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库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子库建设

“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创新实践研究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4/10 10:54:32
字体显示:  【】  【】  【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一)课题概况

本课题探讨互联网背景下的科普创新研究,分析互联网与科普创新的关系,首次提出融入科普基因的亲子教育,开展科普创新亲子教育实践探索,为互联背景下的科普创新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创新和信息化是做好新时期科普工作的双引擎,科普信息化已经引起足够重视并很好地应用到实践,但什么是科普创新、科普创新怎么做相对模糊;“互联网+”背景下亲子教育平台是一种新的业态,其以家庭为载体,涉及面广,且顺应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其具有“互联网”和“科普”双重基因,能打通科普工作的最后一厘米,为科普创新提供了一种范式,其科普价值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当然作为一种新鲜事物,也面临许多问题,如何使其良性发展?如何更多的注入科普基因,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科普价值?本项目以“互联网+”背景下亲子教育平台为研究材料,回答什么是科普创新、科普创新怎么做。

(三)研究方法

资料收集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中外文献为基础,查阅科普、互联网、科普创新与国家政策的相关文献,并收集国内外开展互联网+科普创新实践的相关资料。

2.问卷调查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以便了解互联网背景下人们对科普需求的现状,调查科普对亲子教育的影响,评价互联网+科普创新的亲子教育体系实践效果。

3.个案访谈法。与科普创新的亲子教育机构科普工作者进行深度访谈,了解对融入科普基因的亲子教育实践的构成、方式、所需条件等的看法。

4.经验总结法。总结了现有互联网+科普中有影响力和树立了一定品牌价值产品的创新经验,针对这些成功产品进行分析,通过归纳其特点,对总结经验、提出策略提供参考。

5.定量分析法。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不同层次的统计变量进行单变量统计描述、双变量的相关研究、非参数检验、回归分析等统计分析。

6.定性分析法。主要运用个案编码法对收集到的相关资料进行归纳整理。

7.跨学科研究法。科技哲学、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学、经营管理学、信息技术学、法学等学科的跨界分析。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以互联网为背景的科普创新研究,包含有互联网、科普及创新三个重要概念。拟通过文献查阅阐述互联网+科普创新的概念,通过对科普进行定义并分析新时代科普不同于往日的传播内容与传播手法,分析目前互联网+科普的发展水平现状及新时代人们对科普的诉求,寻求互联网信息传播优势与公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最佳契合点,为科普创新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对策;通过对互联网背景下亲子教育对科普的需求分析,构建科普创新的亲子教育体系并进行实践效果评估修正,探索科普创新工作可持续发展路径,总结提出可推广的范式,形成示范辐射作用,提升社会科普创新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国内科普实践现状及分析

(一)“互联网+”科普

当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发展得越来越智能和便捷,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转化速度不断加快而且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互联网技术的合理利用也能在现代各行各业发挥作用,不管是传统行业,工程领域,人文社科,互联网都可以在其中发挥其作用并有效提高其行业效率。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 +”战略,首次将互联网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互联网 +”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起到优化和集成作用,通过将互联网的创新的成果与社会各领域相互整合,从而有效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这就形成了一种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新形态,同时也是一种新的动力。

因科普工作事关我国科学事业的长远发展,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时期,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指出,在决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十三五”时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五大发展理念,特别是推进创新发展,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既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又是发展的一块短板。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已经实施10年,这是一项延续性工作。科学素质一般指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科学素养,主要包括了解必要的科技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科学素质是决定公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美好生活的前提,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关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加大推进力度。目前我国公民科学素质还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有研究表明,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30多个发达国家,公民具备科学素质别的比例最低都在10%以上,可是目前我国仅为6.2%。要实现到 2020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 10%以上的目标,科普工作亟需运用“互联网 +”的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公民科学素质的跨越式提升,推动科学知识在互联网中的流行和传播。

在这样的新形势背景下,“互联网+科普”意味着知识的获取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科普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要求具有创意和活力的科普内容和形式并打造自己的品牌,如科普中国品牌,以及相应的政策、科普文化环境、资源的配置整合等利好条件,对国内的科普实践均有重要的影响。

1.“互联网+” 科普内容。在互联网还没有如此迅速发展和普及之前,国内的传统的科普内容主要是人类的科学和技术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二是科学技术的传播与人才培养。因此科普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普就是把人类研究开发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以及融化在其中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通过多种方法,多种途径传播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使之为公众所理解,用以开发智力,提高素质,培养人才,发展生产力,并使公众有能力参与科技政策的决策活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传统方式上的科普内容传播方式主要以报纸刊物、图书、广播、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介,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信息输出。传统传播方式上的特点呈现出传统方式上的科普内容是没有活力的,一方面,传统媒介更新周期长,尤其是报纸刊物之类,若要更新,其实还意味着浪费物质资源。另一方面,传统方式上的科普内容没有活力还表现在面向的消费者群体接受选择的被动性,由于更新力慢,且科学技术知识大部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公民获取知识困难,这给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或是感兴趣的科普知识的人群带来了择选困难。

但是随着互联网在发达国家的大面积迅速发展,中国也在追随时代的脚步,根据CNNIC(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全国第37次调查报告,截止到2015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超过一半的中国人都在享受互联网时代了。逐年网民规模不断递升,相比去年同期网民数量增长了4千万。尤其是手机,成为国人上网的主力军,以手机设备接入互连网的比例有所提升达到71.5%。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有6.19亿的手机网民,占总网民数量的90.1%。网络的快速发展、网民的大幅增加为网络科普宣传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互联网与传统经济的结合,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形态。在 2015 年全国两会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亲手描绘了一幅“互联网 +”的宏伟蓝图,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 +”战略,首次将互联网建设上升到国家层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实施‘互联网 +’行动计划”,“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行动最早的中央部门的中国科协,为了贯彻落实“互联网 +”战略理念,提出了“互联网 +科普”计划,部署了相关科普工作计划。

“互联网 +科普内容”不再局限于原来的科学技术知识这一方面,还有现在不断更新发展的科学技术知识,科学的思维和精神、以及社会、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在互联网时代,因为互联网自身的特点具有交互性,娱乐性,人人可以成为知识的创造者而不是单一的消费者。正因为如此,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那么互联网上的科普内容很多不是真科普,科普内容的真伪也给人们带来了选择和辨别上的困难。

另一方面,“互联网+科普”的内容缺乏规划和有效整合。由于“互联网+”的背景,科普内容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是科技和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博客等等。根据2016年中国科协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科协主办科技网站2619个,主办科普微博418个,主办科普为微信公众号1301个,主办科普网站743个。其中,考察科普网站的栏目可以发现,主要栏目有新闻、图片、专题,分别占比为 90.74%、89.81%和71.3%,比较受网民关注的视频栏目占比 40.12%。作为科学思想的分享与交流的博客内容占比 6.97%。 25.77%的网站具有科普资源下载的内容。经过对比一些网站,微信公众号发现,不少科普网站内容是雷同重复的,不少社团学会网站的科普栏目,以科技活动新闻、活动通知为主,而涉及行业动态、学术交流等有关学科领域的知识性较少,其科普内容大多也是出自其他网站、期刊、图书,少有自己的原创作品,缺乏自身特色。这样虽然传播方式发生改变,但是显然要打造自身特色的科普网站内容,提高受众的科学素养,吸引受众的眼球,主动积极的去了解科普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再从局部来说,目前适应青少年的科普内容需求的科普网站不足,大部分在我国 6.18 亿网民中,年轻人占了很大的比重,未成年人也占了相当的比例。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科普宣传联盟进行的中小学生“我与网络科普宣传”问卷调查活动中,中小学生普遍认为科普网站“东西太少,找不到我有用的”、“知识面不丰富”、“速度太慢”,希望“最新的内容再多一些、丰富一些”“游戏多一些、益智类多一些、试验多一些、与科学家对话多一些、科学图片多一些”。这些反馈也说明了网络科普宣传的内容建设还处于比较粗放的阶段,为各类特定人群设置的内容太少,针对性和精准性不足,尚不能满足大众的需要。

2.“互联网+”科普传播手段项:科普中国云。全新的背景下意味着科普传播手段及表现形式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传统的专题讲座、资源展示和专题片等为主要的展示方式,目前,是以科普网站,科普移动端,微博、微信等为主,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由于互联网自身的优势和不足,如互联网跨越了时空和空间上的鸿沟使不同时空不同身份的人都能在一起进行交流,人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传播自己所知道的科学故事知识等,互联网如此强大的信息集散功能,与此同时也给一些科学素养比较低的人们带来了对于科普内容择选和如何判断真伪的困难,这是“互联网+科普”自身传播所带来的第一个问题。例如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是关于老年人的养生知识,而且植入了广告,其中有一条是关于醉百年薏荷散的广告,里面介绍了它的一些功能,但是最终效果真的有那么好,那么神奇么?这个有待辨别。而只有提高公民的科学素质,采用科学的方法和科学的态度辩证的看待问题,很多时候哪些老人也不会被愚弄而浪费自己及家人的财力了。因此,我们需要有效整合相关科普内容,打造一个权威的科普传播渠道,细分人群,精准推送科普内容。

第二,科普网站知名度低,传播力度不够,难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调研的648个科普网站中,独立的科普网站(不含公务网站、科普栏目或频道)共367个,根据2013年1月17日数据,其中进入ALEXA排名国内1万名以内的共有13个网站。进入ALEXA排名国内2万名以内的共有7个网站。即在全国网站排名前2万名中,科普网站仅占1‰。成绩最好的中国知网,是面向读者提供中国各种文献、学位论文、报纸、会议、年鉴、工具书等各类资源统一检索、统一导航、在线阅读和下载服务的网站。它更接近一个文献资源检索网站而非科普地域特色鲜明的科普网站,这些极具特色的科普网站数量非常有限。

第三,科普移动端APP开发不够,难以满足大众的需求。国外不少网站开通了手机版,以方便日益庞大的手机上网群体。手机版网站根据手机的屏幕尺寸和数据处理能力量身定做,非常便于手机用户浏览。通过对国内ALEXA排名20000以内科普网站进行搜索,除中国数字科技馆、科学网等极少数网站外,几乎都无手机版。中国数字科技馆、科学松鼠会和果壳网针对网站一些内容制作了移动客户端。应该说,国内科普网站对移动平台的重视还远远不够,导致移动端APP处的开发基本还是一片空白。

因此,在众多的科普传播途径中,如何打造一个正规权威的渠道,对此进行不断地整合和更新,精准科普人群,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厘米,科普中国云应运而生。

