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

[2014年]第7期 科技文化“两张皮”制约发展 深度融合亟待加强——“武汉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研究”专报之一

发布者:scywtjhldcj      发表时间:2014/8/14 17:21:54
字体显示:  【】  【】  【

:科技文化融合是科技与文化发展新的增长点。中共中央有关文件多次强调要积极推进科技与文化创新,实现科技文化融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武汉市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技、文化、教育中心,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文化资源、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等,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如何顺应科技时代的要求,充分利用科技杠杆,抓住融合优势,为武汉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创造新的辉煌,武汉市科协会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成课题组开展了“武汉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模式研究”的专项调研,探索武汉市科技文化深度融合的系列相关问题,明确武汉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宏观环境和内部制约,为推动武汉建设科技文化强市提出若干政策建议。现编发,供参阅。

内容摘要:

●2013年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产值达567亿元,近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而早在2011年,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就已实现增加值843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12.03%。

●目前科技文化融合大多只是简单的“科技+文化”,科技与文化相互支撑、互利共赢力度仍不够。

●文化产业高端人才缺乏,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创新能力低下已成为制约武汉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瓶颈。

●抢占科技文化“融合”制高点、激发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动力、拓宽科技文化“融合”人才选拔方式、完善科技文化“融合”保障机制,可有力推动武汉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

一、武汉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现状

(一)科技文化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科技和文化是武汉市近年十分重视的两大发展极,武汉市文化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并日益凸显出迅猛发展的势头。2005-2013年间,武汉市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由107.4亿元上升至56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2007-2013年,武汉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值由1380.12亿元上升至5604.47亿元,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率也从25.4%上升至32.1%。

高校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中发挥了作用。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为代表的高等院校,纷纷开设了文化产业、动漫游戏、艺术设计、珠宝设计等相关学科专业,同时还开展了科技文化创意产品的研制等,并在产品研发、人才培养、企业孵化、公共技术服务等与高新科技园区开展广泛合作。典型的如武汉数字媒体工程技术中心,便是由华中师范大学与武汉东湖高新区共同建设的,为武汉动漫产业提供有利的人才和技术支撑。中国地质大学的珠宝设计与珠宝高端人才培养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推动了珠宝文化的创新发展,为在武汉创建“中国宝谷”奠定了基础。

(二)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

目前武汉已形成以光谷数字创意产业基地、“江城壹号”、“国家动漫产业园”、“汉阳造”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洪山创意大道集聚区等广布于武汉三镇的近20家科技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园区。截止2012年,武汉市已累计建成文化创意园区21个,涵盖动漫、网游、创意设计、出版、传媒等行业,入驻企业1525家,吸纳就业人员近8万人,实现经营收入72.74亿元。当前,武汉市形成极具地方特色的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其中最具特色的动漫产业为例,至2012年,武汉动漫企业达到150多家,从业人员达1.2万余人,企业总产值达26.8亿元,动画片年制作能力达2.5万分钟,江通动画、拇指通、诺克斯等一批龙头企业脱颖而出,江通动画步入全国动漫企业十强,东湖高新区动漫产业实力步入全国第一方阵。其中银都文化创作的长篇动画系列剧《家有浆糊》,获得多项国家级奖项,并得以在央视少儿频道、泰国中央中文电视台等近百家国内外电视台播出,收获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重点工程与项目建设进程加快

武汉市作为全国首批“三网融合”试点城市,率先在中部地区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并已基本建立了市、区、基层服务点的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先后建立琴台大剧院武汉美术馆、辛亥革命博物馆、“楚河汉街”、极地海洋世界、华侨城欢乐谷、国际博览中心展馆等重点公共文化场所、文化设施、文化场馆等,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为文化创意产业加速发展,促进科技文化的融合奠定基础。

围绕“文化强市”战略,建设文化五城等目标,武汉市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电视、数字电影、动漫、游戏和数字虚拟演出等新兴文化业态。具体包括:①产业园区模式。主要依托东湖高新开发区、堤角都市园区、吴家山台商产业园区、汉阳黄金口产业园区等,形成产业集聚。②馆网模式。主要依托图书馆、博物馆及科技馆等及其与互联网联合发展的模式,包括图书馆及与互联网连接的24小时自助图书馆、流动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及利用互联网预约入馆等,实现数字化运营。③影音剧场模式。依托武汉的电影、音乐、剧场等实现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包括琴台音乐厅、汉秀剧场等。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模式。主要依托盘龙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辛亥首义遗址建设、纱帽江滩公园等。

(四)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环境逐步优化

近年来,武汉市紧抓“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等重要战略机遇,提出“文化强市”战略、“文化五城、一区、多园、一带”的布局,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十大示范工程等,为融合提供保障。同时,先后推出涉及人才培养引进、投融资机制、股本激励、市场培植、产业孵化以及人才、土地、租金、税收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颁布《武汉市文化产业振兴计划(2012-2016年)》,为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随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科技文化产业规模逐渐壮大、产值逐年增加,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增加;在工程设计、软件开发等领域优势也得到充分发挥;初步形成科技文化产业园区的布局、培养科技文化市场主体和消费群体,形成一定的产业集聚效应;在政府推动下,科技文化产业发展所需的配套服务体系日益完善。这些为加大力度,促进科技和文化融合纵深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武汉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科技文化融合发展体系不健全

发展体系不健全主要体现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产业链发展不健全,集聚度、市场化程度不高。以动漫产业为例,一部原创作品除创造动漫销售收入之外,还能带动大批衍生产品如玩具、服饰、影音、出版、网站资源等的制造与销售。这些相关行业的相互作用,将成倍放大其经济收益和知名度。目前,武汉的动漫作品制作水准已成功跻身全国第一方阵,但缺乏有效的商业延伸开发,品牌附加值不高。比如武汉本土创作的著名动画《天上掉下个猪八戒》,在教育、玩具、少儿用品等领域孵化产业产品与无形资产的转化率仅7%。在影视生产、图书出版、艺术品开发方面,同样存在类似问题。

