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现状调查及实践探索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3/1 14:05:19
字体显示:  【】  【】  【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

1.研究背景。当今,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经济大国。党中央也认识到,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还不是一个强国。中国科协于2015年3-8月开展了第九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调查范围涉及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此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质的公民比例达到了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虽然进一步缩小了与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但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公民科学素质仍然有较大差距。部分地区公民科学素质低下已经成为制约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严重瓶颈之一。早在1994年12月5日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家领导人从战略层面认识到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是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全民素质的关键措施,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一代新人的必要措施。为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对科普工作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科普工作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

2002年6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自公布之日起施行。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制定该法。该法适用于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应当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党的十六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要求制定国家科学和技术长远发展规划,国务院据此在2006年1月20日颁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纲要指出“我们要站在时代的前列,以世界眼光,迎接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纵观全球,许多国家都把强化科技创新作为国家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面对国际新形势,我们必须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把科技进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选择。”在此规划中明确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质是实现这一重大战略有效举措之一,意在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环境,努力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为了实现尽快提高全民科学素质2007年01月26日科技部颁发了国科发(2007)32号《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科普工作在国家层面得到了高度重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发生深刻转型,公众观念发生深刻变革时期。全国各地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不断下移。社区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元,日益成为城市各管理部门工作的聚焦点,社会管理的落脚点和基层政权的支撑点。推进以提高城镇社区居民科学素质为目的的社区科普工作,已经成为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社区公共服务、促进科技惠民及民生的现实需要和紧迫任务。对于进一步推动全社会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和良好风尚,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夯实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社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6月,全国首次城镇社区科普工作会议在武汉市召开。会议明确,新时期社区科普工作要以科普益民为目标,以改善社区科普工作条件、建立健全科普组织、持续广泛开展科普活动为重点,推动社区居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应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会后,中国科协发布了《关于加强城镇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

为了落实中国科协《意见》,近四年来,中国科协、科技部、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卫计委等部门纷纷通过各种途径,将科普工作触角延伸到社会最小单位——社区。目前我国社区科普教育开展如火如荼,形式多样。而科协系统在全国各地以建设社区科普大学的形式开展社区居民科普教育,是社区居民接受科普教育最主要方式之一。旨在尽可能在短的时间内,加快公民科学素质提高。经过近四年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社区科普大学在提高全国居民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效显著。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创建社区科普大学,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是我国社会科普教育最主要的方式。但在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中仍然存在资金投入渠道单一、教师队伍建设、受众面、管理模式、科普效果评价、居民科学素质测评等方面仍然存在需要改进的问题。体制和管理机制等方面存在更新和建立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将困扰或制约社区科普大学的持续发展与建设。其中居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及社区科普大学科普效果评估体系建设等方面,目前理论研究还没有涉及,属于空白。因此,课题组认为,为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发展具有可持续性,探索出适用于城镇社区,具有可操作、可普遍推广的社区科普大学管理、教学、科普效果评价体系,为今后指导和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2.研究目的。2014年12月15日湖北省科协全面启动了全省各地市州建立社区科普大学工作。2015年初,武汉市科协成立了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两年来,纵观全市各辖区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建设工作正在全面铺开,社区科普教育逐步推进。目前,全市各区政府及区科协对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建设重视程度参差不齐。办学理念、资金投入、分校管理、办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师队伍建设、社区教学硬件设施等各方面仍然存在体制和机制方面的问题。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居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尚存空白。面临城镇化建设的步伐加快,社区是城区建设的前沿,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对构建和谐社区,加快城镇化建设,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社会环境,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显得尤为重要。2000年11月底,根据我国第五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人口已达1.3亿人,占总人口的10.2%,65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按国际标准衡量,已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数达2.1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达15.5%,中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总量最多的国家。社区的老年人口急剧增加,构建和谐社会,合理安排老年人闲暇时间,他们急需用学习衣、食、住、行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来填补退休后无事可做的时光,也是政府需要关注、建设好社区的重要工作。另外,社区的待业人员、中小学生假期的学习、托管都需要社区科普大学提供科普学习平台。

武汉是中国中部地区特大城市,也是全国的高铁中心。市政府以“武汉每天不一样”努力推进各项城市建设工作。随着武汉市城镇一体化建设的步伐加快,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步伐也在加快,社区科普大学如何科学管理,社区科普大学课程设计的科学性、实用性、系统性,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科普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建立、效果评价体系、受众面的扩展等问题需要系统理论研究。办好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推出一种创新、实用、有效的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的模式及管理体系,为推动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持续发展,全面扎实推进武汉市社区科普教育,提高武汉市民科学素质,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是此课题研究的目的。

3.研究意义。多年来,如何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国内外学术界关注及研究的热点。公众的科学素质在知识经济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要想成为经济和科技强国,就必须重视国民科学素质的提高。而社区是城市的细胞,与居民联系十分紧密。社区开展科普活动无疑是为居民普及科学知识、学习科学基本方法、掌握基本技能、弘扬科学精神、树立科学思想搭建了一个重要的学习平台。几年来,我国社区科普活动形式多样,如社区科普画廊及宣传栏的建设、组织居民参观科普基地及科普场馆。每年的科技周及科普日活动,都给社区居民提供学习科普的机会与场所。我国参与社区科普活动的部门众多,如科协、妇联、卫计委、共青团、科技部门等。在这些部门中,科协系统创建的社区科普大学是开展社区科普活动最有效、最实用、科普人群覆盖面最广、学习科普知识、提高公民科学素质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之一。因此如何办好社区科普大学、吸引更多居民参与进来,充分发挥社区科普大学教育在提高国民整体科学素质中的积极作用,实现我国经济强国和科技强国的梦想。探索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系统理论,指导社区科普大学持续、科学、长久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在构建和谐社会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社区科普大学为老年人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有所学提供了互相联系、接受新的科学知识的场所,深受老年朋友欢迎。另一方面也为社区暑期托管儿童提供了学习科普知识的场所,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研究过程和方法

1.研究过程。本课题主要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管理者、武汉市12个辖区分校管理者、部分街道秘书长的访谈方法,以及对武汉市部分社区居民、洪山区社区科普大学教师、主管社区科普大学街道秘书长、街道科普员,武汉市12辖区科协管理者设计了相关调查问卷,进行问卷调查研究。通过对武汉市辖区各分校建设情况调查,对分校资金投入、社区科普大学教学设施、科普受众面、社区科普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教学质量评估及居民科学素质测评等方面的情况做一个全面了解。从中发现当前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分析问题找出问题存在的原因。通过文献研究,学习借鉴国内外社区科普先进理念、方法和经验,为今后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从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办学方法及效果评估等方面给予合理的、科学的政策建议。

2.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主要是通过查询、收集国内外与社区科普及社区科普大学、城市社区科普教育相关的文献,进行文献收集、鉴别、整理。通过整理的文献,了解当前国内外城镇社区科普及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成果,发现该领域尚未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从文献中提炼、借鉴、吸收成功经验,找出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原因,寻找科学的、有效的解决办法,为全面扎实推动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提供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也希望本课题研究价值对今后指导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更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

(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组根据课题立项中需要了解的问题,设计四类调查问卷。一是武汉市12个辖区科协(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关于本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管理模式、授课评价、办学经费等相关问题。二是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教师调查问卷。了解社区科普大学教师专业背景、专兼职情况、教学方法、对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看法等。三是武汉市12个辖区部分居民调查问卷,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科普教育参与度、喜好、对社区科普大学看法、认知度、期望等。四是武汉市辖区部分街道分管科普的秘书长、社区科普员调查问卷,了解他们对社区科普大学建设认知度、管理、是否喜欢社区科普工作奖励机制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对以上四类人群调查,了解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当前建设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找出解决办法,为今后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提出科学合理,可复制、易推广政策和建议。

(3)访谈法。本课题组通过约谈武汉市科协总校领导,武汉市辖区各区科协分校领导、到辖区组织居民座谈会、约谈街道分管社区科普的领导、社区科普员、辖区社区科普大学聘请社区科普教师。通过对他们的电话访谈,了解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情况及他们对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看法、期望、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同时探讨社区科普大学如何建立激励机制、经验交流机制、科普效果评价等。通过收集辖区关于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相关情况,便于课题组掌握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基层第一手资料,对课题组总结经验,找出问题提供帮组。

二、概念解析

(一)社区概念的界定

根据国内外关于社区概念研究成果,从有利于社区科普的角度,社区特指城镇社区。采用民政部对社区概念的界定“社区是指生活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生活共同体。一般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居民委员会辖区。”根据民政部2015底统计数据显示:全国有社区服务中心2.4万个,社区服务站12.8万个。今后社区将承载越来越多的政府职能,提供更多的服务功能。社区建设由政府独家参与向全社会共同参与转变,社区建设正成为建设和谐社会重要基础。

(二)科普概念的界定

在国家颁布的科普类法律法规中,《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首次以法定的形式对科普的含义做出了明确界定:“科普是公益事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科普活动是指以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来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学,是指利用各种方式以浅显的、让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向普通大众介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推广科学技术的应用、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必然有其自身的“增长点”。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也就是说,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土壤”,哺育着它的生长。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时代性。形象地说,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舞台,以人为主角,以科技为内容,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从本质上说,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作为社会教育它既不同于学校教育,也不同于职业教育,其基本特点是:社会性、群众性和持续性。科学普及的特点表明,科普工作必须运用社会化、群众化和经常化的科普方式,充分利用现代社会的多种流通渠道和信息传播媒体,不失时机地广泛渗透到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才能形成规模宏大、富有生机、社会化的大科普。

(三)社区科普概念的界定

社区科普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城镇地域范围内,依托城镇党员群众社区服务中心,开展的面向社区居民全面传授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和科学技能的科普活动。其特征是开展科普活动必须依托党员群众社区服务中心,得到中心的支持与配合。它是以科普益民为目标,推动社区居民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区居民应用科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是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最重要的途径。社区科普与群众生活、社区建设和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我国近十几年来,社区科普在理论探索、基础设施建设、组织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社区科普模式有:社区科普橱窗或科普宣传栏;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居民参加全国科技周及科普日活动;社区科普知识讲座(组织部门有科协、妇联、共青团、卫计委、企业等);社区服务中心组织的参观科普基地和科技场馆。当前全国社区科普工作在中国科协(2013年)《中国科协关于加强城镇社区科普工作的意见》的指导下,社区科普工作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良好局面。

(四)社区科普大学概念界定

社区科普大学是依托社区,面向社区居民、贴近居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非学历、大众性科普教育活动平台,是社区科普中为居民喜欢、易接受的科普教育方式之一,为社区科普开辟了新途径,是社区科普一种创新与探索。社区科普大学科普课程设计可更贴近居民需求。它是传播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方法及生活技能最有效的承载方式,是社区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不断丰富科教进社区活动内涵的有效载体。社区科普大学的功能是可以有效地把社区科普教育集中和规范。可以集中社区居民走出家庭进入课堂;可以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做好社区科普工作;可以聚集科普资源,优化整合进社区。近年来,社区人口日益增加,社区功能不断完善,社区作用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引导社区居民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一个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科学素质,顺应城市基层社区结构发生重大变革的新形势,把科普活动重心向基层转移,使社区科普活动由“游击战”向阵地战模式转变。由“临时”模式向“常规”模式转变;由“示范”社区模式向整体社区推进模式转变;最终实现城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和居民社区科普教育全覆盖。

三、国内外社区科普模式

本课题组认为,各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比较,首先要深入研究发达国家如法国、美国及英国等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社会环境、主要举措、成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政府、社会力量、市场的作用等,尤其关注这些国家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体系及其运行机制;研究主要国际组织开展科学传播的主要举措与做法以及成效等。

