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建议

关于加快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4/3 10:11:50
字体显示:  【】  【】  【

生产性服务业是推动城市经济增长、体现城市经济职能、塑造城市空间结构以及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突破性发展武汉生产性服务业,不断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比重、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层次、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布局、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功能,使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我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对于武汉市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构建中部地区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中心,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一、武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

近年来,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1876.88亿元上升至2015年的3277.42亿元,其增加值也以年均增长率12.2%的速度持续稳定增长;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趋于优化,现代物流、金融、信息等服务业发展迅速;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就业岗位持续增加。总体而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优化了武汉市产业结构,缓解了就业压力,增强了地方财力,改善了人们生活,在促进我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应该看到,与武汉经济发展水平所处的阶段相比,与我国发达地区相比,与世界发达城市相比,我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有较大差距,与武汉市加快建成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到2030年,基本建成国家中心城市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横向比较来看,我市生产性服务业总量规模还不大,发展速度相对缓慢

2015年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为3277.42亿元,在副省级城市中排名靠后,低于广州(6843.4亿元),大连(4650.9亿元),杭州(3696.5亿元)等副省级城市。十二五期间,虽然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由2011年的2139.47亿元上升至2015年3277.42亿元,但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却略低于GDP的增速,生产总值占GDP比重呈现下降的态势,2011年比值为31.6%,而2015年的比值则下降到了30.5%。

(二)发展水平较低,发展结构不合理

从生产性服务业内部结构来看,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集中在传统行业,交通和批发零售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较高(2006年为40%,2013年为36%),而对于技术创新起着关键作用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及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等知识密集型的新兴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2006年为28%,2013年为30%)。从发展水平来看,我市这些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多数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产品的研发投入不足,尚未占据价值链的关键环节,这与武汉市科研论文数量和高水平人才数量居全国前列的地位严重不相衬。

(三)分布较为扩散,集聚程度不高

与西方城市中心城区的CBD作为生产服务业空间集聚的核心区不同,武汉由于受长江的分割,未形成单一的核心区,生产性服务业沿主要干道形成轴心扩散的态势,没有形成高端服务集聚程度特别高的区域,服务业集聚区之间没有明显的等级关系,服务和产品属于跨区提供服务,生产性服务业等级体系缺失。

(四)功能不够完善

生产性服务业的功能主要包括:提供就业岗位、支撑相关制造业产业。目前,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功能还不够完善:一是就业吸纳能力不足。2017年第一季度,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员数为74.93万人,占全社会就业人员的比重仅为32.53%,低于广州(37.71%)、深圳(41.69%)等城市2015年的水平。二是生产性服务业对相关产业的支撑不足。目前武汉市制造业竞争力不强,很大程度上可以归结于研发、物流、金融、信息、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乏力。

二、制约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上述不足,究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发展规划的指导、引领作用发挥不够充分

虽然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生产性服务业专项规划,但规划的实施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性措施,规划目标难以落实,难以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引领作用。

(二)服务业发展环境不优

就服务业的特点而言,由于服务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环节具有非直观性,与人打交道的服务业对发展环境的要求更高。目前,我市服务业发展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服务业领域的法律规范建设滞后;服务标准和监控体系还不完善;受财力限制,已出台的一些扶持服务业发展的相关政策还难以落实到位;服务消费市场秩序有失规范,既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又排挤打压了优质品牌服务企业的发展壮大。

(三)生产性服务业知识资源准备不足

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型特征,是用知识、技术为其他产业、企业或个人提供服务的行业,具有高积累、高带动性特征,是制造业的“大脑”和“翅膀”。高端的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大量的知识资源储备。而目前武汉市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方面,而对于和制造业相辅相成的生产性服务业科研投入很少,难以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供充足的知识资源。

(四)生产性服务业高素质从业人员缺乏

传统服务业以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对人才、技术的依赖程度不高,而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范围、功能、手段、经营方式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素质上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目前武汉市现代物流业、金融保险业、通讯信息技术服务业、管理咨询业、会展业、商务服务业等行业中的人才资源不足成为行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三、加快发展武汉生产性服务业的对策建议

(一)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

围绕建设国家物流枢纽、中部金融中心、中国软件名城、商务会展名城,重点推进金融、物流、软件信息、商务会展等4大生产性服务业规模倍增、能级提升,努力实现发展动力转换和产业结构升级。

(二)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

突破性发展武汉生产性服务业有两条现实路径:一是服务外在化。即推动制造企业将生产性服务环节外包,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二是推进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从世界产业转移的趋势看,高技术制造业的跨国公司,逐渐将企业的制造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将研发、产品设计等产前策划和品牌营销放在母国。产业发展出现“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服务化经营——生产性服务企业(将制造部门剥离出去)”的规律。因此,我市应当创造条件,积极推进工业企业分离并外包服务环节,同时,引导有条件的高技术制造企业扩大服务收入,逐步将制造部门剥离出去,演化为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企业。

(三)培育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典型示范园区

以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积极培育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典型示范园区。示范园区要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东湖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建设国家级光电子信息、地球空间信息、生命健康产业基地;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汽车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三大生产性服务领域,打造华中地区汽车服务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发挥武汉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优势,做大做强高校周边科技服务产业集群,打造“环大学经济圈”。

(四)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拓宽生产性服务业市场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国际化、现代化发展,全方位激活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来武汉投资。依托具有竞争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吸引海外投资,借助其品牌效应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延伸武汉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网络,带动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在放宽准入条件、允许“走进来”的同时,要鼓励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走出去”,拓展武汉市有比较优势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空间。

(五)着力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以人才带动产业发展

积极创造条件,培养、引进国内外生产性服务业高素质人才,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智力资源。通过制定人才发展目标、创新人才政策和机制、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等,着力引进高层次、高技能、通晓国际通行规则和熟悉现代管理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人才。进一步利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资源,针对性开展各类紧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教育实践。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使武汉市成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交流集聚中心。

 

建议人: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教授    黄永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