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库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子库建设

科技传播新格局与武汉科技传媒新发展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10/16 13:52:43
字体显示:  【】  【】  【

2016年12月,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批准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发展战略。在新的历史时期当中,武汉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是全面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复兴大武汉。在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科技创新毫无疑问地是一个决定性的力量,而如果要把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科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5月30日发表的讲话中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科技传播的发展是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竞争力。

一、总论与概述

当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战略目标确定之后,武汉科技传播的任务重点已经转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如果要把科学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转化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生产力,在一个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科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科技传播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协调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促进城市建设和科学管理和高效运行,促进民众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在国外许多发达的经济体以及国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已经发展起来的国家中心城市当中,它们的科技传播一直保持着与其社会发展相辅相成的传播强度和深度。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科技传播都已经演变发展成为了公众理解的科学运动,它们的传统媒体仍然是科技传播影响力的制高点,其许多城市的科技节已经成为了一个城市品牌。在科技传播的运营组织方面,它们媒体的编辑记者都可以获得许多专门的支持和服务。

武汉的科技传播具有良好的基础和发展资源。在科技传播当中,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正在回升,其互联网自媒体传播矩阵也生机勃勃。青少年科技活动非常活跃,更广泛的公众覆盖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也正在深入延伸。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武汉的科技传播必须加快其从传统的狭义的科技传播到广义科技传播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转变,加快对更广泛大众的覆盖,加强对决策圈层人群的深度传播,必须建立和凝聚公众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公众的行动共识,给科技传播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目前武汉科技传播发展突出的制约因素是科技传播运营组织的构成成分过于单一,传播媒体的力量缺乏有效的支持,另外其传播对象和传播媒体也过于狭隘。

根据习近平总书记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位置的讲话精神,根据武汉科技传播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建议创办武汉科技节和设立武汉科技传播奖,与此同时建议加强对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的支持,为科技传播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以此推动武汉科技传播新格局的构建,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

二、科技传播是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竞争力

2016年12月,国务院《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批准了武汉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复兴大武汉的发展战略。武汉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要求我们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特大型城市,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要求我们把武汉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国家组织经济活动和配置资源的中枢,国家综合交通和信息网络枢纽,国家科教、文化、创新中心。

如果我们要把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转化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第一生产力和推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科技传播的广度和深度。科技传播是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竞争力。在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当中,科技传播的任务是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提高整个社会的全民科学素质,协调科技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让公众更好地适应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变革,促进城市的科学管理,促进民众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一)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和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武汉科技传播的发展可以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

对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来说,其良好的科学环境不仅仅是指这个城市有多少大学和科研机构,它还包括其社会公众对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理解,对科技进步的支持和参与,包括其公众获取科技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公众对前沿的和最新的科技知识动态是否及时获知,对科学技术知识兴趣是否浓厚,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良好的科学环境有利于其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

一个城市的公众素质由基本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法律素质三要素组成,而公众文化科学素质指的是社会公众在进行个人决策,在参加公民事务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的时候对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所需要的了解和熟悉。一个地区和一个城市的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则在很大的程度上有利于它科技传播的发展。对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来说,由科技传播发展和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所形成的良好的科学环境可以更有效地推动其社会创新和科技创新的发展,此外它还可以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聚集更多的高端企业和高端科技人才,提高武汉在新一轮中心城市建设中的竞争力。

(二)促进城市的科学管理和共享发展成果

在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一系列具体战略的贯彻落实既需要政府的科学规划,依法管理,同时也需要公众在他们的个人行为和相关公共事务当中运用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积极地参与和配合。

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一个城市在它发展进步的同时也需要克服人口拥挤、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许多矛盾和问题,而城市危机的防范和管控是一个世界性课题。为了保证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有序实施,可以通过相关科技知识的传播来预防和避免许多人为灾难的发生,当面临或大或小的城市危机的时候,也可以通过相关科技知识的传播澄清事实,平息谣言,降低损失,最大程度地保障城市建设的有序运转。