(一)国外科普工作描述

1.法国科普工作描述。法国在历史上对科普是十分重视的。早在1937年法国建立了以科学发现为主要展览内容的发展宫,即国家科普展览馆。在此之后,法国又先后建立了各类科技博物馆、科普协会、科技展览会等一系列机构和设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法国政府在开发科普工作时认识到,社会对科学技术的接受程度和公众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运用程度对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是起着重要的作用的,它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体制与机制的问题,法国在开展科普工作方面与我国大相径庭。法国政府在提高公众对科普工作重视与参与度、科普工作的组织形式、国家科普经费投入及管理等方面有其自己的特色和模式,其中一些有益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1)政府对科普工作的高度重视。法国政府历来把公众对科普参与度、提升科普重要性放在首位。以引起公众对科普工作的重视。政府把争取社会支持作为科普工作重点。法国的科学技术在很多领域居于世界第三的领先地位,因此,科普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让公众了解和理解国家为什么在科研经费上投入如此之多,科研单位用这些钱都做了哪些工作,并通过举办各种科普活动向公众展示国家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和重要突破,从而在科研经费和科研工作计划方面得到社会和公众的有利支持。另一方面,政府让公众了解科学。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对具有传统观念的人们不免产生忧郁和恐慌(例如转基因食品、试管婴儿等研究),科普工作把消除公众恐慌,科学的应用新的科学技术为公众服务作为科普工作目标。同时,通过对民众科普,用科学的武器与愚昧作斗争。虽然法国是一个科技与工业发达的国家,但是并不排除邪教和骗术的存在。因此政府通过科普活动宣传公众揭示各种骗术、迷信和伪科学。青少年是世界的未来。抓紧对青少年早期科普教育,寓教于乐也是法国科普的特色。通过参观科学教育中心、科技博物馆、参加科普节、“星之夜”活动、科学假日旅游等科普活动来争取青少年热爱科学,激发青少年热爱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2)组织形式的多样化。科普工作主要通过科学教育中心、科技博物馆、科普传布媒介、及其他各类科普活动(科普节、星之夜、科普假日旅游等)对公民进行科普教育。其中科学教育中心是法国各地区进行科普宣传工作的重要组织形式。全法国总计有38个科学技术教育中心。这些中心由国家和有关地方合作单位提供活动经费。同时中心也通过技术合同等形式创收,以保障中心的正常运转。中心经常与地方科技界、教育界、文化界及其他协会联合开展活动,并负责向合作方提供科技信息或有关建议,负责提供科技宣传品。所有中心与国际博物馆发现宫、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国家技术博物馆及各类专业展览馆等构成了法国科普工作的主要网络。法国现有各类科技博物馆250个,其中国家级科技博物馆5个:发现宫、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法国技术博物馆、法国国立工艺博物馆及拉维莱特科学工业城。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西方工业革命迅猛发展,各类博物馆的建设,正是为了适应这一工业革命的发展。为了展示工业革命的成就,发现宫就是这一时代的产物。近150年以来法国一直以实物为主,从农业工具的发展过程,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到采矿、冶金、铁路、汽车等都以实物的形式搬上博物馆的展台,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在公众面前。法国长期以来注重提高各种传播媒介多渠道开展科普工作,其中46%法国人喜欢收看电视中的科普节目。14%的法国人通过阅读科技杂志获取科普知识。13%的人通过报纸不断获得科普知识,7%的人通过周刊、月刊获得科技知识。法国的电视节目中,科普节目占了相当大的比例,形式丰富多彩。在法国除了上述科普形式外,为了更加深入开展科普工作,宣传科普思想,推行科学方法,法国教育研究部还开展其他各类科普活动,主要有每年10月为期3天的科普节,在3天的活动期间,各个领域的科技工作者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和经验直接回答民众提出的各种各样问题,包括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通过科普节活动缩短了神秘的科学技术与大众之间的距离。“星之夜”也是法国另一个著名普及品牌活动,每年8月初的一个晴朗夜晚,借天文台和国家实验室向公众科普天文普及知识。

(3)经费投入的多元化。每年法国政府拿出上千万欧元投入到科普工作中。国家科普经费主要由法国教育研究部负责,根据科普项目由法国教育研究部负责与地方申请合作方签订科普项目合同并代表国家拿出投入经费的50%支持科普项目,例如组织全国性重要科普活动(如科普节、“星之夜”、科普假日旅游等)。同时鼓励地方政府、社会团体、民间资金投入到科普项目当中。

(4)启示。一是科普工作经费投入渠道多样化,常态化。不只是单靠政府投入,而是借助多方社会力量,按比例投入,经费是以政府与合作方(如企业、协会、民间组织等)以签订项目合同形式合作。合作双方共同使用经费建设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经营科普产品,共同监督经费使用。合作双方形成双赢的格局,科普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二是科普工作组织形式多样化,国家博物馆与地方博物馆组成法国科普工作主要网络;科技博物馆以实物展示为主;媒体宣传中科普节目占相当大比例;特色科普活动色彩缤纷。这种立体科普教育体系,极大激发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对公众科普的覆盖面广,效果好。

三是法国科技工作者、科学家借助国家各种科普活动平台,介绍并推广自己科研成果和新的科技产品。政府为科学家、科技工作者、企业与公众供需之间搭建了咨询、洽谈平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最终实现了推动国家经济及科技的发展,增强公众对科技进步的理解。

2.美国科普工作描述。(1)各类科普工作机构。美国联邦政府和社会对科普工作极其重视,在全国科普工作中发挥着有效的杠杆作用。参与科普最多的是国家科学基金会。除了官方开展科普工作外,民间力量也是社区科普的主要力量,科技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科普工作细致入微,几乎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在美国开展科普工作的机构大体分为三类:一是全国性的科学管理和协调性机构,包括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科学促进会和美国科学院,其中后两个机构是民间组织。二是国立科学研究机构,包括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实验室和阿贡实验室、商业部所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卫生部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三是联邦、地方和民间的科技场馆,比如史密森博物研究院的国家航空与航天博物馆、菲尔德博物馆和旧金山的探索馆。美国各大城市都有特色鲜明的各类科普教育场馆,它们是美国非正式科学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博物馆在美国科普中起着相当重要作用。这些科技场馆,数量多、参观流量大、馆藏丰富为特点。按其展览的主题可分为三类:综合性科技馆、天文类博物馆、自然史博物馆以及动植物园和水族馆。探索馆是一个互动式科学馆。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支持 ,是美国发展科技的重要动力。

(2)经费多渠道的投入模式。在科普投入结构上,美国政府对科普活动投入的经费支持起到引导和杠杆的作用,目的是带动社会力量开展科普活动,带动民间机构对科普事业的捐赠或赞助。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在推动美国科普教育的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政府对科普工作投入最大的官方机构是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它主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资助科普项目的方向和内容,采取项目申报指南的形式,追踪和收集美国科研教育机构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利用基金会的专家网络,评价哪些领域最有希望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并选取最合适的人选进行研究。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全额资助科普场馆展品的研究开发,但立项条件很严格,主要是资助科学前沿领域的科普展品。因此实际上能够立项的展品数量不多,单个项目的资助金额一般在300万美元以下,研发周期一般在2~5年。要求申请立项的展品应吸引参观者亲身体验学习,互动展品在立项前要做针对公众的需求调研。展品研发完成并在场馆展出以后,要开展事后的评估,调查观众对展品的印象是否深刻,是否从中学到了一定的科学道理和科学现象。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也是美国联邦政府科学研究和科学教育方面的经费支持机构,美国大量的科学教育项目(包括2061计划),都是由NSF赞助进行的。近年来,NSF用于科学普及的经费大幅度上涨,从1984年的400万美金升到2001年的5600万美金。美国国立科学研究机构,包括能源部下属的费米实验室和阿贡实验室、商业部所属的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卫生部的国立卫生研究院和国家宇航局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这些研究机构如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费米国家实验室(Fermi)、阿贡国家验室(Argonne)和国家喷气推气实验室(JPL),这五个科研机构都有专职人员从事科学普及工作,都有一定规模的科普教育经费,从约占各自研究经费总和的0.5%到1%不等。JPL用于科普的经费要超过总预算的1%,这与国家宇航局对其所属机构的相应要求有关。他们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扩大自身的影响和让更多的人理解科学,以便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和更广的社会资源。NIST(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美国国家标准技术学院)有6到8个专职科普作家(不计访问学者,总员工 3300人),2001年科普运行经费约1000万(总经费约7亿2千万)。这些科普作家并不一定具有科学背景,但他们善于把复杂难懂的术语翻译成明白晓畅的语言。卫生部的国立卫生研究院下设25个研究所,年运行经费 200亿美元,用于科普的费用为4500万。这4500万中,2/3用于 NIH 内部的科普工作,1/3用于资助 NIH 之外的与健康有关的科普工作。NIH内部有14个全职人员从事科学普及和教育,开发了一系列对我们富于启发的科普形式。美国所有的科技项目,最后都有一项叫做对公众宣传。美国科学基金会为鼓励研究人员进行相关的科普活动,设立了“研究经费追加科普拨款”制度。美国联邦政府在全国科普工作中发挥着有效的杠杆作用,参与科普最多的是国家科学基金会。此外,以美国科学促进会和史密森尼学会为代表的民间团体影响最大。科普场馆的建设与运营经费主要来自三个渠道:政府资助、社会捐赠和自营收入(创收)等。其中,社会捐赠(包括个人捐赠),也包括企业、基金会等民间团体的捐赠。自营收入包括门票、展品研发和销售、展览,吸引社区和家庭参加科普活动。

(3)丰富多彩的科普模式。美国是科普教育大国,开展科普的形式不拘一格。科教活动办得有声有色、精彩纷呈。其中,主要形式有:一是科技博物馆科普教育。据美国非正规科学教学中心(CILS)数据,截止2004 年,美国科普场馆超过2600 家,分布密度为平均每11.5万人就有1家,有1825个非正规科学教育机构美国政府机构。科学教育项目,约占全部非正规科学教育机构的3/4。非正规科学服务的学校达73000所,占美国全部学校数的62%,直接或间接影响到9000个学区、200万教师和3600万学生。在美国,除一般参观外,科技博物馆还在实验室、工场间、气象站、电脑实验室、发明室、图书馆和天文馆以及范围广泛的其它场所提供多种科普活动和互动。

二是面向家庭的 “科普套餐” 模式,以最大程度吸引以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为单位的受众单元,提供有针对性的科普服务,提高家庭科学素养的综合水平。因而,近些年国外一些科普场馆开始高度重视开发针对家庭成员提高科学素养的“科普套餐”项目。家庭科学工具箱:每个工具箱包括可以在家进行操作的 3到 4个有趣且容易操作的科学实践活动。此工具箱为中、低年级的孩子提供不同科普主题、不同类型的家庭科普工具。课外科学俱乐部:为高年级学生课余时间提供科学体验机会。每天课余时间,学生首先会得到辅导员对家庭作业的辅导,然后完成作业后,在科学俱乐部辅导员的带领下进行科学实验,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帮助他们学习科学。课外科学俱乐部的主题每学期都有调整,学生可以一直参加,直到成为俱乐部的领袖,然后可以申请担任科学馆的讲解员职位并得到相应报酬。家庭科学之夜(Family Science Night):该方式是最近兴起的一种面向家长参与的科普服务方式,它的目的在于鼓励孩子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科学教育之中,帮助孩子和家庭成员共同提高对科学的兴趣。

三是面向社区的“科学商店”模式。科学商店主要是由大学、科研机构、科普场馆和其他一些非政府(NGO)组织根据社区居民的科学要求而开展服务的非营利性机构。它的服务程序一般为:接受和征求顾客的问题,对问题的实质进行专业表述,寻找合适的指导老师和合适的学生、研究者,形成报告和发表研究成果,支持研究成果实施和提出后续行动计划,进行后续研发项目开发,进行项目评估。

四是面向社会的“科学咖啡馆”模式。是20世纪末起源于英国的一种新型科普(或科学传播)活动模式。目前,在美国大约有200家科学咖啡馆,虽名为科学咖啡馆,但活动也可设在酒吧、书店等其他休闲娱乐场所。这些场馆主要提供与最前沿的科学发现和最前沿的科学家接触的机会,而且不需要记笔记、考试这些学校里的程序,取而代之的是红酒、咖啡、啤酒的自由享用。大多数聚集在一起的人都遵从友好、休闲而非正式的形式,邀请当地科学家用大众的语言做一个简短的主题演讲,然后让参与者充分提问,让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探讨。它与一般正式演讲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观众的参与是整个活动的核心。例如美国圣路易斯科学中心2008年4月和5月的科学咖啡馆项目主题分别为:气候变化;青藏高原的植物;人和乳腺癌;高风险女性的对策。