3.“互联网+”科普品牌:科普中国、科普中国云。中国科协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的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同等重要的要求,按照《中国科协科普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部署,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为主线,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着力优质科普内容资源、科普阵地条件、科普社会动员机制建设,推动科普人才和科普产业发展,强化科普供给侧改革,创新科普公共服务机制,扎实推进普惠共享的现代科普体系建设,在科普产品供给上取得新实效,为实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在这样的政策引导下,中国科协提出了2017年科协工作要点,其中一条是要打造科普中国品牌,打造科普传播强有力的正规手段,开发运行科普中国APP及科普中国服务云数据管理、基础支撑、后台服务等相关系统。组建数据中心,开展科普资源汇聚整合、科普数据融合共享、专项舆情监控管理等,及时研判社会的焦点和科普热点问题。组建资源中心,整合汇聚科普中国资源,协调组织相关社会机构和个人生产科普内容,开发科普中国校园、社区、农村等内容套餐,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

下面这个是在科普中国网站的截图。可以看到中国科协主办网站的首页和栏目设置,最显眼的大标题就是上面的“长征五号”霸气转场,拟7月初再出征的最新航天科技新闻主题,下面有4个与此对应的超链接。然后就是一些图片,分别对应的来源位置是首页-前沿科技-宇宙航天,首页-疯狂动物园-新浪科技,来源环球网的黑科技大集结,首页-2016-专题-科普中国-十万个为什么,首页-前沿科技-生物生命-来源新浪综合。图片的右边是科普中国社区e站,科普中国校园e站,科技史上的今天,科学热词,要闻,科普中国频道(栏目)导航,还有根据个人点开后的网页后自动为游客推荐的“猜您喜欢”。

 


图1 科普中国网首页(2017年7月27日)

 

下面有一个大的板块,前言科技,科学原理,科普百科,科技潮物,释疑解惑,军事科技,名家风采,创新历程,乡村e站。科学动画城,科普中国落地应用套餐(包括校园、乡村、社区),健康卫生方面,饮食安全方面,养生保健方面,贴合成年群体实际)。

 

图2 科普中国

 

再接着欣赏品读,科普影视,科普动漫,科学艺术。总的来说,内容还比较丰富,涵盖面也比较广。另外,“科普中国”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科普中国网的网页打开时,都有一个“科普中国”频道公众满意度调查,并且首页有会员专享科普中国云服务,科普中国云服务平台,点击进入后,入驻科普中国服务云,共建共享科普资源。

虽然科普中国导航页有如此丰富的内容,但是仍需根据公众满意度调查反馈进行分析,根据反馈意见和试运行情况,进一步丰富科普内容,创新表达形式、迭代完善。中国科协与百度公司从2015 年起每季度发布《中国网民科普需求搜索行为报告》,着重分析中国网民的科普搜索行为特点、科普主题搜索份额、科普搜索人群的年龄、地域、性别等结构特征。报告显示,近年来公众科普搜索指数大幅增长,并且在移动端与PC 端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移动端为代表的即时型搜索以应急避险、健康医疗主题为主,PC 端为代表的学习型搜索以前沿技术、气候与环境主题为主;健康与医疗成为最受关注的科普主题;20~39岁人群是科普搜索的主力军,29岁以下年轻人则呈现出对航空航天主题的特别偏好;地域分布上,华东地区科普搜索热度明显领先;主题分布上,健康与医疗成为最受关注的科普主题;地震、雾霾等热点事件往往导致相关主题的搜索需求突增。基于网民科普需求的搜索行为分析,每期报告还对近期的科普工作重点提出了意见建议,例如针对公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百度和中国科协联合在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产品中推出相应的专题,如“雾霾天生存指南”“另一个地球”“远离慢性病罕见病”等,科普效果大大提升。从以上可以看出构建的互联网平台虽然可以包含丰富的内容,但是细分人群,精准重点人群的需求却还远远不够。此外,科普中国服务云是采取账号登陆的方式来进行互动还不够完善,不能及时收到回复,甚至有些互动界面根本打不开。这说明即使互联网本身所具有的良好的互动性本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现。并且,更加城市化走向的趋势,当今青少年可谓是互联网“原著民”,普遍存在大自然缺失病,缺乏情感联系和情景对话,在互联网这个平台上的科普中国服务,主要还是停留在单人对话里面,如何改进和弥补互联网平台现有的互动性情感性的缺失尚值得思考。         

4.“互联网+”科普条件支撑。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科普工作又被注入了新的活力,不管是政策上,还是软硬件设施方面,都给科学普及创造了新的条件和支持。

先从政策层面上来看,从1999年中国科协向中共中央、国务院上报《关于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建议》,拉开了我国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序幕,到2002年6月29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我国第一部也是世界第一部科普法律)明确定义了什么是科普,科普是科学大众化,科技传播,与时俱进、动态发展的过程,及科普的终极价值是提高人的科学素质,使尊重科学成为全社会的基本价值观。科普的本质和核心,内容姓“科”:遵循科普范式,科学家、科学专家不能“缺席”。科学的对象姓“民”:面向公众、依靠公众、动员公众、以公众的需求为导向。科学的性质姓“公”:具有公共、公平、普惠、非盈利等特点。科学的特征姓“动”:合作性的社会互动行为,倡导以人为本。科普法的推出明确了科普的内涵,也指明了今后的科普工作计划实施的方针。再到2006年2月6号,国务院颁布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提出明确指出了工作方针,工作主题和工作方式。工作方针是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这个正好呼应了科学的对象。工作主题是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工作方式是大联合,大协作。如今站在互联网的风口上,中国紧跟时代的脚步,非常重视科普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如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国家要制定“互联网 +”战略,习近平在2016年4月19日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到第6篇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专栏9信息化重大工程——“互联网+”行动,尚勇书记在2016年全国学会工作会议和地方科协工作会议的讲话里提到,实施“互联网+科普”,推进科普信息化落地。诸类可见国家领导人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因为它关乎着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能否站在科技创新强国前列的必要条件。

再从软硬件设施方面来看,有了科普法的保障和相关方针政策的指导,我国科普工作也取得很大的进展,2013年,李源潮同志部署推进网络科普。开展了调研,谋划实施方案。2014年,完成顶层设计,印发意见,制定和确定实施方案。建设科普中国品牌,开展“互联网+科普”的战略合作。开通科普中国微信、微博,在新华网开设科技前沿大师谈频道。2015年,启动专项实施,利用PPP模式供给科普公共服务产品。8月各频道和移动端应用陆续开通。互联网+科普纳入国家十三五规划。2016年,启动科普中国云、信息体系、e站建设,开展试点,推动落地应用。根据实施后的科普信息化工程(包括建设科普网络大超市,搭建网络科普空间,开展科普精准推送服务,科普信息化建设运行保障)数据显示,累计建设科普信息化内容资源打12TB,科普视频(动漫)9284个,科普图文114739篇,科普游戏100款。建设科普中国e站12226个,其中乡村e站5406个,社区e站5406个,校园e站1909个,站点遍布全国。有超过1000人的高水平专业创作团队和超过2000人的专家团队做支撑。除此之外,我国科普人才队伍持续增长,全国共有科普人员205.38万人,每万人口拥有科普人员14.94人,分别比2010年增长17.27%和14.40%。并且科普经费投入稳定提高,科普场馆建设力度在加强,在2016年底,全国建成和运行的符合《科学技术馆建设标准》的科技馆155座,流动科技馆220个,科普大篷车1345辆,但科普经费来源渠道仍以政府为主。全社会科普经费筹集额141.2亿元,比2010年增长41.88%;政府拨款占75.54%,比2010年的68.42%提高了近7个百分点。全国人均年科普专项经费4.63元,比2010年增长77.39%。

5.结论。综上所述,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借助互联网技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是科普工作创新的重要一环,而科普工作对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因此,在“互联网+科普”的时代背景下,实施科普工作内容,渠道或形式的创新是科普工作发展的关键,而能否打动受众,根据受众所需来精准科普是打通科普工作最后一厘米的核心所在。目前,支撑我国国内的“互联网+”科普的条件(不管是国家政策方面还是软硬件方面)相对国外还是不够充分的,一是因为我国国内的科普工作主要还是由政府主导,公众再参与的组织形式进行的,公众的自我主体意识相对还是比较薄弱,参与积极性不够。二是目前科普中国资源量仅有12TB,不能充分满足供给需求。另外我国国内的主要大型科普中国品牌的宣传力度和人群定位精准度尚且不足,科普传播手段有待加强和创新,科普内容的资源整合方面出现散,乱,小,多和重复雷同的特点,国内科普传播移动端的开发几乎一片空白,科普传播手段尤其是利用互联网进行科普传播需要根据不同人群的喜好来开发不同的平台,虽然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进行宣传科普,但是也要注意找准受众人群,有效整合资源和采取适当的科普传播平台及手段来进行有效宣传,精准人群推送科普内容。

(二) 阵地科普

目前国内的科普阵地主要还是以科普馆,科普教育基地为主。其中科普馆主要以各种细分主题为主且能进行科普活动的实体的科普场馆类,如植物科普馆,动物科普馆,萤火虫科普馆,民防科普馆,地质科普馆,气象科普展览馆,航空科普馆,新能源科普馆等。而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机构。尽管科普馆和科普教育基地都均有科普教育功能的特点,但全国的科普教育基地,需要达到相应的标准进行申请认定后才能达到相应的标准。下面主要根据武汉某些科技馆的调研来分析武汉的科普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相关情况,然后进行总结和提出改进建议。

1.科普馆。在我国,国内科普馆按照主题分为很多种,分别有地震科普馆,风电科普馆,气象科普馆,公共交通科普馆,湿地科普馆,植物科普馆和动物科普馆,森林公园科普馆,禁毒科普馆,其中这些范围较大的科普馆又有根据实际生活需要进行细分各类科普馆,如植物科普馆又有细分的葡萄科普馆等。

这些具有教育功能的科普馆主要特点是针对性强,分类较细,建设面积相对大型的科技馆来说比较小,因此可容纳的观众也相对少很多。在武汉的科普馆有湖北省气象科普馆、武汉地震科普馆、武汉地铁科普馆等。湖北气象科普馆分为上下两层,展示空间近500平方米,除了科普展板以外,还设置了模拟气象影视节目制作展区、气象科普影院。武汉地震科普馆是一个以防震减灾为主题的科普馆,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分为两个部分的内容,两个展厅,一个多媒体功能演播室和地震现场观测演示场地。演播室内配置有多媒体演播器材,可同时容纳100余人观看。武汉地铁科普馆2013年建成,面积约450平方米,科普馆设序区、主展区、尾厅三部分,通过图文展板、互动展项、多媒体、模型沙盘、实物陈列等形式和手段,介绍武汉地铁发展、展示地铁科学知识、普及科学发展理念、倡导安全绿色出行。

从武汉市科普馆建成的时间来看,科普馆近几年来建设发展较快,例如东西湖区防震减灾科普展馆是2012年开馆,武汉地铁科普馆是2013年建成,江夏防空防震科普馆在2015年开馆等等,科普馆的不断增加和完善,对应地,科普人员队伍也在相应增加。

