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建议

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全力推进“博物馆之城”建设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9/5 14:26:35
字体显示:  【】  【】  【

自然类博物馆是自然历史类博物馆与自然科技类博物馆的总称,它所具备的基本功能完全与博物馆的基本功能相一致,收藏、展示、研究、教育是它的基本功能。开展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功能发挥状况调查及比较研究,对进一步提高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助力武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围绕调研课题内容,基于博物馆工作人员和社会参观者视角,课题组设计了调查问卷A和B,选取了武汉市70个自然类博物馆,对其工作人员及参观人员发放问卷,回收了36份问卷A,68份问卷B。调查结果显示,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总体上看在充分发挥博物馆基本功能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一、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功能发挥的影响因素及其现状

(一)场馆面积

在回收的36份问卷A中,仅31个场馆填写了场馆面积。经统计得到,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的平均建筑面积为40091.47平方米,平均展示面积为35456.52平方米。虽然平均面积还比较大,但是从调查问卷中可以发现,各个场馆的面积分布十分不均衡,大的场馆如武汉科学技术馆,建筑面积和展示面积均达数万平方米,中科院植物园场馆建筑面积和展示面积达到几十万平方米。然而80%场馆的建筑面积不到5000平方米,展示面积不足2000平方米,其中有7个博物馆建筑面积与展示面积平均不足500平方米。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展示功能的发挥。

(二)藏品收藏    

调研统计分析发现,约42%的场馆没有设立专门的藏品部。平均藏品数量为36963件。仅6个场馆的藏品数量较大,其余场馆藏品数量普遍偏低。78%的场馆藏品及标本来源渠道单一,大部分场馆存在着“守株待兔”的思想,博物馆收藏功能的发挥远远不够。

(三)展示标本

约50%的场馆设有陈列部(或相关部门)。平均展示标本数量为2351件,在调查的场馆中有约三分之一的场馆,其展示标本数量达到平均值,61%的场馆没有建设数字博物馆。

(四)专业人员队伍

近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对博物馆事业发展的重视,武汉市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步伐迈入了新的时代。较前两年相比,武汉市博物馆人才队伍正在壮大,素质不高,人力资源不丰富,创新意识欠缺的现状趋于好转。36个场馆专职人员一共898人,硕博研究生学历373人,本专科学历349人。不过,几乎所有的场馆专业团队数量不多。大多数场馆的专业团队数量集中在2个左右。这表明专业团队数量整体还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人才聚集优势凸现不够,行业服务能力及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五)投入经费

在返回的36份问卷A中,有11个场馆未填写经费投入情况。在剩余的25个场馆中统计得到,平均投入经费128.64万元,其中仅32%的场馆在经费投入上达到这个平均值。表明大多数场馆在经费投入上严重不足。

(六)科研情况

设置有专门的科研部门的场馆仅有六分之一,有科研团队的场馆不到三分之一,仅有17%的场馆有科研成果。表明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对研究功能重视程度不够以及科研能力较差。

(七)合作机构

超过三分之二的场馆对外无任何合作机构。表明较多的场馆较为封闭,没有广泛与外界开展科普活动或交流活动。

(八)科普教育情况

 在回收的36份问卷A中,仅13个场馆填写了科普宣传支出金额。这也暗示了约三分之二的自然类博物馆没有在科普教育方面设立专项资金。对剩余的三分之一的场馆数据进行统计得到,平均每年投入的科普教育经费为14.9万元。

在回收的36份问卷A中仅18个场馆有品牌科普活动。近三年来,70%的场馆年度开展科普活动次数在5次以下,13%的场馆每年开展6-10次科普活动,7%的场馆每年开展11-20次科普活动,10%的场馆每年开展科普活动达21次以上。67%的场馆举办科普讲座的次数在5次以下,11%的场馆每年举办6-10次科普讲座,15%的场馆每年举办11-20次科普讲座,7%的场馆每年举办科普讲座达21次以上。