跟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相辅相成,科技传播的发展可以有效地帮助公众提升生活质量。在经过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之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不应该仅仅只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它还应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人的发展,人的生活质量提升。在这一方面,科技传播可以围绕健康与卫生保健、生态环境、公共安全和防灾减灾等热点帮助公众掌握更多更新的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让公众对城市进步和发展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充分地分享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成果,共享更高质量和更加诗意的生活。

三、国内外科技传播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经验比较借鉴

(一)国外发达经济体公众理解科学的运动及其特点

美国科学促进会在1962年提出了“公众理解科学”的概念。从1980年开始,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科技传播都演变发展成为了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它们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着重于更为广义的科技传播,注重对特定主流精英人群的深度传播和促进科学技术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强调不仅公众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公众的共识。

一般来说,可以把传统的狭义的科技传播理解为针对青少年和针对较为弱势的社会群体的科技知识普及,它的主要任务是弥补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弥补“知识沟”和信息沟的社会短板,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传统的科技传播曾经更加重视狭义的科技传播。

而全球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则着重于更为广义的科技传播。所谓广义的科技传播一般有三个层次,一是特定专业的科学同行间的传播,还有非专业科学同行但也属于科学或社会的共同体,包括这些共同体间的精英主流人群的传播;而广义的科技传播还有第三个层次,这一层次的科技传播是针对更广泛的各阶层各领域公众的大众传播。

对于全面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营造良好科学环境来说,广义的科技传播,特别是它第二和第三层次的科技传播才是更直接更有力,更有深度,更有影响力和带动力的科技传播,它针对既包括青少年和弱势社会群体,也包括了可以视为科学或社会共同体的精英和主流人群的各阶层各领域的公众,促进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认知学习、使用、选择与参与。

在冷战时期,前苏联于1957年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曾经让美国极为震惊,它促使美国的科技传播成为了一个凝聚了全民共识的绵延不息的社会运动。在英国,皇家学会、皇家科普协会和英国科学促进会在1980年联合成立了公众理解科学委员会,此后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科学传播也都发展演变成为了广泛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

在同属于发达经济体的日本,它在文化教育科技省的科学技术会议设立了加强理解科学技术委员会和秘书处。在德国,1999年有八个有影响的科学团体签署了“科学对话—公众理解科学与人文”备忘录,这八个科学团体包括德国研究联盟、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协会、夫朗霍夫学会、高校校长会议组织、德国研究中心黑尔姆·霍尔茨联盟、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科学联盟、德国科学协会联盟和科学委员会等。德国的“科学对话—公众理解科学与人文”包括主题不同的“科学年”和“科学之夏”等活动,它们由来自科学界、社会和媒体的14个代表组成评审委员会,筛选出可以得到公众认可的活动项目,对这些项目给予财政支持。

美国既是一个科技大国同时也是一个科技传播的大国。19世纪初的美国政府曾经建立了一个相当于狭义的科技传播的政府拓展系统,这一政府拓展系统最初的内容主要是农业生产和耕作的科技传播,后来则主要以大学为基地针对青少年的4H教育(Head,Heart, Hands and Health)的问题和城市贫困现象推动文化知识的传播,它跟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处在不同的方向上。对另外一方向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美国政府推出了它的公众科技传播项目,此外美国工程科学技术联邦合作委员会和教育人力资源委员会成立了公众理解科学工作组,美国科学促进会也设立了公众理解科学技术委员会,后者的成员来自科学组织,新闻媒体,博物馆领域和各个专业的科普组织,其“公众理解科学”计划包括每年一度的“公众科学节”等。

在这些发达经济体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当中,它们都注重对特定主流精英人群的深度传播和促进科学技术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强调不仅公众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公众的共识。

1.注重对特定主流精英人群的深度传播以及科学技术与公众的良性互动。在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当中,都特别注重对特定的主流和精英人群的深度传播。一方面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专业性使得尽管主流精英人群也同样存在更好地理解科学、运用科学的问题。另一方面,这些主流精英人群自身的日常行为和承担的决策对社会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力,同时主流精英人群也是公众理解科学运动最具有带动力的代表性人群。

例如在英国,它们对政府和企业的决策者和舆论领导者有英国皇家学会和英国科学促进委员会合作出版的《科学与公共事务》季刊。在美国,其政府的公众科技传播项目里面有一个“决策者教育课程”,它包括的内容相当丰富,例如它包括给政府、教育界、企业及媒体的决策者提供相关培训,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分别跟国会和跟科学家的信息午餐等。

