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新洲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基本情况 调查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4/11/14 10:26:41
字体显示:  【】  【】  【

新洲区科协 
    科学技术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农技协组织是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依靠的重要社会力量,全心全意为广大会员服务是农技协组织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共同建设”。基层农技协组织肩负着联系、服务、教育广大农民的重要职责,对提高广大群众科技素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促进社会和谐有着独特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近几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区科协将农村科普工作的重心下移,着力抓好农技协建设,把促进农技协发展作为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深入开展农村科普工作的重要抓手。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区先后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全国科普示范区、湖北省科普示范区、食用菌行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双孢蘑菇之乡。双柳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被命名为“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双柳蔬菜协会被国家民政部授予“全国先进民间组织”,2008年,获中国科协、财政部表彰的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2010年,获湖北省百强农技协。
    一、基本情况
    新洲区地处武汉东北部,大别山南麓。1951年7月从黄冈县析置出来,设立新洲县,1983年8月划属武汉市管辖,1998年撤县设区。全区版土总面积150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8万亩,总人口98万人,辖10个街,3个镇,1个经济开发区和1个风景旅游区。
    据统计,全区共有各类农业专业技术协会135个,拥有会员1.7757万多人,遍布全区各个街镇和开发区,涉及种、养、服务等方方面面十多个门类,涉及种植业有53个,养殖业72个,服务类行业10个。其中县级农技协20个,乡镇级农技协32个、村级83个。由民政部门审批的89个,工商部门审批的1个,农林部门审批的44个,其他部门审批的1个。在这些部门中,农民自主创办的50个,龙头企业创办的2个,村级集体创办的83个;这些协会中,协会模式20个,公司+协会15个,合作社+协会46个,支部+协会1个,科研单位+协会1个,大户领办20个,其他32个。据统计,2014年,全区农技协生产总值达69.2121万元。全区农技协会员人均收入达4430元。
    二、农技协在促进新洲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农技协工作是农村科普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农技协以农民为主体,以有致富能力的专业户、龙头企业、乡土能人为核心,以提升农民科学素质为目标,以产业为依托,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和带动农民科技致富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农技协已成为我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
    农技协已成为我区农业技术推广的主力军。农技协利用与农民的亲缘、地缘关系,以及技术传播直接、信息渠道通畅的特点,将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材料直接有效地传授给农民,加快了农业技术的普及速度与新成果的推广步伐。区双柳蔬菜协会利用农民科普培训学校、示范基地,请专家教授进行现场指导,开展适用技术培训,每年举办培训班40余期,培训农民10000人次;举办科普讲座10次,更新科普宣传栏4次,发放科普书籍5000册﹙份﹚;举办现场会3场,培训农民500余人;组织双柳街8000人次农民到示范基地观察学习,接待江夏区、蔡甸区、黄陂区等地农民6000余人次前来参观学习,培植科技示范户 77 户,为提高农民科学素质作出了一定贡献;接待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院校学生45人前来开展调研和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成为了他们的社会实践基地。该协会1014年还试验总结示范推广了“三高三省”蔬菜周年栽培模式,如“早春苋菜——套豇豆——豇豆——箭杆白”、“早春番茄——豇豆——箭杆白——雪里蕻”等3种;亩平收入达12000余元,辐射带动面积 2万亩。协会科技示范户积极配合各项试验示范等工作,起到了模范带动作用。积极把会员及农民引导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体系中,推进了双柳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亩平节本增收230余元,提高了双柳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组织参与实施相关科技项目,新洲区双柳蔬菜协会服务体系完善与建设;科普助推都市农业示范单位等,通过这些工作,提高了双柳蔬菜科技含量。
    ﹙二﹚农技协已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
    农技协已成为农民科技致富的重要途径。引导和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是农技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街镇科协十分注重在农村专业户、科技示范户和科技能人中培育和发展农技协,通过他们因地制宜地推广适合当地的农业生产技术,在帮助农民依靠科技致富、依靠科技脱贫上取得一定成效。区鳝鱼养殖协会采用协会+基地+农户运行模式,2009年,该基地养殖392亩,投入网箱养殖面积10余万平方米,架设网箱11000口,投入资金950多万元。基地实行统一规划、分户管理、集中服务、生产资料实行统购分销、产品销售一条龙的格局。2009年,基地养殖效益已达到了户平均获纯利15万元以上,已创得了亩产获纯利过万元的省级记录。由于科普的助推、规模发展给基地养殖带来丰厚利润的影响。2013年仅基地养殖面积猛增到920亩,增加养殖户45户,并带动全区养鳝发展近4000亩,300多户,网箱养殖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2013年养鳝业尽管受到10年难遇的天气影响,协会年产值也达到了9000多万元,纯利达到2000多万元。徐古镇天添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以食用菌研发中心为主,引进开发食用菌新品种12个;以农村骨干队伍培训中心为主,年培训菇农2000人次;以菌种繁育中心为主,年生产优质菌种300万瓶;以市区共建食用菌科技示范基地为主,种植巴西蘑菇、双孢蘑菇、猪肚菇、秀珍菇、香菇、茶树菇、白灵菇、草菇、毛背黑木耳等品种,年生产500万袋,年产鲜菇800吨。实现总产值3亿元,带动农户4000余户,吸纳本地农民就业300余人。