(九)宣传方式情况

对各场馆的科普宣传方式也进行了统计,主要宣传方式是举办展览、开展讲座、媒体宣传和知识竞赛。在科普宣传方式的多样化方面,三分之二的场馆的宣传方式不超过两种,宣传方式较为多样化的场馆仅有六分之一。                    

二、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功能发挥存在的问题

(一)片面追求场馆建设数量

在问卷调查中,通过场馆面积的分析,我们了解到近五年来新增的博物馆,尤其是民营博物馆,在建设其博物馆时,一味追求项目建设速度,缺乏详细的规划,建设规模和藏品展示结构均不合理,馆藏品数量偏少,品种单一,导致参观者扫兴而归,给博物馆事业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场馆运营、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问卷A调研的36个场馆中,平均拥有5个方面的运营、管理制度,但有14个场馆等于或少于3个方面的运营、管理制度。制度的不完善可以直接导致博物馆功能发挥不全。

(三)重要部门及岗位缺失

在调查问卷A回收的36个场馆中,有23个场馆几乎没有明确设立与博物馆四大基本功能发挥的相关部门,大多数岗位与职能一并放置于办公室,由于岗位不清,责任不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博物馆功能的发挥。

(四)征集藏品方式单一,对藏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

对回收的36份问卷A统计分析,其中18个场馆征集藏品或标本手段单一,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藏品的丰富性。调查采访中了解到有63%的场馆对馆藏品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不够,使得藏品表达缺少科学性、完整性和趣味性,影响了馆藏品的传播效果。

(五)投入经费来源单一

统计分析36份调查问卷A,我们发现有21个场馆运营及管理投入经费来源单一,国有博物馆经费投入主要来源于各级政府或者其主管部门,社会资本参与较少,民营博物馆经费投入主要依靠自己的企业收入。各场馆经费投入差别较大,导致了各场馆间科普资源分配不均、科普能力差别较大的现实。不过,近五年来,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博物馆行业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投入经费来源正在逐步得到好转。

(六)交流合作重视程度不够

统计分析36份调查问卷A,我们发现有14个场馆仅有1个或没有合作单位。17个场馆近三年平均每年对外交流都在5次以下。可见近50%的场馆还存在着闭门造车、封闭办馆的现象,“外面的世界多精彩”一概不知。

(七)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尚需进一步加强

从统计分析调查问卷A中我们看到,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从业人员学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从事博物馆事业专业的人才还比较匮乏,也就是说,博物馆队伍中专业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八)科普教育活动方式单一,创新力不够

对回收的36份问卷A统计分析,14个场馆科普教育宣传方式仅采用一种途径,大多数场馆仍然采用展览或媒体报道的单一宣传模式,创新力不够,社会教育效果成效不显著,教育活动的科学性、通俗性和趣味性表达不充分,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运用不够。

(九)宣传力度不够、宣传途径单一

从统计分析调查问卷A发现36个场馆中只有12个场馆拥有自己的宣传网站和移动客户端,其它的场馆仅仅依靠传统的媒体报道进行宣传。从统计分析调查问卷B可以看到一些市民反映自己很想去博物馆参观,但是信息渠道不畅通、信息发布不及时,无法及时了解到相关信息。可见,在新的时代,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急需加大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步伐。

