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库建设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子库建设

学校、家庭与社区三位一体构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可行性研究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3/1 10:41:06
字体显示:  【】  【】  【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少年智则中国智”。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养将直接影响国家未来的发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是针对青少年开展普及科学技术的教育活动,它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课题研究基本情况

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科普教育是指利用学校教育资源,开发家庭教育资源、整合社区教育资源,形成学校、家庭和社区教育合力,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和教育方法等方面达成一致性与和谐性,从而达到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的目的。为了解学校、家庭与社区三位一体构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可行性,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委托硚口区科学技术协会于2017年5月--11月,组织科技、教育相关部门人员和社会机构,结合文献研究和调查研究,对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以及学校、家庭与社区三位一体构建青少年科普教育可行性进行了一系列研究,重点探讨分析制约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为破解科普教育难题提供可供参考的一手资料及可行性对策建议。现将研究情况总结报告如下:

(一)研究背景分析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教育简称。本课题所说“青少年”,是指处在中小学年龄阶段的未成年人,这部分人群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都是在校学生;二是正处在世界观形成重要阶段;三是知识面加速充实,思维方式逐渐形成,对科技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增进科学知识、提高技术水平、培养科学技术应用能力的教育。西方发达国家一贯高度重视科技教育,主要是通过社会组织、科技团体、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等单位,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创新实践活动,通过整合社会上可用的资源,努力为青少年创造多样化的科技教育环境。主要形式有: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动;大众传媒开展的科普宣传活动;青少年科技俱乐部、创客中心、科学中心和科技馆组织的科技活动等。通过各种活动让青少年接触科学,感知技术,增强科技兴趣,并且将科技教育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

通过文献对比发现,在学校科技教育方面,大多数亚洲国家,尤其是中国更侧重于知识传授,西方发达国家则侧重于引导学生参与探索科学的过程,通过探索式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文献研究中清楚看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在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在文化部设立科学技术普及局,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科普教育工作。其后,各部门、地方政府设立专门的科普教育管理机构。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建立了一批国家级科普场馆。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设有科普专项经费,以支持科普教育活动。在政策法规方面:2002年6月,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科普法;2006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9年,南京市颁布了《南京市科学技术普及条例》。在社会层面上,社会各界,包括科技界、媒体出版业、城市社区、企业等等,也都积极投身于科普工作之中;科普活动周、科技馆、科普大篷车、科技下乡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目前,国内、国际在青少年科普教育协作机制方面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包括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各种文化教育机构都有涉及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如上海、北京等地的街道社区、博物馆、校外教育基地,在各自职责范围内都有青少年的校外活动,做青少年校外活动项目成为其职责所在。但机构之间的互动和交流还有待加强,自行其道的现象还很普遍,这也造成了其组织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质量参差不齐,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加强各个部门和机构之间的联系和衔接很有必要,尤其是青少年校外活动是提高青少年校外活动整体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通过机构之间的沟通联系,整合社区科普活动也就有了可能。目前上海市徐汇区的社区科普教育发展迅猛,街道、社区结合地域的特点,以青少年科普活动拓展其功能。整合社区科技活动来发展社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以街道社区为“块”,以教育系统、社会资源为“条”。从“条块”结合发展到“条条块”融合,建立社区科普教育的立交桥。此外,将青少年科技活动有机地、多元化地融入到社区、家庭教育活动中去,以多种形式、立体地在各街开展活动,渗透到社区、小区,甚至深入到家庭,扩大到其它街道社区,形成青少年科普活动新亮点,成为社区科普教育的一道风景线。

以“青少年科技活动”为载体,整合学校、社会等资源举办各项活动,开展具有社区特色的科普活动。国内外好多地区已经使青少年校外科普教育活动成为社区活动的组成部分,它将会大大激活社区教育的开展。社区科普教育要经营好区内已有的科普资源与已有的科普活动成果,将已有的青少年科普资源与成果运用好。

校外科普教育与社区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是在国际、国内大力推进学习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开展进行的。通常是通过当地社区已有的条件与背景来开拓和衔接;通过街道科普特色活动的主渠道来构建;通过学校、社会资源的依托来巩固;通过校外教育机构与社区科普活动的联动模式来设计;通过社区科普活动的方法和校外教育的手段来实施;通过整合社区科普活动和校外教育的途径来发展。从文献资料来看,校外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科普活动有效衔接无疑是落实终身教育、终身学习与学习型社会三大理念的一项具有深远意义的举措。