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还有一个特点是注重科学技术与公众的互动,注重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沟通。它们认为一个良好的科学环境应该不但应该是人人都理解科学技术,都关心科学技术的环境,而且还应该是人人都能够理解和判断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是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技术的环境。其中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科技发展在为人们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影响越来越大的负面效应,比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生物技术的伦理等。针对公众对科技发展的怀疑和恐惧,公众理解科学运动一方面注重促进公众对相关问题的了解,同时另外一方面加重促进相关科学问题的公众讨论,促进公众的审查和批评,甚至有极端的观点认为公众所需要的科学应当是由公众自己选择的科学。

2.注重公众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公众的共识。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还强调公众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公众的共识,它们的科技传播已经不仅仅只是单纯的科技知识普及,就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就科学的前景和能力,强调促进公众的理解和评价。

依照德国“科学对话—公众理解科学与人文”的理念,认为科学的声誉取决于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如何告之公众以及公众对科学发展理解的程度。在英国,曾经有许多公司当看到因为大学的很多好学生不愿意选修理工课程而导致科技后备力量下降的时候,这些公司都增加了支持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赞助,以提高科学的公共形象。

美国政府的科研项目拨款规定要用一定的比例用于对项目内容进行传播,许多政府部门都善于借助公众科技传播项目来获得公众对其工作的支持,例如美国国家航天航空局曾经同时执行多达47项公共传播项目,这些公共传播的项目对推动美国航天航空事业的发展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二)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制高点和活跃的互联网自媒体

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和国内的国家中心城市,它们的传统媒体和媒体机构仍然是科技传播影响力的制高点,与此同时,新兴的互联网自媒体也相当活跃。

1.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制高点。在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和国内国家中心城市,它们的许多主流大报一直保持着其科技编辑部和科技专刊,例如《纽约时报》每周有八个版的科技专刊,主要介绍全球最新科技进展和发现,介绍健康常识,还有知名科学家和专家访谈。

电视上的科技节目也拥有不错的收视率和影响力。据有关统计,美国电视的科技节目平均占其总节目量的20%,日本平均占15%,美国商业电视台“探索”以科技跟自然人文风光相结合,在美国有线电视的租户人数居第五位。美国许多电视台一直都在开拓科技节目的题材,公共电视网著名的青少年节目《芝麻街》包含了很多科技内容,另外还有探索自然奥秘的《宇宙》,展现科学发展历程及人物的《科学奥德赛》,以主持人见长的《比尔·奈—科学人》,还有电视杂志《 3- 2- 1 接触》,数学题材的滑稽系列剧《 Square one TV 》,动画节目《神奇的学校汽车》和《克罗历险记》等,都创下了相当高的收视率。英国老牌的电视机构BBC拥有《地平线》《明天的》和《今夜星空》等三个世界上播出时间最长的科学节目。国外许多发达的经济体的电视机构出品了许多科技的专题系列片,例如美国波士顿的公共电视台曾经用数百万美元制作了一部介绍科学界女科学家的六集系列片。英国BBC更是擅长将其节目包装成每集一小时的科学系列片推向国际市场,例如介绍分子遗传学的《破译代码》,全面地总结介绍科学对20世纪的经济、社会与政治有影响的《潘多拉匣子》。

国外发达经济体的许多科学杂志和图书出版也都保持着强大的影响力。德国科学杂志P.M.拥有德国本土8个子刊和4个国际版本,发行量达42万本。日本从1988年开始陆续出版了数百本Popular Science系列图书,Soft Bank Creative公司Sciencei系列科普图书从2006年起也出版了一百多种。美国的传统媒体和媒体机构也遭受了互联网的冲击,但它们仍然是科技传播影响力的制高点,美国《科学》杂志的姐妹刊《科学美国人》先后网罗了将近20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为撰稿者,在美国国内发行555,000份,国际发行90,000份。美国的《发现》杂志发行价格虽然一再提高,但依然拥有它忠实的读者群,另外《美国国家地理》和《大众科学》等杂志也一直居于畅销排行榜的前列。