从科普来源经费来看,以武汉区的科普馆调研情况,可见一斑,湖北省人均科普经费为0.5到0.6元,武汉市远超省平均水平,其中洪山、汉南等几个区已超过2.8元,达到了去年市区签订的《关于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共建协议》的要求,武昌、江汉、硚口等区也将科普经费按照常住人口年人均2.8元的标准列入2014年的财政预算。国内的科普馆虽然都在不断增加和完善,但是基本上都是政府财政拨款,跟国内的发达城市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从参观人数方面来看,国内科普馆的年参观次数,参观人数都比较少,和开展的科普活动例如也相对较少,武汉某科普馆2013年科普展览只有三次,科普讲座5次,因为2013年处在维修阶段,所以也谈不上参观。一些科普馆被参观都是学校出于教育的原因,自行跟科普馆人员联系的,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的这种情况比较多,而家长主动带领孩子去参观的情况是很少的。出现这个结果的原因一方面是科普馆的科普资源相对单一,太过于专业化,互动的展览展项和人性化的服务设施比较有限,因此观众的兴趣点不多,参观次数少;另一方面是本身建筑面积比较少,可容纳的人数少,因此累计参观人数也比较少。

2.科普教育基地。为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广泛动员社会科普资源参与科普工作,充分利用社会科普资源面向公众大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活动,1999年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科协”)开展了第一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创建活动,批准了全国188 个基地冠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2005 年又批准了73个基地成为第二批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截止到2016年底,中国科协命名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1080个,省级科协命名的省级科普教育基地4889个。

科普教育基地主要是指依托教学、科研、生产、传媒和服务等资源载体,面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具有特定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功能的并且符合认定审批标准,科普工作成效显著,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机构。在国外一般以科技馆的形式出现,在我国形式则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五种类型:一是科技场馆类科普教育基地,其中又分为综合性科技馆和专业科技馆,综合性科技馆包括科技馆、自然博物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专业科技馆包括天文馆、气象馆、地震馆等;二是公共场所类科普教育基地,如动物园、植物园、生态旅游区、森林公园、海洋公园、地质公园、矿山公园、地质遗迹、自然遗产、文化保护地、旅游景点、人文景观等;三是教育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如教育和科研机构中的博物馆、标本馆、陈列馆、天文台(馆、站)、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推广)中心(站)、野外站(台)等研究实验基地,医院等;四是生产设施类教育基地,如生产设施(或流程)、科技园区、企业科技展厅、企业展览馆等;五是信息传媒类科普教育基地,如科普网站、科教电视频道、科普报刊等。

在我国国内,科普教育基地发展很快,以武汉为例,武汉的科普教育基地众多,资源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武汉市拥有各级科普教育基地50个,尤其以高校科普基地资源居多,从某次调研结果分析后,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表现在科普传播的内容上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科普内容形式比较单一,多以展览图片为主,展厅一眼看到底,挖掘展品思想内涵的亮点太少,引人入胜的场景几乎没有。其他的形式如参加讲座、担任志愿者、创作科普作品所占的比例都很小,不足20%。体验式活动较少,受众参与度不高;内容类型上多以社会教育类的为主,且在科技场馆类相似度比较大,内容更新速度不及时。在“受众科普知识需求”和“场馆资源分布”的交叉对比分析中,我们发现,市民最需要的科普知识和已有的科普资源存在脱节现象。结果显示,受众最需要的科普知识是“应急需求”,达到34.1%,而已有的场馆资源中,属于“应急科普类的场馆”只有3.33%,两者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而社会教育类的场馆却高达56.67%。已有的科普资源与市民认为最需要的资源不相一致,不但会造成科普资源的浪费,还会导致科普工作走向错误方向。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是科普知识的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存在信息的不对等,科普知识的传授双方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极端不平衡的状态。在市民已经参加过的科普活动中,单纯的“参观”、“讲座”占大多数,分别为54.81%和19.91%。而真正让受众参加到科普活动当中的“当志愿者”和“科普作品创作”很少,分别仅有10.04%和4.00%。这说明传授双方没有充分互动交流,科普工作自然也不能按照公众的实际需求展开。

第二,科普教育基地的科普传播渠道受阻。科普信息传播是科普活动开展的基础。这包括科普活动的告知、科普场馆的介绍、科普信息的二级传播、科普产品的营销等。调查结果发现,目前,武汉市众多科普场馆的信息传播能力较弱。在某次对公众的调查中,“活动太少”所占的比重比较大,达到了29.9%。在采访中,一些市民也反映自己很想去科普场馆参观,但是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发布不及时,无法及时了解到相关的活动信息。在宣传中,大部分场馆运用的传播手段也比较单一,单独用户外媒体、单独用电视和广播等大众媒体、单独用网络媒体,或者仅仅依靠受众内部的亲朋告知等人际传播,这样单一的传播形式无法使信息及时和大范围地传播,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到达率和知晓率。另外,在科普教育基地中占多数的高校博物馆由于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发展过程中边缘化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很突出,大部分场馆对外开放程度也不高。而且大部分场馆开放程度较低,一周之内仅仅开放一两天,全年开放达200天以上的仅占五分之一左右,大部分场馆周末和节假日没有预约不开放。目前对外开放接待的社会观众主要是中小学生,社会其他层面的受众量少。从某次大型的课题调研报告结果来看,这说明,大部分科普教育基地一方面的自我宣传和共建共享意识尚且不够,还没有搭上“互联网+”的顺风车,导致科普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受众需求。

第三,武汉市内科普教育基地类型多样,包括一些大型的科技馆、各大高校博物馆、实验室、标本馆和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修建的展示馆为主,企业修建的科普基地比较少。为了顺应城市的发展,尤其以社会性的博物馆发展较为迅速,武汉市于2012年建成了武汉市规划展示馆,全面展示武汉城市建设的历史、现在和未来;顺应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理念,于2011年建成了国内第一个节水科技馆,讲述水的起源、水的作用和节水知识等;顺应城市交通的发展趋势,建成了国内第二个地铁科普馆,介绍武汉地铁建设历史和文化、世界各地地铁建设历史和文化以及隧道逃生、浓烟逃离等知识。但是每种类型的数量发展和区域分布不均衡。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洪山区的博物馆有13所,江夏区4所,江岸区4所,武昌区4所,汉阳区1所,江汉区1所,沌口区1所,青山区1所,硚口区3所,东西湖区2所。可见,洪山区的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居多,而其他地区资源相对极度贫乏,主要原因是洪山区所在的各大高校居多,且以社会性博物馆为主,由于高校经费来源比较有保障,所以发展情况良好。而消防、武警和其他军事性科普基地发展缓慢,仅仅是一个规定内设立的机构,专业人员缺乏,对外开放程度也比较低。各地区的科普教育基地的数量和地域分布不均衡,分布位置比较偏僻,再者,武汉市人口若按860万人口来算,在走访的35个场馆中,占地总面积为706066.7平米,人均仅有0.0821平米;建筑总面积为232911.33平米,人均0.027平米。武汉市科普场馆总面积看起来大,然而人均面积却很小。因此,各地域的分布不均,必然影响到武汉公众的科普知识需求情况,一些位置人口几乎得不到科普服务的权益。

第四,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缺乏高素质人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才队伍的建设,科普知识与技术、科学精神等科普方面的传播者也是由高素质的人才来承担的,在2007年针对全国271个基地的普查中发现,从下表一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岗位设置及工作人员学历结构情况和图二的基地工作人员的学历结构情况来看,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工作人员以本科、专科和中专/高中三种学历为主,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仅为6.8%。基地领导的学历相对较高,近70%为本科或本科以上,其中研究生比例为24.7%;经营管理人员、设计开发及研究人员和策划人员多为本科和专科学历;而讲解员或示范员的学历略低一些,专科、中专/高中、本科三种比例不相上下。同时可以看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本科、研究生等高学历人员所占的比例仍然偏小,不足40%,基地的岗位设置中,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人数最多的三种岗位分别是讲解员或示范员、经营管理人员、设计开发及研究人员,总体来说结构相对合理。但值得一提的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策划人员的比例仅为3.8%。而对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来说,每年都要开展形形色色的主题科普教育活动,而且科普活动不能重复雷同进行,需要与时代接轨,与时俱进,才能更具吸引力,因此科普服务项目和科普活动的策划工作也就十分重要了,而这些科普服务项目和科普活动的策划都跟高素质人才策划员有关。因此,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参差不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普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表1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岗位设置及工作人员学历结构情况

 

图2 基地工作人员学历结构情况

 

3.结论。经过对武汉市的科普馆和科普教育基地总体分析来看,武汉市科普资源很广泛,种类基本齐全,但科普资源分布及数量发展非常不平衡,且共建共享意识和程度较弱;科普资源在内容和传播形式上没有完全真正反映群众的实际需要;各大科普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开放程度和宣传力度不够,公众参与度和互动体验度低;科普馆和科普教育基地的资金来源还处在政府为主导的拨款,自身运营和管理受限制,人均科普场地面积低;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建设不足。这些都会影响着公众的科普需求,受众的需求达不到满足,科普应用服务没有落地,科普工作最后一厘米也就没有打通。

(三)政府主导下的科普

2016年2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实现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了“十三五”期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其中方案提出的发展目标里面就有提到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跨越提升,其中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明显提高。《方案》提出的重点任务中就有为带动全民科学素质跨越提升,围绕完成《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提出实施四个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和六大工程。其中提到:一是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着力推进义务教育、高中和高等教育阶段科技教育,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二是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广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和农村科普活动、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加强薄弱地区的科普精准帮扶。六是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广泛开展社区科普活动,大力改善社区科普基础条件。纲要实施的工作方针是“政府推动、全面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其中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是确保《方案》落实的基础,由此可见,青少年科普,社区科普,科普活动这三者其实存在紧密的联系,下面,就来分析在政府的主导下,这三者在国内的实施现状,尤其是在武汉的实施现状。

1.青少年科普。青少年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也是国家科学素质提升的重点培养人群。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中把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定位成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强调完善基础教育的科学教育,提高学校科学教育质量,使中小学生掌握必要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质量,为农村未成年人提供更多参与科普活动机会。在“互联网+科普”的新时代和新时期背景下,加强对青少年的科学技术普及,培养他们的兴趣和爱好,增强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不仅是一项重要的国民素质塑造工程,而且是保障我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顺利实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战略性工程,是一项造福当代,荫及后代的系统工程,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当今青少年科普教育成为热点研究问题。而科学教育是提高公众科学素质的重要基础。我国现阶段的青少年科普教育相关工作仍存在很大的问题。尽管2014年创客教育及其理念以及STEM教育理念迅速流行开来,在我国也引起不少的反响,如高举素质教育的大旗,要替学生减负,要对课程进行资源整合,将工程素养注入到青少年教育中,要让学生学做小创客,学校开展各色各样的比赛和竞赛活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的政府机构通过创客大赛、创客沙龙、创客发烧友和创客研讨会等形式,极大的推动了创客教育的发展。但是,这些教育也都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一是投入大,收益面窄,这些创客教育和STEM教育又将何去何从?二是活动形式单一,因为是从国外引入的,才刚刚兴起不久,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还没有建立相关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标准。三是对“互联网+”思维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大多数人仍停留在“+互联网”思维上,因此,整体上,互联网上交流的还是一些关于创客的理论文章,而涉及分享的创客的成果作品和创意的不多,这与互联网的精神是不符的,需要创客空间管理者进一步反思和改进。同样STEM教育也是处在探索阶段,也会出现类似的问题。那么当这个象征着素质教育的两面旗帜还未能完全站稳脚跟的时候,我国的传统教育仍然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受此影响,我国的科学教育存在较大缺陷,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我国中小学课业负担重,考试压力大,普遍存在科学素养较差,技术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弱的弊端。科学教育方式缺乏创新,科学教育体系缺乏连贯。探究、发现、体验、研究性等学习方法没有得到有效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小学生对现代科学发展进展情况、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知之甚少,对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不足。对于身边发生的迷信、愚昧的伪科学、反科学活动,及其它侵蚀、愚弄和腐蚀青少年一代的现象缺乏必要的识别能力和抵御能力。

