内容,建立起与产业发展相匹配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是建设“大学专业信息反馈系统”,收集人才交流中心、重点企业等固定信息源的就业信息,结合各类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专项调查,分析专业的供求状况、开展专业需求预测,为高校合理地调整专业设置和科学地调整招生计划提供决策依据。

    3.引导地方和民办高校打造应用型专业特色

    一是引导和支持地方和民办高校根据自身的特点合理地开展差异化定位,通过专业设置优化、实验与实习基地建设、特色专业群培育等方式,打造学校的专业特色与优势,在保证基础理论教学的前提下,结合市场的需求,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力度,培养优秀的专业应用型人才;

    二是引导和支持地方和民办高校与企业合作,建设专业课程的开放教学体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打通大学专业教育与市场需求的衔接通路,培养实践能力强、专业特色突出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