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现状调查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9/2/2 13:19:39
字体显示:  【】  【】  【

摘  要

为了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进一步了解我市科技工作者各方面情况,更好地维护科技工作者的整体利益,为市委市政府制定有关科技人才政策提供参考,本课题组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武汉市14个行政区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发放问卷进行了现场调查。从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情况、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情况、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情况、科技工作者的生活状况和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参与等五个方面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以下九个结论:

一是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积极性和工作满意度不高,对工作环境和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二是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愿较强,但创业将面临诸多困难有待克服和解决;三是目前科技工作者的学术成果较少,并且其参与的科研项目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比较低,这与武汉市对科研重视程度较高和投入不断增加的现实状况所期望带来的结果相悖;四是武汉市自主创新较少,研发能力较弱,忽视原始创新,更多引进技术和借鉴而没有自主研发和掌握核心技术;五是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大,生活状况不理想,身体健康水平欠佳;六是科技工作者总体较认可党和政府出台的相关政策,但仍然希望政府加大鼓励支持力度和落实更多有利于他们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七是科技工作者认为我国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明显,金融服务的核心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八是科技工作者对目前科研环境满意程度较低;九是科技工作者社会参与意识较强,但是需要政府还有企业为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事务创造有利的现实条件。

结合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现状,本文从以下七个角度提出政策建议:加强科技工作者管理制度改革,为科技工作者的发展提供保障;整合多方力量,为科技工作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改善科研工作环境,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弘扬科学文化,倡导创新文化,重视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关心科技工作者生活,积极解决科技工作者实际困难;加强科普工作创新,打造“江城科普”系列品牌;对科技工作者的相关建议。这样既可以激发我市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和潜力,立足岗位做贡献,又可以为推动我市科技行业健康发展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科技工作者,现状,调查,政策,创新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对武汉市科技工作者开展调查研究的意义在于:

全面、客观地掌握我市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情况,了解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发展情况如数量、结构、分布、变化趋势,为长期跟踪研究我市科技工作者状况和变化规律积累宝贵的历史可比数据;

客观反映当前我市科技工作者队伍在职业发展、科研活动、继续教育、生活待遇、社会参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新情况新变化和新问题,反映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呼声和要求,维护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了解他们对我市科研、创业和创新环境的看法和认识,以及自己在开展科研、创业和创新中面临的障碍和困难;征求科技工作者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在市委市政府与科技工作者之间建立起畅通稳定的双向沟通渠道;

通过调查,提出相关对策建议,推动解决科技工作者关心的实际问题,为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完善科技工作和人才工作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二)研究方法

现场调查法:组织课题组成员,结合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的具体情况,设计调查表;借助调查问卷到现场调查,发放调查问卷;采访当事人、召开座谈会;也收集相关文献资料作为佐证。

抽样分析法:调查样本量不少于2000个,对象为在科研一线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在调查指标、抽样方法、调查实施、数据统计等方面借鉴国家科协的调查标准和规范,并结合武汉的实际情况做调整;对所采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SWOT分析方法:分析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生活环境、发展诉求,研究面临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等,提出改进的对策建议。

制度分析法:分析现有的科技人才政策、创新创业政策,为市委市政府制订新的相关政策提出的制度安排建议。

(三)技术路线

本项调查工作将遵循如下技术路线:

第一,系统地研究当前国家和武汉市的科技工作政策,为实地调查和理论研究提供政策依据;

第二,制定调研方案,设计调查问卷,对科技工作者进行现场调研;

第三,召开座谈会,数据处理和资料分析;

第四,撰写调研报告、咨询专报,为武汉市制订科技工作政策,改善科研环境,提供政策依据。

二、数据来源

2018年6月至11月,受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委托,武汉理工大学魏建国教授领衔的课题组就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进行了一次抽样调查工作。这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选取江岸区、江汉区、硚口区、汉阳区、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东西湖区、蔡甸区、江夏区、黄陂区、新洲区、东湖开发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等14个行政区的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对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传播、推广、应用以及专门从事科技工作管理等方面的科技工作者,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科研院所、农业、卫生、教育等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随机选取科技工作者,发放调查问卷2010份,收回有效问卷172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5.8%。

本次调查中使用的问卷通过小范围访谈、编制初测问卷、试测,然后对问卷进行调整后,形成正式问卷,具有较理想的信度和效度。本次调查采用科学合理的抽样方法抽取调查样本,在调查过程中严格遵循抽样社会调查原则,广泛听取一线科技工作者的意见、建议和呼声,保证了调查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对本次调查样本的结构分析显示,本次调查的样本分布基本合理,对武汉市科技工作者有一定的代表性。

本次调查是为了履行科协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进一步了解我市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情况,更好地维护科技工作者的整体利益,全面反映当前科技工作者队伍在职业发展、科研活动、交流进修、生活状况、社会参与、观念态度等方面的新情况、新变化、新问题,为武汉市委市政府制定有关科技人才政策提供事实参考。

三、调查分析

下面对本次调查中1725位科技工作者填写的有效问卷进行分析,以此为依据,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一)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情况

被调查者的工作单位类型分布(见图3.1):党政机关占2.67%,教育机构占8.35%,医疗机构占30.49%,其他事业单位占29.33%,国有企业占10.72%,民营企业占12.17%,外资企业占2.32%,其他占2.90%。

 

图3.1 调查者所在单位类型

 

被调查者的职称结构(见图3.2):正高级占3.01%,副高级占20.35%,中级占36.23%,初级占28.99%,没有职称的占18.38%。

 


图3.2 科技工作者职称分布

 

被调查者的学历层次(见图3.3):博士研究生占4.93%,硕士研究生占21.38%,本科占48.28%,大专占20.78%,中专及以下占5.45%。



图3.3 科技工作者最高学历分布

 

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见图3.4):工、医、理、农专业分别占22.03%、32.17%、7.30%和23.48%,管理学占12.06%,其他学科占12.81%,其中仅4.12%的人具有跨学科教育背景,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基本不相关的工作。所学专业与现从事研究领域相关性较强的对口率为:61.97%。


 
图3.4 科技工作者最高学历所学的专业

 

被调查者在工作单位中的身份(见图3.5):高层科技/管理人员占10.43%,中层科技/管理人员占35.48%,一般科技/管理人员占58.72%。

 


图3.5 科技工作者在公司中所属员工类型

 

(二)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状况

工作单位相对固定,稳定性较强,工作类型多样。调查对象在现职单位工作的平均年限达到10年以上占43.30%,科技工作者工作3年的占23.77%,工作3至5年的占23.36%,工作6至10年的占18.14%。科技工作者从事的工作有(见图3.6):临床医疗占28.46%、技术推广占26.96%、农业服务占20.75%、行政管理占17.04%、应用研究占14.43%、基础研究占12.75%、科学普及占11.94%、创新设计占9.10%、生产经营占9.10%、其他占8.41%、科技管理占7.25%、中介服务占3.54%。

 


图3.6 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类型

 

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还不够高,工作压力在相对可以承受的范围内。科技工作者对所在单位的科研环境(包括科研设备、办公环境、学术资源等)认为较好的占41.97%,认为一般的占45.62%,认为非常好的占8.52%,而认为科研条件较差或非常差的占12.23%,依旧存在小部分科技工作者对现有工作的满意度不够高。工作压力状况,包括:周平均工作时长(见图3.7)为“30-40小时”占28.17%、“40-50小时”占57.80%、“50-60小时”占15.77%、“60小时以上”占4.81%。

 


 图3.7 科技工作者每周工作时长

 

评价工作压力的状况(见图3.8),排名前三位的依次是较大(59.65%)、一般(35.13%)、非常大(9.45%)。

 


 图3.8 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压力

 

科技工作者面临多方面的困难亟待解决。调查显示,在回答工作中面临的最主要困难(见图3.9)是什么?多数人将知识技术更新快(33.10%)作为首选,其他依次为职位晋升困难(31.71%)、工作任务过重(30.49%)、工作时间过长(25.04%)、受生活压力影响(20.93%)、人事关系复杂(18.09%)、工作难度过大(15.42%)、科研经费不足(15.19%)、工作环境较差(14.20%)、团队氛围较差(13.86%)和其他(3.36%)。正高级职称和博士学历科技工作者对“知识技术更新快”等问题反映突出,科研人员和副高级职称科技工作者对“职位晋升困难”和“科研经费不足”等问题反映突出,科研人员和中级职称科技工作者对“受生活压力影响”和“工作难度过大”等反映强烈。调查显示,现在迫切需要改善的问题有“个人经济收入”(59.88%)、“个人生活、工作条件”(50.61%)、“对外联系渠道”(17.91%)、“职务、职称的提升”(48.78%)、“参加科技社团的活动”(21.16%)、“维护合法的权益”(13.74%)、“名誉、声望的提高”(10.32%)和“其他”(2.72%)。