除此之外,我国城市和农村的青少年的科普教育模式也存在不足,城市的孩子如今表现的大多是“大自然缺乏症”,大自然缺乏症是指孩子因缺乏与大自然的交流而产生了种种身心问题,多动症、自闭症、过敏症、感觉迟钝、注意力不集中等多种症状却越来越多的逐渐显现,也就是说由于人类疏远自然而产生的各种不良表现,尤其是针对少年儿童人群。而农村区域青少年接触大自然相对较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相对贫乏的问题,不过面临着农村的不断城镇化发展,部分农村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同时很多农民现在不做农活,而是去城市打工,生活在农村的孩子同样也有不认识多少农作物,劳动技能也有偏低的情况。因此,针对不同地域的青少年科普教育模式应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怎么弥补城里青少年和部分农村青少年的“大自然缺乏症”的问题,以及怎么针对农村大部分青少年资源的不足和利用农村青少年所拥有的特色养殖、种植便利的优势条件是我们所需要思考的。

另外,在青少年科普场所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我们知道,要加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必然也就要实施一些针对性的科普教育活动,而实施活动也就需要一定的场所。从“十二五”期间的科普场所建设调查结果来看,存在下列问题:一是青少年科普场所的科普资源缺乏吸引力,目前的青少年科普场所的科普资源虽然比原来多,但是内容大多有雷同,或者有形式无内容,开展的活动也多是展示性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不足,很难吸引青少年的眼球;二是青少年校内校外科普教育衔接不够紧密,由于校内校外的主管部门可能不同,在做科普资源和科普活动建设时各做各的,缺乏交流和合作,缺乏统一规划,校外机构难以形成对学校科学课程的指导。此外,校外科普教育机构的资源有限,工作人员的能力也有限,一般不易对小学到高中的教育提供有效的全覆盖的科普资源和科普教育辅助性的工作;三是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力度不够,科技辅导员是组织开展青少年科技、科技教育工作的一支重要队伍。但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不少地方工作无人抓,活动无经费,工作处于停滞状态。科普工作者自身科学素养不足也是造成科普场馆不吸引学生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相对于日新月异的科学发展而言,科普场馆教育内容结构常常是滞后的。这一特点对其工作人员的科学素养、科普观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事实上,相当一部分科普场馆的工作人员仍然习惯于满足于向学生传输固有的、老面孔的知识,没有意识和能力展示高新技术,往往只看重展示项目的外包装的美观新颖,轻视蕴涵的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2.社区科普。国内的社区科普大约起步于20世纪末。随着中国城镇化步伐加快,城镇居民数量不断增加。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比51.27%,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不管是“十二五”规划时期还是“十三五”规划时期,社区科普均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中提出的重点实施目标。特别是在2011年所颁布的“十二五”时期《纲要》里面明确将“社区居民科学素质行动”从“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中划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部分。在这种形式下,分析和总结社区科普的实践现状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分别是对社区科普分为城市社区科普和农村社区科普两个方面进行的分析和总体社区科普情况的总结。

城市社区科普是针对城市人群,特别是社区居民开展的平民性科普,具有基础性、社区性和人本性的特点。社区科普是城市科普的切入点,城市社区功能的完善和拓展,使科普的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特点与城市社区工作的群众性、社会性属性非常吻合。通过城市社区的科普,就能覆盖城市所有人群,避免了城市科普的“空白点”和“盲点”,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也突出了城市科普的重心和重点,由此城市科普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非常明晰。其次,城市科普

是城市居民的内在需求。城市居民相对农村居民而言,经济收入比较多,生活也较安逸,居住相对集中,闲暇时间也比较多,科学文化素质较高的人群,具有参加社区志愿者活动的动机。第三,城市居民有较好的科普队伍和科普资源基础。

另外,根据针对城市社区科普的公众需求结果来看,超过半数的城市社区居民对医疗保健、食品安全、膳食营养3类科普话题最为关注;其次是对气候变化、服装/美容、节能/环保、地理/旅游、科学理财等科普话题较为关注;而社区居民对动物科学、机器人/电子、破除迷信3类主题关注度较低,均低于10%。可知,城市居民的健康意识较高,而且对自身和全家人健康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根据调查还可知,城市居民获取科普知识的途径主要是电视/广播、网络/手机、书报。在社区科普载体的利用现状调查发现,对社区图书室的知晓度而言,仅有30.1%的受访社区居民知道所在社区有图书室。不同城市的社区图书室知晓率并不相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全国社区图书室发展的差异性。总体来说,东部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社区图书室工作开展的效果较好。在被调查的全国14个城市中,上海市的社区图书室知晓率最高,达73.7%,其次为苏州、深圳,而兰州的社区图书室公众知晓率最低,仅占5.5%。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科普活动的参与程度较低,从不参加科普活动的占71.0%,而每月参加1次社区科普活动的占17.4%,每月参加2—3次社区科普活动的占9.1%,每月参加4次以上社区科普活动的仅占2.5%。从社区居民对科普志愿者的认知情况和对社区科普学校的知晓度情况来看,59.7%的受访社区居民不知道社区是否有科普志愿者,有77.1%的公众不知道社区科普学校。这些均反映出某些社区或社区管理服务者对科普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

农村社区科普,首先在概念上有多种观点,国内著名学者王霄将农业社区定义为“聚居于自然村或集中于中心自然村周围小村落范围内的人们所结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孙树仁认为,农村社区建设的区域范围既要考虑社区的自然属性,又要考虑社区的社会属性。农村社区不能简单地以建制村或自然村为区域范围,农村社区包括乡镇、行政村、自然村(村民小组)3个层次。李华认为,农村社区科普是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进程中,为满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过发挥农村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功能,配合农村社区建设,在农村社区中开展的,针对农村社区居民的科学普及活动,是国家和社会把人类在认识自然和社会实践中产生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采取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参与的方式向社会公众传播,为公众所理解和掌握,并内化和参与公众知识的构建,不断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的系统过程。

农村社区科普主要以农村科普示范基地为载体,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是以示范的方法推广农业新成果、新品种、新模式,普及农村先进实用技术,传播农村科技、市场信息和先进经营管理方法,是提高农村者科学文化素质和综合技能、拓展农民增产增收渠道、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的科普载体和基础设施。劳动截至到2010年底,重点支持的农村科普示范基地总数为36个。农村社区科普的传播媒介除了主流的传播媒介有电视、报纸、杂质、广播、图书以外,还有不断发展起来的互联网网络形式。统计显示,电视仍是中国公众的户获得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传播渠道。农村社区科普工作主要由政府、学会及社会团体和部分科研院校开展。政府部门主要由中国科协组织开展,从科协系统来看,截止目前,中国科协已拥有按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程技术及其相关科学的学科组建,或以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和普及为宗旨的全国性学术社团共计188个。第三,还有分属于31个省科协、396个市科协、2779个县科协、33794个乡的科普协会进行科普业务指导。据2009年底对14个全国性农业综合型、专业性学会统计,设立科普工作委员会的有8个学会,占总数的57%;设置科普(工作)部的有7个学会,占总数的50%。

不管是城市社区科普还农村社区科普,在社区科普工作开展中,社区是科普工作主体,政府是科普工作的主导者,社区居民是参与者和科普对象。从前面城市社区科普和农村社区科普来看,目前在总体上社区科普的实践现状存在下列问题:一是社区科普理念缺乏。从城市社区科普调查情况可知,公众对社区科普的建设、社区科普志愿者和科普学校知晓率很低,这是很大一方面直接导致参与度低。一方面恰恰说明了大部分社区居民其对科普理念的缺乏,还没有深刻认识到社区科普的重要性,对社区科普工作的认识还停留在表面,因此社区居民的积极性也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二是社区科普工作人手短缺。社区科普是一项庞大、持久的公益性活动,涉及领域宽、工作面广,且具有工作对象庞杂、人员结构多元等特点。目前,总体上科普人员严重不足,更何况分配到社区科普上的工作人员。导致社区科普宣传不到位,或者说宣传比较老套,不能吸引人注意。三是社区科普设施比较简陋。就农村社区科普设施而言,几乎看不到科普设施,像科普宣传栏在城市社区里还可以见到一些,农村里能见到几乎是很稀奇的事。而且就算是城市社区,就我之前参观的一个武汉某社区而言,只是一些由图片、文字说明组成的展示板或展示牌,实物展品类的较少,可动手操作和体验的更是稀缺,可见社区科普展示手段比较落后,向公众传递科学信息仍然是采取灌输式,互动性和参与性低,难以引起观众的求知欲。四是社区科普手段比较滞后。虽然现在处于互联网的时代,大众也可以成为自媒体,但是大众的媒体作用并没有发挥出来,主渠道地位也没有显现出来。许多媒体策划、编创人员的理念陈旧,未能适应时代的发展,科普作品的内容与形式忽视公众的需求,导致许多电视台、广播电台、报纸和网站科普栏目的关注度不高,逐年萎缩,未能发挥科技传播主力军的作用。甚至有些媒体为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科普公益性的原则,刊登一则科普活动的消息也要收取高额费用,或只为收取广告费而在媒体上亟力推销药品、保健品等,与其普及科学知识的宗旨不符。五是社区科普经费不足。科普工作是一项公益活动,除了需要大量的专职工作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外,还需要一定的财物支持。虽然《科普法》对科普经费问题做了明确的要求,但是,由于地方财力有限,社区科普经费不能满足社区科普工作的需要,导致科普活动常要四处筹措资金。六是企业介入社区科普的机制没有形成。企业参与科普的方式有多种,主要是在经济上支持科普活动、在产品宣传中加入科普知识或自建科普平台向公众开放。但目前如何对企业投入科普事业给予政策优惠,可操作的政策研究还很不够,这直接影响到企业对科普的持续性投入。七是社区群众性科普网络服务缺乏。没有真正合理地依托网络资源优势,建立相应的社区科普设施与基地,目前的社区科普e站建设还在继续完善中。

