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建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建议

关于繁荣原创科普作品创作,提升市民科学素质的建议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3/2 11:18:29
字体显示:  【】  【】  【

武汉市政府在“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提升市民的人文精神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法律素质、文化体育素质、持续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科普创作是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兴趣和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华中师范大学课题组通过调研走访武汉市的科普创作、出版传媒、教育科研等有关单位,深入剖析原创科普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繁荣武汉市原创科普作品创作的建议。

一、武汉市民对于优秀原创科普作品的需求现状

为了解大众选择和阅读科普书籍的情况,对武汉市的部分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以及成年人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一)武汉市民对科普知识有较浓厚的兴趣

调查结果显示,78.8%的被调查者表示对科普知识感兴趣,其中,青少年儿童对科普知识感兴趣的比例高达96.0%。在了解科普知识的目的方面,53.2%的受调查者选择了增长知识、解答疑惑、查找资料等实用性较强的目的,也有46.8%的受调查者选择了休闲娱乐。这说明科普书籍不仅是重要的知识传播载体,人们的休闲娱乐也开始转向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愿意通过科普阅读来增长见识、陶冶身心。

阅读内容方面,被调查者的兴趣范围具有多样化和内容宽泛的特点。成年人最感兴趣的是与个人发展、增长见闻、身心健康相关的社会科学、天文地理、卫生保健知识。相对成年人而言,青少年儿童对科普知识的兴趣点更集中在科技发展的前沿、动植物及自然界的奥秘等方面,他们对科普知识的需要主要出于好奇心的满足,而不是实用性的目的。

(二)成年人和青少年儿童的科普知识来源存在明显差异

在科普知识来源方面,88.7%的成年人主要通过新媒体如科普网站、科普微信平台、科普微博等渠道来获取科普知识,同时也有50.4%的成年人主要通过阅读科普书籍来学习科普知识。调查发现,通过参与科普活动获取科普知识的人数最少,仅占19.8%,这是和不同渠道的便利程度挂钩的。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年人学习科普知识的主要来源由传统的书刊报纸、广播节目变为了如今的网站、微信微博等。

青少年儿童中,38.3%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阅读科普书籍和报刊来获得科普知识,30.3%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观看科普电视节目和听科普广播来获得科普知识,29.7%的被调查者主要通过利用新媒体获得科普知识,其余被调查者主要通过参加科普活动来学习科普知识。与成年人不同的是,少儿更倾向使用传统媒体,这与少儿接触电子产品的限制有关。

(三)武汉市民的阅读习惯有待引导和提升

科普书籍作为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优势。和网络媒体相比,科普著作的内容更为系统和准确,能够生动详细地讲述某一学科方向的知识。和科技场馆的建设、展出相比,科普著作不受时间、场地的限制,读者可以随时随地通过阅读科普著作汲取有效信息和营养。和举办科学讲座相比,科普著作的覆盖面更大,传播的知识更具有深度和系统性。

就科普书籍的阅读量而言,本调查结果显示25.1%的成年人每年阅读的科普书籍不到1本,66.1%的成年人每年阅读的科普书籍为1-4本,8.8%的成年人每年阅读的科普书籍达到5本以上。成年人对科普知识的兴趣与关心,并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阅读科普书籍的实践。这不仅需要增强民众的阅读意识,更需要科普工作者们发现成年读者的兴趣点来加以引导。青少年儿童对科普书籍的阅读量明显高于成年人,27.1%的青少年儿童每年阅读科普书籍10本以上,27.7%的青少年儿童每年阅读科普书籍5-9本,39.4%的青少年儿童每年阅读科普书籍1-4本,每年阅读的科普书籍不到1本的青少年儿童只占5.9%。青少年儿童对科普知识的感兴趣程度和科普书籍阅读量都比成年人高。这要求科普工作者需要重点把握少儿科普这个市场,同时通过各种渠道激励大众了解科普知识,做到全方位的开展科技传播与普及工作。

二、武汉市原创科普创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武汉市缺乏优秀的原创科普作品

武汉市拥有丰富的科普创作资源,具有科普创作的深厚知识储备。但调查发现,武汉市目前的科普创作不够繁荣,原创科普作品缺乏统一、可量化的评价标准,从获奖情况和销售情况两个方面对武汉市原创科普作品进行评价。1986年至今,武汉市仅有15种科普类图书获得全国大奖,另有数十种科普图书获得省市级奖励。科普类获奖图书约占武汉市所有获奖图书的15.3%。科普类获奖图书中原创作品的数量约占47.1%,不及总数的一半,其余为编著的科普作品。由获奖情况可见,武汉市原创科普图书的质量不容乐观。

从当当网的销售记录来看,近10年来销量排前10的畅销科普书籍,没有一种来自武汉市的出版社或武汉市的科普作家。畅销科普书大多数为国外优秀科普作品的引进版,少数书籍来自江苏科技出版社、湖南科技出版社及中信出版社等市场营销做得比较好的出版社。目前,武汉市只有《一只萤火虫的旅行》《追寻鸟的美丽:观鸟手记》《科学大师的失误》等为数不多的科普书籍有一定的销量和影响力。