 图3.9 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企业的创新激励不足,约束机制不健全,制约企业科技工作者整体水平提高。有45.6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激励机制是“物质奖励”,其次是“职务晋升”(41.28%)、“股权激励”(14.20%)、“荣誉称号”(10.49%)和“其他”(3.42%)。有37.2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企业最重要的约束机制是“末尾淘汰制”,其次是“重在员工自觉”占26.55%,“降低薪酬补贴档次”占21.33%,“降低职务”占14.03%,“其他”占3.88%。

职业流动相对较少。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流动意愿以个人发展为导向。近三年从没有变动过职业的占63.65%,近三年的职业流动次数为一次的占24.81%,两次的占8.06%,三次的占1.80%,而达到三次以上的仅占0.87%。职业流动时最主要考虑前三的因素是“个人发展机会”(52.87%)、“单位发展前景”(48.58%)和“薪资待遇更好”(44.23%),除此之外还将考虑的因素包括以下几点“工作稳定性”(29.97%)、“利于家庭生活”(24.81%)、“公司文化氛围”(13.99%)和“其他”(1.33%)。当问到科技工作者有机会进行职业流动时,24.23%的科技工作者会优先考虑“政府机关”,23.88%的科技工作者选择“科研院所”,18.55%的科技工作者选择“高校”,12.99%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其他事业单位”,9.33%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合资企业”,9.39%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国有企业”,4.75%的科技工作者选择“民营企业”,还有1.10%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其他”。

对自主创业有很强的兴趣和愿望,但对创业环境和支持条件的顾虑而影响创业行为。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在过去三年中有自主创业意愿的人占77.10%,其中表示非常想创业的占14.32%,表示有机会的话可以考虑的占62.78%;相应地,7.94%的人表示“不想创业”,有10.72%的人表示“从来没有考虑过”。当被问及创业可能面临的困难时,49.22%的人认为是“缺乏启动资金”,37.97%的人认为是“缺少好的项目”,25.57%的人认为是“缺乏好的团队”,22.67%的人认为是“缺乏管理经验”,35.77%的人认为是“缺乏相关资源”,还有29.28%的人认为“市场风险太大”,只有3.54%的人表示“基本没有障碍和困难”。当前创业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导致高层次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热情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企业科技工作者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状况

一是科研成果不明显,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效果不佳,科研经费相对不足。近三年科技工作者学术成果(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 专著、专利等)情况(见图3.10)为:没有科研成果的占50.61%,1-2项的占30.49%,3-5项的占13.22%,6-10项的占2.72%,10项以上的占0.93%。

 


 图3.10近三年学术成果的项目数

 

近三年来作为项目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转化生产的项目(见图3.11):0项的占67.72%,1项的占21.45%,2项的占10.09%,3项以上的仅为6.03%,总体看来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用于生产的项目的比例较低。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额:20万以下占65.68%,20-50万占15.54%,50-100万的占8.29%,100-200万的占3.01%,200万以上的占3.07%。

 

 图3.11近三年科研项目转化于生产的项目数

 

二是参与科研活动积极性不高,现有继续教育培训机制需改进以满足员工需求。进修培训基本情况:科技工作者近三年参加进修培训的次数(没有33.68%、1次29.33%、2次15.83%、3次及以上12.99%);目前参加相关的学术团体或科技社团组织的情况(见图3.12):参加2个及以上占8.70%,参加一个占38.09%,没有参加且不感兴趣占13.91%,没有机会参加占30.26%。

 


 图3.12 调查者参加相关学术团体或科技组织的数量

 

科技工作者近一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见图3.13)分布是:没有参加占32.99%、参加1次占34.78%、参加2次占15.59%、参加3次及以上占14.96%。选择参加进修培训的主要方式有“单位组织或资助的培训”(73.39%)、“政府有关机构组织或资助的培训”(17.16%)、“科技社团组织的培训”(14.09%)和“自费主动参加的进修培训”(11.25%)。其中有76.58%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海外留学或做访问学者的经历,有8.17%的科技工作者由于“国家公派”去海外留学或做访问学者,有6.90%的科技工作者接受“单位资助”,还有2.72%的科技工作者选择“自费留学”。反映出部分科研人员参与学术交流的渠道不够畅通,学术交流能力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图3.13 调查者参加学术交流和进修培训次数

 

三是科技工作获取科技信息的渠道呈多样化特征。调查显示,47.01%的科技工作者仍然把“学术著作和刊物”作为最重要的渠道;互联网已经成为第二重要渠道,44.17%的科技工作者选择互联网作为最重要渠道。依次还有将“专业培训”(39.94%)、“学术会议”(28.79)和“其他”(3.25%)作为获取科技信息的重要渠道。

四是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现在的知识和技能基本能够满足工作需要。调查结果显示,22.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现在的知识储备和技能完全可以满足现状的工作需求,54.90%的受访者认为现在的知识和技能能够基本满足工作需要,16.70%的认为现有知识储备和技能与现在的工作需求有些差距,还有4.75%的人认为其差距较大。科技工作者希望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提升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包括“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活动”(39.1%)、“拓展学习和获取最新技术的渠道”(25.86%)、“利用业务时间加强业务学习”(15.01%)、“参加各类学术科研交流活动”(14.03%)、“加强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13.16%)和“其他”(1.62%)。

五是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整体具有创新潜力,推动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愿进一步加强。调查显示:对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比较强”的占37.39%,对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一般”的占37.97%,认为“非常强”的科技工作者占8.64%,还有8.2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比较弱”或“非常弱”。认为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整体的科技创新意愿“非常强烈”的占8.00%,认为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整体的科技创新意愿“比较强烈”的占41.04%,认为“一般”的科技工作者占35.48%,还有6.6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意愿比较弱”或“意愿非常弱”。

在影响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方面:有49.39%的科技工作者将“缺乏不断探索进取的科研精神”作为影响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41.62%的人将“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依赖权威”作为影响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有40.46%的人将“个人努力不够”作为影响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以及依次有以下几个因素:“不重视学习进修”(20.17%)、“缺乏足够的好奇心”(16.81%)和“其他”(2.03%)(见图3.14)。 

 


 图3.14 影响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六是企业科技创新实力有待改善,需要更多引进创新人才,创造更好的创新文化氛围。调查显示:认为本单位的科研创新实力或技术实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世界一流”水平的占5.52%,认为单位的科研创新实力或技术实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的占30.28%,认为单位的科研创新实力或技术实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国内中流”水平的占56.61%,认为单位的科研创新实力或技术实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行业落后”水平的占20.52%。有15.6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单位的技术创新主要属于“原始创新”,有40.5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单位的技术创新主要属于“集成创新”,有36.2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单位的技术创新主要属于“跟随创新”。对于企业最需要引进和培养的人才的类型,有47.1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应该最需要引进“科技研发人才”,有41.1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最需要引进“科技应用人才”,其次是需要引进“科技领军人才”(37.16%)、“科技管理人才”(32.93%)、“科技辅助人才”(11.25%)和“其他”(1.39%)。

有50.09%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所在单位“支持鼓励科技创新”,有22.09%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所在单位“宽容科研创新失败”,有32.41%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所在单位“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投标制度”,有22.90%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所在单位“形成崇尚科研创新精神的氛围”,有27.91%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所在单位“内部形成自由交流学习机制”,有24.52%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所在单位“经常能与行业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有6.72%的科技工作者表示所在单位“支持鼓励进修培训”,以及“其他”占0.58%。

科技工作者认为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具有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39.65%)、“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38.84%)和“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37.62%),其次是“具有快速更先进技术的能力”(27.01%)、“具有对市场行情趋势较准确的判断能力”(26.84%)、“具有与行业内同行合作交流的能力”(15.71%)、“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12.46%)和“其他”(0.75%)。

对于企业留住并凝聚科技创新人才的建议方式提出以下几种:“合理地提高创新人才的收入”(50.32%)、“将创新收益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39.24%)、“给予科技创新人才较大的自主决策权”(34.32%)、“改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和生活”(29.78%)、“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24.52%)、“给予技术创新人才较多的学习进修的机会”(23.19%)、“给予科技创新人才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16.93%)和“其他”(1.51%)。

七是加强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克服制约其科技创新的困难。科技工作者认为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见图3.15)首先是“增强以人为本的理念”(41.51%)、“提高开放合作的精神”(39.65%)和“讲究求真务实的精神”(29.86%),依次还有“倡导学术面前人人平等”(27.83%)、“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22.90%)、“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21.10%)、“敢于挑战学术权威”(11.42%)、“排除领导意志的干扰”(11.07%)和“其他”(0.41%)。