总的来看,青少年科普教育研究和实践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是局限在学校、家庭和社区科普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成熟的青少年科普教育理论框架;二是多数研究侧重于学校和纯理论研究,在整合资源、实践活动层面没有突破;三是反映青少年科普教育水平状态评价标准和体系不够健全、不够明晰。

青少年科普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具体体现。科普教育是青少年接受科学知识,掌握技术能力教育的重要措施,是开拓青少年学识和思维的有效途径。为了提高科普教育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针对性、有效性和时效性,迫切需要将科普教育纳入学校校本课程建设范畴。

新课程改革十多年来,以科学技术发展史、现代科学技术文化为背景,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我们以为:从实现科普目标的角度看,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和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在实施知识、能力、情感目标方面具有很大优势;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角度看,日新月异的科技博大精深,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学法将其整合引入,开阔青少年学生眼界,挖掘青少年学生潜能,塑造青少年学生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青少年学生综合素质,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开发校本科普课程,建立校本科普活动平台,有助于青少年学生增进对家乡(居住地)的了解与热爱,增强对国家、世界发展的认识,有助于培养高素质本土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促进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发展战略研究和社会实践探索的方法,重点探讨区域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构建框架和目标体系,从而寻找增强青少年科普教育发展现状研究转化为决策的可操作性,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常态化理论提供鲜活的实践样本。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除了广泛搜集有关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数据文献外,还设计了针对武汉市学生、教师的调查问卷,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来调查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

2.访问座谈法。通过对武汉市中小学部分教师和学生的走访和谈话,整理访谈记录和录音,对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和可行性对策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

3.文献比较法。通过对国内外文献中已有的有关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成功经验予以比较和分析,借鉴有价值的政策和措施,结合武汉市的实际情况,提出有助于促进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的政策和措施的制定。

(三)研究对象

1.中小学学生。


表1 学生人口学变量统

 

参与调查学生见表1,本次参与调查的学生共有2205人,其中男生1071人,占比48.6%,女生51.1%,性别比例分布平衡;独生子女1428人,占比64.8%,非独生子女777人,占比35.2%;独生子女占较大部分,符合武汉市实际分布情况;农民工子女315人,占比14.3%,非农民工子女1883人,占比85.4%,因为此次调查为武汉市中小学,因此此项比例分布符合实际情况;小学学生679人,占比30.8%,初中1519人,占比68.9%,此次调查的大部分学生为初中生。

2.中小学教师。

 

表2 教师人口学变量统计

 

图1 教师主授科目

 

参与调查教师见表2与图1,此次参与调查的教师共有768人,其中20-30岁的教师129人,占比16.7%,30-40岁的教师278人,占比36.2%,40-50岁的教师298人,占比38.8%,50-60岁教师64人,占比8.3%,教师年龄分布符合武汉市教师年龄分布实际情况;其中小学教师528人,占比68.8%,初中教师240人,占比31.3%,小学教师占大多数调查人员;此次参与调查所授科目见图1,有图可知,此次参与调查的大部分教师所授的科目为语文、数学和英语,符合武汉市教育的实际情况。

3.社区工作人员。根据研究需要,随机采访了武汉市江岸区百步亭社区、江汉区常青花园社区、武昌区南湖社区、硚口区崇仁路社区等有代表性的社区人员,了解青少年科普教育在社区、家庭教育中的情况,获得了充分的第一手资料。

二、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现状及分析

(一)调查问卷分析

1.是否主动阅读科普知识。

 

图2 学生是否主动阅读科普知识

 

调查结果显示,在此次参与调查的学生中,超过95%以上的青少年具有经常阅读科普知识的良好习惯,而没有阅读科普知识习惯的青少年则低于5%,这是一个良好的现象,有助于青少年科普知识普及教育。

2.了解科普知识的途径。

 


图3 了解科普知识途径

 

由说上图可知,大部分的学生了解科普知识的途径主要是通过上课学到、阅读科普书籍、上网了解、参观科技馆,学校组织、社区科普宣传、参加校外科普活动的学生则相对较少。

3.平均一周花在了解科普知识的时间。

 

图4 平均一周花在了解科普知识的时间

 

由上图可知大部分参与调查的学生每周用在了解科普知识的时间为2小时以下,低于30%以下的学生平均每周用在了解科普知识的时间高于2小时。因此中小学生平均每周花在了解科学知识的时间较少,需有待提高。

4.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校内科普活动。

 


图5 是否参加过学校组织的校内科普活动

 

