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建议

关于协调推进武汉钢铁冶金行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7/27 14:20:07
字体显示:  【】  【】  【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中央《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基本思路,将保护和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首要位置,要求有序利用长江岸线资源。

战略性资源,即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国计民生、国家经济和军事安全有重大影响的资源。对于武汉而言,钢铁冶金行业作为主要的战略性资源产业,对我市的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市一次性能源消费90%以上来源于资源型产业,其中钢铁冶金行业对我市工业总产值的贡献率超过了10%。毋庸置疑,钢铁冶金行业在武汉经济发展中起着极为重要的支撑作用。不能回避的是,钢铁冶金行业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长期威胁武汉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安全,导致雾霾、酸雨、水质恶化加剧、土壤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对于如何解决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实现保护中求发展,发展中促保护,推进长江经济带(武汉段)战略性资源产业绿色发展是我市十三五期间的重中之重。

一、钢铁冶金资源产业对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工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占全市GDP比重的40%左右,在全市经济中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

2015年,武汉市全年地区生产总值(GDP)10905.60亿元,工业总产值1.5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4万亿元。其中钢铁冶金行业的工业总产值占武汉市工业总产值10%以上,其中金属、非金属、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和制品业所占比重超过80%,是武汉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基石;而矿石采选业和辅助行业占比较少,比重逐年下降。

武汉是全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制造基地,龙头企业武钢集团在2012年进入世界500强,形成了以冷轧硅钢片、汽车板、高性能工程结构用钢、精品长材四大战略品种为代表的一批精品产品,冷轧硅钢片产量居世界第一。以武钢江北公司、一冶钢构等为主的钢材剪切配送、钢结构制造等钢材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江北公司阳逻钢材深加工基地已形成350万吨的加工能力。钢铁产业在去库存大环境下,连续4年呈现量价齐跌低迷格局,全年生产钢材1587.97万吨,下降7.9%。

二、钢铁冶金资源产业绿色发展面临的主要矛盾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2015年我市钢铁及深加工产业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负增8.8%。在产能过剩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的制约下,我市钢铁冶金行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其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同时,在中央号召长江经济带“不搞大开发,要搞大保护”的新形势下,钢铁冶金行业的生态安全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其排放的废气、废水、废渣长期威胁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安全,导致雾霾、酸雨、水质恶化加剧、土壤重金属超标等一系列环境问题。

(一)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钢铁行业是我省传统支柱产业之一。近年来,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能过剩矛盾加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2015年钢铁行业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已降至3%。截至2014年底,我省纳入国家统计范围的钢铁冶炼企业共有23家(包括武钢3家在鄂企业),职工约65万人,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2758万吨和3950万吨。其中,武钢3家在鄂企业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2240万吨和2310万吨;其余20家企业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518万吨和1640万吨。此外,国家2015年清理确认的企业2家,炼铁、炼钢产能分别为122万吨和240万吨。经过清理,我市仍有落后产能416万吨未纳入国家统计范围,分布在7家企业中。

(二)科技水平有待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相对低下

我市科教实力全国第三,科技成果丰硕,但与本地的经济衔接并不紧密。我市专业技术人才中有75%集中在教育卫生战线,科技成果中有90%以上集中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利申请有60%以上也集中在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实际转化率只有35%且80%流向外地,我市技术开发机构只有30%建立在企业,深圳90%建立在企业。我市企业没有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1.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我市钢铁冶金行业虽然发展很快,工业占比较高,但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城市相比,在高新企业规模上还有不小的差距。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只有深圳的30%、天津的50%、广州的60%。

2.科技投入不高,产出不足。我市的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在2009年才突破100亿元,而同年北京的R&D经费支出就突破600亿元,上海突破400亿元,深圳接近300亿元。对于钢铁冶金行业的工业产值来说,其技术密集度较低,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密集度不足2%,远低于国际公认有竞争力的8%的水平。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设有专门的技术开发机构,还有三分之二的企业没有任何的技术开发机构。

(三)环保措施有待加强,生态破坏和污染问题突出

据统计,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量的27.07%,废水污染源综合排放超标的7个行业中,钢铁冶金行业占3个,黑色金属冶炼和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超标严重。全市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约占总量的86.71%,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约占总量的63.31%,工业烟(粉)尘排放量约占总量的86.96%。在废气污染源综合排放超标的6个行业中,钢铁冶金行业占4个,非金属矿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和非金属矿采选业超标严重。全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1334.23万吨,几乎全部由矿石采选业、钢铁冶金行业产出。

三、协调推进我市钢铁冶金和石油化工行业绿色发展的建议

(一)搭建我市钢铁冶金行业大数据云平台

实时动态分类统计我市各区钢铁冶金上下游产业的原料和产品种类、储量、产能、供需情况、进出口情况、“三率”指标、污染排放指标、科技水平等数据。在我市钢铁冶金产业开发利用大数据分析前提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发挥优势,规模开采,集约利用,协调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基础,构筑与我市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钢铁冶金绿色发展新格局。

通过钢铁冶金行业大数据云服务平台的建设,构建我市钢铁冶金行业生态圈,打通钢铁冶金领域的动态、技术、交易、流通、金融各环节等,才能有效推进“一带一路”、“供给侧改革”等国家战略,提高钢铁冶金科技水平,合理控制产能,引导供需行情,降低环境安全风险,帮助我市从“钢铁大省”变为“钢铁强省”。

(二)制定钢铁冶金行业资源综合利用标准体系、先进技术与污染防治评价体系

优先支持具有“综合釆选、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的企业成为开发整合、转型升级的主体,实行生态补偿申请、示范基地申请与“三率”指标挂钩,逐步淘汰工艺、设备、管理落后,“三率”低下以及安全环保不合格的落后产能,倒逼相关资源型企业转型升级。

(三)推动“集约-绿色-链网-循环”及产业共生发展新模式

以大数据云平台的实时数据作为依托,大力推进钢铁冶金行业“集约-绿色-链网-循环”发展模式,构建有机动态的“互联网+资源利用”共生体系。建立我市钢铁冶金行业产品链和废弃资源动态数据库,依靠专家团队提供技术支撑,鼓励颠覆性的绿色创新技术,快速挖掘矿产资源循环利用契机。在原有主要生产链基础上,深挖一批下游产品与污染物相关的耦合项目和循环链条,在扩大产业链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

大力发展钢铁冶金领域循环经济模式。在扩大产业链网基础上,尽可能形成中间产品自给自足,开发、引进先进技术促使二次资源、能源、废弃资源在生产链网中循环利用,提高钢铁冶金行业“三率”水平,确保生态安全,推动钢铁冶金产业绿色发展、做大做强。

(四)完善钢铁冶金产业生态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完善我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依托大型钢铁冶金工业园,开展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实行分类分级的补偿政策,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制定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的横向生态补偿政策。强化战略性矿产资源高效合理利用,促进钢铁冶金行业产业生态化。

完善落实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建立生态环境刚性约束机制,明确各钢铁冶金行业开发污染量与环境容量,对我市污染严重地区加强钢铁冶金行业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

 

建议人:
武汉科技大学    王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