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现状调查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2/1 14:16:00
字体显示:  【】  【】  【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一)课题概括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保持了年均9.7%的高速增长,人均 GDP 由1978年的226美元增加到2014年的7485美元(根据2014年中国统计年鉴),人民生活正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进行历史性跨越。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人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亟待加强,科学文化素质亟待提高。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我国公众的科学素质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纸质图书阅读率逐年下降,原创科普著作的市场低迷,由此催生了繁荣原创科普著作的课题的提出。

本课题遵循理论探索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总体思路,围绕促进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的发展这个主轴,一方面深入调研武汉市科普创作者和创作队伍的现状,另一方面分析武汉市原创科普著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深层次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针对性的、切实可行的对策,并提供相关的咨询报告。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课题组的研究目的主要有两点:

1.了解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者的现状和武汉市科普创作队伍的建设情况。本项目组成员对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的从业人数进行调查,对其学术水平、知识结构、创作风格等进行评估。本项目还将对优秀的科普创作者进行访谈,听取他们在科普创作中的经验教训、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建议等,对这些内容进行充分的归纳总结。本项目还对武汉市与科普创作相关的学会、协会、志愿者组织等进行调查,统计这些科普创作队伍的人数、作品数和读者群。深入分析这些科普创作队伍的发展情况,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于优秀的科普创作队伍,本项目探究其运行方式,如何适应新时代尤其是互联网背景下的信息传播方式,进行全面的分析处理,总结出其中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同时也总结发展状况不佳的科普创作团队出现的问题,通过比较发现未来科普队伍建设的策略。

2.分析武汉市原创科普著作创作和出版中存在的问题。本课题通过图书情报检索、文献阅读、个案分析、作者访谈、读者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深入探究原创科普作品创作和出版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着眼于发现原创科普著作的质量问题,从科学性、社会性、文学性等多个角度去探讨其有待改进之处。对于武汉市原创科普著作的出版,我们通过大量的数据收集和分析,总结出武汉市原创科普著作的出版流程以及该流程中关系到出版物未来“命运”的关键节点。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如下:

1.调查研究法。本调查采用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两种方式,对武汉市科普工作者和科研队伍的发展现状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我们走访武汉市科普团、科普研究会、湖北省作协、武汉市作协、湖北省科协、武汉市科协、各大院校的科协、高研院、湖北省科技出版社等单位,对目前还在进行原创科普创作的个人和团队的信息进行收集,并联系到具体人员,发放调查问卷,进行信息的整理。

2.文献研究法。本课题组一方面对有关原创科普著作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大量检索和搜集,以便能够较准确的把握目前国内外科普著作发展研究的脉络。另一方面,通过对近年来获得好评的国内外原创科普著作的相关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切实体会到科普创作的时代性和读者的需求,以便全面把握原创科普作品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3.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课题组跟踪若干科普工作者的成长轨迹、若干优秀科普创作队伍的发展历史,切实收集和分析其中的具体数据,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访谈对其中的细节进行剖析。努力揭示武汉市原创科普著作发展的真实现状,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出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前瞻性的理论思考。

4.比较研究法。本课题组通过科普工作者之间、科普创作队伍之间的优劣比较,弄清楚科普创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这些问题之间的相关性。通过比较研究,也能够发现科普著作的优缺点,寻找到最适合武汉市经济文化特点的加强科普著作的方法和路径。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组通过实地调研、实证分析等多种方法,调查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现状。对武汉市的科普从业人数、科普队伍建设、科普工作者及队伍的生存环境等进行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深入分析武汉市原创科普著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武汉市现阶段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特点,总结出繁荣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的发展策略。下图为本课题组所采用的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二、国内的科普创作整体形势

(一)我国原创科普著作的数量、质量和发展趋势

原创科普著作是指作者在具备较好的科学素养和文学素养的前提下,通过知识积累、广泛收集资料、查阅文献,独立构思和创作出来的内容新颖、具有创造性的科普著作。一般而言,原创科普著作比非原创的科普著作具有更强的新颖性、针对性和情感内涵。不少科学家认为原创科普著作在提高科学素质,沟通科学工作者之间的知识体系,激发科研人员的灵感和想象力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nature》等顶级科学杂志为此开辟了专门的板块用于科普或科幻作品的宣传。

我国原创科普著作的出版较之引进外国原创科普著作,更能满足我国人民的需求。首先,我国原创科普著作以我国读者为主要阅读对象,适应我国人民的阅读习惯和生活方式。引进的外国科普著作因为翻译和文化背景差异等原因,未必符合国内读者的口味,例如国外出版的地理、历史、营养、园艺等类型的科普书籍,和我国人民的饮食习惯、气候条件等存在明显差异,降低了读者的阅读乐趣和获益程度。其次,科普阅读不仅培养读者的科学素质,也培养读者的人文精神。阅读国外科普书籍的译著固然可以开阔视野,但是难以在讲述科学知识时贯穿中国的文化、历史、民俗,培养读者的爱国情怀。我国目前在科研成果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无论是基础理论研究还是应用领域研究都涌现出许多居于世界前列的新发现、新专利;然而科普领域却缺少大师级的人物,这也使得我国的科学文化知识不能及时对外传播,不利于建立起科技强国的新形象。为了实现《科学素质纲要》提出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明需要,应进一步调动科技工作者科普创作的积极性,促进我国科普创作整体水平的提高。这要求我们找出我国原创科普著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实现路径和具体对策,促进我国原创科普著作的繁荣发展。

近年来,国内科普图书的出版总体呈上升趋势,引进版科普书籍和原创科普书籍在数量上有所增长,也出现了一批受读者欢迎的佳作。如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推动丛书”(引进国外科普著作)、上海科技出版社的“科学大师佳作系列”(引进国外科普著作)、江西教育出版社的“三思文库”(引进国外科普著作)和河北大学出版社的“计算机文化译丛”(引进国外科普著作)、“世界著名实验室传记丛书”(我国原创科普著作)等,科普图书出版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著作虽多,但科普图书市场并不景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由于科普图书在图书市场处于边缘地位,大部分出版机构很少出版科普图书,少数专业科技出版社,即便出版科普图书,也将重点放在实用类科普上。根据核心数据库数据统计,2013 年全国共出版科普读物 1812种,包括少儿科普图书,占全年新书全品种的不足1%,整体比重较小。第二,已经出版的科普著作,大多数销量不高,仅几千册。据统计,印数超过5000册的还不到一半,印数超过10000册更是凤毛麟角。第三,科普著作中,仍以引进图书为多,原创相对要少得多。而且原创著作质量良莠不齐,不少书籍选题雷同、内容重复、语言乏味、知识老化。

(二)我国原创科普著作创作和出版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原创科普著作中缺乏受欢迎的佳作。就科普著作的创作目标而言,科普书要把深奥的科学内容通俗化。换句话说,如果耐心阅读,读者应该可以从每一本书中获得丰富的知识,了解该学科领域的主要内容。就创作方式而言,优秀的科普著作应该能充分地拉近和读者的距离,通过各种方式和读者互动。科普书籍作者应该从作品的选题、出发点、框架结构、遣词造句等多个方面准确地把握阅读对象的特点,并满足他们的阅读需要。这一点上,美国的科普著作值得我们借鉴。美国的科普作者非常善于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出发,触类旁通,引经据典,从科学的出发点解释其中的误解,以科学探究的思维,而不是说教的方式来传递科学知识、科学原理。他们笔下的科学不是晦涩难懂的理论,而是每个人生活中的科学原理,很容易吸引读者尤其是少年儿童。