2.活跃的互联网自媒体。在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和国内的国家中心城市的科技传播当中,它们都拥有许多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的互联网自媒体。这些自媒体或者是传统媒体机构的新媒体延伸,例如获得上海科普教育创新奖的《大众医学》手机客户端APP,此外还有许多是独立于传统媒体机构而涌现出来的独立自媒体。

国际上最著名的科技自媒体是电子杂志《连线》。《连线》最初的创办人从1980年起就专注于IT行业的评论报道,1992年纸质版刚刚出现就获得了IT行业的广泛认可,在互联网上线之后先后发行了意大利、英国、日本与德国版,其观点和文章既有具有很强的行业公信力也有很大的大众影响力。《连线》最大的影响力来自于它关注IT技术对政治、文化、社会和伦理道德的冲击,关注IT技术如何改变人类的商业、科学、娱乐、教育、文化的现状及未来,它从人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技术,提倡一种“极客”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甚至于“极客”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成为了讨论技术如何影响世界的舆论高地,获得了极其强大的大众影响力。

(三)作为城市品牌的地方科技节

在国外许多发达的经济体和国内的国家中心城市当中,许多地方科技节已经成为了当地公众的嘉年华,成为了一个城市品牌。

上海从1991年起每年以上海科技馆作为主会场举办上海科技节。2017年的上海科技节有1000多场活动,其中110家高校的活动达121项,13家园区企业的活动达133项,科普教育基地特色活动267项,各区和委办局的活动802项。上海科技节以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为宗旨,正在努力把它打造成为继上海旅游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艺术节之后的又一个科技大众嘉年华,上海的又一个城市品牌。

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城市科技节是爱丁堡国际科学节,它以发现科学的奇妙为宗旨,用互动的科学体验、用工作坊、科学秀、科学讲座为各个年龄和背景的民众提供了丰富的参与体验。爱丁堡国际科学节每年的活动参加者有50%是来自爱丁堡以外的游客,它不仅仅只是科学内容的展览博览,而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科技嘉年华。它曾经邀请专业生物学家编写舞台剧剧本,由专业的导演和演员表演。它的家庭节目曾经为儿童提供亲手操控机器人,其成人节目中让人们穿上不同的衣服参加奔跑,体验不同的感觉。针对爱丁堡城堡猛鬼的传说,爱丁堡国际科学节曾经组织由自动请缨以身犯险的市民组成的为期10天的撞鬼团,撞鬼团由科学博士带领,携带高科技装备走到盛传闹鬼的隧道和地窖探险,尝试用高科技设备拍下鬼影,然后交由科学家进行解释。

(四)科技传播的运营组织和对传播媒介的支持

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以及国内国家中心城市的政府、媒介、社会团体和企业对科技传播都有非常积极的组织和参与。它们的政府在资金、政策以及其它资源等方面对科技传播都有非常积极的投入。在这里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政府对科技传播的组织投入方式。美国政府的许多公众科技传播项目都交由其具体的部门负责执行,这些负责执行所牵涉的具体部门非常广泛,例如农业部、国防部、教育部、能源部、内政部、国家航空航天局、国立博物馆等,尽管美国的行政管理是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但它们仍然有许多政府部门根据各自主管领域,根据它们特点和需要举办和支持了许多范围广泛、内容相当丰富的科技传播活动。

在科技传播媒介当中,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和国内国家中心城市的编辑记者队伍都有相当高的专业素养,例如《纽约时报》就有拥有博士学位和行医执照的医学记者,跟踪采访多个主题、跑遍五大洲的“探险采访专家”。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国外许多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媒体的编辑记者可以获得许多专门的支持服务,在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环境下,它们媒体的编辑记者属于首先“被科技传播”的精英主流人群,他们可以获得许多沟通和学习提高的机会。

在德国和美国都有相关的社会机构设立了科学写作奖或科学报导新闻奖。德国的圣爱戴米尔-卡尔奔驰基金会和罗伯特博士基金会时常都会举办关于科技新闻大型研讨会或者科学写作讲座。美国促进科学写作委员会每年都邀请前沿科学家大型演讲,它被誉为“新地平线”的大会,与会者全都是媒体记者和媒体相关人员,既有经验丰富的老记者,也有刚刚入行的新记者。德国的罗伯特博士基金会和美国科学促进会都有鼓励理科学生到媒体科技传播实习写作的活动,它们还资助大学开设科技新闻课程,向在校研究生提供奖学金,资助科技写作者跨国进修或者进行采访。