 


 图3.15 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主要内容

 

有47.0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企业决策者对创新的重视程度”是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最重要的内部因素,其次是“企业的研发能力”(38.96%)、“企业决策者的个人素质”(34.26%)、“企业对市场的导向和需求的准确把握”(31.54%)、“企业的资金调配能力”(26.38%)、“企业的科研条件和硬件设施”(22.67%)和“其他”(2.26%)。

调查显示,对于制约武汉市/贵单位科技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有“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40.41%)、“研发投入不足”(32.12%)、“基础硬件设施差”(23.83%)、“缺乏好的技术发展项目”(21.28%)、“缺乏利益激励机制”(20.87%)、“制度建设和管理不完善”(29.83%)、“科技创新信息不足”(28.09%)、“缺乏创新战略与规划”(26.99%)、“不能形成良好的科研团队”(10.84%)、“与外界的合作交流不足”(10.26%)、“不重视进修培训”(8.81%)、“单位领导创新意识不足”(7.30%)、“创新评价体系不完善”(7.07%)和“其他”(0.87%)。以及对于制约武汉市/贵单位科技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有“财政支持力度差”(38.61%)、“经济体制不适应”(27.71%)、“相关政策不协调”(26.49%)、“市场竞争激烈”(24.29%)、“产学研合作不足”(38.07%)、“知识产权保护差”(32.97%)、“政府支持力度不够”(27.91%)、“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28.57%)、“同行交流的环境差”(11.57%)、“缺乏完备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29.45%)和“其他”(1.68%)。

(四)科技工作者的生活状况

生活困难较多,住房现状和居住环境影响生活质量。对于日常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困难(见图3.16),54.2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收入低”,29.2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庭”,33.3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是“住房问题”,接下来依次为“子女教育”(28.46%)、“上下班交通不便”(18.14%)、“个人身体原因”(11.42%)、“工作时间和地点不稳定”(7.77%)和“其他”(2.78%)。

 


 图3.16 科技工作者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不同年龄和学历、职称的科技工作者在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不尽相同,年轻、学历职称较低的科技工作者面临更多的是“收入低”、“住房问题”等问题;而年龄较大、学历职称较高的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更多是“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庭”。55.24%的科技工作者拥有自己的住房,其中包括“已贷款购房”(36.81%)、“已全款购房”(15.36%)和“有多套房产”(3.07%)并且对居住环境较为满意占31.94%。有40%的科技工作者对居住环境表示一般,6.78%的科技工作者非常满意自己的居住条件,而有15.13%的科技工作者对居住条件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还有50.66%的科技工作者到目前为止不拥有属于自己的住房,其中“自租住房”占17.39%,“单位宿舍”占18.84%,“单位补贴租房”占14.43%。

收入差异大,科技工作者对收入状况满意程度极低。科技工作者收入状况存在较大群体差异,博士学历者平均年收入远高于大专学历的平均年收入;正高职称者平均年收入也远高于初级职称的平均年收入。对收入状况非常满意的科技工作者占5.16%,比较满意的占19.07%,大部分认为收入状况一般、不太满意甚至非常不满意的占72.11%。科技工作者一年税后全部收入的10万以下的占57.91%,有10至20万的占28.17%,有20至30万的占6.61%,达到30万以上的占1.91%。有22.26%的科技工作者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30%以下,有31.30%的科技工作者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为30%至50%,有28.99%的科技工作者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50%至80%,还有10.67%的科技工作者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达到80%以上。

身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且精神压力不小,体检制度落实相对较好。有20.9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非常健康”,有45.16%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身体呈“亚健康状态”,有12.93%的人认为“有些小问题”,认为自己“有一些慢性职业病”或“身体状态比较差”的占10.84%。90.37%的科技工作者参加过体检,其中单位做到一年一次及以上组织体检的占45.74%,两年一次的占30.72%,三年或更久一次的占6.26%,不定期组织的占7.65%,但是仍然存在4.12%的单位从未组织过体检。部分科技工作者存在一点心理健康问题,工作压力过大是影响科技工作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主要的精神压力(见图3.17)依次为家庭和生活(46.09%)、休息不足缺乏锻炼(37.69%)、工作不顺心(23.88%)、工作压力大(23.36%)、身体原因(15.94%)、人际关系不和谐(15.13%)和其他(2.26%)。

 


 图3.17 科技工作者精神压力的主要来源

 

体育锻炼严重不足,锻炼环境满意程度较低。调查显示,有32.64%的科技工作者从不参加体育锻炼,人均每月锻炼5小时以内的占32.81%,锻炼5至10小时的占19.13%,锻炼10至15小时的占7.77%,锻炼达到15小时以上的占8.87%。参加体育锻炼的科技工作者中,只有9.80%对周边地区公共体育设施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 60.24%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环境一般或者不太满意,有24.46%的科技工作者对其非常不满意;92.7%的企业没有购置体育设施或建立健身房等。

(五)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参与

武汉市关于科技工作者的相关政策需要进一步完善。调查显示,8.35%的科技工作者对政府的相关政策表示“非常满意”,47.07%的认为“比较满意”,29.51%认为“不太满意”或“很不满意”,还有7.71%的表示“不太清楚”。针对目前的科研项目申报制度,6.09%的科技工作者的态度是“非常满意”,40.12%的科技工作者态度是“比较满意”,40.70%的科技工作者态度是“一般”,有6.38%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表示“非常满意”的占6.14%,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6.35%,表示“一般”的占43.65%,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占6.09%。有4.2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成效“非常显著”,有28.9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比较显著”,有37.8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一般”,还有11.1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不太显著”或“非常不显著”。对目前职称评定制度“非常满意”的科技工作者占5.68%,表示“比较满意”的科技工作者占29.45%,认为“一般”的科技工作者占36.06%,还有16.58%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不太满意”或“非常不满意”。 见图3.18。

 


 图3.18 调查者对相关政策的满意程度

 

亟待加强金融服务的支撑作用,以推动科技创新。有5.1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显著”,有31.71%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支撑作用较好”,有47.2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支撑作用一般”,以及4.5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支撑作用较小”。对当前科研环境表示“非常满意”的科技工作者占4.46%,对当前科研环境表示“比较满意”的科技工作者占29.68%,表示“一般”的科技工作者占42.61%,表示“不太满意”的占7.88%,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占1.39%。

科技工作者的在工作单位管理决策中的作用有待提升,社会地位有待提高。有14.26%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在单位经营决策中发挥“关键作用”,有54.0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在单位经营决策中发挥“一般作用”,有20.52%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在单位经营决策中发挥“微小作用”,有4.7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在单位经营决策中“基本无作用”。见图3.19。对目前科技工作者社会地位表示“非常满意”的占8.75%,表示“比较满意”的占32.70%,表示“一般”的占45.16%,表示“不太满意”的占10.20%,表示“非常不满意”的占1.80%。

 


图3.19 调查者对自身社会地位的满意程度

 

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热情高,但对公共政策知晓度不够。有79.13%的科技工作者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热点问题“非常关注”或“比较关注”,有17.91%的科技工作者“较少关注”,还有2.32%的科技工作者“基本不关注”。科技工作者主要首先选择“通过单位工会、科协、妇联等组织提出意见或建议”(36.93%),其次是选择通过“作为单位党员代表向行政或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32.23%)、“其他”(17.91%)和“作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11.25%)。

政府关于支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政策实施情况有待改进。评价近年来对武汉市政府关于支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政策实施情况表示“非常满意,扶持力度大,效果显著”的科技工作者占14.32%,评价其“比较满意,有一定促进作用”的科技工作者占53.28%,评价其“不太满意,影响面较小”的科技工作者占14.72%,还有17.22%的科技工作者表示“不太了解”。有54.4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应出台“奖励科研成果”,有43.48%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应出台“鼓励产研合作”,有41.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应出台“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有31.30%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应出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有20.75%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应出台“提高产品质量品牌标准”,有16.93%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应出台“督促企业信息化建设”,有14.4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政府应出台“设备更新补贴”和“其他”(1.33%)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和创业发展。

期待完善武汉市的科技人才引进政策。有9.33%的科技工作者对武汉市人才引进政策表示“非常满意”,44.29%的科技工作者认为“比较满意”,40.23%的认为“一般”,6.09%的认为“不太满意”和1.22%的认为“非常不满意”。目前影响武汉市科技人才引进的主要因素,41.68%认为是“人才引进配套政策”,41.28%认为是“个人就业机会”,40.87%认为是“城市文化氛围”,后面依次是“城市硬件设施”(31.30%)、“技术创新环境”(30.38%)、“生活成本”(22.84%)、“户籍政策”(6.72%)、“其他”(1.16%)。见图3.20。有90.32%的科技工作者希望武汉市政府通过采取“住房补贴”(52.29%)和“优惠购房”(38.03%)的人才引进政策,有41.04%的认为推荐采用“零门槛落户”,有38.49%的认为采用“现金奖励”,有20.58%的认为采用“所得税优惠”,以及还有18.62%认为应采用“集中免费培训”或“其他”。