2.我国的科普创作缺乏优秀的创作群体。冷静分析目前市场上的科普图书,不难发现属于原创的凤毛麟角。究其原因,在于高水平的写作和高水平的学术往往很难在一个人的身上得到完美的统一。顶尖的科学家大多功成名就,事务繁忙,创作积极性不高。即使有个别愿意从事科普创作的科学家,其作品的可读性也总会受制于其严谨而学术化的写作风格,难以真正实现策划意图。具备较强文字功底的专职作家,则很可能缺乏必要的科学知识背景,难以将系统而前沿的科学知识带给读者。因此,一般的原创科普作品,总给读者以深奥浮飘或隔山打虎之感,无法让读者认可。我国科普创作人员的生存状况也不容乐观。首先,多数科学家、科技人员没有创作热情,这与科普著作、科普期刊的“二等公民”的处境有关。除极少数知名作家外,大多数创作及有关工作人员社会地位偏低。其次,科普创作队伍年龄老化,人才奇缺,有资料显示,从上海目前的科普创作队伍分析,619人中45岁以下的仅占7.3%,青年科技工作者不愿搞科普。另一方面,多数专职科普作家对现代高科技知识不熟悉,也很难有机会和具有专业背景的科学工作者合作,写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这也导致专职科普作家的待遇不高,不被社会认可,难以全身心投入到科普创作中。  

3.我国的科普著作缺乏有效的评价体系。为了提高原创科普著作的质量,很多发达国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以英国为例,有皇家学会青少年图书奖、温顿科学图书奖等多种专门为科普图书设立的奖项,并且有非常完善的评奖机制。从这些奖项的性质来看,既有针对特殊群体的科普图书奖,又有针对普通大众的科普图书奖,其中后一种性质的奖项数量较多。从评奖的周期来看,大多数奖项为一年一次,少数奖项为两年一次,这种固定短期频率有利于增强奖项的持续影响力。从奖励形式来看,多数奖项以奖章或现金的形式为主。另外这些奖项有持续为其提供资金资助的赞助商,这也是奖项得以延续的保障之一。其次,这些奖项宗旨在于鼓励科学传播类书籍的创作与出版,而图书的高覆盖性与获得途径的便利性将极大地促进科学与普通大众的交流,帮助普通大众走进科学、认识科学、理解科学、运用科学。

4.我国的科普著作缺乏有效的营销和宣传运作。图书的畅销与出版机构的营销运作是分不开的。各出版机构不仅要在选题、文本、装帧设计到定价、开本等方面下功夫,在宣传手段上也要不断创新——平面媒体宣传,网络宣传,电视台做节目,卖场中重点摆放,举办读者见面会或签售活动,请院士专家推荐,举办进校园阅读推广活动和征文活动、买图书赠礼品等。比如《神奇校车》这套书早在2000年就被四川少儿社引进,当时销售情况并不好,首印5000册都没卖完。但2005年版权到期后该社又重新引进了这套书,并做了比较到位的营销宣传,包括专门编写宣传报,刊登图书介绍和读后感,并将它发放到媒体、网络、幼儿园等。此外,还开展了《神奇校车》读书评比活动,请院士做推荐。从2005年至今,该书已经销售了十几万套。

三、武汉市市民的科普需求和信息来源

(一)受调查者概况

为了了解成人选择和阅读科普书籍的情况,本课题组进行了问卷调查,时间从2017年7月到2017年10月,为期近3个月。通过线上发放网络问卷与线下发放纸质问卷,对就读于武汉市本地的部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以及成年人进行了此项问卷调查。回收问卷619份。

此次科普书籍读者调查问卷分为少儿版和成人版。其中,成人版问卷共有15道题,分为3个部分:概况(3道题)、阅读行为(5道题)、阅读心理(7道题)。少儿版问卷共有15道问题,分为3个部分:概况(2道题)、阅读行为(7道题)、阅读心理(6道题)。具体的调查问卷设计详见附录。本次问卷调查共涉及619人,包括成人版319人,少儿版300人。成人版中男性95人,女性224人,其中大学生人数较多,占比60%以上,职业及年龄段分布如图1所示。少儿版中小学生135人、初中生112人、高中生53人,年龄分布如图2所示。

 


 图1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职业及年龄段分布图(成人版)

 


 图2 本次调查所涉及的年龄段分布图(少儿版)

 

(二)武汉市市民的科普阅读行为

在成人版对科普知识感兴趣程度的选项中,超过60%的人选择了对科普知识比较感兴趣。超过6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习科普知识对他们比较有帮助。如图3所示。这体现出,绝大部分成年人都有学习科普知识的意愿,并且对科普知识起到的积极作用有肯定的评价。但在成人版阅读科普书籍频率提问中,有接近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几乎不看科普书籍,超过二分之一的人一年只阅读一到四本科普书籍。成人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与关心,并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阅读科普书籍的实践。这不仅需要成人增强阅读意识,而且需要科普工作者们发现读者的兴趣点来使其更多地阅读科普书籍。

 


 图3 武汉市成年人对科普知识的看法

 

在少儿版中,仅有12人表现出对科普知识持无关态度,而对科普知识非常感兴趣的人数占45.21%。可以看出,与成人版相比,少儿受访者对科普知识的兴趣更大。这个结论也可以体现在少儿版的阅读科普书籍频率提问中,27.13%的少儿一年阅读科普书籍10本及以上,一年阅读5-9本科普书籍的少儿占比也达到了27.66%。不论是少儿对科普知识的感兴趣程度,还是其总体的阅读频率都要比成年人高。这提示我们需要把握少儿科普这个市场,为需求较大的少儿提供优秀的科普作品,同时要提高成人对科普的关注与兴趣,通过各种渠道去激励成人多阅读科普书籍,做到全方位的开展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

根据调查,88.71%的成人会选择通过新媒体如网站、微博等渠道来获取科普知识,其次有50.47%的成人会通过直接阅读科普书籍来学习科普知识。但其中,选择通过参与科普活动这一渠道的人数仅有63人,占19.75%。这说明,目前我们对科普活动的开展还不够重视,不仅科普活动举办较少,而且活动的推广力度也有欠缺,不能为成人提供丰富的活动参与机会。此外,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利用新媒体工具越来越方便,科普知识在新媒体上的展现形式也越来越多样,这些使得人们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来源由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节目变为了如今的网站、微博等。少儿版调查结果中,选择参加科普活动的人数也最少,占比14.89%。但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和报刊来获得科普知识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观看科普电视节目和听科普广播。利用新媒体如上网浏览相关图片、视频这一途径排第三位。可以看出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少儿更倾向使用传统媒体。而这也与少儿接触电子产品的限制有关。总的来说,人们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渠道来学习科普知识,科普知识的传播并不局限于单一的方式。

(三)武汉市市民的科普阅读心理和习惯

在成人版阅读科普书籍目的选项中,选择学习知识为第一位,选择休闲放松和解答疑惑分别列第二位和第三位。这一结果表明,科普书籍不仅是重要的科普知识传播载体,在精神文明日益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休闲娱乐也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人们开始更多的通过阅读来放松自己,陶冶身心。少儿读者的阅读目的整体情况与成人读者相近。

在阅读内容方面,社会科学、历史地理与医药卫生保健及生物科学是成人最感兴趣的三个方面。被调查者的主要兴趣范围包括了社会科学知识、人文地理还有个人保健多方面,可以看出人们对科普多样化的需求,人们不仅希望学习科学技术知识,还希望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同样的,在少儿版问卷中,对于科普知识的需求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科学、技术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除此之外,少儿也对其他许多类型的科普知识充满了兴趣。所以,科普的创作与推广不应只着眼于科学技术方面,其他类型的科普知识也要共同发展,做到百花齐放。