由上图可知,94%的学生参加过学校内部的科普活动,这是一个比较良好的现象,但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学校内部组织的科普活动。

5.是否参加过校外组织的校外科普活动。

 

图6 是否参加过校外组织的校外科普活动

 

由上图可知,91%的学生参加过校外组织的科普活动,这是一个比较良好的现象,但仍然有9%的学生没有参加过校外组织的科普活动。

6.在学校参加过哪些类型的科普活动。

 

图7 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类型

 

由上图可知,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类型主要是图片展览、放映科普影片,科普知识讲座,动手小制作、小实验,到科技馆、户外参观学习,而科普知识竞赛,科技竞赛,科普知识讲座则相对较少。总体来说,学生参与科普活动的类型是丰富多彩的。

7.是否喜欢参与科普活动。

 


图8 学生是否喜欢参与科普活动

 

由上图可知,78%的学生喜欢参加科普活动,10%的学生不喜欢参加科普活动,还有12%的学生则对参加科普活动的态度是无所谓,老师叫自己去就参加。

8.学校每学期组织学生参加科普活动的次数。

 


图9 学校每学期组织参加科普活动的次数

 

由上图可知,91%的学生参加过学校组织过的3次及以上的科普活动,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现象,但仍然存在一部分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科普活动的次数相对较少,有待加强。

9.是否知道武汉各区科技馆分布情况。

 


图10 是否知道武汉区有科技馆

 

由上图可知,几乎所有的学生是知道武汉区有科技馆这个事实,说明中小学生在这一方面还是比较关注的,是一个比较良好的现象。

10.课余时间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

 

图11 课余时间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

由上图可知,大部分的学生喜欢阅读科幻小学、青春小说、漫画书、童话故事类书籍,而不喜欢阅读人物传记、文学名著、自然科学类、课外辅导类书籍。从科普教育的角度来说,应该多培养学生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的兴趣,56%的学生喜欢阅读自然科学类书籍,但仍然有待加强。

11.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图12 喜欢看的电视节目

 

由上图可知,武汉市中小学生喜欢阅读的电视节目一般是娱乐综艺节目、连续剧、动画片,不喜欢看的电视节目一般是新闻、科普频道,从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角度来看,应该培养青少年观看电视节目时观看科普频道的兴趣,并且应该重视解决青少年过多观看娱乐综艺节目,动画片的问题。

12.对科普教育的态度。


表3 学生对科普教育的态度

 

由上表可知,学生普遍完全赞同科普教育,这其中的比例占86.3%,比较赞同科普教育的比例占9.5%,但也有被调查的学生不是很赞同科普教育,这其中的比例占4.1%。

13.教师对科普教育的态度。

表4 教师对科普教育的态度

 

由上表可知,被调查教师完全赞同科普教育的比例为65.1%,比较赞同的教师占24.2%,也有一部分教师不是很赞同科普教育,其中占比11.7%,相对来说,这是一种比较高的比例,需要重视这方面的问题。

(二)访谈结果整理

我们在本次调查中,随机选取部分此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教师和社区人员进行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校、家庭与社区三位一体构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可行性以及如何实施科普教育,整理内容如下:

1.科学中心、博物馆的建设、使用不足。科学中心和博物馆作为青少年日常科普活动的最重要的场所,应该在建设和使用方面得到进一步重视,目前在这方面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同时,科学中心和博物馆还积极拓展其它形式的青少年科技活动,积极支持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使科技中心和博物馆的发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利用博物馆丰富青少年的科学经历方面,是让青少年作为博物馆工作的参与者,比如让他们设计制作展览、担任博物馆的自愿辅助人员甚至有薪的兼职工作人员,以此培养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和传播能力。

2.大众传媒宣传科普教育力度需要加强。我们生活在媒体时代,青少年更是被形形色色的报刊、书籍、影视广播节目所包围。传媒,尤其是电视对青少年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支持制作娱乐性的电视科普节目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便把青少年的注意力吸引到科技上来。    

科普节目要想吸引青少年,就必须在保证科学内容的前提下追求趣味效果。趣味来自于好的故事情节。大多数青少年选择看节目时,并不清楚它是否是科学片。他们喜欢看,主要是因为其中的故事情节吸引人。科普节目是在和五花八门的商业性娱乐节目争夺青少年观众。因此,科普节目必须借鉴娱乐片的一切有益的手法,做到让青少年喜欢看。只有青少年愿意看,才能发挥节目的教育作用。否则,科普节目的内容再有价值也无济于事。