 


 图3.20 调查者建议政府采取人才引进政策

 

政府当前的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体制还存在许多不利于创新的因素。调查显示: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的科技工作者占36.00%,认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的科技工作者占35.77%,认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的占33.10%,认为“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未很好地落实”的占29.28%,认为“创新主体地利益驱动机制不完善”的占25.16%,认为“政府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很好落实”的占29.00%,认为“金融服务支持不够”的占33.42%,认为“科研设备与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的占26.99%,认为“国家科技部门缺乏沟通机制,政策协调性差”的占12.93%,还有1.86%认为“其他”。

被调查者提出科协要进一步加强联系广大科技工作者,为科技工作者的发展和权益保障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建议科协提供的帮助有以下几个方面“科技信息服务”(39.01%)、“政策方针普及”(38.43%)、“学术交流活动”(32.81%)、“法律支持援助”(25.16%)、“继续教育服务”(22.96%)、“反映科技工作者呼声”(21.97%)、“就业信息推荐”(19.19%)、“职称申报服务”(18.14%)、“小额科研创新资助”(14.55%)、“组织表彰奖励”(9.22%)和“其他”(1.16%)。

四、主要结论和总体判断

基于上述问卷分析和现场访谈,就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的基本情况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科研工作条件亟待改善,工作与生活中的许多困难亟待解决。

这些问题主要包括:一是跟不上知识更新速度,要求得到更多继续学习进修的机会;二是对职位晋升困难的无奈,希望将成果与职位晋升挂钩更紧密,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三是抱怨工作任务过重,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大;四是对生活压力大,人事关系复杂,研究经费不足,工作环境较差,团队氛围较差等反映较多。妥善解决这些问题,才能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和效率,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科研产出。

第二,科技工作者的创业意愿较强。

调查显示,超六成的人表示有机会的话可以考虑创业,但对创业面临的缺乏启动资金、缺乏好项目、缺乏相关资源、缺乏好的团队等诸多问题顾虑很多。亟待进一步改善创新创业环境,出台更多的创新创业相关优惠政策,加强政策宣讲力度,推动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业工作。

第三,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偏低。

这种较低的科技成果转化率与武汉市对科研重视程度较高和投入不断增加的现实状况不相称。

科研单位与企业结合不紧,而企业的创新能力较弱,在技术上不能持续进步。科研体制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问题。在科技政策战略问题上,要明确科研的方向,加强前沿性技术、关键性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建立产学研合作联盟;加强技术市场建设,鼓励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来源和技术支持。

第四,企业自主创新成果较少,研发能力较弱,原始创新不足。

许多企业生产的产品是引进技术而非自主研发,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技术创新多为集成创新和跟随创新,而非原始创新,其中原始创新仅占15.65%,不到两成。原始创新缺乏说明一方面科学技术方面的积累还不丰厚,另一方面也与科技创新理念认识不足、对基础研究重视不够、科技管理体制存在问题、创新文化氛围不浓有关。营造良好的鼓励原始创新的文化氛围,是让科技工作者静得下心做技术创新的重要因素。应加快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等方面实现突破,并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布局长远,稳扎稳打;不仅注意眼前利益,更要注重长远考量,集中力量办大事,将政府规划和市场牵引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

第五,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大,生活状况不理想,健康水平欠佳。

目前,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强度过高、工作与生活压力巨大是科技工作者遇到的较为突出的问题;收入低、对家庭疏于照顾是科技工作者生活中面临的最主要的困难。从科技工作者所承受的各种压力来看,家庭和生活压力最大,其次是工作压力。双重压力较大的情况下,近六成科技工作者极度缺乏体育锻炼,使得科技工作者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都不容乐观,健康水平欠佳,需引起重视,建议尽快建立机制,采取多种途径帮助科技工作者有效缓解压力。

第六,对出台科技工作者的相关政策提出了更多期盼。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工作者的相关政策,科技工作者总体认可这些政策,其中达到半数以上的科研人员认为出台的政策很好,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给予充分肯定。但是,也有近四成的科技工作者对相关政策表示不满意,希望政府加大鼓励支持力度和落实更多有利于他们的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调查表明,相当数量的科技工作者对与自己紧密相关的政策满意程度较低。其中只有近半数的科研人员对科研项目申报制度表示满意,近四成的科研人员对科技成果评价工作表示满意,近三成的科研人员对职称评定制度表示满意,近半数的科研人员对武汉市的人才引进政策表示满意。

第七,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不明显,科技金融创新亟待加强。

尽管目前武汉市政府对科技创新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支持政策,但是受益面太小、支持力度不大,许多政策缺乏持续性。亟待对之前的金融支持政策加以梳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出台系统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政策,形成相对稳定的金融支持制度体系。

第八,科研环境亟待改善。

整体来说,科技工作者对目前科研环境满意程度总体较低。对当前科研环境表示“非常满意”的科技工作者占4.46%,其中四成的科技工作者对其表示一般,一成的科技工作者对其表示不满意。良好的科研环境,有利于科研人员潜心研究,激发其创造活力,对于推动科技进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第九,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参与总体偏少,呼吁能有更多社会参与机会。

科技工作者有专业优势和知识优势,社会参与意识较强,大多数科技工作者关心国家大事,参政议政热情较高,需要提供更多社会参与机会。

科协要为广大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事务提供更多机会,加大向各级政府、人大、政协的推荐力度,让他们有机会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五、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对相关理论与现行政策的研究,下面就改进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的工作状况,提出政策建议。

(一)加强科技工作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为科技工作者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完善科研项目评审与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改进现有项目立项评审制度的公开透明方面,涉及金额较大的重点科技项目建议公开一审结果,完善二审制度,改善评审环境。改进政府科研项目经费成本核算和使用方式,建立符合研发活动规律的经费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必须有利于激发与保护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要建立充分体现科技工作者职业特点和劳动价值的薪酬制度,建议政府在其经费管理制度预算规定中能给予科研人员一定比例的劳务费,也可根据其科研特点应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不能让科技工作者被迫在低薪酬水平情况下想办法从项目经费中提取部分经费弥补日常开支。同时加强对项目经费的监督,提高其资金使用的正确规范性。

2.加快职称评级制度和科技评价制度改革。改革和完善目前的职称评级制度和科技评价制度,形成有利于出人才、出成果的激励导向,为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提供更好的路径,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同行评议的核心作用,推动考核评价方式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优化考核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和评价程序。应建立以产出价值为核心的评价标准,改变论文、论著、专利等评价指标设置中重数量、轻质量的状况,降低科研项目级别和经费数量在职称晋升评价中的权重。倡导定量与定性考核相结合、年度考评和聘期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评制度。

放宽科技人才职称评审限制。开辟高级职称评审绿色通道,对回国工作、符合条件的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其国外专业工作经历、学术或专业技术贡献可作为参评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依据,不受本人国内任职年限限制。对在科技创新工作中业绩突出、成果显著的优秀中青年工程技术人员,可打破学历、任职资历要求,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称。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与岗位考核中,将成果转化应用情况与论文指标要求同等对待,技术转让成交额与纵向项目指标要求同等对待。

创新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健全以创新能力、质量、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改变学术评价“一刀切”的状况,完善评价程序,强调同行认可的基础性、权威性作用;拓宽评价渠道,建立用人单位、学术团体、专业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分类评价体系;根据科技人才所从事的工作性质和岗位,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让从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以及科研辅助、科技管理的各类人才,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增加科技人员对评价体系和方法的满意度,提升其公平、公正感,从而达到稳定和吸引优秀科技人才、减少科技人才流失的目的。

重视理论研究,更要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效果。在考核指标上给科技人员创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外部环境,防止目前科技评价的过度短期化。尊重科研活动的客观规律,延长评价周期,鼓励科技人才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增加鼓励科技工作者关注基础性、前瞻性和开拓性的间题指标的权重,以促进科技工作者努力做出有原始创新、解决重大发展间题的科技成果。

3.加快科学基金资助制度创新,关注科技“小人物”成长。建立推荐制度,重视科学基金资助的制度建设。推出“专家署名推荐制度”,在每年确定项目时,由具有学术声望的学者承担举荐重任,有选择地支持那些有人支持、也有人反对的“非共识项目”,这样按一定比例确定由武汉市内外一些知名科学家推荐的科技小人物的科研项目。