就成人版阅读科普书籍形式而言,如图4所示,约一半被调查者纸质版和电子版同为主要阅读形式,不超过20%的人主要阅读纸质版科普书籍。这反映出,随着经济和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电子书籍的读者群在不断扩大。同时,约五分之四的人都通过网上浏览来阅读科普书籍,这提示我们,需要重视电子版科普书籍的发行与宣传。同样的,在阅读科普书籍的主要途径提问中,有257位受访者通过上网浏览来阅读。其次是通过图书馆借阅和在网上商店购买。可以看出,人们越来越多地运用网络来学习科普知识,网上资源获取的便利和其量的丰富都方便了人们获取科普信息。而图书馆作为公共的服务机构,在科普事业发展中,也承担着必不可少的作用。


图4 武汉市成年人阅读科普书籍的途径

 

在少儿版阅读科普书籍形式中,超过二分之一的受访者阅读科普书籍的主要形式是纸质版,主要阅读电子版的人数占比不足10%。这也与少儿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相呼应,利用新媒体来学习的少儿只有少数,对应的主要阅读电子版科普书籍的少儿人数也较少。同时,少儿阅读科普书籍的主要途径也是大部分通过实体或网上书店购买书籍后阅读。其次较多的是从图书馆借阅,而在网上浏览的人数只占26.6%。 

关于国外引进或国内原创科普书籍的选择,如图5所示,成人中阅读国内原创科普书籍偏多的人数少于阅读国外引进科普书籍偏多的人数,但二者差距不大。可以看出,虽然有较多的国外引进科普书籍占据着我国的科普书籍市场,但国内原创科普书籍保有一席之地。还有约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并不清楚或不曾注意自己平时阅读的科普书籍属于哪一类,这些提示我们需要加强我国原创科普作品创作,鼓励科普创新,推动科普创新,不仅要让成人知道我国的原创科普作品,更要走向世界,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科技传播与普及。

在少儿版的这一调查结果中,仍是选择阅读国内原创科普书籍偏多的人数多于选择阅读国外引进科普书籍偏多的人数,但排在第一位的选项是选择二者差不多。不太清楚类别的只占13.3%。可以得出,少儿阅读科普书籍的选择更广,对国内原创书籍的接受度更高。不过,在采访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受调查者实际上并不清楚到底什么是引进版,什么是原创科普。他们认为看不出大量的外文和外来词汇的科普书籍就是国内原创科普。

 

图5 国内外科普书籍的选择(左为成人版,右为少儿版)

 

成人版问卷最后一题填写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一本科普书籍书名的结果中,共有43位受访者填写了《十万个为什么》,其次是17位受访者填写的《时间简史》。在少儿版中,最多的也是《十万个为什么》,共48位受访者填写,其次是有27位填写的《昆虫记》。《十万个为什么》一书为20世纪60年代出版,至今时隔甚远,却没有可以代替其的有影响力的高质量的新科普作品。这需要我们重视科普创新工作,尤其是科普书籍的创作。上述三本著名科普著作都是国外的引进版,这也说明我国的科普创作亟待加强。

关于科普书籍购买的选择因素和理想价格,成人版调查结果中书籍内容占比最高,其次是作者个人因素影响和媒体广告影响。这说明,选择一本科普书籍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还是其内容,需要我们重视科普书籍内容方面的科学性、趣味性、创新性等的提高。除此之外,科普书籍的推广宣传也十分重要。作者自身的名气和影响力以及媒体的广告推广都能更多地让成人接触到科普这一概念,吸引其对科普书籍的关注。约四分之一的人对一本价格与装帧成正比的科普书籍的售价高低并不在乎,约41%的人认为的理想价格在21至30元。这说明价格是影响读者购买阅读科普书籍的因素之一,需要根据读者对象制定合适的价格。除了价格,科普书籍更应该注意其内容质量的高低。

通过以上问卷调查与分析,可以认为: 我国近年来在科普事业拓展、科普工作创新与发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科普工作迈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成人对于科普知识的关注度较高,对学习科普知识的作用也普遍持肯定态度。大部分人都有阅读科普书籍的习惯,特别是少儿群体,阅读书籍的数量与频率普遍都在较高水平。同时,成人也能通过网络媒体来满足自己对各方面和各种形式的科普知识获取的需求,并且有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来全方面发展自己、提升自己的意愿。

成人普遍对于学习科普知识、阅读科普书籍是积极的,但限于每个人自身的素养和社会中各方面的影响在科普知识学习、科普书籍阅读中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成人普遍有阅读科普书籍的习惯,但总体来说,成人的阅读频率较低、阅读书籍数量较少。在学习科普知识来源方面,科普活动的开展也较少,不能给少儿和成人提供充足的参与机会。少儿学习科普知识偏重于借助传统媒体,对新形式、新技术载体下的科普知识也应有所重视,而成人过于依赖新媒体手段,在网络浅阅读模式影响下需要回归纸质报刊书籍,加强自身修养、沉淀内心。成人对于科普知识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要求市场去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科技传播与普及也不能只局限于单一方面而要做到多方面开展。同时,我国原创科普书籍的创新仍要加强,至今为止最让成人印象深刻的科普书籍仍是20世纪60年代引进的前苏联科普作家伊林创作的《十万个为什么》。科普作品的宣传方面也要加强重视,除其本身内容质量外,媒体广告的影响等也起到巨大作用,科普作品不能只被动地等待大众来了解,而需主动地吸引大众。总而言之,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 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四、武汉市的原创科普作品的状况

(一)武汉市的原创科普作品的质量和数量

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普创作资源,目前全市有高等院校82所,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985工程建设大学)2所,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大学4所,211工程建设大学7所。武汉市还拥有中科院武汉分院等高水平科研机构、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高科技产业区。这些单位及其职工具有进行科普创作的知识储备。然而,调查发现,武汉市目前的科普创作不够繁荣,缺乏优秀的原创科普作品。

由于原创科普作品缺乏统一的可量化的评价标准,我们从获奖情况和销售情况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原创科普作品进行评价。1986年至今,武汉市仅有15种科普类图书获得全国大奖,另有数十种科普图书获得省市级奖励。科普类获奖图书约占武汉市所有获奖图书的15.3%。科普类获奖图书中原创作品的数量约占47.1%,不及总数的一半,其余为编著的科普作品。由获奖情况可见,武汉市原创科普图书的质量不容乐观。

从当当网的销售记录来看,近10年来销量排前10的畅销科普书籍,没有1种来自武汉市的出版社或武汉市的科普作家。畅销科普书大多数为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的引进版,少数书籍来自江苏科技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及中信出版社等市场营销做得比较好的出版社。目前,武汉市只有《一只萤火虫的旅行》《追寻鸟的美丽:观鸟手记》《科学大师的失误》等为数不多的科普书籍有一定的销量和影响力。

(二)武汉市科普工作者的发展

武汉市拥有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不乏杨叔子、裘法祖、桂希恩等既具备极高的专业素养,又热心从事科普事业的大师。但是,知名专家从事科普创作的时间有限,他们的知识水平在本研究领域固然是翘楚,但是未必能延伸至其他的领域,也不一定具有引人入胜的文笔。纵观世界,优秀的科普作家如美国的阿西莫夫、英国的布莱恩·克莱格、前苏联的伊林等,都具有广博的知识面、风格鲜明的创作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文笔。他们深谙读者的需要和市场需求,并且把主要精力用于科普创作。

目前,武汉市的科普作家主要来自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因为教学科研工作繁忙,科普创作的工作量又得不到主流评价体系的承认,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科普作品创作。退休教师时间充裕,一部分人有较强的从事科普宣传的意愿,但是由于脱离教学科研一线、精力减退等原因,难以创作出大量的反映科学发展前沿的优秀科普作品。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医院的医生、科技场馆工作者、教育系统公务员、中小学教师中也存在一部分热心科普创作的人士,他们同样存在本职工作繁忙、时间精力上难以投入科普创作的问题。由于科普创作和一般的文学创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专职作家对现代高科技知识不熟悉,也很难有机会和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工作者合作,写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因此,培养优秀的科普作家应该着重于从科研队伍中发掘人才。中国目前比较著名的科普创作团队如科学松鼠会等,都是从科技工作者中吸纳兼具文学素养和创作潜能的成员。