五是科普网站是美国科普工作另一主要方式。美国几乎所有的政府机构的官方网站都设有科普板块,包括白宫的网页,而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立题新颖,很吸引人。美国政府网站的最大特点是,鼓励孩子们的实际参与,使参与者有一种亲身感受,以激励孩子们对科学的热情。美国政府科普网站科普工作的特点:参与性强,充分利用浏览者的好奇让浏览者主动参与科普活动,并在参与中得到科学知识的乐趣和享受,从而激发下一代对科学的热情,产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意向,及时性强。随时根据科技的发展和变化更新网页,寓教于乐,美国政府网站的科普教育网大多都是为孩子们设的,而且根据不同年龄的孩子设计不同的网页,通常有很多卡通图画和悦耳音乐。孩子们像看电视卡通一样接受科技专家的教育。美国从2008年开始已经连续3年举办“世界科学节”。此外,2010年10月,美国还举办了首届美国“科学技术节”。

(4)启示。一是美国的科普是美国全社会的行为,随处可见,细致入微,全民参与意识强。其主要原因是政府和科学家及科技人员都意识到,科技成果的推广,必须要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科技产品才能被公众接受、应用和推广。如转基因食品、动物克隆技术、试管婴儿等等高科技技术,如果不向公众宣传和科普,就会出现民众砸实验室、抵制或不买转基因食品等阻碍科技产品推广事件的发生。科研项目得不到公众即纳税人的支持,政府将不会向该项目进行后续投资,会中断研究项目或科研课题前期论证不能得到公众支持,评估不能通过,课题申报将不予资助。美国政府扶植的科研项目经费,在科研过程中,研究经费必须向公众公开项目经费使用情况,受到公众的监督。因此科研人员、政府、公众三方都会关注科研进程、科研成果及科研产品转化,政府有责任向纳税人说明科学研究对公众生活的影响;科研人员希望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民所用,产生社会和经济效益。而公众希望在了解科技产品科学原理后,尽快用到高科技产品,实现三赢局面,这就是美国社区全民参与科普原因所在。

二是美国科普投入渠道多元化。政府、民间组织、企业、社会基金、募捐、科普场馆门票、科普作品销售等都是美国科普经费来源渠道。政府资金只占全美科普经费的50%。而且这50%经费政府规定科研项目组必须拿出项目总费用的1%作为研究项目的宣传和科普经费。政府投入经费其作用是起到引领和杠杆作用。其他50%,是通过市场化运作来筹集的。

三是美国科普形式多元化。科技博物馆场馆教育声光电配合,馆内设有实验室,博物馆馆藏丰富,实物展品质量高,馆内展品从不标“请勿触摸”,鼓励公民动手体验、参与实验。政府及民间组织每年举办“世界科学节”,节目中科学家及科研人员亲临科普一线接受公众咨询并讲解科普知识。电视网络媒体科普电视节目比重较大,城乡科普流动车、科学咖啡馆、针对社区科普的“家庭科普套餐”及“家庭科学之夜”等都是美国科普活动形式。美国的科普图书出版业在世界名列前茅。科普图书寓教于乐,生动活泼,接地气。在美国每种科普活动形式设计都从激发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爱科学,学科学的热情出发,从引导全民参与科普的角度设计科普活动,达到全社区参与科普、关注科学、理解支持科学研究的目的。

3.英国科普描述。英国是一个重视科技、重视积累的国家。这一点不仅体现在英国是牛顿、达尔文、霍金这些科学巨匠的故乡,也体现在英国产生了大英百科全书这样的宏篇巨著,更重要的是体现英国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上。英国只有不到6000万人口,却产生了7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资助了全球 4 5%的科学研究,发表了全球8%的科技论文,科技论文的引用率达9%。英国在科学技术上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除了拥有一批献身科技事业的开拓者外,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具备了适宜科技发展的肥沃土壤。这土壤不是别的就是广泛持久的大众科普活动。与中国不同, 在英国 ,很少有“科普”一词 ,他们更多运用的是“公众理解科学”这种说法。1985年英国皇家学会、大不列颠皇家协会和英国科学促进会共同发起成立了“公众了解科学委员会”。此委员会职责主要开展全国科普工作。英国科普活动形式与美国大同小异。英国开展科普活动的主要形式有:一是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每年一度的科技周和科学节。这两项活动都是英国政府资助的。英国科学促进会负责组织协调。英国科学促进会科技节的经费除政府提供一部分外 , 主要靠科学促进会各部门找公司赞助。科技周一般在每年3月举行,为期10天。科技周期间,全国的许多科研机构都敞开大门与公众一起开展各种以科技为背景的活动。这些活动通常以青少年为重点,内容涉及几乎所有的科技领域。活动形式也多种多样,有专家会议、公共讲座、开放实验室、动手实验、发现发明展览、科技辩论会。还有以强化中小学科学课程为目的的各种活动。英国的广播电视等媒体也围绕科技周进行大量的宣传报道,渲染出浓郁的科技氛围。由于科技周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自1994年发起以来,每年都有上百万人参与,已成为英国科技界的一大盛事。英国科学节实际上是英国科技促进会的年会,一般于9月份举行。

二是英国开展科普活的另一重要形式是分布于全国各地的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作为进行非正式科学教育的重要场所, 科技博物馆和科技中心在对民众的科普中起着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英国的科技类博物馆种类繁多,有大型综合性科技博物馆.也有专业性科技博物馆和许多新建的科技中心。它们集科普、休闲、娱乐于一体,成为英国日常科普活动的重要基地。科学博物馆的展出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英国科技发展史上所有重要时期和重要的科技成果。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引发英国工业革命的瓦特蒸汽机.也可以看到最新的人类 DNA测序机和培育克隆羊多莉时用来融合成年体细胞和去核卵细胞的融合器。公众都是通过参观这些科学博物馆来了解前沿最新科技信息。

三是科普讲座是英国很受欢饮的科普形式,如爱丁堡国际科技节举办科普活动、伦敦科学博物馆为儿童举办“科学之夜”晚会及圣诞科学讲座等著名的科普活动。这些科普活动经费有赖于企业赞助。讲座内容很受公众关注和欢迎。英国的科学家十分愿意在科研之余从事科普工作。无论是在科学节和科学周,还是在其他各种科普活动中都少不了科学家的身影。具有科普工作的经历是英国科学家引以自豪的一件事情,尤其是圣诞科普讲座,如果哪位科学家被英国BBC选为一年一度的圣诞科普讲座的主讲者,其荣誉不亚于获得一项科学大奖。

(二)国内社区科普大学的描述

1.沈阳社区科普大学描述。2002年,沈阳市在全国率先在社区科普工作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沈阳市科协在全国率先成立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在此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全市各区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建设工作。沈阳市科协首先确定“以人为本,服务社区,实现科普工作社会化、常态化、经常化,可持续发展”的办学宗旨。通过十几年的办学实践,探索出了一整套适应沈阳市社区科普建设和发展、满足居民需求的办学体系和模式。具体做法:一是市科协把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建设放在首位,总校负责全市各区分校管理,负责分校办学经费、分校管理、分校教学计划编制、教材编印及发放、负责招聘社区科普大学教师及教师培训工作。在确定办好总校的基础上,遵循二级办学模式,市区两级科协着力办好社区科普分校(即社区教学点)。教学点设在居民小区。实施市科协、区科协、社区三级管理模式。区科协配合市科协总校管理社区科普大学。区科协具体管理和指导街道社区的科普大学分校。

其次,各分校(即社区教学点)按照总校要求具体负责教学场所及配备教学设施。社区教学点要做到:一是做到四个固定即教学场所、授课老师、学员队伍、授课时间固定。

二是确保五个到位:办学责任到位,总校全面部署,深入基层、检查指导、总结表彰,社区分校负责招收学员、安排教学、创优环境、总结提高;组织管理到位,总校制定管理制度、部署检查,区科协设管理办公室,具体指导、街道派专人督促检查、社区校委会、班委会执行日常教学的组织管理;各教学点办学经费遵循由市区分级投入持续投入到位街道积极资助,社会广泛筹资,满足教学需求模式。基础设施到位,要保证每个教学场地有50平方米以上,课用桌椅50台套,图书订阅,电教设备齐全并能够适应教学需要,逐步升级。保障措施到位。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要求各区科协组织将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社区领导任分校校长,负责执行落实社区教学点教学计划。对条件好的教学点要作为典型培养,同时保障办学经费投入。总校在管理制度不断创新,面对科普大学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本着先发展后规范、边发展边规范、以发展促规范的办学理念,逐步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推进教学点教学工作系统化和管理规范化。

三是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对分校(社区教学点)建设提出六个坚持原则坚持循序渐进,成熟一所,发展一所,巩固一所;坚持资源共享,多渠道多形式,广泛筹集办学经费和设施,保证教学正常开展;坚持以需定学,根据居民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开设相关课程;坚持教学相长,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不同需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深度、广度,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坚持开放教学,课堂教学与科普活动相结合,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注重社会效益和覆盖面;坚持创新创优,区、街科协深入教学一线考察指导,着力培养典型、促进良胜发展,促进社会化办学、系统化办学。

四是明确七个重点:社区切实统领,社区书记兼任科普大学分校校长,社区工作者组成分校委员会,全面负责分校各项工作;每个社区教学点每期(班)吸纳学员50名。每月上课3次。在50名学员中选出班委;在招收学员时,社区以多种形式动员社区居民自愿免费参加学习,根据普通居民、老年人、再就业职工、青少年等不同对象设课学;教学点(班)主要由班委负责管理班级教学等日常管理工作。选好班委骨干,民主选举产生认真负责的班委会,组织学员自主管理分校教学活动;社区每个教学点每学期分派5位教师,以语言通俗、知识准确、寓教于乐、承载奉献为标准;总校在选择社区建材方面主要重视教材内容,采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百姓的统一教材授课,为学员发放全市统编的专门教材;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不断壮大社区科普创作人才队伍。社区科普大学分校承担科普志愿者、科普骨干的培训,不断壮大科普志愿者队伍,提高工作水平与质量;探索市场运作,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支持科普教育,积极探索和实践社区科普教育与企业科普活动相结合的大科普、大联合的途径。

在沈阳市科协14年办学实践中,为了加强总校对分校的管理与了解,全市社区科普大学分别建立了校长QQ群、科普教师QQ群、学员QQ群。2015年5月由沈阳市科协主办,创刊了沈阳市科普大学报。通过该报,实现了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管理、教学等方方面面经验和信息交流。十四年来,沈阳市科协逐步摸索出一整套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管理经验与方法,制订了分校科普工作八项评价指标。组织健全,社区科普大学分校校委会、班委会人员齐整,分工负责,发挥作用;制度完备,建立并认真执行教学、讲师、学员、奖惩等各项管理制度;管理规范,有教学计划、教学部署、教学内容、教学总结;保障有力,有一定的办学经费,教学场地达到80平方米以上,桌椅至少50套,图书、电教等设备满足教学需要;师资合格,有教学讲师团,至少5人组成,教学胜任,学员欢迎;形式多样,系统化教学与经常性科普活动相结合,文体活动、竞赛、参观等科普活动活跃,学员喜闻乐见;素质提高:科学大学分校每期学员50人左右,每月上课2至3次,保证出勤,完成作业,考核达标,学员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和谐发展,社区文明建设水平有较大提高,环境优美,文明健康,稳定团结,民风纯朴向上,各项工作达到文明社区建设的基本要求。截止到2012,沈阳市的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已由最初的10所发展到了305所,其中创建少数民族聚居区分校3所、农民分校20所、城乡结合部分校10所、军营老干部分校8所、机关干部分校2所,占全市社区总数的31%,在籍学员目前有1.6万余人,毕业人数达6万人。社区科普大学培养的这些学员相当于三所普通大学的在校生人数。社区科普大学学员由最初的老年人逐步发展到中青年、青少年,人群覆盖面不断扩大,深受市民喜爱,戏称社区科普大学是“平民学校”。在沈阳社区科普大学步入发展正轨后,以老年人为主的课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欢迎。每月3~4次课,基本上满足了每周上课一次的需求。还设立了第二课堂,便于让老年人进行才艺展示。科普大学实行学员“点菜”式教学,十几年间先后开设了饮食营养、家庭教育、健康保健、科学健身、心理卫生等30多门专业课程。随着社区科普教育的全面铺开,市科协组织专家自编教材,编印系列教材26本和《身边科学》等辅助读物10多个种类;组织课堂教学10万多课时,听讲人数达222.6万人次。早在 2008 年的一次调查就显示,沈阳市公众科学素养达标率5.80%,比 2001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科普教师队伍组建采取让科普志愿者先试讲后聘用的办法,选拔离退休科技工作者中的优秀人才组建科普大学讲师团。如今的讲师团,已变成一个离退休科普志愿者、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在职人员、外籍教师组成的“联合舰队”。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资金投入有自己的特色,沈阳市科协坚持走社会化办学的路子,本着与有关单位联手办学的融资思路,市科协每年投入50万专项经费支持社区科普大学,外加社区自筹部分和区县赞助一些,经费短缺的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综上所述,沈阳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在国内起步早,有率先垂范引领示范作用,沈阳市办学中的先进理念和具体实践经验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其中给我们的启示:一是领导重视和支持是科普大学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了让办学主体——社区重视科普大学,在分校组织机构中让社区主任、党委书记出任社区科普大学校长,并将创办科普大学列入街道责任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考核内容之一。