三、充分发挥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功能的建议                                                                                                                                                     

按照国际通例,世界各国已将人均拥有博物馆数来平衡一个国家博物馆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从城市人均所拥有的博物馆数量来看,欧美等一些国家城市已实现了平均每5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2011年12月20日,武汉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目标,要求支持引导各类投资主体兴办博物馆,推动博物馆向社会开放,让博物馆走近市民。博物馆之城建设已在江城大地如火如荼开展起来。目前,武汉市博物馆场馆整体数量不断增加,2012年全市平均每20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到2017年,全市博物馆总量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市现有博物馆83座,按1100万人计算,平均每13.4万人拥有一个博物馆。可见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武汉市的博物馆数量发展迅猛,博物馆事业处在一个好的发展阶段。但是,相较于国际国内发达城市来说,武汉市博物馆在数量规模发展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为此,我们建议要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从“物”入手,加强藏品收藏及研究力度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1月致深圳国际博物馆高级别论坛的贺信中指出:“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可见博物馆在新时代的历史地位不可替代。如何发展好博物馆事业?其根本是要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其基础是要有丰富的藏品。因此,我们要大力收藏保护藏品,加强对藏品研究的力度,用科性学、通俗性、趣味性的文字语言介绍馆藏品,用现代多媒体及信息数字化技术表达藏品及其场景。要开拓思路,勇于创新,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广泛征集藏品标本,拓展藏品收藏渠道,制定相关藏品保护法规及制度,让博物馆真正成为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让老百姓走进博物馆物有所值,满意而归。

(二)从“人”入手,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及水平

新时期博物馆的发展理念正在从以物为本迈向以人为本的转化,博物馆不仅是认识历史的地方,也是刺激孩子们求知欲望最好的课堂。博物馆正以它特有的语言实现社会教育最大化。博物馆事业发展及其功能发挥最终离不开人。首先,我们要从自身做起,建设和培养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湛、能做实事的专业人才队伍,用制度管人,岗位职责分明,协同作战;其次,要热爱博物馆工作,热情为社会公众服务,不计得失,不厌其烦,勤勤恳恳工作;第三,要不断研究受众群体,对其年龄、学历层次、工作背景、特殊需求等尽力做到心中有数。

(三)搭建好“人”与“物”交互平台,让藏品“说话”,人见“精神”

自然类博物馆的陈列展示功能是教育功能的重要平台,博物馆通过各种手段将所藏藏品进行陈列展示,一方面可以吸引观众来馆进行观赏,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展示来系统传达藏品标本的一些重要信息,所以利用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手段搭建好“人”与“物”交互平台,营造博物馆藏品与公众之间沟通与互动关系的桥梁,丰富讲解内容和方式,是做好博物馆工作、发挥博物馆功能、促进科普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让藏品活起来,人们通过参观历史文物及自然标本,从中感悟到积极向上的特有精神。

(四)开拓进取,不断创新科普教育工作方法

通过这次调研和课题的比较分析,我们看到武汉市自然类博物馆科普资源丰富,种类基本齐全,大部分场馆在继承传统的工作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加强合作与交流,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想办法,争取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力量的支持,使得博物馆事业蒸蒸日上。但是,也有一部分场馆墨守成规,守株待兔,科普教育工作始终打不开局面,陷入了一个死胡同。因此,开拓创新,勇于进取,是推动科普教育工作上新台阶的关键要素,对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工作途径、工作产品、工作宣传、工作意见收集及反馈等等,都要贯穿创新的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博物馆功能,才能推进博物馆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博物馆应推广设计更多较为活泼且有主题性的教育活动,除可引起观众的兴趣与好奇外,也能营造轻松活泼、参与性较高的学习气氛,激发观众的思考想象和创作的潜力。要摆脱过去公众对博物馆的刻板印象,增加博物馆的吸引力,让公众愿意去亲近它,接近它,了解它,将博物馆的各项职能发挥极至。

综上所述,武汉市博物馆之城建设一方面要使城市博物馆建设数量每年递增,更重要的是另一方面博物馆必须走内涵式发展之路,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真正让文化融入城市发展和市民的生活,提升城市品位,促进城市建设发展,让广大市民走进博物馆,让博物馆走近市民,让藏品标本说话,寓教于乐,让武汉早日进入全国博物馆第一方阵,形成惠及全民的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其成为展示城市魅力的重要窗口、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课堂、市民文化休闲的新场所和武汉文化旅游的新景点。


建议人: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副教授      王  革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陈  晶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员                李富强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员                彭  磊 
中国地质大学博物馆馆员                方思敏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