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科协如何为研学师资赋能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8/9/18 13:33:21
字体显示:  【】  【】  【

一、项目背景

(一)武汉市洪山区科协

武汉市洪山区科学技术协会(简称区科协)是洪山区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中共武汉市洪山区委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区委、区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是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学技术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主力军及引领者;武汉市洪山区科协是科技工作者之家。

湖北省是教育强省,武汉市是国内高校资源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武汉市的科普教育基地达到70余处,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0多处,科普场馆和基地为武汉市广大市民提供了良好的科普教育、素质文化提升场所。

目前武汉市科协开展了院士工作站建设、科技工作者创新智库建设等项目,充分利用武汉市丰富的科普工作者资源,更好地服务科普教育。

(二)科普人员构成

公民科学素质是体现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而公民科学素质的提升,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中国公民科学素质稳步提升,公民对待科学的态度趋于理性。

科普人才队伍包括专职人员、兼职人员以及志愿者队伍,是科普活动的推动者及执行者,其中科普专职人员作用凸显。2016年全国科普专职人员22.35万人,比2015年增加0.2万人。其中专职科普讲解人员2.89万人,比2015年增加0.39万人,占科普专职人员的12.91%。专职科普创作人员1.41万人,比2015年增加0.08万人,占科普专职人员的6.33%。专职科普创作人员和科普讲解人员已经成为科普工作的重要力量。全国科普兼职人员数量162.88万人,比2015年减少20.35万人,但实际投入工作量达到185.46万人,比2015年增加4.02%。

(三)中国科普人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普人才队伍创新性不足。中国科普人才队伍中,专职从事科普创作的 人才极为紧缺;且现有科普人才队伍老龄化现象严重,导致科普图书、原创科普产品较少,不能有力支撑科普事业发展,创新性不足使得中国科普工作很难满足公民对科学素质的需求。

此外,科普公众受体制影响,部分科普人员在工作中出现懒惰作风,对科普建设热情不够。同时,尽管全国中级职称以上或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科普人员总数逐年递增,但是整体学历水平并不高,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作深入开展。

2.普人才培养机制不完善。完善的科普人才培养机制,对于加快科普工作具有重要作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早已开设“地球与环境科学新闻”的双硕士学位课程,而伦敦大学下属的4个学院也开设科学传播相关课程,日本文部科学技术政策研究所则成立专门的研究生院培养科普人才。但是,在中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科技传播与普及尚未成为独立专业进行招生,造成了本科阶段的人才断层,虽然科普研究生教育已展开,仍不能满足现实需求。此外,过早的文理分科,造成了公民对知识了解的片面性,在科学知识的把握及科学精神的理解上存在偏差。 

3.科普人才队伍成长环境有待改善。由于高校培养出的科普人才从事科普工作数量较少,加之每年科普岗位的需求不足,企业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使得部分科普专业的毕业生未能找到对口工作,挫败了学生报考科普相关专业的积极性,不利于科普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中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不强,部分科技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薄弱,科普创作的新产品未能得到有效保护;另外,科普工作多分布在科研单位或事业单位,而现有科普工作的评价多重视数量,对实施效果未进行明确界定,所创作的科普产品也未能作为职称评定、任用提拔的相关依据,从而使得科普人才工作积极性不高,专职科普创作人才短缺。

二、科普人才建设的机遇与挑战

(一)研学旅行政策支持

2016年底,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明确包括研学旅行在内的综合实践活动成为中小学生必修课程。研学旅行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传统游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为素质教育的新内容和新方式。

2017年8月,武汉市教育局等14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武汉市推进全国中小学研学旅行实验区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因地制宜开展研学旅行,让广大中小学生在研学旅行中获得实践体验和亲身感受。

2018年10月,武汉市教育局、武汉市旅游局联合发布了《服务机构评定与服务规范》《研学基地评定与服务规范》和《研学导师评定与服务规范》3个考评标准,对研学旅行做了详细规定。据了解,武汉是全国首个规范中小学研学旅行标准的城市。