二是很好解决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所需资金,总校投入外加区级政府和社区自筹的模式,解决了社区办学经费短缺的问题,为社区科普大学这种创新社区科普教育在今后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是精心组织教学、加强教学研究,这是社区科普大学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编写贴近居民适用教材、完善教学配套设施,这是“平民学校”吸引公众目光的根本。教材内容丰富、第二课堂形式多样化,极大的激发了居民参与的意识,提供了公众参与度,扩大了受教育人群。

四是各分校都成立了民主选举校委会、班委会,制定了教师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制度、学员管理制度,健全的管理制度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五是分校建立了科学的考核评价制度,使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六是“联合舰队”的讲师团队是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持续发展的根本。

2.郑州市社区科普大学描述。继沈阳市创办社区科普大学之后,郑州市科协于2006年全面铺开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成立了社区科普大学总校。总校办学宗旨是:“立足社区、服务百姓、普及科学、提高素质”。市政府把办好社区科普大学列为十大民生实事,搭建面向广大居民群众的开放式、非学历、全免费的科普教育阵地,把“大学”建在老百姓家门口。郑州市科协在建设社区科普大学分校上有其自身的特色。首先市科协在2012年对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提出百千万工程,即建立社区科普大学示范点100个,依托社区活动中心,完成系统科学知识培训3000个课时,培训科普志愿者1000名,发放系列科普书籍及教程10000套的工作目标。在建设总校基础上提出建设分校创新工程1、2、3、4、5工作机制。一是统一办学的“四个统一”:分校教学点申报验收合格后统一命名;统一教学点教材(总校组织专家编写)、统一招聘教师、统一安排教学计划。

二是两种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活动相结合的方式丰富教学内容,保证分校教学内容多样化。课程内容涉及饮食与健康、法律与生活、家庭教育、心理健康等8门课程。第二课堂设有大秧歌、太极拳、英语、国学、音乐、舞蹈等课程。

三是建立三支队伍:建校之初,分校成立了具有高度责任心的各级专职管理员队伍,科普志愿者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人员组成是高校教师、大学生、律师医生等、热心肠组成的班委会学员队伍。

四是构建四级社区科普大学管理体系,即市科协-区科协-街道办事处-社区四级管理模式。市科协总校负责全年教学计划、检查、督导、组织经验交流、表彰与奖励;区科协负责办学点及新分校以及所辖分校的日常管理,安排第二课堂;街道办事处负责推荐办学点,对分校进行行政管理和支持;社区具体实施办学制度、招收学员、组织学员上课。四级管理机构各负其责,实现社区科普大学共同管理目标。总校在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制度建设上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办法: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五项办学制度:办学章程:明确办学目标、办学理念、办学形式;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准入制度:对符合有办学条件的、有办学意愿的社区进行试运行,对年底验收合格教学点予以挂牌,严把入门关,确保社区科普大学可持续发展;督导复验制度:对分校教学点进行不定期抽查,每两个月公布一次抽查结果情况;每学期对各分校进行复核验收,确保总体办学质量;表彰奖励制度:每年对优秀分校、优秀学员、优秀教师年终进行评选、表彰与奖励;经验交流制度:建立教学点观摩制度。截止到2014年4月为止,全市已建成社区科普大学分校111个,覆盖全市20%的社区,累计安排系统科普知识培训18658个课时,培训社区居民60万人次,学员年龄20-70岁。郑州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和分校建设经费投入采取了各级政府(市政府、区科协、街道、社区)纳入当年财政预算,专项经费,专款专用,保证了总校和分校建设持续发展。

郑州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模式给我们的启示:一是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大学建设提供政治与组织保障,没有政府的重视和支持,郑州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难以取得今天这样的成绩。

二是社区科普大学组织管理模式体现了管理的系统性、完整性、管理重心下移,分工明确,权责分明,有利于整体推动社区科普大学持续建设和发展。

三是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学与第二课堂的有机结合,增加了社区科普大学对居民的吸引力,提高公众参与度。

四是各级政府的稳定经费投入是社区科普大学能够持续发展最基本的保障。

五是考核、表彰、奖励及经验交流制度是提高办学质量最有效的办法。

综上所述,沈阳市和郑州市在社区科普大学建设过程中,办学理念、管理制度、教学点建立等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也有相同之处,在招收学员方面,两个城市都采取招收固定学员,班委会管理,优点是有利于学员系统性学习。有待探讨的是固定招收学员从提高公众科普覆盖面的角度,居民受教育人数会受到一定限制。教材的统一有利于教学规范,但是否贴近居民需求,有待探讨。

四、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现状及实践探索

为了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关于深入推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武汉市科协于2014年底正式成立社区科普大学总校。按照实施方案市建总校,区建分校的要求,武汉市12个辖区科协于2015年初相继成立社区科普大学分校。两年来,12个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和社区教学点都在建设和发展之中。课题组针对分校及社区教学点建设所涉及的政府重视程度、管理、教师队伍建设、办学经费投入、教师授课评价等19个方面做了问卷设计,对12个辖区科协进行了问卷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对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有一个基本了解。

(一)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创办时间和经费来源

课题组对武汉市12个辖区科协发放调查问卷12份,全部收回。武汉市12个辖区分校成立时间及分校、社区教学点办学经费情况如表一、表二所示:

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武汉市12个辖区科协办学经费来源情况及投入办学资金额度:其中有11个分校办学经费来源于政府,是办学经费投入的唯一渠道。洪山区、江夏区和黄陂区的办学经费纳入了区政府年度财政预算。洪山区年度财政专项经费在30万元以上。江夏区、黄陂区年度专项经费10-20万元;江岸区的办学经费是来源于民间组织和企业,在1-5万元之间;而其他8个城区的办学经费则从区科协办公运行经费中支出,均在1-5万元之间。


单位名称、办学经费来源交叉制表

 

科协分校成立时间

 

(二)武汉市辖区分校管理模式、教学点设置和科普人数

 

表二:各区分校教学点管理模式、教学点设置、科普课程数量及科普人数量

 

从表二中可以看出: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和教学点的管理模式是统一的区科协-街道-社区管理模式;除了洪山区和江汉区教学点覆盖全区社区外,其他10个社区教学点建设都在街道社区的50%以下,电话访谈结果显示,硚口区有126个社区,其中市级示范社区教学点6个和区级示范社区教学点20个,其余100个社区未设置教学点。江岸区有136个社区,其中有10个市级示范社区教学点,区级示范社区教学点50个,其余76个社区未设置教学点,剩余各分校只有市级示范社区教学点6个。其余社区均未设置教学点;市级以上的社区示范点设置在分校社区科普大学比率,洪山区是100%,黄陂区和江夏区是60%-80%,江汉区、新洲区在20%-40%,其他7个区都在20%以下;洪山分校教学点两年科普课程授课总计达到800多节,听课人近20000人次。江汉区每年授课200节,听课人数达4000多人次。汉阳区、新洲区两年在社区科普大学听课人次为1000人次。其他8个区分校两年听课在2000人次以上。在汇总调查问卷结果同时,课题组对武汉市科协总校负责人及辖区科协负责社区科普大学工作领导一一进行了电话访谈。电话访谈内容主要是对调查问卷中遗漏问题进行深入了解和补充调查。从访谈中了解到武汉市科协总校每年帮助辖区分校建设2个示范社区教学点,拨付每个示范社区3万元办学经费。12个区总各区专项经费总计36万元。总校对辖区各分校没有发放统一社区科普大学授课教材。没有建立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讲师团人才库。社区科普大学教师授课效果评价体系、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办学经验交流和奖励、表彰机制都属空白。结合表一分析,办学经费纳入专项拨款的区分校有洪山区科协、江汉区科协、江夏与黄陂区科协。江夏区分校和黄陂区分校办学专项经费是30万元,超过30万以上的只有洪山区政府。以上三个区将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经费均纳入政府专项财政预算。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显示,纵观武汉市辖区分校,洪山分校办学经费投入,区级教学点均排全市第一,实现社区科普大学教育全覆盖,并且授课学时和科普人数最多。

(三)武汉市各辖区分校教师队伍建设情况

 


武汉市教师队伍建设情况,课题组采用了电话访谈对各区分校管理者进行调查。从电话访谈中了解到:全市各分校除了洪山区分校组建了专职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讲师团外。其他社区均没有组建专职社区科普大学教师队伍。电话调查显示武昌区社区科普大学教师有61人,这61位老师均为武昌区老年大学教师。据电话访谈了解到,除武昌区和洪山区分校外,其他分校的老师均为社区科普志愿者,人员不固定,没有组建社区科普大学专职教师讲师团。

(四)武汉市各分校科普员的基本情况分析

1.武汉市各辖区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员组成结构分析。在针对武汉市整体的科普员上,一共对90名科普员进行问卷调查,“武汉市社区科普员年龄分布”,“科普员的工作年限”问卷调查结果如下:

 

 

武汉市科普员的年龄分布比较平均,20岁—25岁占比为6.59%,25岁—30岁的科普员占比为17.58%,30-35岁的占23.08%,35岁—40岁的占19.78%,40岁以上的占32.97%。40岁以下占比为67.03%。统计结果显示武汉市科普工作者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是以中年人为主的科普队伍。   

武汉市十二个区分校的科普员工作时间半年的为14.29%,一年的为32.97%,即47.26%的科普员在两年以下。二年的为19.78%,三年的占3.30%,四年的占5.49%,四年以上的占24.18%。从表中可以看出,年轻科普员所占比重较大,一方面科普员年轻,工作有活力,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有持续发展力。另一方面年轻科普员占有一定的比例,他们在管理经验方面需要积累,需要加强培训。这些都是今后在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及人才培养方面需要重点加强的方面。

 

 

2.武汉市各辖区科普员社区科普工作的专兼职占比。武汉市各辖区分校社区科普员兼职占71.43%,专职社区科普员占28.57%。结果表明,大多数科普员在社区要分管多项工作,工作任务繁重。如果分管工作过多,将会影响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组织工作。专职社区科普员会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做好社区科普工作。

 

 

(五)武汉市辖区分校科普教学情况分析

武汉市辖区社区科普大学的居民,在选择科普知识方面会有一定的兴趣偏好。了解这些兴趣偏好,将帮助我们去制定与居民兴趣相吻合的教学课程计划,使我们社区科普教学更贴近居民需求,对办好社区科普大学有现实指导意义。

1.居民听社区科普大学科普课主要原因分析。对武汉市各个区115位科普员进行问卷调查,并用SPSS18.0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分析。“在居民来听科普课的原因(多选)”这一题中,有72.2%的科普员选择了居民来听科普课的原因是喜欢社区科普大学科普课,40.0%的居民听课原因为听课有小礼品,36.5%的科普员认为社区居民是被要求来听课,6.1%为其他原因。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大多数的居民来听科普课都是因为自己本身是喜欢社区开设的科普课程。在对社区居民问卷调查中发现,对于科普大学老师授课方式这个问题,57.01%居民喜欢目前社区科普大学老师的授课方式。36.92%的居民对目前老师授课方式态度一般,6.07%的居民不喜欢目前的这种传统的授课方式。这种现象提示社区科普大学方式要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调查说明,目前武汉市居民比较喜欢和接受社区科普大学老师的传统授课方式。

 

 