发挥科学基金制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先进制度的示范作用,引领基础研究资助与管理模式的制度创新与实践,努力提高科学基金管理工作水平,引导他们自由探索与创新,发挥乘数效应,鼓励和保护这种科学创新的思想和精神。要宽容失败,使科研人员、特别是“小人物”有被理解、被关怀、被信任的感觉,在此基础上,科研人员才有充分的热情、激情,去探索、去钻研、去做出贡献。

4.推动科技成果奖励制度创新。完善科技成果奖励制度,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体系。增加科技成果转换的指标内容,在体系和指标的设计中按科技工作者做基础理论研究或做应用研究予以兼顾或分类,加大对科技成果职务发明人和转化推广人员的激励,切实落实相关奖励、分红政策;减少综合性科技奖励,强化专业性、行业性科技奖励的权威;扩大科技奖励的范围,针对企业科技工作者、技术推广人员、青年科技工作者设置权威性奖项;逐步实行同行提名制,完善规范评奖程序,增大评奖过程的开放和透明程度,提高科技奖励的公信力和正向激励作用。完善科技奖励制度,让优秀科技创新人才得到合理回报。

5.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运行机制。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联动、示范、激励和评价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强产学研的联合协作,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扶持、联合开发等形式,发挥好企业的经营优势,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示范行动,重点抓好国内外领先的高端科技成果转化,实施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计划。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支持中介服务机构(个人)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活动等。

政府应坚持问题导向,将破除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体制机制障碍作为着力点,注重政策的部门协调。加快建立“政府财政科技投入+担保贴息+产权质押+股权融资+风险投资+保险”的科技金融体系,引导更多的社会资本对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科研主管部门在转变管理职能,深化科技计划、项目和经费改革进程中,对科研项目的立项和顶层设计,应以企业需求为主导,以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核心。

充分利用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有效解决科技成果转化中的技术供给、渠道打通、企业承接、资金支持等关键问题,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格局。2018年9月7日,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正式开通上线试运行。武汉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是由武汉市科技成果转化局开发建设的综合性科技类服务平台,是武汉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落实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的重要举措,也是武汉市实施“四大资智聚汉工程”创新实践的有效载体。

6.健全科技工作者的社会保障制度。采取切实措施,保障科技工作者的身心健康。进一步提高养老、医疗、事业等社会保障水平,建立起全社会统一的保障制度,逐步缩小企业和事业单位之间存在的各种现行的和隐性的福利待遇差距,稳定科技工作者的心理预期。建议相关科技企业单位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的身心健康问题,定期组织员工进行体检,建立员工健康档案,以便更好地对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进行跟踪记录,确保每位科技工作者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健康的体魄投入到科技研究工作中去。

7.建立有利于激励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分配制度。创新机制,建立以实际工作贡献为主要依据的收入分配激励制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武汉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积极性。放宽对科研院所绩效工资总量的调控,由单位自主决定绩效工资分配。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薪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科研劳务收入以及省级财政科技资金用于科研人员的绩效支出,不纳入绩效工资总量。

8.建立促进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完善与市场体制相适应、与创新业绩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尊重知识产权创造者的特殊贡献,体现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动价值。在政策方面给予更多扶持和激励,将科技工作者的创业热情转化为创业实践。建议出台相关激励政策,注意事业单位行政化的问题,逐渐打消科技工作者的后顾之忧。

(二)整合力量,为科技工作者打造良好的发展平台

市委市政府要加强政策引导,制定相关政策,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官产学研有机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和保障服务体系,努力形成多元投入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创建有利于原始创新的社会环境。

1.搭建跨部门协作的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与交流平台。深化继续教育培训与学术交流,健全职业培训机制,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知识更新,逐步使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继续教育走向制度化和规范化,更新科技工作者的知识和提升他们的技能。要培育形成学术交流新的发展格局,集成学术资源,开展务实高效的学术交流活动,努力形成并完善不同模式、不同类型的学术交流机制,积极拓展学术活动形式,建立学术交流网络,探索开展在线学术交流,着力提高学术交流的质量。加快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的知识更新步伐,特别是建立一种有利于科技工作者更新知识的有效体制,作为当前和今后做好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继续做大做强“科学年会”品牌,繁荣学术交流,突出成果运用,力争学术交流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显著提高,学术交流的实效和质量显著提高,学术交流发展格局逐渐完善。以“科学年会”为重点,坚持举办大型综合性学术活动,继续开展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青年科学家论坛等一批具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学术活动,扩大科协及所属学会的社会影响。

2.搭建科技创新平台,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和创造活力。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武汉市战略科技力量,提升武汉市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优化和强化技术创新体系顶层设计,明确企业、科研院所、科技机构等创新主体在创新链不同环节的功能定位,激发各类主体创新激情和活力。

加快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发挥好组织优势。政府要一如既往地为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优质服务,对科技工作者遇到的问题和挑战及时予以研究,做好贴心服务,重点抓好新技术的应用场景,让一流的科技人才全身心投入创新创业。

3.拓宽科技人员的社会参与渠道。科协要拓宽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渠道,向各级政府、人大、政协举荐人才,畅通科技工作者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反映渠道。

科技局、科协、人社局等部门在信息提供和社会参与渠道方面要切实加大对科技工作者的支持和服务力度,引导他们积极开展交流、参与社会事务,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畅通科技工作者建议的报送渠道,规范报送方式和报送范围,把科协组织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建言献策,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攻关研究,及时拿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形成可操作的决策咨询报告。可以定期举办科技论坛、召开由党政领导参加的座谈会,面对面听取科技人员对武汉市经济发展的意见,更多地引导一线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

4.加强产学研资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政府合理统筹协调三者关系,在项目申报、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促进科技资源效率的提升,推动科技活动的良性循环发展,形成“人才+项目+产品”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鼓励中央和省属科研机构对武汉市经济社会发展地重大科研课题与武汉市属地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开发与研究。实施官产学研合作等引进和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的政策和措施,同时希望能够配套制定鼓励本地现有人才脱颖而出的创新举措。要稳定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将科技投入作为各级财政预算保障的重点,确保财政科技投入增幅较大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

鼓励更多的社会资本转向科技创新,鼓励科研人员聚焦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研发上,提高资源配置的综合化与专业化水平,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不断释放有效科技供给力。

5.科协组织要加强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科协的作用,最大限度激发科协工作活力,提高科协工作科学化水平,力营造一流环境,全面提升科协组织的凝聚力,加强科协组织自身建设,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2016年3月,中办印发的《科协系统深化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凝聚带领科技工作者勇担创新发展主力军重任,充分发挥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第一动力和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第一资源的作用”。不断提高为科技人才服务的能力和质量,按照“哪里有科技工作者,科协的工作就要做到哪里;哪里科技工作者密集,科协的组织就要建到哪里”的要求,积极把科协建成科技工作者之家,成为团结和凝聚科技人才的科学共同体。科协要充分发挥科协人才荟萃的优势和联系广泛的特点,建立和完善推荐和表彰优秀科技工作者制度以及人才推荐制度,多层次、多渠道地举荐科技人才。

科协作为党领导的人民团体,必须增强“四个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引领广大科技工作者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要依靠科协组织凝聚科技工作者。科协要坚持“点、线、面、网、体”协调发展,把企事业科协这些“点”做好,把科技社团这些“线”做优,把镇街科协组织这些“面”做实,把“网”上科协建好,推动区科协这个“体”做强。要依靠创新争先激励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行动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讲话中对科协提出的要求,也是科协工作的重要主题。要动员科技工作者积极投身经济社会主战场,大力实施科技创业,助推创新驱动发展。要依靠搭建平台服务科技工作者。要通过改革减少科协组织的机关化行政化倾向,利用自身高效联动的扁平化组织体系,建好人才成长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创新创业平台、科学普及平台、决策咨询平台,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助力工程示范区、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建设,抓好科协所属学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常态化推开工作,加快科普信息化建设,建立科协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制度和培育表彰制度,进一步密切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把科技工作者的创造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充分发挥科协组织作为政协界别的作用,组织科技工作者积极参政议政。在各级人大、政府、政协与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之间建立经常性的联系沟通机制,积极发挥科技工作者在推进政治协商、科学决策、民主监督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发挥科协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群团组织的优势,凝聚各方合力,为科技工作者放手创新创造提供更好的服务。

同时把科协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定期听取科协工作汇报,研究解决科协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为科协工作提供良好条件;推进科协改革,坚持以“1-9·6-1”三层次工作布局打造科协系统改革发展“升级版”;加强企事业科协组织建设,健全区、街道(乡镇)科协组织建设。