(三)武汉市科普团队的发展

武汉市目前比较活跃的科普创作团队主要是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和武汉市科学普及研究会,由于有武汉市科协、武汉市教育局、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经费支持,上述两个团队每年都有新的科普作品出版。武汉市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奖励的优秀科普作品主要来自这两个团队资助出版的科普图书。

除此之外,具有科普创作功能的团队还包括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武汉科技传播协会、湖北省创新研究会、湖北省教学研究会、汉派松鼠会等群众团体;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湖北省地震局、武汉协和医院等和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机关事业单位;武汉市斑马鱼少儿科普培训、武汉楚天尚漫科技公司等从事儿童教育和娱乐的商业机构;武汉大学科协、中国地质大学科协、华中师范大学科协等有校内出版社及一定经费支持的学校部门。上述这些团体虽然也从事科普创作,但是有较强的局限性,难以成体系地长期从事科普创作。

(四)繁荣武汉市科普创作的建议

繁荣科普创作、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仅靠舆论呼吁是远远不够的,要靠政府、出版社、科技工作者、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以下仅就其中最重要且需要政府引导的方面加以阐述。

1.将科普创作纳入科研工作者的评价体系。目前对科研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僵硬,不适合科普人才的成长。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通常取决于项目和论文,与其相关的专利、著作、奖励也占一席之地。但科普著作不被承认是学术著作,科普奖励也常常得不到认可。本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科普创作者、出版界人士都认为:科普创作的付出得不到主流评价系统的承认,科普创作者在岗位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处于劣势,是制约科普创作最大的瓶颈。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认为政府部门应该引导科研单位在各项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认可与科普相关的工作任务与成果。对于确实优秀的科普创作人才,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工作室,给予一定的经费或政策支持;设置专门的考核方式,让他们找到合适的舞台,发挥自己独特的才华。

2.以项目的方式增加对于科普创作的投入。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可以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各省市科技厅、企业联合等渠道获得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而科普创作的经费基本上只能来自各级政府部门的科协。科协给予的经费资助通常只能用于科普书籍的出版,而与之相关的调研费、资料费等难以保证。

科普不仅仅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手段,也是联系科技界和广大民众的桥梁。如果科技工作者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意义,许多技术发明将得不到推广应用,许多研究结果也仅仅是满足科学家个人的好奇心。比如国家花费巨额资金扶持的转基因农产品普遍遭到民众的抵制,再比如很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科技毁灭人类的反乌托邦式预言。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把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增设不同来源的科普创作项目,增加科普创作项目的经费投入,切实提高科普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发挥新媒体作用及加强市场引导。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创作已经不单纯是书籍出版或报刊杂志出版的形式,而是涌现出很多新形式如科普网站、科普APP、科普微信和科普微博。“赛先生”微信平台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可以达到5万的阅读量,是普通科普书籍只有数千本的发行量无法比拟的。政府部门应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科普媒体,并且使之成为优秀科普作品的载体和宣传渠道。

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普创作也将通过与读者互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例如,动植物相关的科普书籍可以和动物园、植物园联合推出亲子活动、探险旅游等外围产业;带有故事情节的科普作品,可以通过动漫公司进行改编,制作成动画片进一步扩大影响。总之,伴随着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普创作应当尝试各种方式的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科普传播效率,增强民众的科普意识,推动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五、互联网背景下武汉市科普新媒体的发展

(一)科普新媒体与科普创作新形式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应用,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的信息行为模式,日益成为人们精神生活的新空间,信息传播的新途径以及文化创作的新平台。

据2017年8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而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7.24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6.3%。 


图6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

 

大规模的网民与超出一半的互联网普及率,说明互联网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渗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而超过90%的网民使用手机上网,则表明移动互联网更加适应现代网络社会的需求,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互联网时代,以电脑、手机等为载体的新兴数字媒体已经逐渐替代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成为最受广大群众欢迎的信息传播手段,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形式的传播方式逐步占领了公众的信息获取渠道。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不仅对传统科普产生了强大的冲击,同时也对传统科普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伴随着现代网络社会的变化,人们产生了新的网络需求,科普形式也进一步发展改革,呈现出多种多样的新形态。本课题组通过文献调研、网络调查以及实践等方式,分别对传统科普形式与科普新形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并对二者进行了优劣势对比分析。

(二)武汉市民对科普新媒体的关注程度

本课题组以当前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微信公众号为切入点,对武汉市的科普创作新形式的发展进行调研。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种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是当前国内无可争辩的第一社交、通讯平台。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已经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以及达到6.5亿人,微信公众号超过1000万个;74.2%的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资讯。本次调研主要从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和专业性科普类公众号这两个线索出发展开检索。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指关注内容广泛,发布不同学科的科普文章的公众号。专业性科普公众号指关注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如健康、生物、天文、航空航天、材料、气象、环境灾害等并进行科学普及的公众号。

截止2017年7月30日,武汉市共出现10个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和30余个专业性科普类公众号(以上是比较活跃的微信公众号,年均发文数量在50以下的微信公众号不计算在内)。和数以万计的其它类型微信公众号相比,科普类公众号所占的比例很小,这说明武汉市科普类公众号的发展并不繁荣。通过采访我们得知,科普类公众号的运营需要较多的时间成本的投入,以创作30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为例,大约需要8-15个小时的工作量,即便是非原创的科普文章转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收集素材、核对数据、配图修改等。加之科普类公众号一般没有收益。因此,没有固定资金投入的科普团队或个人开设的公益性质的科普类公众号往往满怀热情地开始,过不了多久就偃旗息鼓,成为不发文或者发文量极少的“僵尸号”。

本调研组对武汉市10个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和30余个专业性科普类公众号的发文数量、内容、关注度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武汉市的综合类科普微信公众号中,“江城科普”年均发文量排第一,年均发文718篇,其次为“科普青山”、“科普硚口”。这些由政府资助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发文量较多,但是原创科普作品的比例较低,即便是标注原创作品数量最多的“科普武昌”,原创科普作品只占总发文数量的1.6%。这说明很多科普资料是引自其它科普媒体,导致了科普公众号中存在不少陈旧过时、粗制滥造的内容,这也是目前科普新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武汉市发文量较高的专业性科普公众号包括“咿呀口腔知识科普”、“心理健康科普”、“武汉东湖海洋世界”、“武汉绿化”、“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地球科学俱乐部”等既带有公益性质,也带有商业性质的微信公众号。专业性科普公众号中原创作品的比例为0-66.3%不等,大部分在10%以下。总体而言,专业性科普公众号的原创科普作品比例高于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然而微信发文的门槛低,缺乏严格的评审制度,这些文章是否符合科学严谨难以评价。目前,微信用户对公众号文章缺乏判断真伪、识别谣言的能力,朋友圈转发或者群发都助长了微信谣言的传播,这也是科普新媒体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

 

图7 武汉市综合性科普公众号原创与总发文量对比

 

图8 武汉市专业性科普类公众号原创与总发文量对比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武汉市民关注的大多是一些更新较快、原创较多、影响力较大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如丁香医生、果壳网、赛先生、知乎日报等,对本地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关注度较低。武汉市科普公众号中单篇阅读量超过500的仅占2.5%,阅读量为301-500的占17.5%,阅读量为101-300的占47.5%,其余微信号的阅读量不到100。和丁香网等动辄10万+的阅读量相比,上述科普公众号阅读量确实很低。这说明武汉市本地微信号的受关注程度低,传播效力小,从侧面反映出武汉市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质量堪忧。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科普创作与宣传对策建议