3.设立青少年科普活动俱乐部。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是青少年进行日常科技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与科技中心和博物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科技活动,且活动更有计划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作为发展青少年科学爱好者的有效途径。

政府除了利用科学中心、博物馆和大众传媒对青少年进行科普教育外,还应该通过科普组织、科技团体、研究机构、大学、企业等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丰富多彩的科学学习环境。

在现行的各种科普方式中,科普讲座应该说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做法,为国外科技团体、研究机构、大学等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时广泛采用。办好科普讲座,讲演者的素质是关键。它要求讲演者既要有丰厚的科学知识,又要有高超的讲演艺术,能将复杂玄妙的科学知识及原理以通俗易懂的方式表达出来,并且善于营造生动活泼的讲演气氛。

科学营地一般安排在暑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科学夏令营。在暑期,青少年多愿意参加有组织的、集体性的、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活动。科学营地因能为青少年提供集多种科技活动与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活动内容。

科技竞赛及博览会是激发青少年科技兴趣、支持和鼓励青少年科技创新及创造力的绝好形式。

4.青少年科普教育要体现趣味性和多样性。青少年科普的性质和目的决定了青少年科普工作必须将趣味性作为第一要义。与学校的科学课程学习不同,科普是自愿、自主性学习,因此只有有趣,才能吸引广大的青少年参与进来。

实践证明,在各种科普方式中,动手型科普展览和娱乐性电视科普节目最能激发青少年的兴趣,但这两种方式,特别是电视节目需要的资金投入也最大。此外,科普如能结合重大科技事件,能利用名人效应,能贴近生活、寓教于乐、富于挑战性,对青少年提高科技兴趣也是非常有效的。

5.重视家长、教师对青少年儿童的科学引导作用。家长是儿童的第一教师。对儿童及早开始科学启蒙教育已经正成为一种时尚。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发挥家长与儿童接触紧密的成年人的作用。另外,科技博物馆针对周末家长陪孩子到博物馆参观多的特点,很注重举办一些由家长与孩子一起参加的动手型展览活动。

对青少年学生来说,影响最大的通常是老师。学生毕竟同老师的接触最多,受其影响最大。同时,科学博物馆、研究机构等通过培训一名善于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老师所能达到的潜在青少年学生数量会可观得多。通常情况下,科技博物馆为教师举办研讨培训班,帮助他们掌握基于探究的科学教学技能。研究机构和大学实验室为教师提供研究实验培训,甚至让教师参加一些见习研究。通过这种培训及活动,教师们会把学到的科学探究活动带到课堂,会了解教材中的基础科学概念与实际研究间的联系,并把对这种联系的认识传递给学生。这些对激发学生的科学兴趣是非常有意义的。

6.强调社会科普教育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国家在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同时,需要倡导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的融合。科普与学校教育是互为加强的关系。科普与学校教育融合,有助于解决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低,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以及教科书存在的局限性等。

7.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动要细分和多元化。对青少年科普工作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科普并非完全是整体划一的,也就是说,不是所有的科普活动都是面向全体青少年的。事实上,在青少年这一大目标群体中,不同性别、年龄、背景的青少年在科技兴趣和能力上会表现出不同的次群体特征。比如,与男孩相比,女孩普遍对科技缺乏兴趣。因此,要使青少年科普工作获得最优表现,就必须在开展面向广大青少年的科普的同时,根据不同青少年群体的特点和需要,开展一些专门的、有针对性的科普活动,做到一般与具体的有机结合。 

青少年对科技的兴趣及在科技活动方面的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变化而改变的。专家认为,3-8岁是儿童认知及推理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最容易对科技萌发兴趣,因此,青少年科普应从娃娃抓起。再一点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科普工作在坚持培养未来科学家、工程师的使命的同时,越来越强调要提高全体青少年的科技素养。因为在他们看来,将来能真正从事科技职业的人毕竟占少数,绝大多数的人是要从事其它类型的工作。随着科技对人类经济、政治、军事等领域的日益渗透,政府决策者、企业家及广大劳动者越来越需要具备科技素养。另外,对所有的青少年开展科普教育,提高他们对科技重要性的认识,即使他们将来不从事科技工作,也会对科技持积极的态度,对科学事业怀有敬慕之心,这一点对科技事业本身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