3.科普活动。科普活动咋一看范围似乎很广,因为前面提到的科普教育基地,尤其青少年科普教育,社区科普中的活动形式中少不了科普活动的策划和实施。从广义上来讲,只要是普及科学技术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促进公众理解科学为目的,展开的一系列科普主题的,有目的有组织的群体性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科普活动。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也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开展科普活动尤其是针对青少年的科普活动有利于促进和提高青少年科技素质。例如: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就是一项具有全国性的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探究项目的综合性科技竞赛,是面向在校中小学生开展的具有示范性和导向性的科技教育活动之一,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各类科技活动优秀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项活动。同时,利用科普活动不仅可以激发青少年的创新精神,也可以大大提高了青少年的科技素质。因此,十三五规划纲要和中国科协2017年科普工作要点中都有提到要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等方式实现科普中国内容落地。当然,也有针对公众的全国性的科技周,全国科普日等科普活动。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教育资源,有别于学校教育的组织严密性、形式稳定性和手段有效性,也不同于家庭教育的情感性、权威性、继承性,社会教育更多地体现出多样性、层次性、终身性等特点。下面就根据科普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资源,分析下科普活动在科技馆中的实践现状、在社区中开展的科普活动以及大学、科研机构开展的科普活动的实践现状。

每年的科普周、节假日等公众休息之余,科技馆往往都会开展大量的科普展教活动。根据科技馆活动的形态可分为以下七类科普活动:展览辅导类科普教育活动(展品辅导、展览讲解、参观学习单等);科普培训类科普教育活动(小实验、小制作等);科学表演类科普教育活动(实验表演、科普剧和其它科学表演);对话交流类教育活动(科普讲座、科普论坛、脱口秀、科学家与青少年“面对面”等);科学游戏类科普教育活动(角色扮演游戏、竞技游戏等);科技竞赛类科普教育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机器人竞赛、知识竞赛、发明竞赛等);科技考察类科普教育活动(自然、环境、科研、工程、生产现场考察等);综合活动类科普教育活动(夏/冬令营、“科技馆进校园”“科普日”等)。科技馆作为一种非正式教育,不像学校教育讲的都是系统知识,而是让学生与展品之间形成互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展品看到一种现象从而理解某一科学原理,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具有很强的直观性、趣味性。但同时也要注意到科技馆作为非正式教育,所针对人群的主要还是青少年,全国各省的科技馆内容形式都很相似,展品更新周期长,这样青少年去了一次,第二次再去还是没啥变化,那么就难以再吸引青少年的注意,也不利于科技馆的长足发展。而科普活动是活的,定期开展科普活动也可以吸引青少年,从而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再从另一方面来说,科技馆的受众主要是青少年,而针对的成年人的科普活动却比较少,面临着现在人口逐渐老龄化的趋势,而没有做到有效覆盖人群。其次,目前由于科技馆高素质人才队伍的缺乏,也就难以策划出高质量的科普活动。形式不免落入单一、内容陈旧的窠臼中。这样也就不能吸引公众的眼球,进而降低了参观率。另外,科普活动效果反馈接收不到位。科普活动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以期望能使活动效果最大化。但是活动举办后,往往无法得到活动效果生物反馈。科普活动是否得到受众的认可,是否完成了既定的目标,存在哪些不足,从哪些方面改善,如何将受众反馈接受到位,如何科学的有效的评估活动效果,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此外科技馆还存在科普活动后续可持续性不强的问题。科普活动举办灵活,但毕竟是短期内的科普传播,对活动宣传通常是在短期内集中进行。因而活动后续持续性效果不强。如何让科普活动内涵渗透到受众日后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如何使活动效果更持久,也是值得科普工作者思考的问题。

社区的科普活动其实主要还是跟全国的科普日活动以及地方科协的工作计划有关,因为这些科普活动的实施基本上都是进社区里开展的,就以某社区为例吧,先是确定以“万众创新·拥抱智慧生活”为主题,充分利用社区多媒体、电子滚动屏、网站、微博、博客以及微信公众平台等媒介,大力宣传科普相关知识。活动以设立科普咨询台、设立宣传展板40余块,展出了以社区禁毒、反邪教、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应急避险、低碳节能、健康生活、防灾减灾,创新创造等为主要内容、由相关业务共同进行了科普宣传,并向居民发放了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反邪教、“科技引领未来、科技引领生活”等科普宣传彩页500余份,受教育居民群众达100余人。并利用《科技导报》、《小法科科斗邪技》、《社区居民科普知识手册》等科普书刊向居民讲解了相关科普知识,并发放了科普书刊《科普知识选编》、《普法读本》40余册。活动的效果主要看社区居民活动后的评价来反映的,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再以我2016年暑假亲身经历的一次国际禁毒日宣传活动来讲,区妇联、区禁毒办主办,洞泾镇妇联、综治办承办的“远离毒品•健康生活——6.26国际禁毒日宣传健步行”活动,大概160人参加,这次活动主要是为了科普毒品,禁毒知识,开始是让我们观看关于毒品的宣传片,然后是穿着领取的文化衫进行禁毒宣传健步行活动,再此过程中,穿插禁毒知识、反家暴法知识问答闯关活动,并有精美小礼品相送。最后返回。我个人感觉到这次活动虽然有一定的用处,但是还是过于流程化和形式化,中间的知识闯关活动也只是形式,并没有真的被督促完成和实施,很多人并没有完成也领取了小礼品。此次科普禁毒日的宣传活动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估。

大学和科研机构已经成为我国的重要科普力量,他们以出人才,出成果为主要使命,同时也是建设高素质科普人才队伍的来源之一。如今,面向社会和公众传播普及科学技术在欧美许多国家已被视为大学教学科研之外的“第三任务”。大学和科研机构作为一支重要的科普力量,具有从事科普的人力、物力以及育人环境等优势,拥有丰富的科普资源,不仅对本门学科的发展动态了如指掌,拥有丰富的科教经验,而且在公众心目中具有权威性,更容易取得良好的科普效果。并且这些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应当组织和支持科学技术工作者和教师开展科普活动是以法律明文的形式在2002年颁布的《科普法》中明确表述出来的。之后几年里国家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纲》里要也对此有相应要求。因此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团体开展科普活动既是他们的权利也是必须履行的义务。与科技场馆等大型科普场所不同的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大多是结合自身的科研优势,依托实验室等工作场所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科普活动。除了开放实验室和建立展示厅,他们还组织和参与全国科技活动周、科普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举办面向公众的科普报告或讲座,撰写、出版系列科普出版物,与电视台、电台合办科普栏目,组织科普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军队等社会化活动。这些活动对于丰富公众的业余学习生活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某次调研的一些重要和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和科研机构结果可以了解当今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普活动的一些现状。此次调研的6所代表性单位都具有对外开放的科普场馆,且场馆面积均在4000平方米及以上,年接待人次6000以上,主要受众是中小学生、大学生和城市居民,开放时间有工作日、节假日,也有常年开放的科普场馆。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拥有自己的科普馆、实验室、科普教室、图书馆、标本中心等教育资源。因此,他们能够充分依托自身的优势,不管是室内还是室外场地等来开展科普参观教育活动或者是品牌科普活动,节日主题活动。如大学和科研机构根据自身领域的资源优势,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校园科技节、专题展览、知识竞赛、科普表演、科技咨询等丰富多彩的品牌科普活动。节日主题活动是大学和科研机构涉及健康与公共卫生、航空航天、地质、动植物、轨道交通、农业种植技术等众多学科领域和行业,他们通过本身学科或行业的节日、纪念日来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活动。在资金来源方面,大部分单位资金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本单位每年的固定拨款来开展科普工作,政府部门和商业机构赞助比例较少。在人才队伍方面,虽然大学和科研机构不缺少学科专业人才,但科普工作需要的是综合素质强的多元化人才,包括高水平的讲解员、活动策划人员、市场营销人才、科技传播人才和计算机网络人才等,但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存在结构性科普人才短缺的问题,调研显示,大学和科研院所中从事科普工作的人员主要可以分为:专职人员、兼职人员和科普志愿者。其中在人员构成方面,科普专职人员较少,科普兼职人员和科普志愿者较多。因此,从此次调研结果来看虽然近年来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科普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就整体而言,我国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普工作的发展状况仍然不够理想,许多大学和科研机构对科普的重视程度不够,师生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科普活动缺乏特色,科普形式老套单一,结构性科普人才缺乏,大学和科研机构科普工作发挥的实际作用与其地位、拥有的丰富资源不相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4.结论。根据2016年中国科协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专职科普工作者4.4万人(仅占总数约2.5%),兼职科普工作者43.8万人(占总数约25%),注册科普志愿者121.9万人(占总数约72.5%),以及以上对青少年科普、社区科普及科普活动的相关实践现状调研结果和分析可知,政府主导下的科普工作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从总体三个大的方面来说:一是这三大类的科普资源(包括科普基础设施,科普场所,高素质的科普专业人才队伍)没有进行有效整合,导致有些区域极度缺乏,而有些地方却相对丰富充足,例如农村青少年科普和城市青少年科普资源不对等,农村社区科普情况和城市社区科普情况不对等,科普活动的开展单位相应也存在很大差异性;二是这三类进行科学普及的需求调研和科普活动的宣传还没有充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优势作用,科普传播渠道和形式还比较单一,导致科普传播者和受众获得信息之间的不对称,那么达到的科普效果优势不明显;三是对科普效果没有一个完善的合适的评估机制,科普活动效果反馈接受不完全,导致后续的科普工作的开展没有有的放矢,影响科普活动后续的可持续性。

(四)科普产业

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和2017年中国科协的科普工作要点中均有提到要推动科普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科普的又一大助力工程,也成为实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超过10%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科普产业是与科普事业相对应的概念。任福君等认为科普产业是以满足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科普产业的内涵所具有的特征有:一是服务产业特征。伴随着科普理念的发展,当代科普的理念已经越来越重视对公众的知情权和公众参与权的尊重,科普的方式越来越向公众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向发展,科普的范围日益扩展到技术、知识能力和精神层面。科普产业逐渐出现了日趋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要求科普业界告别传统的、带有盲目性的科普推广套路,迅速从产品导向转变到受众导向;从服务公众知情权和公众参与权实现的角度引入现代服务产业发展的理念和规则;二是文化产业特征,即具有文化属性,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地域的科技文化需求,吸引和培育稳定的受众群,延伸产业链,进而积极推动科普文化产品的创新,并使之产业化;三是表现为知识产业特征,知识产业的特质在于生产加工内容的知识和传播过程的知识化。科普产业的分类目前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周建强等按照现有的科普企业及科普产品种类,将科普产业分为科普展教、科普出版、科普教育、科普玩具、科普旅游、科普网络与信息六种业态。而任福君等依据核心产品形态将科普产业分为四大类:科普内容产品产业、科普服务产品产业、科普内容产品相关产业、科普服务产品相关产业。根据现有资料的整理和理解,我把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科普产品,一是科普服务的代表—科普旅游。下面,就这两大类进行实践现状的研究和分析。

1.科普产品。科普产品指的是提供给市场,通过销售的方式把进行科学知识普及传播的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消费者的产品,科普产品满足公众对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的渴求,因此这种产品有公益性效果。