2.洪山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对象主要以退休居民为主。在对武汉市12个区,一共115个科普员的调查分析和用SPSS18.0数据分析软件统计结果得出,89.6%的社区科普居民主要为离退休职工,29.6%的为外来务工人员,38.3%的为待业人员,39.1%的为中小学生,28.7%的听课居民为失业人员,18.3%为其他。因此武汉市十二个区的社区科普大学目前听课的听众主要以退休职工为主。其次科普对象为青少年。从调查结果看,武汉市各辖区社区科普大学教育覆盖人群相对局限,偏重社区退休老人和部分青少年。对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企业工人、社区科普大学科普人群有较大的空白点。

 

 

3.武汉市居民科普知识需求分析。依据武汉市居民科普知识需求(多选题)问卷调查结果,用SPSS 18.0数据分析软件的统计结果如下:武汉市居民对于科普知识的需求主要是以与自己息息相关的健康医疗、食品安全等生活知识为主,有66.4%的居民都选择希望了解到健康保健知识,61.2%选择了希望了解到急救保健知识,60.3%的居民选择了食品安全知识。居民对于自己最基本的需求、生命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视。对新能源等高科技方面方面的知识关注和科普需求少一些。在对武汉市的居民问卷调查中发现,仅有不到20%的居民关注新科技方面的知识。这些调查结果提示我们在社区科普大学教学中教材如何更贴近居民需求。同时对居民较少关注的前沿科技成果,如何引导居民关注、了解我国最新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及成果转化,为今后的居民科普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教学方向。

 

 

4.武汉市居民获取科普知识的形式分析。在2016年底,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2亿人以上,我们社区科普大学的科普对象主要为老年人。他们更喜欢传统的科普讲座的形式,62.6%的居民选择了希望社区科普大学多举办科普讲座,60.3%的居民选择了科普展览,49.1%的居民选择了希望社区开展科普培训班,对于科普游园,科普旅游等比较新颖的科普形式,也在渐渐吸引武汉市居民。调查结果说明当前乃至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社区科普大学仍然是社区居民乐意接受的最主要的科普方式。因此加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仍然是我国各级科协组织重要工作之一。社区科普大学教育也是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主要途径与手段。

 

 

 

(六)武汉市洪山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实践探索

1.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建设概况。2015年3月,洪山区科协与洪山区教育局在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基础上,成立了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简称分校)。组织机构由区科协与洪山区教育局社区教育学院联合组建洪山区分校,共同管理,共享教育资源。区科协依托街道办事处,推荐申报社区教学点。在2015年3月首届开学。分校成立之时首先制定了分校建设总目标:确定了区级建分校、辖区街道建教学管理站、社区建教学点的三级办学管理体系。制定了各级工作职责,共同推动全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发展。在明确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区分校建设目标任务同时,分校制定了学期教学计划,并制定了2015年-2018年逐步推进全区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的分目标:第一年(2015年)在建立区分校的基础上,完成街道教学管理站(9家)建设,完成市级以上科普示范社区(10家)教学点建设;第二年(2016年)全区建立12个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示范点和一个流动分校(含27个流动社区教学点)。分校全年授课143节。组建科普教师队伍。聘请副教授以上职称教师15人。教师专业涉及医学(含临床医学、营养、预防等专业)、农学(含转基因食品、水生物、植物学等)、工业(如计算机专业)地质学(遥感、地质、环境等学科);第三年(2017年)社区教学点实现全区社区覆盖。聘用社区科普大学教师25人,科普课设有除自然和社会等课程外,还开设了第二课堂,设有摄影、音乐欣赏、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手工编织、烹饪等。2017年分校建设示范教学点30个。每个示范点授课全年授课12。非示范教学点120个,非示范教学点年授课2次。截止2017年底全年计划授课629节。听课人数19500人次。做科普问卷调查4500份。

2.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管理模式。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实行区科协、街道科普大学管理站、社区科普员三级管理模式。分校由洪山区科协主席任校长,科协副主席及洪山区教育局局长兼分校副校长,同时外聘分校副校长一名,聘请校长助理一名。聘请助理职责主要协助外聘副校长负责社区全年教学规划、课程安排,教师培训及教师队伍建设工作。制定了洪山分校、街道教学管理站、社区教学点三级主要管理任务和职责。洪山分校完成社区科普大学全年教学计划,重点在洪山街道秘书长及社区基层科普员的管理和配合。因此,2017年2月,为了加强分校管理,分校建立了全区科普员、街道秘书长、教师QQ群和微信群,便于洪山分校各级管理人员、教师之间的信息交流。目前,分校已建立健全了组织管理体系及信息交流网络,分校科学的、规范的管理体系已基本形成。在教学上,分校实现了“三个固定”:固定教学场所、固定授课时间、固定任课老师。为了保证高质量完成社区科普教学任务,两年来洪山区政府领导下大力气、投入大笔资金建设分校。分校建立了一支由洪山辖区高校在职教授、副教授组成的高质量社区科普专家讲师团。专家讲师团的学科背景有医学、农业、地理、环境、工科、理科、文科等学科,总计25名社区科普教师。经过两年的社区教学实践,专家讲师团教学工作受到街道、社区管理层及居民的一致好评,评价专家教学内容接地气、方法寓教于乐。授课质量和水平明显高于其他部门请的教师授课质量和水平。

课题组针对街道秘书长、科普员设计了调查问卷。洪山分校有150个科普员及9个街道秘书长,他们在网上进行了问卷填答。科普员和街道秘书长总计159人,网上填答回收了128份问卷。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

(1)受访洪山区科普员与街道秘书长年龄分析如下图所示:通过回收的128份调查问卷得出洪山区社区科普员和街道秘书长的年龄分布如图,其中20—25岁占比为6.25%,25岁—30岁的占比为21.88% ,30岁—35岁的占比为25.00%,35岁—40岁23.44%,40岁以上的占比为23.44%,洪山区科普员和街道秘书长的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各个年龄段都有,形成梯队结构,而且中间没有断层,有利于洪山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持续发展(如图所示)。

 

 

(2)受访者在社区管理社区科普工作年限分析如图所示:在洪山区做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管理工作半年的占比为15.63%,一年的有24.22%,工作两年的占比为19.53%,工作三年的占比为9.38%,在社区工作四年的占比为3.91%,四年以上的占比为27.34%。通过这组数据发现,洪山分校社区科普大学管理人员中,最近半年更换了新的科普工作人员,且年龄基本在22岁—25岁左右,占全区科普员比例6.25%,比例较小。而工作两年以上的有60.15%,有丰富的工作经验。结果表明,各街道管理社区科普工作人员每年有一定比例变动和调换,有一定流动性变化,但只占分校管理人员6.25%,对总体社区科普大学管理工作影响较小。60.15%社区科普管理人员相对固定,经验丰富,对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工作组织、安排、落实提供组织保障和支持。这部分社区科普员中年居多,年富力强。由此看出,洪山分校社区科普大学管理层已经建立了老、中、青三结合的社区科普基层管理队伍,使整个洪山区社区科普基层管理队伍更具有活力,为洪山社区科普大学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洪山区科普员与街道秘书长对于社区科普工作的喜爱程度分析: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对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这项工作是否能真正落到实处,关键在于社区科普管理者是否重视社区科普工作和落实科普工作的责任心。目前社区科普员均为兼职,且工作任务较多而繁琐。街道秘书长和社区科普员的责任心,对于社区科普工作效果至关重要。因此社区科普员和街道秘书长发自内心喜欢科普工作,对基层科普工作效果极为重要。问卷调查中发现(如图3所示),84.38%科普员及秘书长从内心是喜欢社区科普工作的。这保障了洪山区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组织工作有序进行。

综上所述,从年龄、工作年限及社区科普工作是否喜欢三个方面问卷分析表明:洪山分校管理层60.15%工作人员社区科普管理工作时间长。年龄适中,年富力强,管理经验丰富。管理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因为发自内心喜欢社区科普工作占基层科普工作者84.13%。因此工作责任心及社区科普工作质量大大提高。

 

(4)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建设经费投入。自2015年分校开办起,武汉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办学经费就纳入了政府年度专项经费预算。2015-2016年,每年办学专项经费30万元。2017年,洪山区政府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纳入洪山区政府十大民生工程,专项建设经费100万元。由洪山区政府纳入洪山区科协年度科普经费预算,全额专项拨款,专款专用。课题组对区科协做了洪山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经费问卷调查,分析如下: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经费是衡量地方政府对于科普工作是否重视的重要指标,从武汉市其他辖区和国内其他城市了解情况来看,科普经费一般来自3个渠道:政府预算拨款,企业赞助,和民间集资。企业赞助和民间集资都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比如企业的赞助主要是希望在给社区居民科普的同时,宣传推销企业产品,或者科普内容要结合相关产品进行科普讲座。这样不利于我们社区科普教学计划的集资,也导致整个社区科普工作的目的和计划发生偏差。而民间集资,一般资金是不够的,会导致教学质量不高,也极大影响社区科普教学工作全面铺开。

如图所示,洪山分校的办学经费79.69%来自政府专项财政拨款。政府财政经费上保证了社区科普大学的运行,而且在社区教学设备更新和配备,聘请科普老师等方面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也充分说明了洪山区政府对于社区科普大学的高度重视,给洪山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和发展提供坚强的经费保障。

 

(5)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教学模式。分校坚持“按需设课、系统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教学原则,社区教学点以老年社区居民、城镇新居民、社区待业人员和青少年(每年7-8月份)作为社区科普大学的重点对象,按照分校年初制定的教学计划和“三固定”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教育。2015年,全区共挂牌成立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示范点12个,示范社区每年授课12节。2016年增加关山街流动分校,全区街道社区建立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27个。除了示范社区,非示范社区全年授课2节。2016年分校全年授课143节。2017年3月全区新增示范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19个,示范社区总数达30个。除了天兴洲乡外,其他街道社区全部设为社区科普大学流动教学点。全区实现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基本全覆盖。分校年初制定周密的教学计划,按照“三个固定”原则实施教学计划。为了做好全年的教学计划,开发了排课软件。该软件解决了排课量大,社区、教师排课时间、内容不重复的问题,同时也解决了调课问题。2017年全年排课635节。在街道、社区科普员的配合下,教学工作有条不紊地全面铺开。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居民的科普需求和社区实际情况,实行“菜单式”课程安排。授课内容涉及卫生健康、科学生活、文化艺术、节能环保、安全避险、抗灾减灾等居民关心的问题。第二课堂主要在示范社区开展,设有剪纸、音乐欣赏、编织、舞蹈和烹调等。针对洪山区目前的教学模式,课题组针对居民科普需求进行问卷调查。

在各类科普知识中(多选),食品安全知识、健康保健知识、转基因食品知识、急救医学知识因贴切生活而最受洪山区居民的欢迎,此四类知识的关注者占比分别为58.8%、56.6%、45.8%、40.6%;其次,同样受重视的还有雾霾(31.3%)、法律知识(31.1%)、家庭教育(24.9%)以及新医疗技术(21.5%);依据这些居民需要和兴趣,洪山区科普大学的进行排课,更有针对性的授课,而且可以更加激起居民的学习兴趣。

 

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必须具备教学场所及多媒体教学设备,所用的投影仪和电脑属于必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图4可知洪山区各个社区教学多媒体教学设施配备情况。67.19%的社区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质量较好。另有25.78%的社区有多媒体教学设备,但设备比较陈旧,没有更新。7.03%的社区是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

 

 

由表格可知,r=0.324=<1,拒绝H0假设,则居民对科普老师的授课质量评价与领导的重视程度是有相关性的,且成正相关。通过对洪山区的科普员和街道秘书长的调查可知,85.16%的受访者认为区政府对于科普工作还是非常重视,14.06%是一般,0.78%是不重视,由上图的推断性统计可知,区政府领导重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会增加职能部门领导工作的积极性、执行力。对办学经费投入越多,教师队伍质量就越高,授课质量就越高。居民对于老师的教学质量评价就越高,这两者是有很大的相关性。建设好社区科普大学的关键是我们各级领导人是否重视此项工作。

 

 

 

2015年分校成立之初,区分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总计聘用教师25人。课题组针对教师设计了调查问卷。主要针对相关问题以网上填答问卷方式进行了调查。总计有23位教师填答了问卷。在学术研究上,问卷回收率30%左右,资料只能作为参考。50%以上可以采纳建议。70%~75%以上,可以作为研究的结论和依据。回收率一般不应少于70%。此次关于洪山区科普老师的问卷调查的回收率为88%,是可以成为此次研究依据。填答问卷分析如下