8.注重信息技术手段在科普教育中的运用。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出现,大大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及学习方式。世界主要国家无不紧跟这场信息技术革命的步伐,他们不仅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开始把信息技术引入中小学校和博物馆等教育设施,促进教育领域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引入学校,对青少年学生的科普教育也会产生间接的积极作用。这是因为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会逐步改变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传授者角色将日益淡化,而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也将更多地自主学习。在此情形下,政府研究机构、科技团体、大学等开发的各种科普教育资源会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方便地进入学校,为学生所学习和利用。同时,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和方式也会更加科普化。科普与学校科学教育将更加融合。利用学校计算机网络也会为学生创造别开生面的科学学习机会。

三、武汉市青少年科普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家庭、社会不适当替代严重

在探究型的科技教育活动,由于其评判的总是形诸文字或其他形式的结果,无法完全考核其科学探索的“过程”,因而也难免带上“应赛”的烙印。带来的又一个弊病是科技教育作为“面向全体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特性被异化,科技教育变成少数尖子学生的专利。而其中有些成果、论文又完全超出了青少年学生所应有的知识水平,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功过一些方法,如加强对参赛学生自身水平的现场测试,来克服这些弊病。

(二)科普教育重“结果”轻“过程”

应该说,青少年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更大程度上是一种演练性的科学实践活动。他们最终形成的成果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他们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锻炼,获得的体验和领悟—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诚如专家所指出的“一般而言,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成果,绝大多数只能是在自己或周围同学现有基础上的创新,还不大可能达到科学发现水平。研究性学习强调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家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经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激发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欲望” 而对于这样的认识,在带有竞赛意味的校外科技教育中却往往难以真正确立,因为最终在竞赛中参评的往往是“结果”,“过程”往往退到了幕后。虽然带有竞赛性质的科技活动必然会注重“结果”的优劣,否则会难分伯仲。但是倘若对“结果”优劣的评判不适当,倘若不能正确地对待“结果”与“过程”,那么必然会给研究性学习、科学探究活动以错误的引导。这种情况和科技教育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是有差距的。比如,在国际比赛中,我们常常看到外国学生为每一位参赛者的成功欢呼雀跃,而武汉市学生却往往因自己的失败或成绩不太理想而沮丧、甚至于失声痛哭;有些同学则对于评委的评分产生质疑,拉住评委不依不饶的非要问出自己的作品不好在什么地方、什么地方被扣分,扣分合不合理。因此,我们更应以考核活动的“过程”,以及在“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体验、领悟的深浅丰富和心理倾向的形成为主要内容,否则,青少年科技教育的路会越走越窄。

(三)科普教育衔接不好

传统的应试教育思维根深蒂固,很多学校、家长、青少年没有充分认识到科普教育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科普教学工作的开展,部分学校、家长把青少年学习的重点放在了升学考试必修课上,对于课外知识的普及产生了抵触态度,甚至认为学习其他的科学知识会妨碍升学科目的学习,从而造成了科普教育的开展困难。此外武汉市的各级小学、中学、高中等学校课程安排紧张,没有给科普教育留下足够的课程空间,同时武汉市青少年学生背负的考学压力巨大,不得不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升学科目上,因此科普教育观念的落后,使武汉市科普教育很难开展。

(四)机制不完善,工作不主动

在武汉市开展的科普教育活动中,依然摆脱不了传统科普模式,很多都是通过简单说教的方式向青少年灌输科普知识,从而造成了科普教育缺乏有效性,也很难通过科普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谈不上提高其科学创新思维和能力。科普教学只是显示出其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对青少年具有吸引力,而武汉市的科普教育工作机制不健全,不能把青少年的课堂教学和校外科普教育结合在一起,从而造成了两者的分割,甚至产生矛盾,科普教育在整个青少年体系中处于“鸡肋”的地位,这也影响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四、加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对策和建议

青少年学生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是国家未来的接班人。积极探索对青少年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激发他们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科学、学用科学的浓厚兴趣,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高他们学习新知识、运用新技术、掌握新方法的能力,是摆在每个科普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我们认为,只有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青少年学生科普教育的有效方式。

(一)依法推进科普教育,建立科普教育责任制

1.政府在科普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各级党和政府要本着执政为民、科技强国的精神,在发展科普产业时需要颁布相应的政策,从而实现政府对科学技术普及的推动力。市区各级政府科技计划项目要注重科普资源的开发,并将科技成果面向广大公众(特别是学校师生)进行传播与扩散等相关科普活动,并将此作为科技计划项目实施的目标和任务之一。建立公众参与政府科技决策的有效机制,提高决策透明度。要建立通畅的沟通渠道,听取学校、家长和社会各界科普专家对科普教育规划和政策研究制定的意见和建议。

