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交流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库交流

科技工作者反映突出的若干问题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6/7/19 17:14:30
字体显示:  【】  【】  【

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站点报送信息汇总分析

  为及时了解科技工作者在工作学习、职业发展、创新创业、生活状况、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准确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呼声、建议,根据全国科技工作者的分布状况,中国科协在全国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企业、医疗卫生机构、普通中学、园区、地县科协和全国学会建立了504个调查站点,广泛联系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以“直通车”方式报送信息,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队伍的情况及所想所盼,2014年站点共报送信息3200余篇,通过汇总分析发现科技工作者对以下九个问题反映突出:

  一是科技人才队伍遭遇行业性、地区性、结构性流失。近几年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过剩,传统产业国有企业效益大幅下滑,技术人员流失严重,陷入人才出走困境。尽管国家在人才政策方面对中西部有很多倾斜,欠发达地区骨干人才流失现象仍难改观,难以走出“人才洼地”。由于工作不体面、环境苦,很多一线技术人员“弃技术转行政”;一方面基层工作条件差、升职机会少,青年人不愿到基层单位工作,另一方面职业教育与单位需求脱节严重,青年人难以适应基层单位工作需求,出现技术人员“青黄不接”的状况。

  二是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效果不佳,科技人员期待科研资源真正“动起来”。各有关部门在科技资源整合利用、科技成果公开共享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很多科技工作者不知道、不了解相关政策,不熟悉已经建好的公开共享平台,所以仍然感到获取和利用科技资源不便;目前信息化手段优势发挥不足,传播和获取科技资讯的效率有待提升,国内科技成果的发表渠道有限,审核发表周期过长,数据获取具有一定滞后性,且很多优秀成果刊登在外文期刊,国内的学者需要花高价购买数据库才能使用;此外存在硬件科研资源例如设施仪器重复建设严重问题,共享开放水平低,专业型人才匮乏、专业化服务能力不足制约共享开放水平。

  三是科研人员对科研管理问题反映突出,期待完善科研制度。目前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对预算要求过细过死,不符合科研工作的不可预测性和多变性规律;科研人员在野外、农村开展科研工作时难免遇到无正规发票的费用支出,虽是正常工作开支却难报销;基金项目“重立项、轻成果”比较普遍,部分基金申报难,结题容易,多数项目承担单位对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看重项目数量及资助金额,不太重视结题验收结果和成果产出水平。有的项目负责人为提高立项机会,申报项目时夸大团队研究实力,虚列项目组成员和合作单位,获得立项后擅自减少研究内容,削弱研究力量,降低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结题验收时无法达成原有研究目标。

  四是科技人才评价功利化、一刀切,评价与使用严重脱节。评职称标准一刀切、论文项目导向过重,基层科技工作者为迎合评价标准,发无用文章、做无实际或创新价值项目的功利现象较普遍;现行政府主导的人才评价与企业实际岗位需求不符,难获市场认同,企业不支持科技人员参评职称,科技人员也没动力参加职称评审;职业资格“人证分离”,专业技术人员“挂证”现象普遍,政府对部分企业从事生产经营资质有特定数量执业资格证书要求,部分证书持有者借机出租个人证书获取收入,这种“政府有要求、企业有需求、个人有利求”的“挂证族”对社会安全造成潜在危害。

  五是科技工作者认为产学研合作不理想,期待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制机制。政府主导的科技人员服务企业模式效果不佳,企业科技特派员本意是利用派出单位的科研、人才优势,解决企业各类技术问题,但很多科技特派员为了评职称或晋升积累经历到企业纯挂名、混经历,而企业则担忧知识产权,不愿让科技特派员参与关键技术研发。地方高校专利转化率低,虽然近几年高校专利申请量、授权量持续上升,但专利成果没有转化实施、在实验室“睡大觉”现象普遍。协同创新中心“形式大于效果”,地方普通高校为提升地位、获取资源,不考虑学科特色,盲目追捧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投入大量时间精力组织教师参与申报,浪费资源且扰乱正常的科研教学秩序。

  六是青年科技工作者面临多重压力,期待改善成长成才环境。现行分配激励机制不能充分体现知识性劳动成果的价值,高校及科研院所青年科技工作者的薪酬福利与企业同行相比缺乏竞争力,生活负担重、心理落差大;高校青年教师评价考核压力大,教学科研难平衡,每年除承担的教学课时外,还担任班主任、本科生实习及毕业论文指导等相关工作,而职称职务晋升中发表学术论文、承担科研课题的分量要求远高于教学,面对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普遍感到科研时间不够用,有的教师甚至减少教学时间投入影响了教学质量;基层青年科研人员获取科研资源难,在申报科研项目时,常常遭遇职称级别的限制,获取科研资源渠道狭窄,科研经费短缺。

  七是部分科技工作者职业危害风险大,职业安全防护亟待重视。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人员职业暴露感染风险大,职业暴露事件难以避免,一旦发生,防控人员将承担预防用药带来的毒副作用风险。部分医院或生产企业防护设施落后,甚至缺乏,有些科研人员在缺乏有效防护情况下开展科研工作,个人安全存在较大隐患。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有漏洞,制度不健全,医学、生物等专业科研人员实验过程经常采取生物标本、接触有毒有害化学药品,但实验室对科研人员实验过程缺乏有效管理和监督,疏忽安全指导教育,不当操作不仅影响实验结果,甚至误伤科研人员。与物价上涨速度相比,有毒有害岗位人员津贴增长过慢,职业暴露风险高的科技工作者急切期待国家建立津贴动态调整机制。

  八是科技工作者呼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引导公众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科学传播的舆论环境不佳,科技和科学家常被妖魔化,一些媒体和个人为吸引公众眼球,煽风点火、刻意传播未经科学论证核实、耸人听闻的虚假信息,使公众将食品添加剂、转基因等技术视为大敌,如有专家学者出来辟谣,便被贴上“砖家”或利益集团代表的标签,不仅误导公众,阻碍科普信息的有效传达,也给科技界声誉造成伤害。大学生信教入教问题频现,凸显公民科学信仰缺失,虽然我国保护公民宗教信仰自由,但存在西方敌对势力利用教会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传播不利于社会主义的西方政治思想及价值观念,入教大学生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容易受极端思潮影响,因此必须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信仰,理性认识宗教。

  九是科技开放程度不够,科技人才国际竞争力不强。引进国际科技人才存在诸多障碍,例如对外籍科技人才引进门槛过高、手续繁杂,不利于国外智力走进来、留得住,期待健全适应国际科技人才需求的入境、居留和居住权等制度,减少人才引进的障碍。国际科技合作层次不高、效果不好,目前国际合作参与性合作较多、主导性合作明显不足,真正符合我国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需求的合作研究项目非常少;高校国际合作形式主要是一般性的访学、考察及合作办学,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和研究计划少、参与深度有限;缺乏深度参与国际谈判的专家教授,胜任国际学术组织领导职务的更是凤毛麟角,既懂专业知识、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科技管理和服务人才明显不足;多数科研人员通过个人渠道与国际同行建立交流访问、合作研究关系,“单打独斗”多,没有形成一支专业化、复合型的国际合作团队。

(来源: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