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关于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3/6/3 15:12:23
字体显示:  【】  【】  【

青山区科协

近三年来,在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和领导下,在市科协的指导下,青山区按照《中国人民共和国科普法》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要求,结合中国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湖北省科普示范助力新社区行动计划”和武汉市科普助推幸福社区行动计划,以青山区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出台了《关于开展社区科普益民活动的通知》,组织实施了科普示范社区创建工作。以创建为契机,社区科普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涌现出一批先进典型,社区科普工作成为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重要抓手。为了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提高社区居民科普的参与率,2011年以来,我们深入街道、社区进行了调查,现就有关情况综合如下:

一、我区科普工作的现况

近年来,我区社区科普工作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全面建设生态宜工宜居新青山的总体部署,以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科普活动,社区居民科学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形成了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

1、社区科普服务能力明显加强。全区建立区、街、社区、居民四级科普组织网络。社区成立了科普领导小组,配备了专兼职干部,社区科普队伍不断发展状大,每个社区组建了20多人的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开展科普活动。社区科普经费形成了政府拨款、上级科协资助、社会资金投入的多元化科普经费投入格局。区政府以办理政府十件实事形式,连续2年在社区新建80个科普橱窗。2012年在社区新建科普橱窗15个。陕西帝标集团投资40多万元在社区新建科普橱窗80个。特别是“五务合一”以后,全区街道都建有社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宣传橱窗等科普设施,为开展科普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全区还将科普站长培训与提升素质相结合,通过法律知识、党务知识、科普知识等多方面的培训活动提升社区科普干部服务能力,做到了“组织、队伍、经费、设施、能力”的五个落实,社区科普服务的能力有了较大提升。

     2、社区科普特色得到彰显。我区单位型社区相对较多,社区与单位共建共享的特色突出。在创建过程中,每个社区根据自身特点打造科普工作靓点。全国科普示范社区红钢城十街社区作为新成立小区,环保意识浓厚,投入25万元建立了中水处理系统,将污水进行处理后作为再生资源回用,实现了资源循环与经济循环的“双赢”,成功打造了节水型环保社区。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区钢都123社区作为武钢为职工建设的“万套住宅工程”之一,硬件设施相对完善,人员素质整体较高。社区科普工作以积极发展壮大民间科普组织为切入点,成立了剪纸协会、风筝协会、集藏协会、太极拳队、功夫扇队、腰鼓队、舞龙队等十几个社区团体,形成了民间科普组织蓬勃发展的特色。在单位型社区——南苑社区,社区以党建促科普,努力实现科普助推两型社区建设。通过打造全省“和谐社区”、“充分就业社区”、“卫生社区”、市级“五好党支部”、“平安家庭创建示范社区”,有效提升居民科学文化素质,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除此之外工人村青宜居社区作为我市最大的棚户区改造小区强调科普从身边做起,新沟桥科苑社区根据社区外来工居多的特点努力构筑“他乡之家”,青山镇船厂社区坚持“文化搭台、科普唱戏”,实现文化科普双促双赢。

3、社区科普活动广泛开展。以百万市民学科学活动为主题,社区依托“科技活动周、”科普活动日“两大主题活动,根据居民群众的需求,广泛开展“科普大篷车进社区”、“科教进社区”、“社区环保行动”、科普基地开放等科普活动,这些活动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实现贴近公众、贴近民生、贴近实际,让社区科普工作日常化、社区科普活动大众化、社区科普知识通俗化,使科普活动成为社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如在老旧住宅社区——119社区,社区针对全国减灾示范社区标准,通过“议”(多方参议)、“讲”(多层宣讲)、“演”(多次演练)、“评”(多方评议)的方式,健全了较为完善的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和机制,做到多层次、多方位的开展减灾科普宣传。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全区78个社区共开展各类科普活动达4300场次,内容丰富,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有效提升。