2.学校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学校是青少年科普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工作,主要靠对学生开展第一课堂的语数外等学科正规教育和第二课堂的科教活动来实现,两个课堂同等重要,必须维护学校科普教育这个主体。学校科普教育主要渠道是第一课堂。通过学科课堂教育,传播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科学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判断能力,掌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陶冶求知欲望和科学情操,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科学实践教育,开发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潜能,增强他们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同时,也为青少年学生参与校外科普学习活动,提供更多基本科学知识与技能。

3.家庭教育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家庭科普教育形式多样。青少年学生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受家庭支配,给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条件和时间空间。要经常教育和告诫青少年学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不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知识,不管是辨别真、善、美,还是分清丑、恶、假,都需要掌握科学知识,身边科普知识无处不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科学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创新精神,都是家庭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

4.发挥社区在科普教育中助推作用。要注重发挥学校附近社区科普资源的作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能使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每学期,学校要分期分安排到校外的科技场馆参观考察,定期组织学生参观社区内的科技场馆及类似科技教育场所。通过参观活动,让学生感受科普环境的氛围,丰富科学知识,获得科学技术发展的体验。同时,要借助社区、家长等资源的力量,在双休日、节假日、寒暑假,或是学校的主题活动时段,在学生利用体验学习之前,组成“科普宣传小分队”,开展科学普及教育活动。如,设计“世界环境日”的宣传表演,要求学生们将自己制作的各类宣传版面、宣传单带到马路、社区向行人、居民进行环保宣传。老师布置作业时,也可以要求学生将环保知识、环境问题用写作、画画、统计、小报设计等形式传递给家长,让家长也来重视环境问题,参与到保护环境的行列中来。对于学有余力,热爱环保的学生,还可以鼓励他们参加科普部门组织的各类环境竞赛。

5.科技团体、院校在科普教育中的资源凝聚作用。以科协为首的科技服务团体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性组织,是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是发展科技事业的重要社会力量。科学技术普及教育是政府的主要责任,也是科技团体应有的职责所在。科技团体要以促进科学进步为目标,协调组织社会各方面的科普教育资源,共同推进科普教育事业。团结和动员科技工作者,向政府、企业等提供咨询和合理建议。

大学和科研机构还承担着培养人才的重任,其参与科普教育的形式:一是组织专家教授参与科普教育,组织在校大学生为科普教育提供志愿服务;二是开放学校的图书馆、实验室、科技教室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为进行科学技术普及创造便利条件;三是在资源开放、提供科普服务的过程中,加强科研院所对社会的开放互动,吸收最新科技信息,锻炼科技服务人才,促进学术建设。

6.科技工作者在科普教育中的专业指导责任。科技工作者的任务之一是要探索和揭示科学的客观规律,另一个任务是把科学告诉公众。科技工作者要以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不断地依靠社会的支持,科技工作者的科学成果需要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科学成果也只有在社会中被得到广泛应用才具有意义。科技工作者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实际科研能否取得成果,更要想方设法让自己的科研工作和成果为社会公众所理解、所承认及所支持,这就必须树立起普及科学和公众理解科学的理念,必须学习和掌握进行科普工作的本领。政府和学校要把各方面的适合做科普教育的专家资源归集起来,形成一支有本省特点的专家库,为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优质的科普教育专家资源。

7.科普场馆在科普教育中的社会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科普场馆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市科技馆为代表的各类科普场馆以其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育活动展示受到社会的欢迎,并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但是,全市科普教育场馆建设的现状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大差距,与武汉市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也不适应。其主要表现在数量少,尤其是公益性普惠性科普教育场馆少之又少,目前武汉市针对青少年科普教育的场馆主要是武汉科技馆和青少年宫,在江岸区和江汉区,其他城区基本没有,难以满足科普教育需求。

为此,建议市政府全面规划我市科普教育场馆建设,立足武汉科技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现代科技发展进步及未来发展趋势,大力推进市区两级科普教育场馆建设。除了市科技馆提档升级建设之外,各城区都要根据科普教育领域特点,结合区域经济技术发展特色,建设各具特色的科普教育场馆,如,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可以建设一座汽车科技馆;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一座光电科技馆,硚口区可以挖掘汉正街商业文化历史,建设一座商业科技文化馆;汉阳区建设一座山水园林科技文化馆,……..等等,把科普教育场馆建设成为体现武汉科技文明发展史的靓丽名片。