三店柳溪村莴苣协会大面积应用了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设施,因为种植水平提高了,相对成本降低了,整体收入增幅显著。莴苣种植亩平纯收9000-14500元。2013年柳溪村仅莴苣种植人均纯收达8280元,占农民总纯收入的80%。同时,在协会的带动下,建立核心示范区606.9亩,预计今年每亩可增收节本620元,共增收37.6万元;推广应用区6085亩,每亩增收节本468元,共增收284.8万元。两项全年合计增收节本322.4万元。通过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了基地蔬菜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品质的提高,充分满足居民消费,增加菜农收入,形成标准化的栽培基地,促进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市级农业现场会在柳溪召开6次,省市多名专家来基地进行调查研究和指导,湖北电影制片厂2011年制作“莴苣一年三茬高效栽培”科教片,全国推介放映;接待单位和个人经验交流50余次(场),2011年三店柳溪莴苣被授予“三店莴苣”全省蔬菜银奖,获“名优蔬菜”称号
    ﹙三﹚农技协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农技协已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区双柳蔬菜协会采用“基地+协会+农户+专家+公司”的模式运作,在助推双柳蔬菜产业园发挥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较好经济和社会效益。2007年会员年人均收入达12806元, 带动农户人年均纯收入5022元,双柳街蔬菜产销率达95%。2004年被农业部评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先进单位”;2004年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先进民间组织;2005年被湖北省民政厅、湖北省农业厅评为“农村专业经济协会50强”;2005年被湖北省工商局评为“知名农民合作组织”。2006年获武汉市全国科普日活动“优秀项目奖”。旧街大雾山茶业有限公司坚持“专业合作社+基地(公司)+农户”多位一体产业模式,通过统一管理,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带动周边1200多户,近20000人增收致富。公司先后引进 “白叶一号”、“鄂茶1号”、“鄂茶5号”和“黄金茶”等名优茶叶新品种,推行容器培植,太阳能灭虫灯杀虫、无纺布覆盖除草,自动喷灌设施灌溉等新技术。以先进的技术、品种和管理经验,辐射带动周边包括团风县杜皮乡、道观河旅游区、徐古镇等地33个村,1200户,年创产值1500-1800万元。生产的绿色、环保、天然茶叶在国家和省市评比中频频获奖。被中国茶叶学会授予茶叶科技示范基地。该公司不仅开启了山区农民科技致富路而且形成强大的产业链,极大地推动了山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新洲区食用菌协会采取公司+协会的动作模式,带动农户种植双孢菇达4000亩,实现总产值3亿元。公司以“科技兴企,产业富农”为理念,带动了新洲区食用菌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荣获了“全省”双建双带基地“,”武汉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单位”,武汉市“星火富民工程先进单位”,新洲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
    三、当前新洲区农技协发展中存在问题
    农技协虽然遍布我区十街三镇两区,涉及行业较多,但各地发展还不平衡,覆盖面还十分有限,农技协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农技协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新形势下农技协的重要作用还未被充分认识,有些地方对农技协的性质、地位和潜力缺乏足够的认识,对国家和省、市有关扶持农技协发展的优惠政策没有落实到位;没有把农技协建设放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看待,缺乏研究,在宏观上缺少政策法规及组织建设等方面的指导。
    ﹙二﹚有些协会成立流于形式,不能充分发挥专业协会的作用
    在我区135个农业专业技术协会中,80%的专业技术协会是在2006年村级建设时由区委区政府统一发文要求成立的,真正发挥作用的为数不多,大多数成为一纸空文。
    ﹙三﹚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示范带动面不广
    由于农技协多数是以各类“土专家”为核心,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相对缺乏。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农技推广部门和各种专业学会建立合作关系基础还比较薄弱,没有形成固定的合作关系,导致一些新技术、新成果无法迅速传播和推广。
    四、几点建议
    充分发挥农技协在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的作用,扶强做大农技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农技协是党委和府“三农”工作的主要抓手,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社会力量。为使农技协在法律和制度的保护和约束下健康、快速、规范的发展,各级党委和政府、各有关部门对此要有正确的认识。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深化农村改革的高度认识加快技协发展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领导。要把农技协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部门关于创建新农村工作机制的议事日程,列入农业和农村发展总体规划,形成农技协工作领导小组,加强领导和扶持。
    ﹙二﹚出台政策, 积极扶持
    继续加强国家、省、市“科普惠农、助农计划”项目实施的力度,增加覆盖面,形成长效机制。同时区级财政也应单列科普项目资金予以支持。应象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优惠一样,给予农技协一定的政策支持。地方财政、金融、农业、科技等部门也应在贷款、支农款、小额信贷、科技推广费等方面给予倾斜,解决农技协缺乏资金的困难。民政、工商部门在审批、发照、年检以及注册登记时应该放宽条件,简化手续,切实减轻农技协的负担。科协、农业部门要积极引导农民组建农技协,帮助农技协解决会员培训、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传递、产品销售平台搭建等方面的问题。
    ﹙三﹚找准载体,搭建平台

    农技协和科普服务站都是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在优秀农技协建立科普服务站会更好地弥补基层农技协推广体系中推广与使用脱节、技术与市场分隔的缺陷,承担起部分农技推广职能。要把农技协和科普惠农服务站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科普服务站+农技协+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农技协的“技术引领、产业引导、市场引入、全面引先”的作用,依托服务站这个载体,直接形成服务站—农技协—基地—农户的一个利益共同体。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