     4、社区科普形成五联工作格局。在各部门、辖区大企业、科研院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以合作换合力,建立了社区科普五联工作格局。(科普工作联动、科普活动联手、科普设施联建、科普基地联办、科普特色联创)。通过调整充实区全民科学素质领导小组、与武钢科协等驻区单位签订科普共建协议,实现社区科普工作联动。通过与各部门单位、驻区单位联合在社区联合举办科普活动,实现科普活动联手。近三年来,与武钢等大企业单位在钢都、红钢城连续举办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2011年还一起承办了武汉市全国科普日开幕式活动。通过争取各部门、驻区单位在社区新建科普设施,实现科普设施联建。武钢、一冶、武汉科技大学等企事业单位充分利用所属资源在社区修建科普活动室、科普学校、科普阅览室等设施。武钢在128、124修建的科普画廊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长廊。通过协调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科普设施,建立科普教育基地,组织社区居民参观学习,实现科普基地联办。目前,已建立省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市级科普示范基地1个,区级科普示范基地5个,供社区居民参观学习,辖区科普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5、社区科普创建取得丰硕成果。2011年在创建成全国科普示范区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展科普示范社区创建活动,逐步建立和完善了社区科普工作的“四大体系”,即社区科普工作的示范体系、服务体系、教育体系和传播体系。在全区评比表彰了40个区级科普示范社区,按照科普助推幸福社区行动计划整体部署,我区红钢城十街社区被评为全国科普示范社区,钢都123等2个社区被命名为湖北省科普示范社区,工人村青宜居等6个社区被评为武汉市科普益民社区,钢花村119社区等3个社区的典型做法入选武汉市科普助推幸福社区创新活动典型案例,马存真等4人被评为武汉市优秀科普志愿者,武钢科协、市园林科研所被评为武汉市先进社区科普共建单位。

二、社区科普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调查表明,社区科普工作任务艰巨,面临的困难和问题还不少,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1、社区科普资源不均衡。目前政府虽然加大了对社区的扶持力度,但是每年的科普经费不足现象仍然存在,且不同区域社区科普经费存在较大差别,有大企业单位支持的社区和新建的社区,科普硬件设施较为完善,老旧社区科普设施相对落后,居民分享社会发展成果、享受科普教育的机会存在不均衡现象。

2、社区科普工作发展不平衡。由于重视程度不一样,社区科普发展很不平衡,有少部分社区的基础设施不可谓不好,但没有投入使用或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另外社区科普工作人员基本上是兼职,承担了很多其他的工作,任务重,压力大。社区居委会三年一换届,人员变动大,队伍不稳定,科普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需要加强对他们的科普业务知识培训。

3、社区居民科普参与度不高。通过抽样调查显示,“从不参加社区科普活动”的社区居民达62%,“每月参加1次社区科普活动”的达24%,“每月参加2-3次社区科普活动”的达11%,“每月参加4次以上的社区科普活动”的仅占3%,可见,社区科普的居民参与率不高,而且参与的总是那部分居民,大大影响了社区科普的效果。

三、加强社区科普工作的思考和建议

当前,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居民对科普需求日益增长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帮助社区居民丰富知识、拓展视野、提高技能任重道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社区科普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社区科普工作势必在创新社会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迎来更大的发展机遇。

 1、加快建立社区科普经费保障机制,提高科普服务能力。各社区因财政、历史背景等因素在科普经费、科普设施建设上存在差异,亟待制定标准保障社区科普经费均衡发展。同时,科普资源的开发共享也是重要途径,要着力发展科普产业,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整合社区资源,建立共建共享机制,推动科普与文化、教育、艺术、体育、旅游等领域融合,为居民提供个性化的科普服务,形成社区科普工作的长效机制,切实提高社区科普服务能力。

2、加快建立社区科普工作考评机制,培育社区科普品牌。一方面要继续开展创建各级科普示范社区的活动,通过创建,培育和打造一批社区科普品牌,发挥品牌的示范带动效应。另一方面,要加快建立社区科普工作进行考评机制,定期对社区科普工作进行评定,评出等级,达不到一定等级的督促整改,限期达标。通过以点带面,抓两头促中间,形成社区科普工作的生动局面。

   3、加快建立科普工作的激励机制,提高科普参与率。社区科普的落脚点是提高居民科学素质,没有广大居民的积极参与,一切科普活动都是不可能的。为此,要加快建立居民科普活动参与激励的机制,提高居民参与的热情。首先是要通过有效措施,增加广大居民参与科普教育的途径,使社区居民人人享有科普教育的机会。其次是有针对性开展科普活动。市民的需求就是科普教育的重点,要让群众成为科普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创建者。如食品安全问题引起群众担心,就应该组织食品安全方面的科普讲座,如环境保护引起居民重视,就应请环保方面的专家进行现场讲解,必要时穿插在社区其他活动中进行,这样群众自然喜闻乐见,积极参与。再次是注重提高能力,即:提高农民工、下岗职工和待业人员的就业和再就业能力;提高老年居民倡导移风易俗,反对愚昧迷信,革除陈规陋习,提高生活品质的能力;提高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另外,科普活动要有计划安排,做到定内容、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并及时公告,养成习惯和规律,并落实到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