(二)武汉市缺乏优秀的科普创作作家

武汉市拥有数以万计的科技工作者,其中不乏杨叔子、桂希恩等既具备极高专业素养,又热心从事科普事业的大师。但是,知名专家从事科普创作的时间有限,他们的知识水平在本研究领域固然是翘楚,但是未必能延伸至其他的领域,也不一定具有引人入胜的文笔。纵观世界,优秀的科普作家如美国的阿西莫夫、英国的布莱恩克莱格、前苏联的伊林等,都具有广博的知识面、风格鲜明的创作方式、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文笔。他们深谙读者的需要和市场需求,并且把主要精力用于科普创作。

目前,武汉市的科普作家主要来自高校教师。中青年教师因为教学科研工作繁忙,科普创作的工作量又得不到主流评价体系的承认,无法投入大量的时间进行科普作品创作。退休教师时间充裕,一部分人有较强的从事科普宣传的意愿,但是由于脱离教学科研一线,精力减退等原因,难以创作出大量的反映科学发展前沿的优秀科普作品。中科院的科研工作者、医院的医生、科技场馆工作者、教育系统公务员、中小学教师中也存在一部分热心科普创作的人士,他们同样存在本职工作繁忙、时间精力上难以投入科普创作的问题。由于科普创作和一般的文学创作存在较大的差异,多数专职作家对现代高科技知识不熟悉,也很难有机会和具有专业背景的科技工作者合作,写出高质量的科普作品。因此,培养优秀的科普作家应该着重于从科研队伍中发掘人才。中国目前比较著名的科普创作团队如科学松鼠会等,都是从科学工作者中吸纳兼具文学素养和创作潜能的成员。

(三)武汉市缺乏具有活力的科普创作团队

武汉市目前比较活跃的科普创作团队主要是武汉市科学家科普团和武汉市科学普及研究会。由于有武汉市科协、武汉市教育局、中科院武汉分院的经费支持,上述两个团队每年都有新的科普作品出版。武汉市近年来获得国家级和省市级奖励的优秀科普作品主要来自这两个团队资助出版的科普图书。

除此之外,具有科普创作功能的团队还包括湖北省科普作家协会、武汉科技传播协会、湖北省创新研究会、湖北省教学研究会、汉派松鼠会等群众团体;武汉市食品安全委员会、湖北省地震局、协和医院等与群众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机关事业单位;武汉市斑马鱼少儿科普培训、武汉楚天尚漫科技公司等从事儿童教育和娱乐的商业机构;武汉大学科协、中国地质大学科协、华中师范大学科协等有校内出版社及一定经费支持的部门。上述这些团体虽然也从事科普创作,但因为较强的局限性,难以成体系地长期从事科普创作。

三、繁荣原创科普创作的政策建议

繁荣科普创作、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仅靠舆论呼吁是远远不够的,要靠政府、出版社、科技工作者、媒体等各方面的努力,最重要的是需要政府加强引导和扶持。

(一)将科普创作纳入科研工作者的评价体系

目前对科研工作者的评价标准僵硬,不适合科普人才的成长。科研工作的考核标准通常取决于项目和论文,与其相关的专利、著作、奖励也占一席之地。但科普著作不被承认是学术著作,科普奖励也常常得不到认可。本次调研过程中,几乎所有的科普创作者、出版界人士都认为:科普创作的付出得不到主流评价系统的承认,科普创作者在岗位考核、职称评聘等方面处于劣势,是制约科普创作最大的瓶颈。针对这个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引导科研单位在各项考核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应该认可与科普相关的工作任务与成果。对于确实优秀的科普创作人才,政府可以考虑设立专门的工作室,给予一定的经费或政策支持;设置专门的考核方式,让他们找到合适的舞台,发挥他们独特的才华。

(二)以项目的方式增加对于科普创作的投入

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领域的科学研究可以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各省市科技部门、企业联合等渠道获得相对充足的科研经费,而科普创作的经费基本上只能来自各级科协组织。科协给予的经费资助通常只能用于科普书籍的出版,而与之相关的调研费、资料费等难以保证。

科普不仅仅是提高国民科学素养的手段,也是联系科学界和广大民众的桥梁。如果科技工作者不了解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人民群众不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意义,许多技术发明将得不到推广应用,许多研究结果也仅仅是满足科学家个人的好奇心。比如国家花费巨额资金扶持的转基因农产品普遍遭到民众的抵制,再比如很多影视作品中出现的科技毁灭人类的反乌托邦式预言。各级政府部门应当把加强科普宣传提高到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增设不同来源的科普创作项目,增加科普创作项目的经费投入,切实提高科普创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发挥新媒体作用及加强市场引导

互联网背景下,科普创作已经不单纯是书籍出版或报刊杂志出版的形式,而是涌现出很多如科普网站、科普APP、科普微信和科普微博的新形式 “赛先生”微信平台上的一篇科普文章可以达到5万的阅读量,是普通科普书籍只有数千本的发行量无法比拟的。政府部门应该有计划地建设一批科普媒体,并且使之成为优秀科普作品的载体和宣传渠道。

市场经济体制下,科普创作也将通过与读者互动创造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动植物相关的科普书籍可以和动物园、植物园联合推出亲子活动、探险旅游等外围产业;带有故事情节的科普作品,可以通过动漫公司进行改编,制作成动画片进一步扩大影响。总之,伴随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普创作应当尝试各种方式的改革,不断推陈出新,提高科普传播效率,增强民众的科普意识,推动科普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建议人:
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   王  欣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