但从前面已经论述的科普产业来看,科普产品的界限也没有一个特定的分类标准,而且科普产品范围也比较广,从形式内容上来分主要有科普图书、科普报刊、科普影视作品、科普网络作品、科普馆、科普展品等。从目前实际情况的购买途径来看,科普产品一部分由消费者直接购买,还有一部分通过政府组织牵头开发,购买相应科普产品,再以公益性质投放给公民,其中政府组织牵头开发的环节通过企业间竞标获得参与机会。因为科普产业主要承担着科技博物馆的展示设计与展品设计工作,由此我将科普产品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类是科技场馆的科普产品(包括科技馆里的科学商店的科普产品);一类是以新媒体为载体的科普产品,又称为科普衍生品(衍生产品包括科教软件、科普影视作品及刊物书籍出版、科普动漫产品等)。下面从这两类来进行总结和分析国内科普产品的现状。

科技场馆的科普产品从表现形式来分,主要分为:展览类、活动类、表演类、课程类等;从产品的物理形态来看,可以分为:软件类、硬件类以及混合类产品;从产品的组成结构来看,可以分为:单件产品、组合产品以及混搭产品等。下面主要从展品和益智类科普展品来分析。国内绝大多数的展品大多是五大主题排布展开,儿童展区、古代科技、基础学科(力学、声、光、电、磁等)、科技生活、生命健康、能源环境。调研过国内一些重要场馆,场馆之间的展品具有很大的相似性,缺乏创新。绝大多数科技馆内的部分展品也是从一些企业公司购买的,科技馆内人员自我研发的比较少,这样一旦出现大型展品损坏需要大幅度维修就只能停下来整修并寻找场馆以外的人来帮忙,这样耽误了公众的参观时间。根据某次对全国内有代表性的科技馆益智类教育产品的调查发现,受访过的63个科技场馆中,有38个约60.32%设置了专门的商品售卖点,而有25个约39.68%的场馆没有。在这25个没有设置的售卖点的场馆中,有7个场馆仍在建或者没有打算规划场地将建商品售卖点。而在设有商品售卖点的科技馆中,有8家则只是以售卖饮料、纪念品、书籍、食品为主。从所设售卖点的商品类型结果来看,科普场馆所设的售卖点多为综合类型,售卖多种商品类型,其中益智教育产品类,如科技玩具、模型、拼图等和饮料食品类占最大的比重,旅游工艺品类也在超过半数的场馆内进行售卖从商品类型比例可见,科普场馆在选择商品上是根据自身的功能特点,即科学性和旅游性去选择售卖的商品,并同时兼顾为观众提供日常需求的便利,如食品饮料等。再从在售益智教育产品来源渠道统计结果来看,38家设有商品售卖点的科普场馆所销售的益智教育产品、玩具类产品、纪念品等均依靠从当地玩具批发市场、专业玩具制造公司或广告公司等渠道直接采购。其中仅有 5 家科普场馆拥有基于自身展教资源而研发的益智教育产品或配套商品,在设有商品售卖点的科普场馆中占13.16%,在受访的63家科普场馆中只占7.94%。而且这5家场馆自主研发的益智教育产品数与其所售卖的商品总数相比,仅占很少的比例。这说明国内的科普场馆的益智类的科普产品大多还是以采购现成的商品,缺乏对自身展教资源的二次开发或功能拓展。

新媒体科普产品衍生品类是以新媒体为载体,即不同于传统媒体(如电视广播、报刊杂志等媒体介质),其技术主要依靠的是网络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越来越多的传统科普作品纷纷进行改革,推出其相应的网络版或手机软件应用;越来越多的研发机构、社会组织或企业纷纷开发或创立科普网站和科普软件,均受到市场欢迎,这一趋势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尤为明显。根据 2012 年《中国科普统计》指出,截至2011年,我国共建成科普网站2137个。从地区情况来看,建成科普网站数量排名前五位的省份依次分别是北京、广东、江苏、湖北、上海。北京:202个,位居全国建成科普网站省份之首,广东:176个位居第二,江苏和上海均为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分别位于第三和第五,湖北地区作为唯一进入前五的中部省份,其主要优势在于其教育资源丰富。从东、中、西部的省份对比来看:东部有1124家科普网站,占全国总数的52.6%,中部有470 家科普网站,占全国总数的22.0%,西部有543家科普网站,占全国总数的25.4%。可见,东部的建成科普网站占全国一半以上,中部和西部相差不大。东部经济发展迅速,中西部相对迟缓。这个很好理解,东部的经济发展较中西部迅速,物质上得到保障了就会寻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文化就发展起来了,一方面是公众的经济条件支持,另一方面是公众的需求量大,购买科普产品的力度强。北京地区有:北京科技报网络版、北京科普之窗、北京昆虫网、北京数字博物馆、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北京自然博物馆、北青网科技探索等。广东地区有广东科普资源网、广东科学馆、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佛山科学馆等,江苏地区有江苏公众科技馆、江苏科学技术馆、江苏省青少年科学技术馆等。湖北地区有:湖北科普网、湖北野考文化中心、湖北农村科技网等,上海地区有:上海地震科普网、上海科普志愿者网、上海市数字科技馆、上海昆虫博物馆、上海青少年科技教育网等。中国最著名的科普网站有:中国数字科技馆(http://www.cdstm.cn),中国公众科技网(http://www.cpst.net.cn),南京科普之窗、动物数字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网站、互动百科、科学松鼠会、中国科普博览等。从整体上来说,国家和各地科协主办的科普网络设施占主要地位,国家和个地方科技馆建成的网络科普设施也发展迅速。这类网站提供科技信息权威性强,是建设网络科普的关键力量。但趋势上呈现从国家到省市到乡镇力量逐渐薄弱的态势,乡镇经费少,人才匮乏,无法创造好的内容,很难经营维持下去。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近几年来呈现被迫关张或被合并的趋势,数量逐年减少。主要原因在于,科技频道相比于其他如经济、社会、娱乐等板块来说,很难吸引普通受众,受众量小,门户网站无法获得广告投入,从经济效益的层面考虑,逐渐关张或合并这种类型的网页。其次,就是各科普网站的内容缺乏创新,形式比较单一,没有真正利用好网络媒体的作用,人才匮乏,根据相关资料表明,“十三五”期间,我国专业性科普人才,特别是科普产业方面的高级人才,尚缺10万。没有形成一支好的具有专业水准和科普能力的人才队伍。同时,新时代科普任务中所包含的不但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传播科学理念、科学精神、科学内涵,这一点在今天的科普网站内容上没有得到充分良好的体现。再次,从科普工作格局来说,由于科普的这种公益性,使之无法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进而导致了科普工作无法留住专业的科学家和媒体人才,缺乏活力。

目前,从这两类的科普产品现状总体来看,一是科普产品的内容创新不足,即科学商店的科普产品也好还是以多媒体为载体的科普衍生类产品也好,在同一个领域内科普产品相似性很大,优秀科普产品的制作严重匮乏。二是服务创新不足,缺少相应的人才队伍建设和产业平台建设,致使企业公司能提供给科普场馆科普展品的渠道和机会受阻。三是产品业态创新不足,往往是办展会,搞展台、开会议、作一点作品的形式。

2.科普旅游。科普旅游是一种通过旅游并寓教于乐的方式从而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目的的特殊旅游形式。科普旅游最早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以1906年世界上第一座新型科学技术博物馆——德意志博物馆的诞生为标志。20世纪30年代,法国雷诺、标致、雪铁龙三个汽车制造公司通过组织公众参观其汽车生产流水线等形式宣传企业形象,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科普旅游由此产生。经过80年的发展,国外发达国家科普旅游开发已经逐步趋向成熟,成为旅游业的而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像地质公园、森林公园这样的科学公园就有近百家,公园内将消闲娱乐与科学知识普及融为一体,人们可以通过科普旅游用科学的眼光看待所有事物。在加州科技馆、华盛顿博物馆、国立航空航天博物馆等科普旅游基地,旅游者川流不息、络绎不绝。可以说,科普旅游是科学技术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是旅游业的发展逐渐进入高层次的表现。

目前,世界科普旅游的发展,主要是在科普主题园、科普展馆以及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国的科普旅游现已起步并发展良好,但主要是我国的一些发达地区的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武汉等。在北京,北京市旅游局向社会公布了近30个科技旅游景点和10余条科技旅游专线,这个专线主要以中关村为中心,包括清华、北大、航天中心等其他30多个景点在内。在上海,目前已经建成了一批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科技馆、上海天文台、上海地震台、上海动物园、上海植物园以及一些科研机构的研究室、实验室、陈列室等,形成了许多实力雄厚的集科普、科研、旅游于一体的场馆或单位,如上海地震博物馆、上海超级计算机中心、上海浦东气象场馆等。在武汉,也开展了科普旅游,如2014年推出的“穿越光谷”工业观光免费游,中科院水生所、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武汉大学生物馆等也向游人开放。四川绵阳拥有的“两弹”研制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亚洲最大的空气动力研究中心和国家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科技旅游资源,自1999年对游人开放后,已接待了几十万游客。

本文搜索了关于以科普旅游为关键词的文献,共找到2157条结果,大约有65%的文献是关于地质公园旅游方面。约30%是跟自然保护区观光旅游和工业科普旅游相关。因此,下面将从这三方面来分别概述国内的科普旅游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关于我国地质公园旅游方面,目前,国内地质公园科普旅游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开发与管理系统研究,二是国内外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对比研究;三是以某个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的案例研究分析等。王雨昕认为我国地质公园科普旅游存在盲目开发忽视保护、解说系统科学性不足、导游地学知识欠缺、科普活动互动性不足等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增强旅游产品的游客体验效果,突出特色,重视旅游产品开发等。黄继武、杨前进等人研究我国世界地质公园官网的科普现状,认为网络科普需要进一步完善。分别从科普专栏设置、科普文章数量、科普通俗性、科普旅游线路、网络博物馆、科普形式等方面展开论述。陈玉从旅游理论、规划建设、打造精品线路等方面对民俗文化旅游与地质科普旅游融合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研究。本来,以地质公园为载体和阵地,通过地质旅游开发,培育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化。从自然生态环境中,挖掘可用于旅游的生态文化资源,转化成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知识,开发成科普教育项目,设计趣味性、参与性强的地质游线,通过解说系统表达出来传递给游客。虽然我国地质公园的资源进行科普旅游的开发并与之相结合对公众的环境教育,环保意识的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显然从这些文献中可以看出,我国国内关于地质公园科普旅游方面还没有达到成熟阶段,对地质公园科普资源的开发尚处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互动体验性强的地质游线不多,而且地质公园里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文化还没有被深入挖掘出来,导游解说还处在传统的流水式快餐介绍上,也就是说人为的即时宣传方面做得不够深入。