在美国的科技传播当中有向媒介提供服务和支持的成熟系统,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定期向媒体编辑和决策人员提供报告,美国政府农业部有食品安全与营养的记者特别会议。美国有一个科学家公共信息委员会从70年代起专门致力于记者与科学家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每年都组织几乎近百场科学家与记者的聚会,既有晚间的短暂会议也有长达几天的长会。另外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美国科学家公共信息委员会为记者建立了一个收集有30,000多名专家档案的信息服务社,能够帮助需要的记者迅速联系到有关方面的咨询专家,这种服务社模式后来延伸到了英国等发达国家,联合国也在斯里兰卡、菲律宾、印尼等国家帮助开辟了类似的服务。

四、武汉科技传播发展的现状

武汉是我国科教事业、高新产业、传媒和出版事业的重镇。武汉科技报社是目前武汉科技传播的主力媒体,其面向更广泛的大众的覆盖也正在延伸。

(一)武汉科技传播的基础与发展资源

武汉的科技传播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资源,它在高校教育和科研院所的数量规模,高新科技企业发展和传媒出版事业等方面都名列全国前茅。

武汉拥有规模庞大的高等学校以及许多科研院所。武汉985和211高校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整个高校数量和大学生人数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当中分别排名第一和第二。此外,武汉当地还有很多专门的科研院所和科研机构。

武汉是中国传统的工业制造重镇,以东湖高新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在蓬勃发展当中。1988年创立的东湖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国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9年东湖高新区被批准为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之一,2012年被批准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武汉东湖高新区现在已经形成512平方公里的高新产业园,聚合了光通讯、生物、激光器、面板、存储芯片等产业集群的国家队。它是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33128人,占比33.13%,包括58所高等院校,56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院所,10个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700多个技术开发机构,区内的未来城被有关部门确定为四家全国“中央企业集中建设人才基地”之一。

武汉的传媒出版事业也相当发达,其报纸杂志和图书出版发行的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有湖北日报集团、长江日报集团、湖北广电集团、长江出版集团等传媒集团,还有九派(武汉)全媒体股份有限公司等新媒体公司。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武汉的科技传播在改革开放之初曾经拥有一个黄金时期,1978年创办的《武汉科技报》和1983年创办的武汉电视台科教频道都是国内改革开放之后最早出现的科技媒体,武汉电视台科技频道的一档“科技之光”节目一直保持到现在,虽然时间上已经排为午夜档的节目。

(二)传统媒体影响力的回升和活跃的互联网自媒体传播矩阵

武汉的传媒和出版事业相当发达,国内外和本地的科技新闻或者公众关注的突出话题都可以获得日常的新闻报道。

就整个媒体环境而言,我国传统媒体影响力经过了互联网寒冬的下滑之后将会迎来回升,《武汉科技报》和《少年科普周刊》两份报纸表现相当亮眼。武汉科技报社是目前武汉科技传播的主力媒体,2016年《武汉科技报》和《少年科普周刊》在互联网自媒体冲击下发行量仍然小幅上升,发行突破了100万份。这两份报纸每年各出版50期,主要栏目有科技要闻、科技武汉、科技田园、科技创业、科技健康、科技探秘、科技网事、科技环球等,此外还有许多生动活泼的特色栏目,例如科技空间站、校园播报台、小记者爆料、走进科普基地、家校360、趣味科学、涂鸦天地、我爱写作文、心事漂流瓶等。在这些栏目当中,“百万市民学科学—科普讲堂”获得了湖北省好新闻栏目组二等奖,武汉市好新闻评选栏目组三等奖。

武汉互联网科技传播矩阵也正在欣欣向荣的发展当中。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的许多相关活动已经实现了互联网信息化,其内容包括武汉市科协官网、官方微博、江城科普微网站,还有院士网和思想库决策咨询互联网平台。