(二)构建三位一体的科普教育体系和机制

1.发挥学校教育在青少年科普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学校科普教育工作主要靠第一课堂的学科教育和第二课堂的综合实践活动来实现,两个课堂同等重要,必须维护学校科普教育这个主体。

学校科普教育主要渠道是第一课堂。通过课堂教育,主要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生物、物理、化学、地理、音乐、体育、美术等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通过课堂教育,就是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的探究过程,逐渐让学生形成并掌握科学基础知识、科学基本概念,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判断能力,掌握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陶冶求知欲望和科学情操,使他们在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通过实验教育,主要对青少年学生所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巩固提高,在科学实验中开发学生独立观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潜能,增强他们了解科学、热爱科学的科学兴趣和求知欲望,从而使青少年学生掌握更多基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普教育辅助渠道是开辟第二课堂。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三小”活动、机器人大赛、科幻绘画比赛、环保知识比赛、数理化奥林匹克大赛等科技竞赛活动,培养广大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科学实践、科学创新能力。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结合各学校实际,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积极带领学生到科技企业去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让他们明白发展生产经济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为发展生产经济服务的道理。引导学生了解当今最新科技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为他们提供科学考察、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组织学生到地间田园、大自然去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指导写观察日记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科学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

学校要在武汉市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专家的指导下,从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研究科普教育中建设校本课程和活动平台的必要性;分析学校环境下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的优势,证明建设校本课程和活动平台的可行性;结合研究者的教学实践和调查,探讨引入建设科普教育校本课程和活动平台应当遵循的原则和做法;研究建设科普教育校本课程和活动平台对于培养高素质本土人才服务地方经济,促进本地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作用。

2.重视家庭在青少年科普的基础作用。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科技教育整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其内容、形式同等重要,必须增强家庭科普教育这个基础。

家庭科普教育主要内容。家庭是人类社会的一个细胞,父母是对孩子实施家庭科普教育的第一任教师,具有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等特点。作为家庭科普教育责任人的父母,开展家庭教育的内容很多,其主要任务是配合学校对子女进行道德品质、行为举止、科学文化素养方面的教育,积极支持子女参加学校组织开展的各项青少年科技竞赛和科技教育实践活动,在各项科技活动中,善于发现和培养孩子广泛的科学爱好和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创新精神、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家庭科普教育形式多样。青少年学生一天有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受家庭支配,给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提供了宝贵条件和时间空间。要经常教育和告诫青少年学生,生活在科技日新月异、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不论是在学习、生活中,还是在吃、穿、住、行,都离不开科学知识,不管是辩别真、善、美,还是分清丑、恶、假,都需要掌握科学知识,身边科普知识无处不在。教育学生从小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科学的行为习惯、科学的学习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科学的创新精神,都是家庭科普教育的重要内容。

3.整合社会科普资源,丰富社区科普内容。社区教育是青少年学生科普教育和家庭科普教育的补充和完善,是整个青少年学生科普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加以重视和完善。

社区科普教育的组织形式。一是组织在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参加由市区科协、市区教育局举办的寒暑假科技冬(夏)令营活动;二是由各个学校组织校外科普实践课和科普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三是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科技展览、科技企业,访问科技专家,参加科技竞赛、科技制作活动;四是组织学生到图书室读科普丛书,去科普画廊观看科普画展。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使广大青少年学生受到科普素质教育。

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要充分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和车载展品展具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在城镇学校,要利用生物、电磁、光学、化学的等科普器材和科普图板,重点宣传安全科普知识、防灾避险科普知识、消防科普知识、环保科普知识。在农村学校,要重点宣传种植业、养殖业科普知识、食品卫生科普知识、安全用电科普知识。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三)打造科普教育资源平台

科普教育要落实到位,就得需要丰富的科普教育平台资源提供支撑。要以政府为主导,全社会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五个科普教育平台”。

1.打造学校科普教育课程资源平台。学校是科普教育的主渠道,充分挖掘或优化完善学校内部的科普教育资源,作为推进学校科普教育的主渠道,必须要把科普资源建设放在首位。

要加大学校科普场馆资源建设。学校要结合科普教育的需要,大力加强科普场馆建设,继续优化完善学校图书室、实验室(科学探究室)、专题科技馆和“创客空间”等校内场馆资源建设。要加强学校科普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学校要主动积极与家长和社区的科普教育专家或科技人才建立联系,组成满足本校科普教育需要的专家团队。