①山区社区科普大学教师年龄(下图洪山区老师的年龄结构分析):

从图中看出,洪山区教师队伍年龄在30-40占27.27%;40-50占13.64%;50-60占40.91%;60以上占18.18%。教师年龄结构以中青年在职人员为主。这支以中青年为主的教师队伍建设,为今后洪山社区科普教学工作、分校的长期建设、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②洪山社区科普大学教师入职原因。

 

 

上图显示教师入职原因:70.8%的洪山社区科普大学教师主要是因为喜欢科普工作而参加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工作;12.5%教师是因为工作任务原因来授课;8.3%教师出于经济原因;8.3%由于其他原因。教学工作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内因。70.8%教师因为喜欢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工作,内因发挥作用,能充分调动授课老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对课件内容选择、教案制作、授课方式等会认真研究,教学质量得到充分保证。

③洪山分校教师职称如图所示。

 

④洪山分校教师职业背景、岗前培训及授课内容(图1、2、3)所示:

 

(图1)

 


(图2)

 


(图3)

 

图1所示:洪山分校教师来自于各种职业,且大多数教师在职。教师专业涉及面广。图2显示77.27%分校教师上岗前进行了科普教学授课培训。图3显示洪山分校教师授课专业涉及面广,教师职业多样性、专业知识结构涉及面广及教师的岗前培训对满足居民科普知识需求、保证授课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副高职称以上的教师占教师的70%占。教师职业结构:大学教师、医生及工程师占教师的70%。其中65%老师能做多学科教学。95%老师是通过他人推荐进入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讲师团。60%教师参加过科普教材编写。在到社区授课的交通方式调查中,50%教师自驾到社区授课,50%乘公共交通到社区授课。

从洪山分校聘用教师档案了解到,社区教师队伍主要由五个方面的人员组成:一是充分发挥洪山“大学之城”的优势,95%教师通过他人推荐从辖区高校、科研单位中选聘喜爱科普工作的教师;二是聘请了部分洪山区科学家报告团现有成员;三是洪山区社区教育学院现有教师队伍;四是由社区推荐长期从事科普讲座的科普志愿者;五是面向武汉市辖区内聘请各类专家等,发挥辖区科教优势,依托高校里的广大科技工作者,以专业培训固定教师与聘请专家相结合,形成满足教学不同层次需求的教师队伍。2015年5月前,初步完成基础教师队伍组建工作并根据运行情况适时调整。随着分校建设和发展,分校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分校教师年龄平均50岁左右,绝大多数来自于985和211高校教授及副教授。专业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术等。目前长期聘用坚持一线教学的社区科普老师有25人。区分校教师队伍人员学历高、专业涉猎广、中年比例高,是一支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⑤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教师教学考核情况。洪山社区科普大学已经运行两年,从对洪山分校领导、街道秘书长、社区科普员进行访谈中得知,针对教师授课质量没有建立相应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

⑥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教学课程设计。坚持“按需设课、系统教学为主、第二课堂为辅”的教学原则,分校以老年社区居民、城镇新居民、进城务工人员、社区待业人员和青少年作为社区科普大学的重点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科普教育。2015年,全区共挂牌成立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示范点12个,示范社区每年授课12节。2016年增加关山街流动分校一个,社区科普大学课程覆盖全区。除了示范社区,流动社区全年授课2节。2016年分校全年授课143节。2017年3月全区新增示范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18个,示范社区总数达30个。目前社区科普大学教育已经基本覆盖全区。全年授课计划629节。教学内容紧紧围绕居民的科普需求和社区实际情况,实行“菜单式”课程安排。授课内容涉及卫生健康、科学生活、文化艺术、节能环保、安全避险、抗灾减灾等居民关心的问题。第二课堂主要在示范社区开展,有剪纸、音乐欣赏、编织、舞蹈和烹调等。

⑦武汉市洪山分校建设实践探索经验与存在问题。通过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洪山分校两年的建设实践探索,洪山分校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示范社区科普教学点重点建设和流动社区教学点全面建设相结合。社区科普教育快速推进与提高质量相结合,洪山社区科普示范教学点及普通教学点建设已经形成了全面覆盖的发展态势。30个社区示范教学点及9个街道120个社区教学点同步建设。形成了全区基本无死角的教学点建设全覆盖的局面。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充足的办学经费,给办好洪山分校提供了重要保障和有力支撑。区科协-街道科普秘书长-社区兼职科普员三级组织机构管理人员组成科学管理网络,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QQ群和管理人员微信群,实现了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工作中科学管理和无障碍信息沟通。分校管理组织结构在组织居民、落实教学计划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素质、高质量的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讲师团的组建对社区科普大学长期、持续、建设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

通过对社区科普大学管理人员及居民访谈发现、教师授课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尚未建立,此项机制缺失,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果的评估。社区科普工作的激励、表彰、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科普工作经验交流、观摩机制及年终表彰机制尚未建立。分校也没有建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在调查中还发现有25.78%社区教学设施需要更新,7.03%社区需要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启示 

从国内科普工作描述当中不难看出,由于国情和体制的关系,国内外科普工作组织机制,资金投入等要素方面差别较大。在科普工作开展的形式上及民众参与要素方面有诸多相同之处,也有各自特色,有些经验可相互借鉴,获得的启示如下:

1.政府的重视是社区科普大学发展的首要前提。国内各级政府对科普工作极为重视,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政府制定了《科普法》,进行了第九次全国性公民科普素质调查,建立健全各级科普管理体系,科普工作纳入工作考核目标。但此项工作没有引起各级基层政府高度重视,缺少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宏观指导,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工作整体发展较快,但办学质量和效果参差不起,良莠不均。

2.灵活多样的管理和教学模式是社区科普大学发展的内动力。国内在科技周及科普日活动与欧美有相似之处,但在城市居民科普工作形式上有较大差别。我国居民科普以社区为单元。近十几年来社区科普工作创新发展,逐步以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形成系统的、常规的、非学校教育的创新社区科普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多以讲座为主、单向交流的传统模式。在全民科普教育方面,尤其是社区科普。我们可以借鉴欧美社区科普模式,例如以家庭、学校、全民科普形式为主。以各种名目的科技节、科技周为主导,在大型科普活动中科研人员、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活动,宣传和推广科研成果,接受民众咨询、提问。参观科普场馆和科普讲座等也是最常开展的科普活动。科普教学模式是多形式的,不局限于某一种形式。社区科普大学的管理也不仅仅限于政府管理,民间组织和企业也可以参与到社区科普办学建设管理中来。从根本上改变转变管理体系和教学模式,可以更加吸引居民参与其中,促进社区科普大学的发展。

3.渠道多元的资金支持是社区科普大学发展的必要条件。国内科普工作资金主要以政府投入为主,其中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完全由政府投资,纳入政府财政预算,专款专用。欧美科普工作资金来源,基本上50%来源于政府,其他50%资金来源于民间组织、企业、科技场馆门票、科普产品销售等。经费是以政府与合作方(如企业、协会、民间组织等)以签订项目合同的形式合作。合作双方共同使用经费建设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经营科普产品,共同监督经费使用。合作双方形成双赢的格局,科普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这些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借鉴。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经费渠道的多元化,还可以增强自身造血能力,减少政府的财政负担,为社区科普大学更加长远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

4.专业热心的教师是社区科普大学发展的有力推手。国内社区科普大学老师是以退休人员为主(有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虽然国内高校科技人才密集,但真正热心关注社区科普大学教育的科技工作者为数不多,我国科研体制没有将科研成果转化与科普相结合。国家科研课题经费中不会含有科普经费。国家没有设立科研课题结题与后续成果转化,推广相关机制。他们更多的是关注科研课题,立项和科学研究,而忽视了公民的科普教育。而欧美的社会科普工作者是以科学家、科研人员、科普场馆工作人员、科研团队中的科普人员为主。政府要求科研人员必须从科研经费中拿出一定比例的经费做科普工作,让公众参与科研成果的转化。因此,国外的科学家热心的投入到全民科普的工作当中,积极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为科技产品的过程中。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武汉市政府应建立鼓励科学家、科技人员积极参与社区科普教育的奖励机制。国家应该建立从科研经费中拿出一定的比例做科研成果转化和推广对公民进行科普的机制。应建立热心的社区科普教育的工作的科技工作者的奖励机制。

五、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和持续发展建议

(一)加大市政府支持力度,出台市总校宏观指导意见,逐步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工作模式

武汉市经过两年的总校和各分校的建设,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和电话访谈发现除了洪山区政府以外,其他区政府对于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普遍重视不够。以办学经费投入为例,仅有洪山、黄陂、江夏等少数辖区有政府专项财政拨款,其余分校的办学经费是从辖区科协的行政运营经费中支出。大多是辖区分校办学工作没有纳入政府的日常工作规划中,办学资金投入不足,各分校办学经费来源单一,都是政府买单。借鉴洪山分校办学经验,洪山区政府高度重视,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纳入政府年度工作计划,作为政府十大民生工程建设之一。办学经费充足,投入大,而且组建专职的高质量的教师讲师团,社区也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从而保证了社区科普大学的教学效果,全区共有150个社区实现教学点全覆盖,也提高了科普人群的覆盖率。

由于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加上缺乏武汉市总校的宏观指导作用,武汉市辖区分校的建设和发展较为缓慢,结果是不能在更多的社区开设教学点。不能聘请和组建高质量的科普教师讲师团,接受社区科普大学科普的人群大幅减少,各分校在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普及科学知识方面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建议武汉市总校加强对各个分校的宏观指导,出台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计划,将办学经费纳入专项财政预算,保障办学经费充足,逐步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工作模式。

(二)加大教学模式和教育管理的探索力度,逐步形成具有武汉特色办学模式

课题组针对武汉市214个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其中36.4%的居民认为社区科普大学所办的形式过于单一。借鉴国外的科普模式,社区科普大学应该打破教学形式的封闭化,实行教学形式的开放化,采用国外各式各样的科普活动的形式中的合理成分,根据社区居民的实际情况,改进教学模式;根据居民的不同年龄段,设置不同的教学课程,课堂教学和实验相结合,到科普基地上科普课程等。

 

 

1.由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变成自由互动的教学方式。目前武汉大多数社区科普大学教学方式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听众在下面听,应鼓励和提倡通过营造多边互动的教学环境,在互相交流探讨的过程中,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而且让学生“动”起来,进而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和探索性,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开展科普创作类课程,让老师和居民一起进行创作,或者进行科普剧的演出,让居民和老师都加入其中,寓教于乐。

2.由封闭式教学变成走出去。封闭式教学,将居民都局限在社区里,老师把知识搬进来,慢慢讲给居民听,课题组调查发现,武汉市十二个区的居民参加最多的教学形式就是这样类似学校上课的形式。这种形式有一定的优点,可以节约成本。但是始终没有亲身的体验,选择“走出去”,将课堂设立户外,类似于科普旅游的形式,由老师组织,在户外设计教学课程,通过直接与自然接触的形式上课,会增加学习兴趣,进而提升学习效率,社区科普大学的课堂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活泼。在教学管理上,武汉市总校应该加强宏观指导,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建立各个分校之间的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观摩和经验交流机制,各分校应建立街道和社区之间教学和管理方面的观摩和经验交流机制。课题组在对各辖区分校领导的电话访谈中了解到,武汉市各个辖区分校之间在教学和管理等方面没有经验交流和互相观摩交流机制。分校之间不了解其他校区的办学管理经验,失去了互相学习和资源共享的机会。目前,各分校处于教学和管理各自为政的状态,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管理水平与质量也大相径庭,不利于各分校的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的提高。武汉市科普大学总校应该定期发挥宏观指导作用和定期组织各分校进行管理、教学等方面经验交流和观摩学习,使各分校互相取长补短,推动武汉市各分校整体持续健康的发展。武汉市总校应建立年终表彰和奖励制度,树立典型,增强武汉市各个辖区分校的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使武汉市各分校建设产生推动力。