提升科普新媒体的质量,首先要提升科普新媒体的运营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机能。以科普类微信公众号为例,要强化运营者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采写编评等能力,快速、高效地传播科学内容,尽量提高发文的趣味度和真实性;要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链接等,甚至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提高阅读量;要为受众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科学信息,增强其用户黏性,培养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受众,并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人。目前,武汉市缺乏这类人才,应通过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进行培养,或者在科技工作者和媒体人中选拔跨专业人才从事科普新媒体的运营。政府部门还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对发文量大、内容严谨、形式活泼、影响力大的科普新媒体予以奖励和资助;对传播谣言、内容庸俗的科普新媒体予以惩戒。

整体上来看,科普新媒体具有时效性、视觉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是互联网时代科普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部门应鼓励市民使用科普新媒体,并通过各种渠道推荐给市民一批优秀的科普新媒体。科普新媒体的推荐并不仅限于本地的来源,这样可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实际上,只有让科普新媒体在广阔的世界里吸收能量、自由生长,才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鼓励市民使用科普新媒体,也应重视和传统媒体的互补和结合。传统科普形式始终保持着科学性、通俗性这两大基本优势。科普图书或者期刊都是经过严格审阅后出版的,对科普内容的阐述更具有深度,知识的准确性更高,相比之下科普网站、微信、微博的文章篇幅短,对科普知识的解释片面,其科普准确性受到质疑。传统科普内容更注重通俗地解释科学知识,尤其是少儿科普作品文字简洁,图像生动,使传统科普图书、报刊等拥有较稳定的读者群,而科普微信、网站等文字内容过于现代化潮流化,对于非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或者网络信息接触少的读者而言可能不易理解。科普的新形式与传统形式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通过推出有声书、电子书、版权租让等方式,提高科普传播效率,推进科普工作的发展。

六、科普作品评价系统的完善

(一)现存的评价体系分析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曾经出版过的图书浩如烟海,图书工作者如何决定是否出版某一本书呢?图书评价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当图书工作者拥有一份成熟可行的图书评价体系作为参考时,他们所决定出版的图书才会因为“门槛”高而质量高。为了促进新环境新技术下我国原创科普图书出版事业的有序发展,增强我国图书出版的持续创新能力,提高我国图书出版的整体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建立一个科学、合理、客观的图书综合评价体系至关重要。

当代研究科普图书质量评价体系的学者专家并不多,研究原创科普图书质量评价体系的更是寥寥无几。目前检索到的相关文献主要从理论方法、评价维度及现有指标三个方面对图书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阐述。

1.理论方法。有人提出了将RFM模型应用在图书质量评价系统中,该模型包含了四个指标其中R为最近借阅日期,F为借阅频率,M为借阅离馆总时间,Wt为时间权重。TQM 理论可为图书评价提供一些新的思路。TQM的基本工作方法是:计划(P)—实施(D)—检查(C)—处理(A)循环,这种循环是能使任何一项活动有效进行的合乎逻辑的工作程序。也有人提出了建立基于AHP法的核心出版社评价体系。根据专家意见和图书馆工作实际,将核心出版社评价问题划分为四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方案层。还有人指出对于印刷性期刊,主要利用引文分析法对其影响因子、被引频次、他引率、被引半衰期等进行量化评价。

2.评价维度。要构建科学的图书质量评价体系,应该从思想内容价值、文字质量价值、市场认可度这三个方面着眼。构建网络时代的社科图书评价体系,可以从评价主体、传播方式以及传统的纸质书籍能否适应、如何适应电子时代三个方面考虑。在网络舆情领域,有学者提出了基于图书排行榜的图书评价、基于文本倾向性分类技术的图书评价、基于读者反馈意见的图书评价。目前,出版社主要从选题情况、经济效益、书稿质量、学术价值及发行数量等方面进行图书评价。其中发行数量主要是通过“图书排行榜”方法进行展现的。而依托“图书排行榜”进行图书评价,根据图书销售量、好评率等因素发布图书畅销榜以及五星图书榜等,由于排行榜参照标准不一,缺乏规范,可靠性也存在一定的误差。

3.现行指标。有人提出了外文核心学术图书模糊综合评价体系,包括核心作者、核心出版社和核心研究机构, 以及版次、价格、书评确定了外文核心图书评价指标。有人提出了运用模糊模式识别评价图书质量的方法,认为图书评价的指标集包括:图书适用性、国标应用、错别字、层次格式、印刷质量、图表质量、内容的思想性、语言文字通顺程度,同时将图书质量的类型分为5个等级,分别是“很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不重要”。刘利等推导出核心作者群、核心出版社群和核心研究机构群等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杨毓丽等则从著作者的学术声望、图书出版流通状况以及图书的引用和评价三个方面构建了外文图书综合影响力评价指标体系。

(二)评价体系的量化标准与改善建议

1.成人科普书籍的评价标准建议。科学性是科普图书创作的最基本的要求。首先,以科学内容为主题,传播知识为主旨,这是科普图书写作中应遵循的原则;其次,其内容必须真实可靠。也即科普图书中的科学原理、引用的材料、涉及的概念、数据等必须准确无误。笔者在陈珂珂的研究上对原创科普图书的科学性做了些许补充和改变。笔者在知识性这一级、二级指标的诠释下添加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内涵。同时,将权威性改为权威作者著作和权威机构发行,这一想法借鉴于程立新对“权威作者著作”的解释——科学计量学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在某学科领域,还是在某群体范围内,在特定的时间段内都存在着一个接触科学家和少数精英人物的集合。

陈珂珂选取了原创性、创新性、通俗性、趣味性作为图书创作水平的二级指标。笔者在此基础上略作调整将通俗性改为可读性,并对原创性、创新性的诠释略作调整。关于图书编辑和出版质量,笔者选取了装帧设计、编校差错率和便携性这三项二级指标。编校差错率保留了陈珂珂的解释,《图书质量管理规定》要求图书编校差错率不得低于1/10000,否则被认为质量不合格。便携性是受马桂琴学者研究的启发,倘若科普图书都像砖头一样不便于携带和阅读,读者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抵触情绪。

对于图书影响这一指标笔者选择了发行总量、再版次数和获奖频次这三项定量指标。陈珂珂也提到通过图书发行量可以链接到图书是否畅销和受欢迎程度。但由于当前科普图书初次印刷册书普遍在3000册或者5000册,首次印刷超过10000册的图书较少。因此,在具体考察时,还将图书的再版次数作为一项衡量指标。笔者认为获奖频次也从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图书本身的质量和社会对其评价,笔者借鉴了何峻对获奖频次的定义:图书评奖活动中的获奖次数。

张玉的研究中提到网络书评属于书评中的一种,在我国从网络书评角度进行的图书评价较少。鉴于此,笔者选择了网络书评作为用户评议的反映。但网络书评多是定性的书评评价信息,不易衡量,因此笔者采取了张玉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书评评价次数和书评星级这两个可量化的指标,以便实现定量评价。笔者在查阅相关文献后,决定选取亚马逊和当当网的网络书评。综上所述,笔者制定了如表1所示的成人原创科普图书质量评价体系。

 

表1 成人原创科普图书质量评价体系

 

2.少儿科普书籍的评价标准建议。考虑到孩子们的阅读取向和成人是不同的,成年人的理性思维可以使他们完成从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去选择对自己最有用的书看,只要是“有用”的书,成人通常可以不理会它是不是“有趣”。而孩子们就完全不是这样了,一本书是不是有趣,对孩子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笔者认为区别于成人原创科普图书评价体系,少儿原创科普图书应更集中注重对少儿的兴趣培养。鉴于此,笔者在对成人原创科普图书评价体系中的权重和指标略做调整,使其更符合少儿科普图书的特点。