(三)改善科研工作环境,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

1.优化科研环境,改善科研条件,努力营造有利于创新的人才环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年5月30日发布)中提到激励创新,宽容失败原则,充分尊重科学研究灵感瞬间性、方式多样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重视科研试错探索的价值,建立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挑战未知,形成敢为人先、勇于探索的科研氛围。

改善科研基础条件等“硬件设施”,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和各类科研机构探索更加符合科技创新活动规律的宏观和微观管理机制。首先加强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要完善科研机构的长期稳定支持机制;其次进一步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改革,完善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项目组织申报、评审与决策机制,让经费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打造尊重科研规律、尊重科研管理规律、尊重科研人员意见的良好科研环境。从制度创新着手,积极为科研人员“松绑”,给予他们更大的技术路线决策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动权,提供科研人员潜心研究的良好环境,消除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让科技资源的配置为人的创造性活动服务。

构造一个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人才特区”等办法,提高科技人员的工作和生活待遇,努力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

2.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为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解除后顾之忧。积极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利于创新创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和科技金融政策,加强创业服务配套体系建设,培育创新创业的沃土,更好地培育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并积极支持和鼓励科技人员以多种形式自主创业。武汉市科协要大力推进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引导海外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向国内流动,吸引动员更多海外优秀人才和团队来汉创新创业。

3.强化金融对科技的支撑作用,形成金融支持和政策引导“双轮驱动”模式。积极构建商业银行、资本市场、创投机构等多种金融组织参与的金融支持体系;在加强金融服务科技企业能力的同时,切实防范金融风险;打造科技创新综合评估体系,构建科技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完善财政资金引领、综合金融主导、科技金融专营的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更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领作用和杠杆效应,做大科技企业专项发展基金,吸引社会资本和金融机构共同参与。

4.制定科技人才发展规划,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和继续教育工作。加大优化人才政策力度,扩大政策覆盖面,除了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外,还要加大中间骨干人才的覆盖,做到全方位引进人才。对引进的科技人才政府可以给予住房保障和生活补贴,并优先解决科技人才的住房问题;鼓励武汉市各区建设青年人才公寓,提供公共租赁房,解决人才阶段性住房问题;鼓励人才集聚的大型企事业单位、开发区,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利用自有存量土地建设人才公寓(公共租赁房);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购买商品房,不受社保缴费、纳税年限限制。

要扩大单位用人自主权。探索高校、科研院所、公立医院、新闻单位自主决定岗位设置、人员招聘、人才引进办法;事业单位引进副高以上、急需紧缺人才和博士学位人员可择优考核引进;可采取调动、考核聘用等方式解决引进人才的配偶工作问题。

调整完善武汉市科技人才计划,建立相互衔接配套、覆盖人才不同发展阶段的梯次资助体系。建立科技人才计划备案制度,武汉市财政部门根据备案情况安排资金,逐步建立全市统一的人才资助信息申报经办平台,整合单位和个人申报、评审评估、资助奖励、社会监督等功能,避免重复资助和交叉资助。

建立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加大政府对科技工作者继续教育的支持力度;在大型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科技人员继续教育与培训中心;支持企业加强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与培训工作。

(四)弘扬科学文化,重视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

1.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思想政治引领和学风建设。要大力培养科技工作者的高尚思想品德,全面汇聚科技工作者的向心力,引导科技工作者恪守“坚持真理、诚实劳动、亲贤爱才、密切合作”的职业道德,倡导“献身、创新、求实、协作”的科学精神,推动科技界的道德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引导科技工作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技工作者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强化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的引领,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党绝对忠诚,听党话、跟党走,自觉把个人价值追求同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紧密联系起来,在复兴大武汉的历史征程中建功立业。

2.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提高企业科技人员的社会地位。要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确立企业科技工作者在创新中的核心和主体地位,提升其社会地位,改善其社会形象,从而激发他们从事创新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努力营造唯真、唯新、唯能的科研生态。形成学术面前无上下尊卑、创新机会人人平等的学术氛围;改变科研资源分配中重地位、轻能力,重称号、轻见识,重业绩、轻潜能的状况,扭转过度放大的“马太效应”;要强化对科研人员的精神激励,避免着眼于非学术目标的恶性竞争;要积极引导舆论宣传,树立新时期具有优良科学精神的科学家典范和楷模,大力营造淡泊名利、作风正派、勇于钻研和吃苦耐劳的科研风气。

4.加强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规范建设。要贯彻落实《科技工作者道德行为自律规范》,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能忽视科技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维护科技工作者的良好社会形象。要净化科技界的学术环境,旗帜鲜明地反对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不良风气,坚决抵制弄虚作假、抄袭剽窃等行为,建立和完善科技人员诚信档案,记录科技人员的各类不诚信信息,把宣传严谨治学典型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结合起来,推动建设和谐学术环境,进一步净化学术空气,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五)关心科技工作者生活,着力解决科技工作者的实际困难

1.要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通过规范的科技工作者调查机制,及时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和呼声建议,协助有关方面解决科技工作者的具体困难,及时有效地化解科技工作者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构建面向科技工作者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2.关心科技工作者队伍的健康状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减压措施,大力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科技工作者的健康水平。完善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中青年科技骨干的医疗体检制度、医疗报告制度和补充医疗保险制度,每年组织优秀科技人员赴国外及国内有关地区进行疗养,创新优秀科技人员带薪休养休假形式。

由各级科协负责组织,联合社区、开发区和科技园区,邀请相关医疗保健机构,不定期举办科技工作者健康管理主题活动,健康管理巡回讲座,对科技工作者的健康保健知识进行讲解和答疑解惑,帮助科技人员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和就医观念,明确合理科学的疾病预防与治疗措施。

在“科技工作者日”、“全国科技人才活动日”活动中,安排医务人员现场答疑、讲解健康管理知识;在“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中,建设“科技工作者健康管理”专栏,普及健康管理知识,尤其是对科技工作者容易患上的职业病、慢性病,要加强预防和诊治;市科协组织开发“科技工作者健康管理APP”,充分利用微信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向广大科技工作者普及健康知识。

3.要加强青年科技工作者、女性科技工作者的心理健康管理工作。各级科协组织可以与社会心理咨询机构或心理咨询公司建立合作关系,为科技工作者提供现场或线上心理咨询服务。

(六)对科技工作者的相关建议

1.科技工作者要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机遇。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在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一批原创性突破,掌握一批重大颠覆性技术创新成果,力戒浮躁,执着追求,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在科学研究实践中实现自身价值,为社会创造财富,引领时代进步。

2.要加强学习和更新。鉴于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知识折旧不断加快,新知识、新方法不断涌现,科技工作者要有危机意识,要加强自主学习,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以能适应技术进步,胜任新任务、新工作。