在互联网自媒体的转型当中,武汉科技报社作为目前武汉科技传播的主力媒体,它审时度势陆续创办了科星网、互联网数字报和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的传播矩阵,“江城科普”、“科技大武汉”等内容端口和版块等登上了科普中国传播活力榜。

2016年,武汉科技报社组织了首届湖北·武汉城市圈科普信息化高峰论坛,与会者包括湖北省、武汉市和武汉各城区、武汉城市圈各地市的科协,与会代表就科技传播互联网信息化的“一体策划、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全天滚动、地区覆盖”的提议进行了深入研讨,此后武汉许多城区科协也开通了科普微信公众号,科技传播下沉到了社区基层,为基层群众提供服务。

(三)活跃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和更广泛大众覆盖的延伸

武汉是一个青少年科技活动非常活跃的城市。为了满足群众性科技活动的需要建立了许多科技活动基地,许多青少年科技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除此之外,武汉面向更广泛的大众覆盖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也正在延伸。

1.打造科技活动基地建设和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武汉科技馆是武汉一个集多功能、综合性、智能化于一体的特大型科技活动基地,是全国先进科技馆,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武汉市青少年科教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武汉科技馆由武汉客运港大楼改建而成,坐落在“江汉朝宗”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之内,总建筑面积约3万平方米,有“自然板块”的宇宙、生命、水展厅,“创造板块”的光、信息、交通展厅,此外还有专门的数学展厅,儿童展厅,室外“舰船世界”展区等,展品数量达600余件,创新展品占其总数的40%以上。武汉科技馆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可以充分发挥它所处地段和设施资源的优势,除了各种日常性和主题性的科技活动,青少年夏令营、冬令营也非常活跃。在武汉群众性的科技活动基地当中,武汉科技报社还创建了9个很有特色“少年科普体验基地”, 2016年举办了数百场科技实践活动。

除了科技活动基地的建设,武汉许多青少年科技活动也已经形成了品牌。作为武汉科技传播的主力媒体,武汉科技报社组建了科普小记者俱乐部,青少年科普知识竞答和青少年科普征文大赛,吸引了近千所学校参与,成为了青少年科技活动的一个知名品牌。

2.向更广泛的大众覆盖延伸。随着武汉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武汉的科技传播已经开始向更广泛的大众覆盖延伸,2016年武汉科技报社在武汉地铁一号线推出了“江城科普快车”,把科技传播的覆盖延伸到了都市繁华区的更广泛公众。“江城科普快车”的地铁专列在地铁车厢空间打造强烈的信息冲击,乘车市民可以手机扫描阅读“科学的历程”、“江城科普”、“科技大武汉”和“江城科普微网站”等科技信息,其中“江城科普微网站”设立了航空航天、环境与健康、院士风采、前沿科技、天天科普、图说科技、动漫视界、玩转科学、科普知识题库、专题活动等许多特色栏目。地铁车厢的市民还可以参加科学知识微信红包有奖竞答,在享受与趣味当中学习科技知识,运行迄今为止的五个多月已经有六十多万人次参与了微信有奖竞答。此外,武汉的“江城科普快车”在五个多月里还推出了两期大型的科技主题传播,一期是市民所关注的“中国航空航天60周年纪念”以及天宫二号、神舟十一号飞船上天的公众热点,另外一期选择在春暖花开、家庭装修升温的时节推出的“室内环境与健康”专题。武汉科技报社的目标是把它建设成为湖北和武汉科技传播的又一张靓丽的名片。

五、武汉科技传播发展的路径选择和制约因素

随着武汉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确定之后,武汉科技传播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工作重点已经转变为提升全民科学素质,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在武汉市的十三五规划当中武汉公民的科学素质达到16.5%的目标。

(一)加快从狭义的科技传播到广义的科技传播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转变

在传统的科技传播当中曾经更重视青少年和较为弱势的社会群体的科技知识普及,亦即狭义的科技传播,就武汉的科技传播而言,目前最活跃仍然是青少年的科技传播。

在具体的行动上,武汉的科技传播必须加快对更广泛的城镇劳动人口的覆盖,加强对决策圈层人群的深度传播。

1.加快对更广泛的城镇劳动人口的覆盖。日本政府曾经把“增进国民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运动的目标设定为让科学技术对所有人都具有像体育、音乐和艺术那样的吸引力。所谓从传统的狭义的科技传播到广义的科技传播的转变,首先是把科技传播更多的重点转移到数量规模最为庞大、分布最广泛的城镇劳动人口上。

