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优秀决策咨询成果

以培育创新“引擎”企业撬动武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7/4/24 11:21:39
字体显示:  【】  【】  【

企业特别是创新“引擎”企业是创新的骨干和主体,是促进创新价值实现的关键一环。当前,武汉正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吹响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的号角,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进军,迫切需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创新“引擎”企业。作为人类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产业的策源高地,全球产业创新中心的影响力集中体现为世界一流的创新型企业和科技产品,可以说,创新“引擎”企业是全球产业创新中心的显性标志。没有一批创新“引擎”企业,产业创新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必然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此,武汉应以培育创新“引擎”企业为抓手和突破口,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一、创新“引擎”企业是全球产业创新中心的发动机

全球竞争的实质是企业竞争。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区域正逐步取代国家成为世界创新舞台中最为重要的空间载体与经济单元,而区域竞争最终要落实在企业竞争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少数龙头企业不仅集中了某一行业绝大部分研发投入与产出,而且还成为全球创新行业发展的风向标,引领着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

作为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的旗舰,创新“引擎”企业是全球产业创新中心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必须要有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行业控制力的创新“引擎”企业。硅谷的发展主要是由一些“引擎”企业所支撑的,这些跨国高科技企业通常都拥有上百亿美元的销售额,例如苹果、惠普、英特尔等,它们在硅谷占据着统治地位,也加固了硅谷技术生态系统的根基,从而使这个区域源源不断地产生新的奇迹。以本田汽车、丰田汽车、三菱电机为代表的本土“引擎”企业是东京技术创新的生力军。慕尼黑在世界创新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主要依靠世界上最大的电气工程和电子公司——西门子和驰名世界的汽车企业——宝马集团这两家企业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不断创新升级。此外,巴黎的标致和雷诺、伦敦的阿斯利康、纽约的辉瑞和IBM等都是代表城市或区域创新实力的“引擎”企业。

创新“引擎”企业对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至关重要,但其出现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从中小微企业逐步成长,需要经历一个较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例如,创立于1939年的惠普公司,最初只是一家微不足道的“车库”企业,员工只有3人,到1957年第一次上市经历了18年,1962年首次被《财富》杂志列为全美500强家企业经历了23年。同为“车库企业”的苹果公司从1976创办到1982年成为《财富》杂志500强企业经历了近6年的时间。成立于2003年的特斯拉汽车公司到2010年6月29日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成为自1956年来福特公司之后上市的唯一一家美国汽车制造企业,前后也经历了7年的成长历程。在我国,成立于1988年的华为,至2008年被《商业周刊》评为全球10大最有影响力的公司,前后奋斗了近20年。1999年创设的阿里巴巴,至2007年11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也经历了超过8年的成长周期。

二、缺少本土创新“引擎”企业是武汉建设全球产业创新中心的最大战略短板

建设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武汉的最大短板是本土企业缺乏创新活力,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行业控制性的创新“引擎”企业严重匮乏;中小微民营企业受到大型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双重挤压,创新发展空间非常有限,从而很难发展壮大成为行业的创新“引擎”企业。

一方面,行业龙头企业严重匮乏。在电子信息、互联网等新一轮产业发展的“领头羊”里,难觅武汉企业的踪影。目前,深圳拥有华为、中兴,北京拥有联想、小米等国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而武汉则尚未形成行业性龙头创新企业。在“2015中国互联网百强企业”中,第一名的为杭州的阿里巴巴,第二名的为深圳的腾讯,北京的百度和京东分列第三和第四位;武汉无一企业上榜。在“2016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中,武汉仅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一家企业上榜,且排名26位。在“2015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武汉市上榜9家,分别为九州通、山河建设、卓尔控股、新八建设、新七建设、金马凯旋家居、武汉康顺集团、宝业湖北建工、新龙药业。从这9家上榜企业的构成可以看出,房屋建筑业、批发类企业居多,制造业少见,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是创新发展的产业基础,武汉制造业企业无一进入民企500强,更加说明武汉的产业技术创新和企业竞争力已是建设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的最大短板和制约。

另一方面,本土企业创新投入的意愿不强。由于技术研发的高投入性和高风险性,多数企业不敢或不太愿意在具有较大风险的技术创新方面加大投入,而倾向于通过引进成熟技术以扩大生产、拓展市场。在“中国企业研发投入百强”榜单中,武汉企业只有3家(武钢集团、东风汽车、中铁十一局),且2015年这三家企业的研发总投入为192亿元,研发资金占营业收入的比重分别为3.42%、1.48%、3.87%,而华为2015年研发资金投入596亿,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

三、加快培育本土创新“引擎”企业的建议

加快向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迈进,企业特别是创新“引擎”企业是主力军和骨干队。因此,武汉要把培育行业创新“引擎”企业作为建设全球产业创新中心的突破口和主抓手,以激发本土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活力为导向,坚持企业技术研发与创新管理能力并重,注重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有机融合,加快培育武汉新芯、长飞光纤、烽火网络产品、东风风神等一批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本土创新“引擎”企业,支撑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建设。

一是要把培育若干世界500强创新“引擎”企业列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目标。要进一步完善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措施,积极培育和集聚各类优秀科技创新企业,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在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民资与国资组建“航母型”大企业,培育标杆性企业。在“双创”建设中,要着力推动本市龙头企业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打造大企业牵头、供应链上各类企业协同研发的产业创新生态,实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形成功能总部和龙头企业集聚、配套完善的创新集群。

二是加大科技中小微企业创新扶持力度。把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支持“科技小巨人”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作为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途径,扶持“瞪羚”企业一跃千里,助力“独角兽”企业一鸣惊人。任何“引擎”企业都是由新创企业和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改变只注重招商引资、不注重培育本土企业的发展模式。进一步优化面向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中小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和创新管理水平。加大商事主体管理改革力度,提供一视同仁、机会均等的制度供给,在中小企业开办、用工、歇业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完全一致的产业准入、贷款融资等条件。改革和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创新型企业评选体系,逐步改变用研发投入、专利、论文等创新投入和中间指标衡量企业创新能力的做法,更多地将新产品产值、新产品销售收入以及市场利润等指标作为衡量和评价企业创新能力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是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双向开放水平。支持企业从原先“引进来”向“走出去、引进来”并重转变,瞄准国际产业技术高端环节,鼓励武汉企业并购海外高水平研发机构或到海外设立研发中心。加大技术转移购买力度,将引进的国内空白领域的顶尖技术,以及高水平研发装备的费用纳入研发经费加计扣除范围,设立专项资金给予贴息支持等优惠政策,促进企业“走出去”。同时,支持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的技术合作交流,加快在汉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

四是增强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导权。政府科技项目应更多地听取企业的意见,财政支持项目探索向全社会征集选题建议,按照“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财政和企业共同投入的原则,凝练提出相关选题,统一发布项目指南。产业化方向明确的重大科技专项应由企业牵头承担,探讨实施运用财政补助激励企业建立研发准备金制度,引导企业有计划、持续地增加研发投入,发挥企业在组织管理、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建议人: 

郑  华   武汉市科协副主席

徐继平   武汉市科协调宣部部长

张建清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范  斐   武汉大学中国中部发展研究院博士后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