3.科技工作者要瞄准经济和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科技问题。依靠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大众创业,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速武汉科教优势向创新优势转换,发挥武汉科教人才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的中坚作用,助推武汉成为全国主要的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主要参考文献
[1]张再生,张奕野,孙雪松.女性科技工作者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家庭平衡影响因素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03).
[2]何思远.积极探索工作新方式 更好服务科技工作者[J].科协论坛,2018(02).
[3]蔡余峰.做好科协调查站点工作 服务广大科技工作者[J].科协论坛,2018(04).
[4]张琼丹,周莹莹. 宁波科技工作者现状调查分析[J].时代金融,2013(26).
[5]梅晓宇.试析青年科技创新工作者的历史责任[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06).
[6]蔡闻一,操群.航天领域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分析报告[J].今日科苑,2018(03).
[7]张贵群,方卫华. 北京市科技工作者工作满意度现状及差异分析—基于人口统计特征变量的实证[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6).
[8]陈晶环. 青年科技工作者职业观的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4(05).
[9]韩晋芳,吕科伟. 女性科技工作者成长与发展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09).
[10]岳卫丽. 山东省科技工作者流动状况调查及数据深入挖掘分析[D].济南大学 . 2016.
[11]龚梦君,张俊飚,蒋琳莉. 湖北省基层农业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满意度评价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6(16).
[12]李海澜,桑青松. 企业科技工作者职业过劳现状及影响因素[J].科协论坛,2017(01).
[13]孔令英,郑涛,刘追. 基层科技工作者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对新疆兵团598位基层科技工作者的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7(01).
[14]江希和,张戌凡. 科技工作者状况分析及对策建议——基于江苏省科技工作者调查[J].科技管理研究,2017(24).
[15]冯玉峰. 山西民营企业科技工作者激励状况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3).
[16]杨佳祺,宁晨希. 现代科技科研工作者的道德选择与评价[J].山东工业技术,2015(19).
[17]张苗苗,庄瑷宁,吕洁华.黑龙江省科技工作者调查与满意度[J].统计与咨询,2015(03).
[18]石长慧,李升. 我国科研人员的收入差距问题研究[J].科学学研究,2017(12).
[19]张爱伟. 科学意识与绩效系统激励机制研究——以广西科技工作者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7(08).
[20]王均平,刘杰. 维护科技工作者合法权益的组织保障研究.科协论坛,2017-03-25.
[21]Johan Willner. The impact of budget cuts and incentive wages on academic work.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Economics, 2009,23(6):673-689.
[22]WE Huffman,RE Just. Setting Incentives for Scientists Who Engage in Research and Other Activities: An Application of Principal-Agent Theory. Staff General Research Papers,2010.
[23陈文静,林树文,周琼. 科技工作者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作用与对策[J].台湾农业探索,2015(04).
[24]李慷,史慧,邓大胜. 浅析影响科技工作者创业意愿的主要因素[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6(12).
[25]孙颖馨,田丽华,吕鑫. 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构建. 现代经济信息,2017-11-05.
[26] 和芫. 我国科技工作者权益保护研究——首个“科技工作者日”之前的相关研究初探. 今日科苑,2018(8).
 [27]N Zudin,M Kuzyk,Y Simachev. Science-Industry Cooperation in Russia: Current Status, Problems, Effects of Government Support. Published Papers,2017.
[28]SK Patra,VV Krishna. Globalization of R&D and open innovation: linkages of foreign R&D centers in India. Journal of Op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Market & Complexity. 2015,1(1):7.
[29]段惠军. 科技工作者的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建设刍议[J].经济与管理,2015(02).
[30]司文超. 高校科研工作者学术诚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调查—以湖北8所高校为例[J].北京教育,2016(10).
[31]郝天瑶. 论科技工作者创新的道德风险[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6(06).
[32]岳卫丽,朱孔来. 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研究科技工作者管理对策[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
[33]姚丽霞. 从社会契约走向多元化契约:现代科技工作者与政府的关系转型[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01).
[34]史慧,邓大胜,张丽. 科技工作者调查站点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展望[J].科协论坛,2016(08).
[35]SJ Kim,EM Kim,Y Suh,ZK Zheng. The effect of service innovation on R&D activities and government support system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government support systems in Korea. Journal of Open Innovation Technology Market & Complexity .2016,2(1):5.
[36]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课题组. 第二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7] 邓大胜,李路路,史慧,高晓巍,刘春平,张丽. 第三次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课题组成员: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熊少明  安群慧  徐继平  陶  虹  陈  莉  张  婷
武汉理工大学
魏建国  胡恩蓓  田德琥  潘  爽  梁方瑞  王小俐  胡才龙  朱  卫  张泽华  方建珍  周毓萍

 

 

 

附件

调查问卷:

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问卷

 

您好!

为履行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职责,进一步了解我市科技工作者群体的基本情况,更好地代表和维护科技工作者的整体利益,为市委市政府制定有关科技人才政策提供事实参考,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这次科技工作者状况调研活动。本问卷不记姓名,信息仅用于科协工作需要,敬请您百忙之中拨冗予以填答,感谢您对本次调研的参与和支持!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8年7月


第一部分  个人基本状况(3题)


1、您的最高学历?[单选题]
A、中专及以下      B、大专       C、本科       D、硕士       E、博士及以上
2、您最高学历所学的专业是?[单选题]
A、理学               B、工学              C、农学               D、医学
E、管理学             F、其他:      
3、您的职称是?[单选题]
A、无职称         B、初级        C、中级        D、副高级         E、正高级


第二部分  工作状况(19题)


4、您所在单位类型是?[单选题]
A、党政机关          B、教育机构        C、医疗机构        D、其他事业单位
E、国有企业          F、民营企业        G、外资企业        H、其他:      
5、您在贵单位工作了多少年?[单选题]
A、3年以内           B、3~5年            C、6~10年          D、10年以上
6、您在公司中属于哪类员工?[单选题]
A、一般科技/管理人员           B、中层技术/管理人员       C、高层技术/管理人员
7、您当前具体从事哪些方面的工作?[多选题]
A、基础研究            B、应用研究          C、创新设计        D、技术推广
E、临床医疗            F、生产运营          G、中介服务        H、科学普及
I、科技管理             J、行政管理          K、农业服务        L、其他:    
8、您目前从事的工作与您所学的专业相关性如何?[单选题]
A、相关性较强         B、相关性一般        C、相关性较弱       D、基本不相关
9、您一周的平均工作时长是多少?[单选题]
A、30~40小时         B、40~50小时         C、50~60小时      D、60小时以上
10、您如何评价贵单位的科研条件(包括科研设备、办公环境、学术资源等)?[单选题]
A、非常好        B、较好         C、一般          D、较差       E、非常差
11、您觉得工作压力如何?[单选题]
A、非常大               B、较大              C、一般              D、较小
12、作为科技工作人员,您个人最关心的问题是?[最多选3项]
A、职位和收入的提高     B、休假、医疗等福利待遇    C、对单位管理事务的知情权
D、科研资金的使用情况   E、个人出国进修深造的机会   F、单位重大研发项目的落实
G、生产经营重大问题的决策        H、个人知识产权等权益的保护      I、其他:     
13、您在工作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最多选3项]
A、工作任务过重      B、工作时间过长     C、工作难度过大     D、工作环境较差
E、团队氛围较差      F、知识、技术更新快  G、人事关系复杂    H、科研经费不足
I、职位晋升困难       J、受生活压力影响    K、其他:      
14、在您个人的职业发展中,您最迫切需要改善的是哪些方面?[最多选3项]
A、个人经济收入         B、个人的生活、工作条件         C、对外联系的渠道
D、职务、职称的提升     E、参加科技社团的活动          F、维护合法的权益
G、名誉、声望的提高     H、其他:           
15、您认为企业最重要的激励机制是?[单选题]
A、职务晋升      B、物质奖励       C、荣誉称号    D、股权激励   E、其他:  
16、您认为企业最重要的约束机制是?[单选题]
A、末尾淘汰制                 B、降低职务             C、降低薪酬补贴档次
D、重在员工自觉               E、其他:        
17、您在近三年的职业流动次数是?[单选题]
A、没有变动过        B、1次        C、2次       D、3次       E、3次以上
18、若有机会进行职业流动,您会优先考虑那种类型的单位?[单选题]
A、政府机关            B、科研院所         C、高校             D、国有企业
E、民营企业            F、合资企业         G、其他事业单位     H:         
19、您在职业流动时考虑的主要因素是?[最多选3项]
A、个人发展机会     B、单位发展前景     C、工作稳定性     D、公司文化氛围
E、薪资待遇更好     F、有利于家庭生活   G、其他:        
20、若您想更换工作,您认为主要存在的障碍和困难有哪些?[最多选3项]
A、职称评审        B、户口迁移          C、人事档案             D、单位限制
E、住房问题        F、家庭因素          G、没有障碍             H、其他:  
21、您个人对创业的态度是?[单选题]
A、非常想       B、有机会的话可以考虑       C、不想创业       D、没有考虑过
22、若选择创业,您认为自己将面临的主要困难或障碍是什么?[最多选3项]
A、缺乏启动资金     B、缺乏好的项目      C、缺乏好的团队     D、缺乏管理经验
E、缺乏相关资源      F、市场风险太大      G、基本没有障碍和困难   H、其他:


第三部分  科研创新状况(24题)