武汉的“江城科普快车”已经是一个科技传播向更广泛的大众覆盖的延伸,但还需要进一步地自觉摆脱传统的狭义科技传播的思维局限。武汉活跃的群众性科技活动除了青少年之外,还需要更多地吸引最广泛的城镇劳动人口参与。此外,还需要加快对最广泛的城镇劳动人口的传播覆盖,武汉科技传播还需要调动更广泛的媒体力量的参与。

2.加强对决策圈层人群的深度传播。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公众理解科学的运动都非常注重其对特定主流精英人群的深度传播。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也包括企业管理人员等决策圈层人群的科学素质提高。

武汉市科协已经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决策圈层人群建立了互联网院士网和思想库决策咨询互联网平台,但比照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比照国务院对这一社会决策圈层人群提出的具体措施和要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在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当中,要求把相关内容列入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教育计划,要求加强相关的公共传播,讲座、报告会、报刊、电台、电视台和互联网的栏目和节目,以及其它出版物等。围绕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决策圈层人群这一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龙头人群,亟待研究和提出进一步的具体行动计划,促使这一决策圈层人群更加热爱科学,学习和理解科学,运用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承担他们的管理决策。

(二)建立和凝聚公众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公众的行动共识

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公众需要科学、科学也需要公众的共识为公众理解科学运动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推动了公众理解科学运动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已身处21世纪的高科技时代。越是高科技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进步跟公众的联系就更加密切,科学技术自身固然有其专业特性,但越是高科技的时代,它的发展与进步就更加不仅仅是取决于科学技术的专家,它越加需要协调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需要公众的更多理解和支持。

(三)武汉科技传播发展的制约因素

比照武汉科技传播新的工作重点,比照其发展方向和路径选择,武汉科技传播目前比较突出的制约因素主要有传播媒体的力量缺乏有效的支持,传播运营机构的构成成分过于单一,同时它的传播对象和传播媒体也过于狭隘。

1.传播媒体的力量缺乏支持,传播运营机构的代表成分过于单一。在科技传播当中的传播媒体是科学技术与公众之间最重要的、无可替代的接触渠道和接触界面。在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公众理解科学运动当中,媒体的编辑记者都可以获得许多荣誉奖励,许多交流和提高的专门机会,他们可以获得许多支持和服务。

国外许多发达经济体的科技传播运营的机构都会结合各方面的非科技界代表人士,一方面既代表了更广泛的各方面力量,另一方面他们的参与也可以更好地促进科学技术与公众良好地互动。目前武汉已经成立了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也可以是一个把科技界以外的更多方面的代表结合到科技界的传播组织,但其作用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武汉科技传播从传统的狭义的科技传播到广义科技传播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转变当中,它的许多任务如果只是仅仅依靠科技界的力量已经难以独力担当,应充分发挥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这一组织平台的作用,以调动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促进科学技术与公众之间更良好的互动。

2.科技传播的媒体和传播覆盖对象过于狭隘。目前,武汉科技传播当中,活跃的传播媒体和媒体机构几乎都是科技行业本身的行业内媒体,最为活跃的群众性的科技活动仍然主要是青少年的科技活动。

国外许多发达的经济体的传统媒体和媒体机构,特别是其主流媒体和媒体机构,仍然是科技传播影响力的制高点。如果跟它们比较,武汉许多传统的时政类的大众媒体和主流媒体所遭遇的互联网自媒体的冲击更加激烈,其影响力的流失非常严重。对于武汉传统的大众媒体和主流媒体来说,采编、运营和管理等方面还处在为了应对互联网自媒体冲击的转型之中,其转型的完成尚需时日。武汉科技传播目前的主力媒体是武汉科技报社主办的《武汉科技报》和《少年科普周刊》,再加上由它运营或者参与运营的互联网自媒体矩阵。尽管这些报纸和互联网自媒体矩阵的表现也相当亮眼,但囿于其行业媒体和行业媒体机构的属性,对于构建在具有足够的影响力同时也可以对更广泛的大众进行覆盖的科技传播制高点,它们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困难。