借鉴社区科普大学办的比较好的沈阳市和郑州市的办学经验,市科普大学总校发挥了宏观控制、指导和引领作用,总校有完整的管理机制,组建了专职的教师队伍,有符合居民需求的教学计划和教材。因此这两个城市的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建设发展平衡,社区科普大学教学效果好。纵观武汉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总校发挥宏观指导作用较弱,导致武汉市各分校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因此探索具有武汉特色的社区科普大学的教育管理和教学模式,是办好社区科普大学的关键。

(三)加大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武汉骨干教师群

建立武汉市讲师专家人才库对于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的长远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教师是社区科普大学的核心,师资力量的强弱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高低。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应高度重视建立讲师专家人才库的工作。武汉市是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科技人才济济。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可以利用高校云集这一优势,定期在武汉各个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招聘,扩充教师力量。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各个分校成立两年时间,已经有一批活跃在一线的教师,可以通过分校推荐优秀的讲师,将推荐教师纳如教师人才储备库中。定期对讲师团的专家和教师进行社区科普大学教学培训,不断丰富教师人才库的储备,最终实现总校和分校教师资源共享。

(四)加大教学评估体系的建设力度,逐步形成具有武汉特色的绩效评估体系

社区科普大学科普绩效评估体系主要是对在社区科普大学授课的老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由听课的居民设置评估指标,对于他们的教学课程进行评估。一是监督教学质量,二是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

从问卷调查和访谈中了解到,目前科普教学评估体系没有引起管理层的重视,各分校教学评估体系建设属于空白。建设科普教学绩效评估体系的主要目的是为掌握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学管理情况、为进行教学改革、指导教学提供依据。科普教学绩效评估体系应该以老师与居民为对象、以实现科普的目标为核心,教师完成教学任务以及国家要求公民应该掌握的科学知识点作出客观的衡量评价。

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获得整个社区科普大学科普教学工作的反馈信息。教学绩效评估体系,是建立一条科普工作效果的信息反馈回路,不断收集教学效果的情况,进行分析加工,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社区科普大学的管理者就能及时获得教学质量的反馈信息及教学的基本情况,为改进教学工作,设计教学课程更贴近公众需求提供客观根据。

 第二,增强科普教学工作的竞争力。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估,能够及时发现教师课件及课程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客观的评价。可将评估结果与聘用相结合,给予授课老师一定的压力,增强教学工作竞争力,为聘用更好的老师提供客观评价依据,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

 第三,社区科普大学教学是社区科普工作创新性发展的新生事物,教学对象主要是以居民为主,授课课程供需结合。目前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理论的研究基本空白。通过科普绩效评估体系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把教学实践中提出的问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四,对于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10-2020)》具有重要意义。全市总校和辖区分校均没有建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因此无法了解社区科普大学科普教学是否抓住了普及科普知识的关键点。目前,教学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处于盲目的迎合居民需求,而忽视了国家要求公民掌握的基本科普知识点。这不利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建议今后在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过程中,各个分校应建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并在社区科普大学开课前和开课后对公民进行科学素质测试,以此来了解公民科学知识的盲区,更好地指导科学的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内容。

武汉市总校和分校均没有建立社区科普大学教学评估体系,社区科普大学教学效果如何,不得而知。这个评价体系的缺失,会影响到办学质量和实效性,使社区科普大学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五)加大对社区科普大学的理论探索力度,逐步形成社区科普大学武汉办学经验

社区科普大学理论研究,是指针对社区科普大学的办学管理,教学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形成一整套体系完整的适合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的管理架构和教学模式,对以后社区科普大学的发展具有方向性的指导意义。课题组通过电话访谈、文献查询和问卷调查发现,国内外关于社区科普大学的理论研究尚属空白,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目前,国内大多数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一直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各自摸索办学模式。这样不利于指导社区科普大学科学的、规范的持续建设和发展。建议政府加大重视社区科普大学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武汉市总校及分校的建设,使其在管理上更规范、更科学,系统的社区科普大学理论研究也为全面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工程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课题组成员: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熊少明  安群慧  徐继平  陶  虹 
                     陈  莉  张  婷
华中科技大学         鲁亚莉  董祖恩  麻  俊  宋  歌 
                     田  婧

 

 

附件一:

 

提高武汉市公民科学素质,
加大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

 

一、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的总体状况

(一)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成立

在2014年12月15日湖北省科协全面启动了全省各地市州建立社区科普大学工作。2015年初,武汉市科协成立了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两年来,纵观全市各辖区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建设工作正在全面铺开,社区科普教育逐步推进。武汉市12个区都在2015年全部建成了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并开始全面授课。 

(二)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情况

1.资金投入情况。目前武汉市总校和分校的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办学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民间和企业资金进入极少。从十二个辖区的分校情况看,洪山区、黄陂区、江夏区的资金投入纳入了政府年度工作财政预算,洪山区2015年,2016年政府拨款30万元,2017洪山区政府投入100万元进行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工作。黄陂区,江夏区每年投入社区科普大学的资金为30万元。武汉市其他辖区的资金投入为5万元左右。

2.教学点的覆盖面。除了洪山区和江汉区教学点基本覆盖全部社区外,其他10个社区教学点建设都在街道社区的50%以下。硚口区有126个社区,其中市级示范社区教学点6个和区级示范社区教学点20个,100个社区尚未设立教学点。江岸区有136个社区,其中有10个市级示范社区教学点,区级示范社区教学点50个,有76个社区没有设立教学点。剩余各分校只有市级示范社区教学点6个,其他社区均未设置教学点。

3.师资力量情况。全市各分校除了洪山区分校组建了专职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讲师团外,其他社区均没有组建专职社区科普大学教师队伍,科普大学的老师是志愿者老师。武昌区办学依托武昌区老年大学,无社区科普大学专职讲师团。

4.科普人群情况。洪山分校教学点两年开设科普课程授课总计达到800多节,听课人近20000人次。江汉区听课人数达4000多人次。其他10个区分校两年听课在2000人次以上。武汉市12个辖区社区科普大学的主要对象是老人,青少年占比较小,公务员和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基本没有覆盖。

(三)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

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每年帮助辖区分校建设2个示范社区教学点,拨付每个示范社区3万元办学经费,12个区专项经费总计36万元。总校对辖区各分校没有发放统一社区科普大学授课教材,没有建立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讲师团人才库。总校对于分校办学没有制定宏观指导意见及评价体系。

(四)武汉市公民科学素质提高

2015年,武汉市各辖区在武汉市总校的号召下,建立了十二个社区科普大学分校。这两年对武汉市公民进行了公民科学素质测评,结果显示,武汉市公民科学素质比例大大提高,目前为10.7%,即每千人中有107人基本具备科学素质,高于6.2%的国家平均水平。取得这样的成绩,社区科普大学功不可没。

二、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中存在问题

(一)政府重视程度不一,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发展不平衡

洪山区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科普大学办学工作,办学经费充足,因此全区150个社区实现教学点全覆盖,并拥有高质量的教师讲师团。社区配备有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而其他分校由于办学经费投入资金不足,教学点设置少,大多数社区没有设置教学点,影响社区科普大学的人群覆盖面,没有达到建设分校的预期效果。

(二)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缺乏科普教学绩效评估体系

社区科普大学科普绩效评估体系就是根据科普教学目标、运用科学方法对教与学的质量进行衡量和判断。建设科普教学绩效评估体系主要目的是为掌握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管理、进行教学改革、指导教学提供依据,武汉市12个区均没有科普教学绩效评估体系,导致整个社区科普大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都没有准确衡量标准。

(三)社区科普大学的科普对象空白点较多

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的对象目前以退休老人居多,青少年,受到上课时间的限制,公务员等上班族也没有时间到科普大学听课,科普对象过于单一,很难实现以重点人群(青少年、公务员等)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

(四)缺乏居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全市总校和辖区分校均没有建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对于教学内容处于盲目的迎合居民需求,而忽视了国家要求公民掌握的基本科普知识点,这不利于公民科学素质的整体提高。

三、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建议

(一)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经费投入渠道多样化

社区科普大学不单单是靠政府投入,而是借助多方社会力量,按比例投入,例如欧美科普工作资金来源,基本上50%来源于政府,其他资金来源于民间组织、企业、科技场馆门票、科普产品销售等。经费是以政府与合作方(如企业、协会、民间组织等)以签订项目合同形式合作。合作双方共同使用经费建设科普场馆,开展科普活动,经营科普产品,共同监督经费使用。合作双方形成双赢的格局,科普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发展模式。

(二)全社会加大对于科普的重视程度

意识到科普是全社会的行为,即科普必须要有全民参与意识。政府和科学家及科技人员都要意识到,科技成果的推广,必须要得到公众的理解与支持,科技产品才能被公众接受、应用和推广。在科研成果立项和成果转化中,建立与科普相结合的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积极参与到社区科普大学的教育中。

(三)社区科普大学科普活动组织形式多样化

社区科普活动的组织形式应该多样化,不仅仅拘泥于科技馆以实物展示为主,同时注重媒体宣传中科普节目所占比例。大力开展特色科普活动,在社区大力推广社区科普教育,推进社区科普大学教学点的设置,提高社区科普大学的人群覆盖面。将社区科普大学教育深入到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学校。这种立体科普教育体系将极大激发公众参与科普活动的积极性,对提高科学素质发挥重要作用。

(四)建立武汉市居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过程,各个分校应建立公民科学素质测评体系,并在社区科普大学开课前,开课后对公民进行科学素质测试,以此来了解公民科学知识的盲区,更好地指导、科学地制定教学计划和选择教学内容。


附件二:


重视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建设,
充分发挥总校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

 

一、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建设现状

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成立于2014年底,2015年至2017年总校每年帮助辖区分校建设2个示范社区教学点,拨付给每个示范社区3万元办学经费。

二、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领导对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工作重视不够

武汉属于中部地区,特大城市,对中南五省都有引领和示范作用。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和分校建设对中南五省乃至其他地区的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有影响作用。武汉与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相比,武汉市公民的科学素质与一线城市居民有较大差距,不利于武汉市创新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总校建设和发展相对滞后,不利于对武汉市各分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

(二)没有发挥宏观管理和指导作用

总校成立以来,除每年向区科协拨付36万元市级示范教学点的建设经费外,目前没有成立专门的管理分校的组织机构,也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教学效果评估、观摩、经验交流表彰和奖励机制,没有制定长远的总校建设和发展规划。

(三)没有组建专职的社区科普大学教师讲师团

2015年至2017年,除洪山分校组建的专职的科普教师讲师团以外,其他各辖区分校的讲师均来源于科普志愿者,学历和教学经验参差不齐。由于总校没有专家讲师团人才库,辖区分校教师质量不统一,造成各分校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

(四)缺少统一的社区科普大学教材

由于武汉市总校没有编写公民科学素质需掌握的科学知识点教材,因此社区科普大学都是迎合公民的需求,科普教学内容多限于医学保健等方面的知识,而教学内容绝大多数不是依据公民科学素质所要求的知识点。

(五)没有建立经验交流和观摩机制

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没有建立经验交流和观摩机制,十二个辖区分校各自为政,武汉市各个辖区的科普大学分校之间的交流基本为零。各个分校之间并不了解其他分校先进办学经验,也失去了互相学习机会和教学人才和教材等方面的资源共享的机会。

三、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发展建设意见

(一)制定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建设和发展规划

1.市政府应加强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建设,制定总校的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总校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对分校的宏观管理和指导意见。应将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纳入民生工程,加大资金投入,把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建设好,充分发挥总校的引领示范作用。

2.武汉市十二个辖区分校应配合总校工作,按照总校宏观指导意见不断完善自身的管理体系,确保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建设整体平衡推进。

3.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应指导分校建设非市级示范社区教学点,使教学点覆盖面更广,提高科普人群覆盖率。积极鼓励社区科普大学走进企业、事业单位,提高科普人群覆盖面,从而使科普人群不断扩大,从根本上保证社区科普教育覆盖到全体公民。

4.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应该在分校的制度建设、教学计划与安排和教学质量评估、经验交流等方面应该发挥宏观督导作用。

(二)总校应建立完整的社区科普大学管理体系

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应该建立完整的管理体系,改变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各分校群龙无首,各自为政,无章可循的状态。拥有可行的宏观规划和完善的管理体系,最终会形成上下联动,权责分明的运行系统,整体推动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总校和分校的建设和发展。

(三)总校应建立经验交流、观摩、奖励、表彰机制

武汉市科普大学总校应该定期组织各分校进行管理、教学等方面经验交流和观摩学习,从宏观上指导社区科普大学各分校更好地发展和建设。同时对办学成效明显的分校建立年终表彰和奖励制度,体现市科协对于社区科普大学工作的重视,树立典型,增强武汉市各个辖区分校的管理人员的竞争意识,加快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步伐。

(四)总校应加大资金扶持计划

1.加大资金支持:各级政府要保障对科普经费投入。政府高度重视,投入资金充足,分校建设和发展更快。

2.鼓励各辖区分校进行多元投资。应允许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社区科普大学的建设领域,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增加自身造血能力。

(五)总校应建立讲师专家库

总校应建立讲师专家库,对于讲师团的专家和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通过建立教学评估体系,对授课老师的聘用实行优胜劣汰。不断更新师资力量,实现总校和分校教师资源共享。

(六)总校应编印统一的科普教材

总校应编印统一的社区科普大学教材,教材内容应含有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知识点,以保证社区科普大学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附件三:调研问卷

 

2017年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区分校建设状况调查问卷

 

为了加强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全面准确掌握全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状况,按照武汉市科协的要求,现对全市社区科普大学情况进行调查,希望贵单位填写本问卷。对贵单位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2017年7月

 

****************************************************************

 

1.单位名称:                                                                                          

 

2.您区科协哪年成立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分校

A、2014年   B、2015年   C、2016年    D、2017年  E、其他时间

 

3.分校每年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

A、区政府财政专项经费   B、区科协办公运行经费     C、企业赞助经费         E、民间组织   D、其他

 

4.每年投入社区科普大学办学经费数量

A、1-5万元   B、5-10万元   C、10-20万元 C、30万元以上

 

5.每年区分校讲课共计多少场次?