23、您近三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获得的科研经费累计有?[单选题]
A、20万以内    B、20~50万     C、50~100万   D、100~200万    E、200万以上
24、您近三年主持或参与的科研项目转化于生产的有多少项?[单选题]
A、没有             B、1项              C、2项              D、3项及以上
25、您近三年的学术成果有多少项(包括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学术专著、专利等)?[单选题]
A、没有       B、1~2项       C、3~5项       D、6~10项       E、10项及以上
26、您现有的知识储备和技能能够满足现状的工作需求吗?[单选题]
A、完全可以          B、基本可以          C、有些差距          D、差距较大
27、您希望通过什么渠道来提升自己的科技创新能力?[单选题]
A、参加各类进修培训活动                      B、拓展学习和获取最新技术的渠道
C、加强科研团队的交流合作                    D、参加各类学术科研交流活动
E、利用业务时间加强业务学习                  F、其他:                  
28、您现在获取专业科技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可多选]
A、学术会议    B、学术著作、刊物    C、专业培训    D、互联网等媒介   E、其他:
29、您目前是否参加了相关的学术团体或科技社团组织?[单选题]
A、参加2个及以上   B、参加了一个   C、没有参加,不感兴趣   D、没有机会参加
30、您近一年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次数是?[单选题]
A、没有             B、1次               C、2次              D、3次及以上
31、您近三年参加进修培训的次数是?[单选题]
A、没有            B、1次               C、2次             D、3次及以上
32、您参加进修培训的主要方式是?[可多选]
A、单位组织或资助的培训                      B、政府有关机构组织或资助的培训
C、科技社团组织的培训                        D、自费主动参加的进修培训
33、您是否有海外留学或做访问学者的经历?[单选题]
A、没有       B、国家公派      C、单位资助      D、自费留学       E、其他:
34、您如何评价目前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总体的科技创新能力?[单选题]
A、非常强       B、比较强      C、一般      D、比较弱         E、非常弱
35、您如何评价目前武汉地区科技工作者总体的科技创新意愿?[单选题]
A、意愿非常强烈  B、意愿比较强烈   C、一般    D、意愿比较弱   E、意愿非常弱
36、您认为影响科技工作者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是哪些?[最多选3项]
A、缺乏不断探索进取的科研精神       B、个人努力不够     C、缺乏足够的好奇心
D、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依赖权威       E、不重视学习进修    F、其他:        
37、您认为贵单位的科研创新实力或技术实力在国内外同行业中处于什么水平?[单选题]
A、世界一流          B、国内领先          C、国内中流        D、行业落后
38、您认为贵单位的技术创新主要属于以下哪种类型?[单选题]
A、原始创新                     B、集成创新                C、跟随创新
39、您认为贵单位最需要加强以下哪类人才的培养或引进?[最多选3项]
A、科技领军人才              B、科技研发人才             C、科技应用人才
D、科技管理人才              E、科技辅助人才             F、其他:       
40、您认为贵单位的创新文化氛围是?[多选题]
A、支持鼓励科技创新                           B、宽容科研创新失败
C、实施“公开、公平、公正”的竞投标制度       D、形成崇尚科研创新精神的氛围
E、内部形成自由交流学习机制                   F、经常能与行业同行进行学术交流
G、支持鼓励进修培训                           H、其他:                   
41、您认为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最多选3项]
A、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         B、具有丰富的实践应用经验
C、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D、具有对市场行情趋势较准确的判断能力
E、具有快速更进先进技术的能力           F、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
G、具有与行业内同行合作交流的能力       H、其他:               
42、您认为单位如何才能留住并凝聚科技创新人才?[多选题]
A、合理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的收入       B、给予科技创新人才较大的自主决策权
C、将创新收益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       D、改善科技创新人才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E、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F、给予科技创新人才较高的社会地位和荣誉
G、给予技术创新人才较多的学习进修的机会      H、其他:             
43、您认为企业科技创新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最多选3项]
A、增强以人才为本的理念     B、提高开放合作的精神     C、讲究求真务实的精神
D、营造宽容失败的氛围       E、倡导学术面前人人平等   F、排除领导意志的干扰
G、克服浮躁情绪和急功近利的思想   H、敢于挑战学术权威     I、其他:        
44、您认为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哪些内部因素?[最多可选3项]
A、企业决策者的个人素质                        B、企业决策者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C、企业的研发实力                              D、企业的资金调配能力
E、企业对市场的导向和需求的准确把握            F、企业的科研条件和硬件设施
G、企业创新激励机制和文化氛围                  H、其他:               
45、您认为制约武汉市/贵单位科技创新的主要内部因素是什么?[最多选3项]
A、研发投入不足         B、缺乏高素质技术人才       C、缺乏好的技术发展项目
D、科技创新信息不足     E、基础硬件设施差           F、缺乏创新战略与规划
G、制度建设和管理不完善   H、缺乏利益激励机制       I、不重视进修培训
J、与外界的合作交流不足   K、不能形成良好的科研团队  L、单位领导创新意识不足
M、创新评价体系不完善    N、其他:               
46、您认为制约武汉市/贵单位科技创新的主要外部因素是什么?[最多选3项]
A、经济体制不适应            B、财政支持力度差          C、相关政策不协调
D、知识产权保护差            E、市场竞争激烈            F、政府支持力度不够
G、产学研合作不足            H、同行交流的环境差        I、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                             
J、缺乏完备的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机制         K、其他:          
第四部分  生活状况(11题)
47、您目前在生活中面临的主要困难是?[多选题]
A、住房问题     B、收入偏低       C、子女教育     D、工作繁忙,无暇照顾家庭
E、上下班交通不便       F、工作时间和地点不稳定       G、个人身体原因    
 H、其他:          
48、您的住房情况是?[单选题]
A、自租住房                    B、单位宿舍               C、单位补贴租房
D、已贷款购房                  E、已全款购房             F、有多套房产
49、您对目前的居住条件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50、您目前一年税后全部收入是?[单选题]
A、10万以下          B、10~20万           C、20~30万         D、30万以上
51、您个人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重是?[单选题]
A、30%以下        B、30%~50%           C、50%~80%          D、80%以上
52、您对目前的收入状况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53、您目前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单选题]
A、非常健康                    B、亚健康状态                 C、有些小问题
D、有一些慢性职业病            E、身体状态比较差 
54、贵单位组织体检的频率是?[单选题]
A、一年一次及以上               B、两年一次               C、三年或更久一次
D、不定期组织                   E、从未组织过
55、您认为您的精神压力主要来自于?[多选题]
A、家庭和生活压力大    B、人际关系不和谐     C、工作压力大   D、工作不顺心
E、工作不顺心          F、身体原因        G、休息不足,缺乏锻炼     H、其他:
56、您每个月平均进行多少小时的体育锻炼?[单选题]
A、几乎没有    B、5小时以内    C、5~10小时    D、10~15小时   E、15小时以上
57、您对周边地区公共体育锻炼环境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第五部分  社会认同与社会参与(19题)
58、您对党和政府关于科技工作者的相关政策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不太满意      D、很不满意     E、不太清楚
59、您认对目前的科研项目申报制度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60、您对目前的科技成果评价工作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61、您认为目前的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成效如何?[单选题]
A、非常显著     B、比较显著      C、一般      D、不太显著     E、非常不显著
62、您对目前的职称评定制度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63、您认为目前我国金融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如何?[单选题]
A、支撑作用显著      B、支撑作用较好     C、支撑作用一般     D、支撑作用较小
64、您对目前的科研环境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65、您认为贵单位的科技工作者在经营决策发挥作用的程度是?[单选题]
A、关键作用         B、一般作用          C、微小作用         D、基本无作用
66、您对目前科研工作者的社会地位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67、您对政府出台的政策方针和社会热点问题是否关注?[单选题]
A、非常关注          B、比较关注           C、很少关注        D、基本不关注
68、您主要是通过哪些方式来参政议政或参与公共事务的?[单选题]
A、作为单位党员代表向行政或党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   B、作为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等
C、通过单位工会、科协、妇联等组织提出意见和建议      D、其他:           
69、您如何评价近年来武汉市政府关于支持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和政策实施情况?[单选题]
A、非常满意,扶持力度大,效果显著            B、比较满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C、不太满意,影响面较小                      D、不太了解
70、您认为武汉市政府应该出台哪些支持政策来推动企业科技创新?[最多选3项]
A、奖励科研成果          B、组织企业开展技术攻关     C、鼓励产研合作
D、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E、督促企业信息化建设       F、提升产品质量品牌标准
G、设备更新补贴          H、其他:       
71、您对目前武汉市的人才引进政策满意吗?[单选题]
A、非常满意     B、比较满意      C、一般      D、不太满意    E、非常不满意
72、您认为目前影响武汉市科技人才引进的主要因素是?[最多选3项]
A、城市硬件设施      B、城市文化氛围       C、个人就业机会      D、生活成本
E、技术创新环境      F、人才引进配套政策    G、户籍政策         H、其他:  
73、您认为目前武汉市政府应该采取何种人才引进政策?[最多选3项]
A、现金奖励           B、零门槛落户         C、住房补贴        D、优惠购房
E、所得税优惠         F、集中免费培训       G、其他:      
74、您认为目前的国家科技政策与科研管理体制存在哪些不利于创新的因素?[最多选3项]
A、国家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          B、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未很好地落实
C、科技创新成果评价体系不完善                D、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不完善
E、国家对于科技创新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没有很好落实     F、金融服务支持不够
G、创新主体的利益驱动机制不完善             H、科研设备与信息共享的机制不完善
I、国家科技部门缺乏沟通机制,政策协调性差             J、其他:            
75、您最希望科协为您提供哪些方面的帮助或者服务?[最多选3项]
A、政策方针普及    B、法律支持援助      C、科技信息服务     D、就业信息推荐
E、学术交流活动    F、继续教育服务   G、反映科技工作者呼声  H、职称申报服务
I、组织表彰奖励     J、小额科研创新资助        K、其他:               
76、您对市科学技术协会在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服务工作方面还有哪些建议和意见?

 

问卷到此结束,再次感谢您的参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