我国的观光旅游方面发展史相对比较成熟的,但是在一些观光景区,尤其是在旅游旺季,面临着严峻的接待考验,很多成熟的观光景区也会拥挤不堪,极大的降低了游客的观景体验,同时,也不利于各观光景区的服务质量的提高。而科普旅游景区的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正是如此,加上宣传不到位,知名度低,往往很难引起游客注意,即使是在国际假日等旅游高峰期,这些景点也比成熟的观光景区冷清的多。那么怎么将自然观光旅游跟科普旅游项目开发有效结合起来,成为了我们思考的难题。实际上,这些科普旅游景点在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知识的同时,自然景观也不逊于观光景区。并且在地理位置上,科普景点往往也坐落于成熟的观光景区附近。因此,在旅游旺季,承受着接待压力的观光景区可以通过疏导游客至附近欠发达科普景点的方式来降低自己的接待压力,同时科普景点也可以借此机会加大宣传,增加自身知名度,提升影响力。

工业科普旅游,是以工业企业或产业园区为依托,以某一特定工业领域的科学技术为主题开展的科普、教育旅游形式。国外的工业科普旅游应该说是做得相当成熟的,因为源头就是在西方等发达国家产生的,如总部设在斯图加特的德国奔驰汽车公司,不仅将总装配线等现代化生产流程作为重要的旅游项目向外推出,还将穿上工作服、拧几颗螺丝钉、以及到工厂食堂就餐,亲身体验“奔驰人”的生活作为旅游活动内容之一,最后购买些印有奔驰商标的钥匙圈、丝巾、手表等纪念品,甚至把车买走。而大众汽车则专门建设了供儿童考取“驾照”的练习场,孩子们可以在这里练习“驾车”技术,获得例如一个小司机的“驾照”。从国外的工业科普旅游中可以看出,工业旅游的特点具有丰富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参与性,并与工业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知名度有关,本身,一些工业企业的知名度就是对相应工业科普旅游的一个很好的宣传,加之现在全球各大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正提倡STEAM教育,将“工程素养”整合到科学课程中,这对青少年的科技素质的综合提高是很有帮助的。我国真正意义上的、最早的工业科普旅游是上海宝钢,虽然当时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宣传,但毕竟在功能上是按“旅游”的要求设计的。进入90年代中期,以1994年长春第一汽车集团组建一汽实业旅行社、对外开放卡车生产线、红旗轿车生产线、捷达轿车生产线及汽车研究所样车陈列室开始,我国具有现代意义的工业旅游开始走上规模化发展的阶段。目前主要在一些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或是在本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中展开。在我国,工业科普旅游取得了很好的综合效益。2000年共接待游客250万人次,综合收益约1.2亿元。除了前面在介绍我国科普旅游的一些大中城市中所提到的科普旅游,大部分都是工业科普旅游。另外,除了前面提到的一些城市外,值得一提的是浙江海盐县,拥有我国第一座自行设计、自行建造、自行管理的核电站—秦山核电站。该县充分利用秦山核电的知名度和旅游资源优势,与秦山核电公司联合推出核电科技游,围绕核能的开发利用,建立了科普馆、爱国主义教育馆、模型展厅、放映厅等,使游客在到核电厂的参观过程中,不仅接受了一次科普教育,同时也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开创了一条核电高科技旅游的新路子。秦山核电基地己经先后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成为海盐县的旅游品牌。

总之,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科普旅游来看,三种类型的文献的数量也透露出这三种形式的科普旅游的在我国的占比很不平衡的,而且科普旅游产品类型单一,旅游市场细分化程度低。据测算,我国非观光旅游产品的市场比例为30%,与世界77.5%的平均水平相差50个百分点。因此科普旅游这部分的市场前景还是很广阔的,但是目前尚没有制定明确的科普旅游政策体系,更是没有相应的评估标准。

3.结论。综上所述,不管是科普产品也好还是科普旅游方面也罢,这两个属于科普产业的两大方面的实践现状反映了科普产业现存的一些主要问题:一是对科普产业的政策体系支持方面还需要加强和完善;二是对科普产业的资源挖掘不仅涉及到物上的,还有精神层面的文化资源以及始终少不了的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对国家、社会、公众的科普需求尚没有精准到位,进而对科普产业宣传方面很有可能没有效果。总的来说,科普产业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

三、科普创新困惑与创新点分析

(一)科普创新面临的困惑与思考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网络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根本的影响,正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全方位的渗透和扩展。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作用进行科普创新,是科普工作亟待研究与思考的问题。鉴于前面第一部分对于“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创新实践的现状的描述和分析,无论是科普中国品牌建设,还是后面的阵地科普建设、政府主导下的科普以及科普产业等都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总的来说可以归结到受众、渠道路径、以及社会力量参与不足三个方面上去。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进行着重分析和探讨。

1.科普工作受众被动接受,科普工作缺乏粘性。科普工作的落实和着脚点最后都是归结于公众,准确地说是受众,如果受众的需求达不到,不是他们自己主动去寻求科普知识和技术,没有一个正确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探究方法,那么他们还是原来的他们,对于科普,他们还是传统的被动接受,科普工作最后一厘米也就没有打通。在学术期刊方面,以美国《科学》杂志为例,作为世界一流的学术期刊,《科学》杂志不仅发表世界顶尖科学家和科研团队的研究成果,也致力于发现和发表大众广泛欢迎和感兴趣的论文,并将它们作为封面论文去推广,让不同学科的读者都能找到一篇感兴趣的文章。另外,杂志专门设置了“新闻和评论”栏目,刊登一周内科技会议、科技活动情况,让公众知晓最新的科研、学术动态。而中国的学术期刊往往过于注重学术,绝大多数学术期刊内容是单一的研究论文,类似一本定期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导致曲高和寡,使得刊物的读者群受到较大局限。再从青少年的科普方面来看,前面也有描述过青少年的科普现状,某次中小学生问卷调查中的结果表明,目前的科普内容尚不能满足中小学生科普内容的需要。而且我国目前幼儿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学生的学业压力非常大,各种学习培训班和补习班都很多,甚至连小学生,尤其是城市里的小学生,放学或者周末都要去补习功课或者是做学校里的作业。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学业压力上,学生的科普需求自然也就减少了,更不会说有时间主动去接受。对于目前免费开放的科技馆来说,从开始到之后,人流量越来越少,一开始,根据大众心理学的可能性分析,人们往往是冲着免费去的,而真正去了之后下次是否还会带孩子过去无法确定。根据公众采访的结果来看,对于参观过多次科技馆的科普专业学生,他们觉得我国的科技馆大同小异。而对于流动的科普大篷车和临时展厅来以及一些全国举办的科普活动来说,往往是一次性的“消费”,不能作为下一次科普工作的继续开展,也就是说科普工作缺乏粘性。总之,科普创新最应该考虑的是受众的需求,如何细分人群,精准科普,提高科普工作粘性,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方向。

2.科普工作路径单一,工作辐射面小,最后一米不畅。科普创新时期面临的第二个方面的困惑就是科普工作路径单一,宣传工作不到位,工作辐射面小,导致受众不能很好的知晓和理解科学,自然也难以主动参与其中。目前,在宣传手段上,大部分场馆运用的传播手段也比较单一,单独用户外媒体、单独用电视和广播等大众媒体、单独用网络媒体,或者仅仅依靠受众内部的亲朋告知等人际传播,这样单一的传播形式无法使信息及时和大范围地传播,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到达率和知晓率。虽然就目前的“互联网+”的背景下,运用网络的科普传播形式有科协门户网站、科普网站,微信公众号,APP客户端,数字科技馆等,诸如此类,但是真正覆盖面广的、真正有好的口碑,能在公众间进行口碑相传推广的却是少得可怜。另外,现在的高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人们进入信息社会后,面对着令人应接不暇的新技术、新知识、新的传播手段,它们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和困境,现有互联网,后面即将走进物联网时代,如何实现虚拟和现实的交互,让公众能进行更真切的体验,唤醒他们的科普社会责任意识至关重要。这对科普工作的实现途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科普工作人才培养方面,除了进行专门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以外,更要培养社会大众的科普责任意识,尤其是科研机构的专家,高校里的老师、学生都要成为科普传播的一份子,让他们主动参与到科普人才队伍建设中来。科普工作的进行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更要拓宽工作路径,让公众参与到科普工作决策中来,让科普工作辐射面更广。再从科普的对象来看,目前我国主要的科普对象还是青少年,尤其是发达的大中型城市的科普工作力度强些,而农村等偏远或经济不发达的区域科普工作力度不够,这也恰好说明了是科普对象的面不够广。科普工作路径单一,工作辐射面小,这既然是目前的科普工作的短板,那么也是必须思考的问题之一。

3.以政府推动为主,社会力量参与动力不足。从我国科普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1949年成立文化部科普局;1950年8月成立“全国科普”,1951年文化部科普及局撤井,科普职能转“全国科普”。1958年,“全国科普”与“全国科联”合并成立中国科协,内设科普部。2006年,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23个部门组成实施工作办公室。也就是说,1958年前是政府推动,1958-2006是社会推动,而在2006年以后一直到现在,我国科普发展处在政府推动,鼓励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阶段中,在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科普传播社会力量参与的组织和机构很多,有社区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自然资源和环保组织、学会及非盈利基金会,社会力量参与的还包括志愿者,据上世纪80年代的末的一次调查,全美博物馆共有近38万名志愿者,是当时全美博物馆的员工人数的2.5倍,博物馆前台的售票、咨询、展厅讲解、书店、礼品屋的服务工作主要由志愿者承担,他们还协助博物馆专业人员从事研究、教育、组织展览等工作。可见国外某些发达国家的科普发展早已是达到社会各界力量参与的阶段,达到公众理解科学的高阶段。根据前面的统计数据可知,而我国的科普人员队伍明显不足,且地方区域存在极大的不平衡性,社会参与力量不足且极不平衡。另外,目前科普服务新模式主要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方式,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公私合营、风险共担、互利共赢”(PPP)的科普公共服务新模式,通过公开招投标,遴选项目承担机构,组织开展科普内容创作及传播推广。这一模式尚还在摸索中,没有构成一条很成熟的商业模式供应链,企业参与受限,而后科普工作后续如何可持续发展,增强企业的参与动力也是非常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科普创新点分析

针对上面对科普工作进行思考的三大困惑,分别提出对应的、有针对性的建设性意见,且三者之间又存在着互相依存,递进的关系。这也是在科普研究的三个创新点,一是针对科普公众接受被动性,提出要以需求(调研)为导向来进行科普供给;二是针对科普工作路径单一及科普工作辐射面小的问题,提出对科普资源进行整合和跌代,使科普服务的模式能持续发展;三是针对以政府推动为主而导致的社会力量不足的问题,提出科普工作的切入的关键点是从人群分析入手和平台的共建共享。