与成人原创科普图书的创作相比,少儿科普图书的创作要求更高,其创作者不仅要有广博精深的知识,又要有灵活驾驭语言的能力。因此,笔者在成人原创科普图书评价体系上,主要对图书创作水平这一指标做了调整。由原来的四项二级指标变为五项二级指标,增添了互动性这一二级指标,主要用来评价少儿原创科普图书在培养少儿对科学的兴趣,提升少儿动手能力、创作能力方面的影响。考虑到少儿的知识结构尚不完整,且对图书趣味性的要求更高,笔者对趣味性和可读性的具体阐释也做了调整。在装帧设计上,除了赏心悦目的封面图片,还可以在版式上突破传统,给读者美好的科学体验。笔者在这里制定了如表2所示的图书评价体系。上述所建成的两个评价指标体系中,知识性、准确性、权威性、创新性、原创性、趣味性、可读性、互动性装帧排版设计以及便携性,由不少于20名专家进行评分,然后求平均数。最后将专家的平均数及定量指标评分表中所有分数加总,得到的数字便是科普图书质量的重要参考数据。

 

表2 少儿原创科普图书评价体系

 


课题组成员: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熊少明  安群慧  徐继平  陶  虹  曾  波  陈  莉  张  婷
华中师范大学
王  欣  张自然  王  赛  刘  露  赵莎莎

 

 

附录一:专报一


关于繁荣原创科普作品创作提升市民科学素质的建议

 

武汉市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市民的人文精神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法律素质、文化体育素质、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科普创作是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通过调研走访武汉市的科普创作、出版传媒、教育科研等有关单位,深入剖析原创科普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繁荣武汉市原创科普作品创作的建议。

一、武汉市市民对于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需求现状

为了解大众选择和阅读科普书籍的情况,对武汉市的部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以及成年人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武汉市市民对科普知识有较浓厚的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78.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科普知识感兴趣,其中,青少年儿童对科普知识感兴趣的比例高达96.0%。在了解科普知识的目的方面,53.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增长知识、解答疑惑、查找资料等实用性较强的目的,也有46.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休闲娱乐。这说明科普书籍不仅是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人们的休闲娱乐也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愿意通过科普阅读来增长见识、陶冶身心。

阅读内容方面,被调查者的兴趣范围具有多样化和内容宽泛的特点。成年人最感兴趣的是与个人发展、增长见闻、身心健康相关的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卫生保健知识。相对成年人而言,青少年儿童对科普知识的兴趣点更集中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植物及自然界的奥秘等方面,他们对科普知识的需要主要出于好奇心的满足,而不是实用性的目的。

(二)成年人和青少年儿童的科普知识来源存在明显差异

在科普知识来源方面,88.7%的成年人主要通过新媒体如科普网站、科普微信平台、科普微博等渠道来获取科普知识,同时也有50.4%的成年人主要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来学习科普知识。调查发现,通过参与科普活动获取科普知识的人数最少,仅占19.8%,这是和不同渠道的便利程度挂钩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年人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来源由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节目变为了如今的网站、微信微博等。

青少年儿童中,38.3%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和报刊来获得科普知识,30.3%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观看科普电视节目和听科普广播来获得科普知识,29.7%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利用新媒体获得科普知识;其余被调查者主要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来学习科普知识。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少儿更倾向使用传统媒体,这与少儿接触电子产品的限制有关。

(三)武汉市市民的阅读习惯有待引导和提升

科普书籍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网络媒体相比,科普著作的内容更为系统和准确,能够生动详细地讲述某一学科方向的知识。和科技场馆的建设、展出相比,科普著作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阅读科普著作汲取有效信息和营养。和举办科学讲座相比,科普著作的覆盖面更大,传播的知识更具有深度和系统性。

就科普书籍的阅读量而言,本调查结果显示25.1%的成年人每年阅读的科普书籍不到1本,66.1%的成年人每年阅读的科普书籍为1-4本,8.8%的成年人每年阅读的科普书籍达到5本以上。成年人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与关心,并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阅读科普书籍的实践。这不仅需要增强民众的阅读意识,更需要科普工作者们发现成年读者的兴趣点来加以引导。青少年儿童对科普书籍的阅读量明显高于成年人,27.1%的青少年儿童每年阅读科普书籍10本以上,27.7%的青少年儿童每年阅读科普书籍5-9本,39.4%的青少年儿童每年阅读科普书籍1-4本,每年阅读的科普书籍不到1本的青少年儿童只占5.9%。青少年儿童对科普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和科普书籍阅读量都比成年人高。这要求科普工作者需要重点把握少儿科普这个市场,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激励大众了解科普知识,做到全方位的开展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

二、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武汉市缺乏优秀的原创科普作品

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普创作资源,具有科普创作的深厚知识储备。但调查发现,武汉市目前的科普创作不够繁荣,原创科普作品缺乏统一、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从获奖情况和销售情况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原创科普作品进行评价。1986年至今,武汉市仅有15种科普类图书获得全国大奖,另有数十种科普图书获得省市级奖励。科普类获奖图书约占武汉市所有获奖图书的15.3%。科普类获奖图书中原创作品的数量约占47.1%,不及总数的一半,其余为编著的科普作品。由获奖情况可见,武汉市原创科普图书的质量不容乐观。

从当当网的销售记录来看,近10年来销量排前10的畅销科普书籍,没有一种来自武汉市的出版社或武汉市的科普作家。畅销科普书大多数为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的引进版,少数书籍来自江苏科技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及中信出版社等市场营销做得比较好的出版社。目前,武汉市只有《一只萤火虫的旅行》《追寻鸟的美丽:观鸟手记》《科学大师的失误》等为数不多的科普书籍有一定的销量和影响力。

(二)武汉市缺乏优秀的科普创作作家

武汉市拥有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不乏杨叔子、桂希恩等既具备极高专业素养,又热心从事科普事业的大师。但是,知名专家从事科普创作的时间有限,他们的知识水平在本研究领域固然是翘楚,但是未必能延伸至其他的领域,也不一定具有引人入胜的文笔。纵观世界,优秀的科普作家如美国的阿西莫夫、英国的布莱恩克莱格、前苏联的伊林等,都具有广博的知识面、风格鲜明的创作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文笔。他们深谙读者的需要和市场需求,并且把主要精力用于科普创作。

目前,武汉市的科普作家主要来自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因为教学科研工作繁忙,科普创作的工作量又得不到主流评价体系的承认,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科普作品创作。退休教师时间充裕,一部分人有较强的从事科普宣传的意愿,但是由于脱离教学科研一线,精力减退等原因,难以创作出大量的反映科学发展前沿的优秀科普作品。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医院的医生、科技场馆工作者、教育系统公务员、中小学教师中也存在一部分热心科普创作的人士,他们同样存在本职工作繁忙、时间精力上难以投入科普创作的问题。由于科普创作和一般的文学创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专职作家对现代高科技知识不熟悉,也很难有机会和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工作者合作,写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因此,培养优秀的科普作家应该着重于从科研队伍中发掘人才。中国目前比较著名的科普创作团队如科学松鼠会等,都是从科学工作者中吸纳兼具文学素养和创作潜能的成员。

(三)武汉市缺乏具有活力的科普创作团队

武汉市目前比较活跃的科普创作团队主要是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和武汉市科学普及研究会。由于有武汉市科协、武汉市教育局、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经费支持,上述两个团队每年都有新的科普作品出版。武汉市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奖励的优秀科普作品主要来自这两个团队资助出版的科普图书。

除此之外,具有科普创作功能的团队还包括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武汉科技传播协会、湖北省创新研究会、湖北省教学研究会、汉派松鼠会等群众团体;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湖北省地震局、协和医院等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机关事业单位;武汉市斑马鱼少儿科普培训、武汉楚天尚漫科技公司等从事儿童教育和娱乐的商业机构;武汉大学科协、中国地质大学科协、华中师范大学科协等有校内出版社及一定经费支持的部门。上述这些团体虽然也从事科普创作,但因为较强的局限性,难以成体系地长期从事科普创作。