(二)科技文化融合发展创新能力不足

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原创性不强;近年来,虽然武汉市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总量逐年递增,但与其他省市地区文化产业的发展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以杭州为例,截至2013年底,杭州拥有动漫游戏企业208家,动漫游戏企业实现营业收入40.5亿元,全年共完成漫画作品930部,动画片产量连续三年蝉联全国之首。然而,2013年,武汉市全年完成动画电视片制作仅23部,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近10亿元,仅占杭州市的1/4。此外,广州、南京、西安、长沙等省会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成绩突出,不少方面走在武汉前面。武汉作为中心城市,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中必须走在全国前列。

二是缺乏领军企业和创意名牌。文化创意产业同样存在品牌效应,领军企业和文化名牌标志着产业发展绝对优势,善于打造品牌的企业往往拥有更强的市场拓展能力。《人民日报》每年一度的中国文化领军企业推评榜上,武汉乃至湖北榜上无名。可见,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领军企业和文化品牌方面,还任重而道远。

(三)科技文化融合发展高端人才缺乏

科技和文化融合要想持续发展,归根到底在于人才。随着武汉科技和文化融合发展实践的纵向深入,文化产业的高新技术高科技含量发展,对专门人才的知识与能力要求越来越严格,培养、引进有文化、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然而,实践过程中人才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机制不灵活等问题,制约科技和文化融合的持续发展。

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机制障碍等原因,作为全国第三的科教人才培育基地武汉,严重的人才流失现象十分严重,科技文化发展所需人才供给也严重不足。

另一方面,由于对文化创意人才、文化研究人才、文化技术人才、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等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不够,引进激励机制不足等原因,导致文化人才专业化程度不高、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尤其是文化产业高端人才更是匮乏,已成为制约武汉文化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四)科技文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障碍

体制机制障碍主要表现在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管理不活,具体体现在:一是管理权经营权合一,国有的国营的文化企事业单位仍然垄断经营,事业经费统包制的财政“大锅饭”等,使得“等、靠、要”思想仍在滋长。二是缺乏有效的权益分配机制,科技和文化融合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企业利益、部门利益、局部利益、行业利益把资源分摊到了各个角落,使得资源与技术不能迅速有效的融合。三是部门管理机制体制障碍。现行科技文化产业的各个行业的管理分属于不同部门主管,中央在汉、省属单位和市属单位并存,管理口径不统一、不协调,各自为政和分割现象严重,科技文化产业相关资源过于分散,行业集中度不高,科技文化企业普遍存在经营规模小、隶属结构关系分散的现象,削弱了整个产业的竞争力。

三、推动武汉市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抢占科技文化“融合”制高点

为推动科技文化快速健康融合发展,需要政府发挥在科技文化融合中的推动作用。首先,因地制宜制定宏观规划。对重点领域实施战略倾斜,协调科技在不同文化业态的运用。其次,权衡产业热点和本土文化资源优势。政府可通过建立“科技文化融合发展智库”,确保武汉市当前科技文化融合发展不仅满足社会热点和发展趋势,同时还充分体现本土差异性,进一步打造具有武汉特色和中国特色的高科技文化产品,形成本土市场竞争优势。

(二)激发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动力

为鼓励创新,保障科技文化创新的持续有序发展,首先,完善科技与文化融合激励机制。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的参股制度,激发科技人员创业活力,鼓励高校及科研企业作为主力军为地方经济发展多作贡献。其次,加强产权保护意识。文化相关部门应重视并逐步完善知识产权的保护管理工作。再次,优化成果评价体系。可通过制定重点文化产品名册录、标准的服务体系与产品规范来实现。最后,建立激发武汉科技文化“融合”创新动力的制度,鼓励先进,对科技文化“融合”创新成效显著的企事业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

(三)拓宽科技文化“融合”人才选拔方式

武汉市作为全球在校大学生数量最多的大城市,科教实力雄厚、人才资源丰富。政府应与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举办科技文化融合发展相关科目的竞赛或会展活动,来及时发现文化创意创新人才,及早对其培育,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需要。例如,政府可以与高校及相关企业合作举办大学生科学知识竞赛,类似于江苏卫视的“最强大脑”,促进挑选出知识面广的人才,之后可依据个人专业和爱好,为其提供科技文化相关行业创意设计培训。此外,可通过举办全国“大学生文化创意节”、“大学生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发现、吸引和挖掘更多有才华有创意的大学生人才。最后,还可设立“大学生文化创意专项基金”,鼓励更多的大学生文化创意人才投身于科技文化融合的学习中来。

(四)完善科技文化“融合”保障机制

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应注重保障机制的建设。首先,完善产学研协调发展机制。通过制定促进科技文化产学研合作的相关条例,均衡维护产学研合作各方合法权益。其次,创新科技文化融合平台管理机制。完善基础性和公益性平台绩效评估、运行保障、滚动支持机制,确保公共资源的开放共享。对平台实施优胜劣汰的市场化原则,确保服务质量和水平。再次,建立健全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总结地方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因地制宜,抓紧设计以应用和产业化为导向的量化指标评价体系,使科技文化的分类、系统管理、契合度都能得以统计,加强对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约束。

 

课题组主要成员: 

卢光发   武汉市科协主席、党组书记

郑  华   武汉市科协副主席

徐继平   武汉市科协调研宣传部部长

曾  波   武汉市科协调研宣传部主任科员

李祖超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李素矿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

蒋青轩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

汪孟旋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调宣部  联系电话:65692047)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