A、20场次以下   B、20-40场次   C、40-60场次  D、60-100场次   E、100场次以上

 

6.全区多少个街道开设了社区教学点并开课?

A、1个街道               B、占街道总数50%以下   C、占街道总数50%以上     D、全部街道

 

7.市级以上科普示范社区设置科普大学教学点的比率。

A、20%以下    B、20%—40%   C、40%—60%    D、60%—80%   E、100%

 

8.社区科普大学主要教学对象(可多选)

A、退休居民          B、青少年        C、待业人员  D、事业单位工作人员   E、企业工作人员   F、农转居人员

 

9.社区居民对哪些知识有兴趣?

A、医学保健知识   B、自然科学     C、社会公德教育  D、生活常识       E、文化教育、   F、社科知识  G、民族民俗文化   H、其他(编织、烹饪、剪纸、音乐欣赏)

 

10.我们社区科普分校有多少位科普教师

A、5个   B、5-10个   C、10-15个   D、15-20个   C、更多

 

11.科普教师队伍职业有(可多选)

A、大学教师   B、医生  C、厨师  D、科技工作者   E、中小学教师    F、文艺工作者    G、民间艺术传承者H、其他

 

12.我们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开设了哪些课程(可多选)

A、医学保健课  B、自然科学科普课  C、社会公德教育课 E、音乐欣赏课  F、生活技能课(如摄影、烹饪等)、G、编织、剪纸课  H、美术课    I、其他 

 

13.区政府对社区科普工作

A、重视   B、一般   C、不重视

 

14.区政府投入办学经费

A、充足   B、一般   C、不充足

 

15.各社区科普教学场地及设备

A、好     B、一般   C、差      D、其他

 

16.我们区社区科普分校管理模式是

A、区科协和社区两级管理    B、区科协和街道两级管理   C、区科协、街道、社区三级管理    E、其他

 

17.社区科普课程设计模式

A、根据居民需求设计课程   B、有现成的社区科普教程   C、其他

 

18.是否有社区科普课效果评价体系

A、有   B、没有

 

19.社区科普课期间是否做过相关的问卷调查?

A、做过   B、没有做

 

20.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开课至今听课总人数

A、500人次   B、1000人次   C、1500人次   D、2000人次以上

 

21.居民及社区工作人员对开设社区科普课程的态度

A、欢迎   B、一般   C、反感

 

22.对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有何建议

(1)应该建立居民科普效果评估体系

(2)加强对街道秘书长及社区领导及科普员的培训

(3)建立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经验交流、表彰暨及奖励体系

(4)建立教师教学质量考核体系

(5)建立社区、街道科普工作目标考核体系

(6)将街道及社区领导社区科普大学工作纳入工作考核范畴


附件四:调研问卷


2017社区科普大学教师状况调查问卷

 

为了加强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全面准确掌握全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状况,我们承接了武汉市科协调宣部关于《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状况调查》的课题。现对全市社区科普大学科普教师队伍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烦请社区科普教师填写本问卷。对您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洪山社区科普大学分校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2017年7月

 

姓名:               性别:          填答问卷日期

1.您的年龄

A、30-40岁 B、40-50岁 C、50-60岁 D、60-70岁 E、70岁以上

 

2.您在社区科普大学授课时间

A、半年   B、一年  C、一年半   D、二年  C、二年半  E、 三年  F、三年以上

 

3.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您共计授课多少场次

A、20-30场次 B、30-40场次 C、40-50场次 D、60以上场次

 

4.您授课课程属于

A、医学、 B、农学  C、工学  D、理学  E、艺术学  F、教育学  G、历史学  H、其他    

              

5.您在社区科普大学授课出于

A、喜欢   B、工作任务  C、经济原因  D、其他原因

 

6.您本人的职业是

A、退休教师  B、在职大学教师 C、医生  D、工程师  E、中学教师   F、文艺工作者  G、非物质文化传承者  H、公务员   I、其他职业                        

 

7.您的职称是

A、中级职称     B、副高级职称     C、高级职称    D、相当于       职称  E、无职称

 

8.您到社区科普大学当科普老师是

A、别人推荐  B、自荐   C、通过招聘

 

9.您是否编写过科普教材

A、是    B、否

 

10.您经常采用的以下哪种教学模式(可多选)

A、快乐式教学 B、讨论式教学  C、操作式教学  D、讲演式教学  E、模拟现实式教学

 

11.您每年是否接受科普教学培训

A、没有接受培训  B、参加一次培训 C、参加二次培训   D、参加三次培训

 

12.您对自己授课内容是否设计过调查问卷、让居民做过问卷调查?

A、是    B、否

 

13.您授课内容涉及

A、一门学科  B、二门学科  C、多门学科

 

14.您对社区科普大学建设有何建议?

A、                                             

B、                                                   

C、                                             

D、                                             

 

15.您每次去社区授课是

A、乘公交车    B、自己驾车  C、骑电动车  D、乘地铁   E、城际高铁   F、其他交通工具

 

16.您希望社区科普教学场地有

A、30㎡   B、40㎡   D、50㎡  E、50㎡以上

 

17.您科普对象希望是

A、离退休居民  B、青少年   C、待业人员     D、公务员  E、农民工    

 


附件五:调研问卷

 

2017年社区科普大学建设街道秘书长及科普员调查问卷

 

为了加强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全面准确掌握全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状况,我们承接了武汉市科协调宣部关于《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建设状况调查》的课题。现对全市社区科普大学科普教师队伍及教学情况进行调查,希望社区科普教师填写本问卷。对我们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
2017年7月

 

1.您的年龄

A、20-25    B、25-30  C、30-35  D、35-40  E、40以上

 

2.您在哪个街道做社区科普工作

街道名称                     

 

3.您做社区科普工作时间有

A、半年  B、一年  C、二年   D、三年   E、四年  F、四年以上

 

4.您是否喜欢社区科普工作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5.您做社区科普工作是

A、专职的   B、兼职的

 

6.社区居民最关心的科普话题是

A、健康问题   B、环保问题   C、其他问题(请写明内容)

 

7.居民喜欢上课的时间是

A、一周一次   B、一个月一次   C、半年一次  D、一年一次  E、其他时间    

             

8.居民来听科普课是因为(多选)

A、喜欢社区科普大学科普课   B、因为听课有小礼品    C、 社区要求听课             D、其他原因                   

 

9.社区居民对科普大学老师授课方式

A、喜欢      B、一般      C、不喜欢

 

10.居民对社区科普大学老师授课质量评价

A、好      B、一般    C、不好

 

11.您社区来听课的居民是(可多选)

A、离退休职工     B、外来务工人员   C、待业人员    D、中小学生       E、失业人员       F、其他            

 

12.居民喜欢哪种科普形式

A、社区科普大学科普课   B、新闻媒体   C、电视广播   D、社区固定科普宣传栏  E、科技周科普   F、科普日科普G、阅读科普组杂志  H、其他形式                      

 

13.您认为对社区科普大学老师授课效果评价应该设立哪些指标

A、                                              

B、                                              

C、                                              

E、                                              

 

14.您所在的社区教学用的投影仪及电脑

A、有   B、有但比较旧    C、没有

 

15.您所在的社区科普教学场地

A、20平方米 B、30平方米 C、40平方米  D、50平方米  E、50平方米以上

 

16.您所在社区科普经费来源于

A、政府预算拨款   B、企业赞助   C、民间集资  D、其他来源                                

 

17.您认为什么形式科普效果好(多选)

A、社区科普大学科普课  B、参观科普基地  C、观看科普视频D、科普宣传栏   E、其他               

 

18.您所在街道及社区领导重视社区科普工作吗

A、重视      B、一般     C、不重视      E、认为是负担

 

19.您管理社区科普工作有补贴或其他奖励吗

A、有        B、没有

 

20.您对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建设有何建议

A、                                          

B、                                              

C、                                               

D、                                     

        

21.社区居民都知道社区科普大学吗?

A、知道         B、了解一点     C、不知道


附件六:调研问卷


2017年洪山社区科普大学社区居民调查问卷


社区名称                             答卷日期

 

1.居民性别

(1)  男         (2) 女

 

2.居民年龄

(1)12岁-20岁    (2)20-30岁    (3)30-40岁(4)40-50岁      (5)50-60岁    (6)60-70岁  (7)70岁以上

 

3.学历

(1)初小  (2)中专、初中   (3)高中  (4)大专(5)大学  (6)研究生

 

4.全国科普周时间

(1)每年5月份第一周         (2)每年5月第二周(3)每年5月第三周           (4)每年5月第四周

 

5.我国每年科普日是

(1)6月29日    (2)7月29日  (3)8月29日  (4) 9月29日

 

6.在武汉参加过哪些科普活动

(1)科普讲座    (2)参观科普场馆   (3)创作科普作品(4)观看科普专题展览   (5)科技夏令营   (6)科普专题培训  (7)科技竞赛   (8)主题科普巡展   (9)其他

 

7.参加科普活动的目的

(1)增加说知识与技能 (2)了解最新科技动态 (3)兴趣爱好(4)健康保健   (5)其他

 

8.了解科普知识途径

(1)报刊 (2)互联网 (3)广播电视 (4)亲友介绍(5)社区组织(6)单位组织 (7)科普日 (8)科普周 (9)其他

 

9.最希望了解的科普知识

(1)转基因食品 (2)雾霾 (3)急救医学知识(4)健康保健知识(5)地震 (6)食品安全 (7)航天航空  (8)新能源 (9)新材料(10)新医疗技术 (11)家庭教育  (12)法律知识(13)其他

 

10.希望开展哪些形式科普

(1)社区科普讲座(2)参观科普展览(3)社区举办科普培训班(4)其他

 

11.社区科普有哪些不足

(1)场地少  (2)活动形式单一 (3)科普讲座活动少(4)科普设施少  (5)没有多媒体科普教学设备(6)其他

 


附件七:调研问卷定量分析表


武汉市十二个区社区科普大学情况调查问卷定量分析表


武汉市十二个区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基本情况表

 

社区科普大学主要教学对象频率


社区科普大学听课居民感兴趣的科学知识频率

 

 

武汉十二个区社区科普大学分校情况(表一)

 

武汉十二个区社区科普大学分校情况


单位名称*我们社区科普大学分校开设了哪些课程交叉表 

 

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服务居民情况调查问卷定量分析表


武汉市居民参加科普活动的目的频率

 

武汉市居民参加过的科普形式频率


武汉市居民希望开展哪种形式的科普频率


武汉市居民认为社区科普工作有哪些不足频率

 

 武汉市居民对于社区科普大学的授课方式满意程度

 

武汉市社区科普大学科普员情况调查问卷定量分析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