三、繁荣原创科普创作的政策建议

繁荣科普创作、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仅靠舆论呼吁是远远不够的,要靠政府、出版社、科技工作者、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

(一)将科普创作纳入科研工作者的评价体系

目前对科研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僵硬,不适合科普人才的成长。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通常取决于项目和论文,与其相关的专利、著作、奖励也占一席之地。但科普著作不被承认是学术著作,科普奖励也常常得不到认可。本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科普创作者、出版界人士都认为:科普创作的付出得不到主流评价系统的承认,科普创作者在岗位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处于劣势,是制约科普创作最大的瓶颈。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引导科研单位在各项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认可与科普相关的工作任务与成果。对于确实优秀的科普创作人才,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工作室,给予一定的经费或政策支持;设置专门的考核方式,让他们找到合适的舞台,发挥他们独特的才华。

(二)以项目的方式增加对于科普创作的投入

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可以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各省市科技部门、企业联合等渠道获得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而科普创作的经费基本上只能来自各级科协组织。科协给予的经费资助通常只能用于科普书籍的出版,而与之相关的调研费、资料费等难以保证。

科普不仅仅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手段,也是联系科学界和广大民众的桥梁。如果科技工作者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意义,许多技术发明将得不到推广应用,许多研究结果也仅仅是满足科学家个人的好奇心。比如国家花费巨额资金扶持的转基因农产品普遍遭到民众的抵制,再比如很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科技毁灭人类的反乌托邦式预言。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把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增设不同来源的科普创作项目,增加科普创作项目的经费投入,切实提高科普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及加强市场引导

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创作已经不单纯是书籍出版或报刊杂志出版的形式,而是涌现出很多如科普网站、科普APP、科普微信和科普微博的新形式 “赛先生”微信平台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可以达到5万的阅读量,是普通科普书籍只有数千本的发行量无法比拟的。政府部门应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科普媒体,并且使之成为优秀科普作品的载体和宣传渠道。

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普创作也将通过与读者互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动植物相关的科普书籍可以和动物园、植物园联合推出亲子活动、探险旅游等外围产业;带有故事情节的科普作品,可以通过动漫公司进行改编,制作成动画片进一步扩大影响。总之,伴随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普创作应当尝试各种方式的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科普传播效率,增强民众的科普意识,推动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附录二:专报二


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科普创作与宣传提高武汉市市民科学素质的建议

 

李克强总理在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上指出,要“依托互联网+平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在互联网资讯的影响下,武汉市的科普创作与宣传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提高武汉市民科学素质,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走访了武汉市的科普创作、出版传媒、教育科研单位,深入调查武汉市新媒体和科普创作新形式的发展和问题,提出了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科普创作与宣传的建议。

一、科普新媒体与科普创作新形式的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改革发展与应用,互联网已经融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日益成为信息传播的新途径以及文化创作的新平台。据2017年8月份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7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7.5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4.3%;而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96.3%。互联网的发展推动着科普形式的转化,科普网站、科普APP、科普微信和科普微博成为科普创作新的载体。

(一)武汉市科普新媒体的发展状况

本课题组以当前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微信公众号为切入点,对武汉市的科普创作新形式的发展进行调研。微信是腾讯公司2011年推出的一种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是当前国内无可争辩的第一社交、通讯平台。截止2016年第一季度末,微信已经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每月活跃用户以及达到6.5亿人,微信公众号超过1000万个;74.2%的用户关注微信公众号的主要目的是获取资讯。本次调研主要从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和专业性科普类公众号这两个线索出发展开检索。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指关注内容广泛,发布不同学科的科普文章的公众号。专业性科普公众号指关注某一个学科的知识,如健康、生物、天文、航空航天、材料、气象、环境灾害等并进行科学普及的公众号。

截止2017年7月30日,武汉市共出现10个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和30余个专业性科普类公众号(以上是比较活跃的微信公众号,年均发文数量在50以下的微信公众号不计算在内)。和数以万计的其它类型微信公众号相比,科普类公众号所占的比例很小,这说明武汉市科普类公众号的发展并不繁荣。通过采访我们得知,科普类公众号的运营需要较多的时间成本的投入,以创作3000字左右的科普文章为例,大约需要8-15个小时的工作量,即便是非原创的科普文章转载,也需要一定的时间收集素材、核对数据、配图修改等。并且科普类公众号一般没有收益。因此,没有固定资金投入的科普团队或个人开设的公益性质的科普类公众号往往满怀热情地开始,过不了多久就偃旗息鼓,成为不发文或者发文量极少的“僵尸号”。

(二)科普新媒体形式下科普创作的现状与问题

本调研组对10个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和30余个专业性科普类公众号的发文数量、内容、关注度等数据进行了收集和整理。武汉市的综合类科普微信公众号中,“江城科普”年均发文量排第一,年均发文718篇,其次为“科普青山”、“科普硚口”。这些由政府资助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发文量较多,但是原创科普作品的比例较低,即便是标注原创作品数量最多的“科普武昌”,原创科普作品只占总发文数量的1.6%。这说明很多科普资料是引自其它科普媒体,导致了科普公众号中存在不少陈旧过时、粗制滥造的内容,这也是目前科普新媒体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武汉市发文量较高的专业性科普公众号包括“咿呀口腔知识科普”、“心理健康科普”、“武汉东湖海洋世界”、“武汉绿化”、“武汉市中山舰博物馆”、“地球科学俱乐部”等既带有公益性质,也带有商业性质的微信公众号。专业性科普公众号中原创作品的比例为0-66.3%不等,大部分在10%以下。总体而言,专业性科普公众号的原创科普作品比例高于综合性科普类公众号,然而微信发文的门槛低,缺乏严格的评审制度,这些文章是否符合科学严谨难以评价。目前,微信用户对公众号文章缺乏判断真伪、识别谣言的能力,朋友圈转发或者群发都助长了微信谣言的传播,这也是科普新媒体面临的比较严峻的问题。

二、武汉市民对科普新媒体的关注程度

为了解大众获取科普知识的情况,本课题组对武汉市本地的部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以及成年人采用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科普新媒体成为成年人获取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

调查结果显示,88.7%的成年人主要通过新媒体如科普网站、科普微信平台、科普微博等渠道来获取科普知识,同时也有50.4%的成年人主要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来学习科普知识。调查发现,通过参与科普活动获取科普知识的人数最少,仅占19.8%,这是和不同渠道的便利程度挂钩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年人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来源由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节目变为了如今的网站、微博、微信等。

(二)科普新媒体对青少年儿童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青少年儿童中,38.3%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和报刊来获得科普知识,30.3%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观看科普电视节目和听科普广播来获得科普知识,29.7%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利用新媒体获得科普知识;其余被调查者主要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来学习科普知识。尽管青少年儿童在接触电子产品方面受到限制,但是新媒体仍然是他们获取科普知识的重要渠道,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的比重逐年上升。

(三)武汉市民对本地科普新媒体的关注度较低

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我们发现武汉市民关注的大多是一些更新较快、原创较多、影响力较大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如丁香医生、果壳网、赛先生、知乎日报等,对本地的科普微信公众号关注度较低。武汉市科普公众号中单篇阅读量超过500的仅占2.5%,阅读量为301-500的占17.5%,阅读量为101-300的占47.5%,其余微信号的阅读量不到100。和丁香网等动辄10万+的阅读量相比,上述科普公众号阅读量确实很低。这说明武汉市本地微信号的受关注程度低,传播效力小,从侧面反映出武汉市科普类微信公众号的质量堪忧。