要加强学校科普课程资源建设。要结合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突出科技教育特色,组织骨干老师研编专题科普教材、课程资源包。要求每校至少有一个门类(专题)的科普教育校本课程成为本校科普教育的“名片”。 开发科普教育的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参加课外科技实践活动。结合各学校实际,根据不同的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组织各种各样的科技活动兴趣小组,积极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组织青少年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大赛、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三小”活动、机器人大赛、科幻绘画比赛、环保知识比赛等等,培养广大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和科学实践、科学创新能力。积极带领学生到科技企业去感受现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学生了解当今最新科技信息和先进科技成果,为他们提供科学考察、学习科学知识的机会。组织学生到地间田园、大自然去采集制作动、植物标本,观察动、植物的生活习性,指导写观察日记等活动,增强他们的科学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力。让他们明白发展生产经济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为发展生产经济服务的道理。

要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要充分整合社会科普资源,充分发挥科普大篷车和车载展品展具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在城镇学校,要利用生物、电磁、光学、化学等科普器材和科普图板,重点宣传安全科普知识、防灾避险科普知识、消防科普知识、环保科普知识。在农村学校,要重点宣传种植业、养殖业科普知识、食品卫生科普知识、安全用电科普知识。通过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激发广大青少年学生对学用科学的热情和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

2.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精品平台。“青少年科技俱乐部”是针对青少年的特点开展日常科技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它与科技中心和博物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有组织的科技活动,且活动更有计划性、针对性,与学校教育相关联,更具有促进个性特长向高端发展的延伸性。例如武汉市青少年宫是作为服务全市少年儿童的社会教育公益平台,青少年进行校外教育基地,现在培训机构林立,开设各种培训班,并向各类人群提供各项社会服务,场地使用主体不明、针对性不强等。建议将根据国家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的要求与在市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联合成立“武汉市青少年科普俱乐部”,将之设为全市青少年科普教育的高端基地,建设面向青少年开放的“创客空间”等现代化科普教育设施,与武汉科技馆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增添现代科技普及教育设施设备,侧重为全市青少年科普教育提供公益服务,组织开展具有国家和国际水准的青少年科技大赛,与科技馆(旧馆)联合形成强化青少年宫的科技普及教育功能,为培养具有科技创新素养的未来高端人才打下基础。

3.搭建“宽频谱”的科普教育平台。对全市现有科普教育的场馆资源分类分级评估,建立“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准入清单”。建设可以涵盖国土资源、环境保护、安全生产、食品药品、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林业、地震、气象等行业类、科研类科普教育基地。不断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注重工作考核和动态管理,提升服务能力。突出科普教育场馆资源建设的科普教育内容,引入海洋馆、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旅游景区、红色景观等公共设施等社会性场馆增强科普功能。

4.整合社区科普教育活动平台。社区是开展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重要阵地。要不断丰富社区科普教育内容和活动形式,把校内科普教育向校外延伸,与社区组织相结合,学校教师指导和组织青少年校外科普实践课和科普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开展各种学习、研究和探索活动;市区科协、教育局在可组织在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参加寒、暑期科技冬(夏)令营活动;有计划的组织青少年学生参观科技展览、科技型企业、访问相关学科专家和参加科技竞赛、科技制作活动;四是与相关文化单位联合组织学生到图书室读科普丛书,去科普画廊观看科普画展,通过形式多样的社区科普教育活动,让更广泛的青少年在生活中接触到科普育。

5.构建科普教育“互联网+”网络平台。创建“武汉科普教育网”,充分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科普教育现代化建设中的技术支撑作用。要利用科普教育网络平台,把全社会的科普教育资源聚集起来,把科普教育受众(五类人群)与大众传媒、科普场馆等媒介无缝连接起来,让网络、报刊、图书、广播、影视、音像等多种大众传播媒体成为推送科技信息、普及科技知识技能的工具。

总之,我们要通过建构学校、家庭、社区(社会)一体化科普教育体系,通过广泛深入持久有效地开展青少年科普教育,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和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发展科学素养,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以推进青少年科普教育为突破口,通过“小手牵大手,携手一起走”,以孩子为纽带,把家长、社区人士与社会团结起来,聚集在武汉科普教育网上平台上,逐步推进全民科普教育活动,全面提高科学素养,为实施科教强国战略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科普工作者新贡献。


课题组成员: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熊少明  安群慧  徐继平  陶  虹 
                     陈  莉  张  婷
武汉市硚口区科协     田莉莉  黄来生  徐学俊  周冬祥
                     肖  侃  郑阳春  冯建春  刘  思
                     张裕鼎  谢云天  张  筗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