在传统的科技传播当中曾经更重视针对青少年和较为弱势的社会群体的科技知识普及,亦即狭义的科技传播。目前武汉群众性的科技活动当中活跃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固然是武汉科技传播的一个特点,但对于在武汉科技传播新的历史条件下新的工作重点来说,仅仅只有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活跃是它的一个局限,它已经滞后于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需要。

六、关于支持武汉科技传播发展的具体政策和措施

(一)设立武汉科技传播奖和创办武汉科技节

为了吸引社会各方面力量和社会公众对科技传播有更广泛的关注,进一步提高科技传播的影响力,建议设立武汉科技传播年度政府奖和举办武汉科技节,两者是对武汉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集中动员和检阅。

1.武汉科技传播奖。建议武汉科技传播奖设立武汉科技活动奖、科技公共传播奖和先进个人奖等表彰奖项,可以提高科技传播工作者和参与者的社会荣誉,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凝聚力,可以激发更多的社会力量和更多公众对科技传播的更广泛关注和参与。

武汉科技传播奖可以有意识地针对武汉目前科技传播媒体和传播覆盖对象过于狭隘的局限进行引导,科技活动奖侧重于针对更广泛的城镇劳动人口的覆盖,科技公共传播奖侧重表彰非科技行业的其它公共媒体。

2.武汉科技节。一个地区一个城市的科技节是社会动员与公众参与程度最高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建议结合武汉对科技周活动的组织和投入,创办武汉科技节。

按照目前武汉的实际情况,武汉科技节的举办已经具备有一定的基础。武汉是我国科教事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重镇,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当中,与科技发展和科技创新相关联的亮点也频频出现。此外,武汉的群众性科技活动,特别是青少年科技活动也相当活跃,都是武汉科技节可以整合的资源。

武汉科技节的重点首先是摆脱传统的狭义的科技传播的局限,围绕吸引更广泛的城镇劳动人口的参与来组织其活动内容和活动的方式。另一方面,可以把武汉科技节年度的主题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亮点紧密结合到一起,从更广泛的城镇劳动人口的参与和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亮点两个方面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特别是许多科教事业的机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积极性,吸引它们的参与,逐步扩大其规模和影响力。

当前武汉正在展开新一轮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竞争,科技节除了其对内的动员和公众参与之外,对外吸引力和影响力也将成为一个城市品牌。应该把握时机,把握其时间窗口,把武汉科技节逐步建成一个可以对外发挥吸引力的城市品牌。

(三)发挥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的优势

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是由武汉科技报社、武汉市科学技术咨询服务中心等单位发起成立的一个社团机构。目前武汉的科技传播正面临着从传统的狭义科技传播到广义科技传播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转变,在这一转变当中它的许多任务如果只是仅仅依靠科技界的力量已经难以独力担当,而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则是一个可以把科技界与科技界以外的更多方面的代表结合到一起的组织平台。

为了更好地发挥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这一组织平台的优势,应该鼓励它按一定标准吸纳更多科技界以外的代表,支持它以其特点和优势承担和参与更多的相关活动,尤其是决策与咨询类的交流和传播活动。如何从这两方面加强对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的支持,亟待研究和提出具体的措施,在武汉科技传播向广义科技传播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转变当中更充分地发挥这一组织平台的作用。

武汉在我国近代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都表现出了敢为天下先的精神,从汉口镇的万商云集到张之洞治鄂,从上世纪20年代汉口滩的衣香鬓影到50年代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它累积了海纳百川的文明底蕴。在新的工作重点和新的历史条件下,武汉的科技传播不能滞后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努力适应武汉社会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必须努力构建武汉科技传播的新格局,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武汉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科学环境,更好地服务于武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

 

课题组成员: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熊少明  安群慧  徐继平  陶  虹 
                     陈  莉  张  婷
武汉科技传播研究会   陈海涛  饶建平  周  围 
武汉科技报           郑莉莉  徐  菁  邓婉君  丁  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