三、互联网背景下加强科普创作与宣传对策和建议

(一)加强对武汉市科普新媒体的管理

提升科普新媒体的质量,首先要提升科普新媒体的运营者的科学素质和科学传播机能。以科普类微信公众号为例,要强化运营者自身的科学素养以及采写编评等能力,快速、高效地传播科学内容,尽量提高发文的趣味度和真实性;要综合运用图片、文字、视频、链接等,甚至借助虚拟现实(VR)技术和增强现实(AR)技术提高阅读量;要为受众提供专业化、定制化的科学信息,增强其用户黏性,培养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热爱科学的受众,并通过他们影响更多的人。目前,武汉市缺乏这类人才,应通过高校开设相关的专业进行培养,或者在科学工作者和媒体人中选拔跨专业人才从事科普新媒体的运营。政府部门还应遵循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对发文量大、内容严谨、形式活泼、影响力大的科普新媒体予以奖励和资助;对传播谣言、内容庸俗的科普新媒体予以惩戒。

(二)引导武汉市民更好地使用科普新媒体

整体上来看,科普新媒体具有时效性、视觉性、互动性、便捷性等优势,是互联网时代科普发展的必然趋势。政府部门应鼓励市民使用科普新媒体,并通过各种渠道推荐给市民一批优秀的科普新媒体。科普新媒体的推荐并不仅限于本地的来源,这样可避免重复建设的问题。实际上,只有让科普新媒体在广阔的世界里吸收能量、自由生长,才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

鼓励市民使用科普新媒体,也应重视和传统媒体的互补和结合。传统科普形式始终保持着科学性、通俗性这两点基本优势。科普图书或者期刊都是经过严格审阅后出版的,对科普内容的阐述更具有深度,知识的准确性更高,相比之下科普网站、微信、微博的文章篇幅短,对科普知识的解释片面,其科普准确性受到质疑。传统科普内容更注重通俗地解释科学知识,尤其是少儿科普作品文字简洁,图像生动,使传统科普图书、报刊等拥有较稳定的读者群,而科普微信、网站等文字内容过于现代化潮流化,对于非青少年这一年龄阶段或者网络信息接触少的读者而言可能不易理解。科普的新形式与传统形式应该相互借鉴和融合,通过推出有声书、电子书、版权租让等方式,提高科普传播效率,推进科普工作的发展。

 


附录三:问卷(青少年儿童版)


科普书籍读者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
为了了解你们选择和阅读科普书籍的情况,我们设计了此问卷,希望得到你们的支持!问卷共15题,大约花费你5分钟的时间,请在你认为合适的选项上画√或填空。问卷中的科普书籍是指与科学技术普及有关的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上帝掷骰子吗?》和《昆虫记》等。请大家认真填写,谢谢!

 

1.请问你是:
A 男生     B 女生
2.请问你的年龄:
A 6-9岁    B 10-12岁     C 13-15岁     D 16-18岁
3.请问你对科普知识感兴趣吗?
A 非常感兴趣  B 比较感兴趣  C无所谓
4. 请问你认为学习科普知识对你有帮助吗?
A 非常有帮助  B 比较有帮助  C 帮助不大  D 没有帮助
5. 请问你主要通过什么学习科普知识?(多选)
A 参加科普活动(如讲座等)B 观看科普电视节目和听科普广播
C 看科普书籍和报刊        D 上网浏览科普图片、视频、文章等
6. 请问你阅读的科普书籍通常是:(多选)
A 自己挑选阅读   B 父母、老师推荐   C 同学推荐   D其他(_______)
7. 请问你阅读科普书籍的主要途径是:(多选)
A 实体书店购买阅读  B向亲友借阅  C从图书馆借阅
D 网上商店购买阅读  E网上浏览    F 其他(_______)
8. 请问你阅读科普书籍的主要形式是:
A 纸质版  B 电子版  C都有 
9. 请问你阅读国外引进(作者是外国人)科普书籍偏多还是国内原创(作者是中国人)科普书籍偏多?
A 国外引进偏多  B 国内原创偏多  C 两者差不多  D 不太清楚
10. 请问你阅读科普书籍的频率是:
A 一年1-4本   B 一年5-9本   C 一年10本及以上   D 几乎不看
11. 请问你阅读科普书籍的目的是:(多选)
A 学习知识  B 解答疑惑  C 查找资料  D 休闲放松  E 其他(_____)
12. 请问你对以下哪方面的科普书籍感兴趣:(最多选4项)
A宗教、神话  B植物  C 动物  D历史、地理 E 语言
F科学、技术  G节日  H 艺术  I人体、健康 J 其他(_______) 
13. 请问你认为一本科普书籍的理想价格是:
A 20元及以下   B 21至30元     C 31元以上    D 无所谓
14. 请问在阅读科普书籍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会怎么办?
A 自己查资料解决  B 求助同学  C 求助老师或家长
D 不影响阅读就跳过  E 其他(_______)
15.请写下你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一本科普书籍名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感谢你的参与!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原创科普书籍调研团队

 


附录四:问卷(成人版)

科普书籍读者调查问卷

 

尊敬的女士/先生:
为了了解您选择和阅读科普书籍的情况,我们设计了此问卷,希望得到您的支持!本问卷共15题,大约花费您5分钟的时间。请在您认为合适的选项上画√或填空。问卷中,科普书籍是指与科学技术普及有关的书籍,比如:《十万个为什么》、《时间简史》。本调查不记名,能倾听您的意见,我们感到非常荣幸,谢谢!

 

1.请问您的性别是:
A男      B女
2.请问您的年龄是:
A 18岁至24岁    B 25岁至34岁    C 35岁至50岁    D 51岁以上
3.请问您的职业属于以下哪种类型:
A 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事业单位负责人
B 专业技术人员(如:教师、医生、工程技术人员、作家等)
C 公司管理人员和办事人员、商业、服务业人员
D 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
E 工人、运输设备操作人员
F 军人     G 学生     H 其他职业(_______)
4.请问您对科普知识感兴趣吗?
A 非常感兴趣    B 比较感兴趣    C无所谓
5.请问您认为学习科普知识对您有帮助吗?
A 非常有帮助  B 比较有帮助  C 帮助不大  D 没有帮助
6.请问您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渠道是:(多选)
A 科普书籍                B 科普活动(科普讲座等)
C 新媒体(网站、微博等)  D 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广播等)
7.请问您阅读科普书籍的主要途径是:(多选)
A 实体书店购买  B 亲友借阅  C 图书馆借阅
D 网上商店购买  E 网上浏览  F 其他(_______)
8.请问您阅读科普书籍的频率是:
A 一年1-4本   B 一年5-9本   C 一年10本及以上   D 几乎不看
9.请问您阅读科普书籍的主要形式是:
A 纸质版  B 电子版  C都有 
10.请问您阅读国外引进(作者是外国人)科普书籍偏多还是国内原创(作者是中国人)科普书籍偏多?
A 国外引进偏多   B 国内原创偏多 
C 两者差不多     D 不太清楚
11.请问您阅读科普书籍的目的是:(多选)
A 学习知识   B 解答疑惑  C 查找资料 
D 休闲放松   E 其他(______)
12.请问您对以下哪方面的科普书籍最感兴趣:(最多选三项)
A 社会科学      B 军事  
C 历史、地理    D 数理科学和化学  
E 天文学、地球科学、环境科学   
F 医药、卫生、保健、生物科学
G 农业科学      H 航空、航天     I 其他(_______)
13.请问影响您选择科普书籍的主要因素有:(多选)
A 书籍的内容   B 书籍的包装   C 亲友推荐       
D 作者名气和个人魅力  E 媒体广告影响     F 其他(_______)
14.请问您认为一本科普书籍可以接受的价格是(价格与装帧成正比)?
A 20元以下     B 20至30元    C 30元至40元   
D 40元至50元   E 50元以上    F无所谓
15.请写下您最喜欢或印象最深刻的一本科普书籍的书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次感谢你的参与!


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市原创科普书籍调研团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