1.以需求(调研)为导向的科普供给。首先,科普供给要以需求为导向,因为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非常显著,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对科普有着不同的需求,这使我国科普具有更显著的多层次和多元化的特点。针对不同的科普对象,如青少年、全体公众、领导干部、城市居民、农民等,应该先对他们进行需求调研及统计分析,弄清楚他们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提供科普服务及科普产品。例如在之前的某项大调查中,就有大量的青少年反映科普内容的能不能游戏多一点,益智类的多一点,实验多一些,与科学家的对话能不能多一些,这些情况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青少年某些方面的需求,同样不同的地域的青少年的需求也会有所不同。另外,我国还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科普也就不能忽视老年群体,如何针对老年人进行科普也是先要进行需求分析。针对不同的群体的需求偏好,提供不同的科普内容,科普服务和科普产品,最大限度的提升他们的科普体验,进而提高他们的科普社会责任意识,最后主动的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是我们最想看到的愿景。

2.科普资源整合与迭代。科普资源的整合与迭代对科普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针对我国的各地区的发展情况的层次性和差异性,对科普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有利于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分配,也不至于造成散、乱、小的局面,另外科普资源本身也比较稀缺,尤其是富有创造力和新颖性的科普资源更是缺乏。目前,科普中国品牌就是针对这一情况,调动社会机构,组建资源中心,汇聚各省和各学会的优质资源并进行整合,协调组织相关社会机构和个人生产科普内容,开发科普中国校园、社区、农村等内容套餐,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资源送达目标人群。另外,科普资源的整合不仅有内容上的,还包括各渠道上的科学的信息以及优质的科普主力军。在人群中进行科普资源的整合也是资源整合的一方面,但与此同时,也存在相应的问题,一是优质资源总量不足,内容资源分类还不够精细,科普中国品牌的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而对资源进行整合后若能建立一个优质的平台(例如针对亲子教育的平台),再进行不断融合迭代发展,这样才能有效管理和分配资源,也能扩大科普工作面。

3.科普工作切入的关键点与平台共建共享。科普工作如何才能迸发出活力,关键在于万众主动参与,因此科普工作切入的关键点是人群,不同地域的人、不同年龄的人、不同文化的人及不同身份的人。怎么样才能导入他们的生活日常基因,工作基因,让他们主动的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就需要一个利益相关链条来绑定,这是他们的自发的科普主动力,而共建一个共享的平台就可以达到这一点。创建共建共享的平台,甚至平台再搭平台,不仅可以扩大利益群体,这时需求自然会以大多数人为导向,使平台能够可持续发展下去,而且也是符合现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历史潮流的,因为互联网基因具有开放、平等、协作、共享的特点,共建共享正是打上了互联网基因的烙印,同时这也是实现互利共赢的基础。尚勇书记也曾在中国科协2015年科普工作会议上谈到科普创新的问题,其中第7条指出要进行科普平台的创新,原来平台多是讲堂、科技馆,现在有实体馆、流动馆、大篷车等,要进行创新,科研设施要充分利用。这其中的关键还是要共建共享平台。但是,目前国内既富有互联网基因,又具有科普基因的共享平台还比较缺乏,尤其是以亲子教育为主题的共享平台更是罕见,现如今,我国一方面迈入老龄化的趋势日渐明显,国家二胎政策的也因之放开,可见青少年和成年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也是我国的重点科普人群,因此有效共建共享亲子教育平台,整合人群资源,在平台上有效整合和利用资源是下面将要探讨的话题。

四、“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创新实践

(一)案例分析:亲子科普教育平台——耕读公社

为提升全民科普素质,中国科协确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需求导向,着力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丰富科普内容,创新传播方式,推荐机制创新”的理念,通过电视栏目改造、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呈现、科普图文全新设计、科普场馆和教育基地建设,以及为打通最后一公里的社区科技e站、农村e站的建设等,积极推进了科普工作的全面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全面实现十三五科普发展规划,除了要坚持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科普创新更是落实“开源、众创、分享”理念的关键。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一种“亲子教育平台”的全新业态正在诞生。这些快速发展的亲子教育平台通过科普教育、参观游学、运动健身、社会公益、创意手工和户外拓展等活动组织形式,吸引了大量的城市家庭关注和参与。而以科普活动为主方向的“耕读公社”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很好的填补了社会团体主动开展科普创新实践的空白,更难得的是其探索的以各种活动为基础,以互动体验和动手实践为形式,寓教于乐,得到城市家庭的极度认可,一年来就发展5000多家庭社员,引起多家媒体的报道和政府部门的关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1.耕读公社活动形式。耕读公社是由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和国内首家有机农业NGO公益组织——中绿有机农业研究院共同发起,在校大学生和家长志愿者深度参与的农耕亲子科普教育公益平台。

耕读公社服务的对象为5-12岁的少儿,耕读公社的宗旨是让城市孩子远离电子产品,走进大自然,参与农耕体验,学习科普知识,进行游戏互动,培养创意思维和团队意识,提升交际水平和动手能力,锻造坚强勇敢的个性,增进家庭亲子感情,从而让孩子拥有一个积极健康快乐的童年。

耕读的宣传方式主要是利用跨界思维将活动进行嫁接融合,利用体验方式增加客户黏性和参与度,利用微信平台和网站等新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利用孩子和妈妈关注的话题进行互动交流,利用公益平台低收费和高质量服务来让亲子家庭满意,从而自发在自媒体上进行传播,形成口碑效应。同时,耕读公社由于活动形式的教育意义,可以得到媒体的宣传报道,全方面的提升品牌效应。

耕读公社活动形式多样,主要有农耕体验、科普课堂、分享阅读、自然观察、创意制作、参观游学、运动健身、社会公益等。

2.亲子科普教育平台的特点。(1)“互联网+”基因。“耕读公社”从成立的那一刻起,就打上了“互联网+”的烙印。早期2011年几位发起人主要是通过QQ群来进行内部交流讨论,2014年开始对外开放后,从最初的发起人利用QQ、微信和微博等自媒体和网站等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到后来每一位社员参与认可活动形式并自发传播形成口碑效应,社员基数快速变大,最近一年已经发展社员超过5000个家庭,预计未来将再新增10000个家庭。

(2)科普基因。“耕读公社”发起人大部分是华中农业大学老师,执行志愿者大部分是在校学生。由于专业背景相同、教育理念类似、社会资源相近,“耕读公社”发展就定位在农耕科普上,与社会众多亲子平台形成差异化。“耕读公社”设计的每一个活动都融入科普元素,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引导孩子积极探索动植物生长过程,了解其营养价值和生活习性,动手进行实践操作等,通过亲子互动,在玩中理解,在学中接受,从而培养孩子的科学兴趣,激发探索科学的激情,提升科学素养。

(3)顺应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在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应试教育的弊端也被无限放大,城市家庭教育理念发生很大的改变,深知电子产品和大自然缺失症的危害,学习成绩不是决定孩子成长的唯一因素,综合素质的培养、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等观念逐渐成为主流。因此,他们都希望孩子走出家门,亲近自然,参加集体活动,动手实践,全面提升孩子科学素养。

3.亲子教育平台的科普价值。(1)活动开展科普性目标明确。比如“耕读公社”科普活动形式主要有自然观察、科学实验、农耕体验、创意制作、参观游学和分享阅读等,将科普的元素融入到活动中,寓教于乐,让孩子在玩中获取知识,在乐中学会实践,深受家长和孩子的好评。如在蓝莓采摘活动中穿插蓝莓每一个阶段生长的环境和条件,了解蓝莓的营养价值;如在参观博物馆后,教孩子认识植物,采集并制作标本;如带中学生走进华农实验室,进行科学实验,撰写实验报告;再如鱼类解剖实验、蝴蝶科普课堂、机器人科普课堂、植物种子科普课堂和花卉科普课堂等。

(2)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的一厘米,是科普工作的方式创新。“耕读公社”利用新媒体方式,发布信息并进行招募,活动结束后再图文并茂进行回顾宣传,让参加科普活动的可以再温习得以巩固,没参加科普活动的得以了解,认同的转发进行再次传播,形成以点带面、以面带片的一杆到底宣传局面。由此,“耕读公社”直接与家庭建立起互动的纽带,形成黏性,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很多机构、学校班级、企业单位和小区团体都纷纷主动提出定制专场活动,切实打通了科普工作最后的一厘米,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3)科普对象的关键性,科普效果非常好。中国城市家庭无论是祖辈还是父辈,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孩子身上,任何让孩子好或不好的事务都会在一个家庭甚至多个家庭之间传播。亲子科普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独立自主意识性,锻炼了孩子的交际能力,还提升了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不再孤独,拥有更加健康快乐的童年。可以说,“耕读公社”通过科普活动快速抓住了孩子群体,进而抓住了城市家庭群体,直接影响到了整个社会层面。

(二)亲子教育平台面临的问题(调研)与对策

亲子教育平台虽然发展较快,关注度较高,社会影响力较大,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行业不规范,法律法规不健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

1.松散性问题。由于社会需求大,亲子教育平台门槛较低,使得个人、旅行社、拓展公司、私人企业和团体都纷纷介入,以致整体发展参差不齐。而行业不够成熟,从业人员不够稳定,活动设计和组织上都不够规范,虽然百花齐放,但良莠不齐明显,十分松散。

2.不能承担独立的责任。大部分亲子教育平台设施不够完善,人员不够专业,相关资质不全,出现安全事故时也没有相关法律法规可供借鉴和参考,扛风险能力十分低下,独立承担责任、扛风险能力普遍不强。

3.不可持续性。由于“耕读公社”属于公益性质,收费紧贴成本,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开支,人员工资还需要资助和补贴。同时,课程设计、组织实施、互动体验均要积极探索,付出成本较高,活动执行难度较大,而公益事业的工资待遇较低,人员流动较大,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三)结论与建议

1.加大关注,注入科普基因。“耕读公社”作为公益性质的亲子教育平台的典型代表,为社会科普活动的推广探索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极大的满足了社会广大家庭急切的需求,高度符合科普创新“开源、众创、分享”的理念,要加大关注力度和重视程度。同时,要尽可能提供科普资源支持,缩短活动开发周期,丰富科普多样性,为社会力量插上快速发展的翅膀。

2.政策性支持。鼓励类似的亲子教育平台独立注册成立NGO组织,积极推动这一新型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并在税收方面给予减免或大幅减少的支持。在相关项目上,开展广泛合作,发挥多方优势,形成多方共赢。如策划科普日的亲子活动、策划科普夏令营和社区单位组织的各种科普节等活动,使得活动更加丰富,发展可持续。

3.业务性指导,挂靠科协。亲子科普教育平台普遍存在不规范、不专业和不深入等问题。挂靠科协,以各级科协作为主管单位,从而获得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更多的注入科普基因,如共享科普教育题材和资料,分享技术指导,参与相关知识的座谈、培训、讲座等,进而提升科普创新能力,积极推进科普教育事业健康快速发展。

 

课题组成员: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熊少明  安群慧  徐继平  陶  虹 
                     陈  莉  张  婷
武汉市洪山区科协     王  华  王  俊  魏朝晖  舒  畅
                     林  蕊
华中农业大学博物馆   姜  昊  陈喜群  李  晨 
华中科技大学         潘淑琴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