(二)科普工作者应积极开展研学导师的评定

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服务是各大科普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内容,研学旅行是以中小学生为主体对象,以集体旅行生活为载体,以提升学生素质为教学目的,依托旅游吸引物等社会资源,进行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一种教育旅游活动,科普知识是研学旅行的精髓,是研学旅行的灵魂,因此,科普与研学是有天然的关联性,研学导师在研学旅行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三)研学导师的评定要求

研学导师,是指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具体制定或实施研学旅行教育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各类活动的专业人员。《研学导师评定与服务规范》对从事研学导师的人员有严格的要求。中小学研学导师必备条件如表1所示,中小学研学导师评分表如表2所示。从中可以看出,武汉市优质的高校教师科普工作者有着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小学研学导师天然的优势。

                                                                                                       

                                                                                                        

                                     




三、科协在研学师资培训中应该如何发挥作用

(一)教师要做研学旅行先行者

如果说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是研学旅行的决策者,那么教师就是研学旅行的设计者、组织者和评价者。因此,要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活动真正开展起来,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先行。

怎样才能让教师在研学旅行中先行一步?从目前实际情况看,要努力解决四“变”的问题:

1.变无意识为有意识。近年来,随着物质条件的提升和课程改革的深入,一些学校开始组织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社会实践、远足等活动,一些教师利用节假日旅行,一些有条件的家庭也经常利用假期带孩子旅游。所有这些活动相对于系统的研学旅行来说,都处于无意识状态,但却都是研学旅行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重要资源。如果稍加引导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才能使广大教育工作者做到“有意识”研学旅行呢?一方面应加大宣传力度,使《意见》精神家喻户晓并深入到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头脑中,得到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应加大培训力度,在各部门出台研学旅行细则的基础上,把培训内容渗透到国培、省培、市培等各级各类教师培训中,让各级各类教师都了解、掌握研学旅行的目标、内容、方法和途径。

2.变碎片化为系统化。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意见》,已明确研学旅行的目标为“四个感受”和“三个学会”,即:感受祖国大好河山,感受中华传统美德,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对于这些教育目标和行为,几乎每一所学校和班级都开展过活动,都有过教育实践,但多数都处于单项或碎片化状态,缺少系统性。

如何才能达到研学旅行系统化?重中之重就是分区域、分学校、分学段编制研学旅行方案。需要注意的是,研学旅行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都要体现出“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研究性学习”“旅行体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等研学旅行的标志性特点。

3.变活动性为课程性。《意见》明确指出,研学旅行要避免出现“只旅不学”或“只学不旅”现象,而避免出现此现象的最好办法就是课程活动化。一方面应按照《意见》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有机融合;另一方面应按照课程要素进行设计,要有目标、有内容、有实施办法、有评价。而要做到这些,最重要的是教师先行先试。

4.变单一性、随意性为综合性、基地化。当下部分单位和学校捷足先登搞了一些游学活动,一些部门和地方也筹建了一批“爱国主义”“国学”等不同内容的教育基地,还建成了一批比较成熟的校外活动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但相对于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目标和要求来说,仍显单一和随意。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不妨先联合旅游、交通等部门从建立“教师研学基地”开始,在获得经验之后,再逐步向学生层面渗透推广。

(二)深度挖掘武汉市科普工作者潜能,赋能研学旅行

武汉市有着丰富的高校资源,武汉市科普工作者中有相当大的比例是高校的老师,具有成为研学导师的必备条件——教师资格证,但大部分的高校老师科普工作者缺少面向青少年的科普教育经验,科协立足赋能研学导师培训,由科协、教育局联合开展研学导师培新、认证活动,并交由社会服务机构长期运营,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培训、认证标准,把控认证研学导师质量,源源不断地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研学导师。


建议人:

洪山区科学技术协会主席     王  华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 刘福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