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

2013年武汉市科协国家级科技思想库建设成果——武汉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5/7/14 10:34:20
字体显示:  【】  【】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武汉理工大学

2013年10月

第一部分  前  言

 

    一、调研的背景和目的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工作者是科技发展的中坚力量,肩负着国家繁荣、社会进步的重任。通过本次调查,客观、准确、全面地了解武汉市不同领域、不同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工作和生活的基本情况,分析新形势下科技工作者队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反映科技工作者的呼声和建议,维护科技工作者的合法权益,真正调动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发挥他们在“两型”社会建设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为武汉市委和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建议。

    二、调研的对象和范围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将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界定为:在自然科学领域,掌握相关专业的系统知识,从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传播、推广、应用以及科技服务、科技辅助、科技普及和专门从事科技管理方面工作的人员。与现有统计口径比较,科技工作者的概念接近于科技统计中使用的五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工程技术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和教学人员。

    根据国家和湖北省对调查对象的分类安排和要求,根据武汉市不同行业的特点和分布情况,并回避已有站点的调查,武汉市按照以下的结构分配1000份调查样本:

    高等院校:200人;

    科研机构:120人;

    大中型企业:200人;

    中小企业:100人;

    医疗卫生机构:195人;

    中等学校:120人;

    农业服务机构及其他:65人。

    三、调研的内容和方法

    为了对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有更全面、深入地了解,我们透过科技工作者工作、生活、科普、社会参与等共十一个方面展开对科技工作者的调查。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按照性价比较高的配额抽样的方式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大型企业、中小企业、中学以及其他各类单位抽取科技工作者。

    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1000份,回收率100%。对于回收的调查问卷,我们运用聚类分析、重点分析等多种方法,运用SPSS等统计分析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第二部分  分析报告

 

    一、工作概况

    1.科技工作者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且科技工作者对待就业持相对稳定的态度。科技工作者的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最近13年参加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占比最大,接近全部科技工作者的一半。同时,最近13年进入本单位的科技工作者也占全部科技工作者总数的60.1%。

    科技工作者对待自己的岗位持比较稳定的态度,有60%的科技工作者没有更换过工作;在更换过工作的36.8 %的科技工作者中,平均更换过2.2个工作,更换频率比较低。

    2.中学和企业是科技工作者经历最多的工作单位,组织途径和招聘会是主要的求职途径。在科技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中,有中学、企业工作经历的科技工作者数量较多,分别达到27.4%、19.4%;其后分别为医院、大学,依次为9.4%、9.2%。

    从科技工作者求职的途径来看,可以划分为三种类,每一类各占约三分之一。一类是国家分配或组织调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组织途径;第二类是通过招聘会、招聘网站或中介公司、老师等中介和专业人士的方式;第三类是同行或同事、亲戚或朋友、家人等介绍工作。从具体的途径来看,最主要的方式是国家分配或组织调动,占比达到30.4%;其次是招聘会,占比也高达18.6%。

    3.科技工作者从事教师、研究工作占比较多,发挥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择业原因,并且能够做到学以致用。科技工作者从事教师、研究工作占比最多,从事教师、应用或开发研究、基础研究工作这三类职业的科技工作者占比达到69%;第二类是从事、设计、一般行政管理工作、生产运行或工程运用、临床、技术推广、科技管理的科技工作者,他们的占比分布在9-16%之间;从事其他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占比均在5%以下。

    发挥专业技能是最重要的择业原因。能发挥专业技能、工作稳定、符合个人兴趣、服从组织分配或调动是科技工作者择业的主要原因,其中“能发挥专业技能”占比最高,达到40.9%;而工作轻松、能解决住房问题、能解决户口问题占比分别仅为2%左右,说明在科技工作者的择业原因中,生活、住房、家庭等个人生活原因对他们择业的影响不大。再从被调查者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性来看,认为很强和较强的合计为61.1%,认为有一点相关和完全无关的分别仅占5.8%和3.7%,表明科技工作者希望能够发挥专业技能的愿望很强。

    4.科技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自信心比较强,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负荷的工作。科技工作者对自己工作的自信心比较强,79.6%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业务能力或水平“比较强”和“很强”,认为自己“比较弱”的仅占0.3%。

    科技工作者工作时间饱满且一定程度上存在超负荷的情况,周末加班加点情况比较普遍。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天工作7-9小时。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工作7-9小时的占比68.3%, 25.4%的科技工作日工作时间达到了10-12小时;约80%的科技工作者周末有工作,周末平均工作达3.1小时;其中,在周六至周日平均工作1-3小时、4-6小时的占比较高,分别达到35%、29.2%。

    5.部分科技工作者积极参加科普活动,但是他们的作用的发挥还存在多方面的困难。在过去的一年中,提供各类科技服务活动的科技工作者分布在15-25%之间。其中,为企业提供科技咨询或服务的科技工作者占比最高,占比24.4%;接受大众媒体采访科技问题占比最低,仅占8.8%。

    科技工作者发挥其在科普工作中的作用还存在诸多的问题,最大的障碍是缺乏相关渠道、没有时间或精力,占比分别达到44.8%和42%;其他的主要障碍分别为缺乏经费、缺乏相关训练、缺乏科普设施、公众缺乏兴趣、缺乏激励等,占比在15%至30%之间。

    6.学生缺乏积极性和教学设备设施不足是教学工作中遇到的最主要的问题,研究生和博士后教育处于精英教育状态。在被调查者中,有一半的科技工作者直接或间接从事教学工作,占比为47.9%。科技工作者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教学设备设施不足、课堂上缺乏互动是三个最主要的因素,所占比重分别为39.8%、26.2和20.6%。

    指导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的科技工作者占比分别为13%和1.5%。其中,平均每位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硕士4.78人、指导博士3.03人、指导博士后1.9人(已出站 2.4人)。

    二、成果与奖励

    1.在论文、著作等工作方面的研究比较活跃,比较多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较高质量的科研成果。科技工作者在论文和著作等方面研究成果比较多。近三年10.8%的科技人员出版了著作(1-3部的占比10.1%),其中出版独立署名或作为第一作者的著作的占比则仅为4.4%(版1-3部的占比4.1%,个别人员达到7—9部)。论文被国内核心期刊收录、被SCI收录的占比最高,分别为29%和15%。其中,收录1-3篇的占绝对大的比重,收录其他数量的比重非常低。

    从人均科技成果来看,“提交内部研究报告(未公开发表)”占比最高,达到1.7篇/人;“独立署名或作为第一作者的著作”的数量最少,仅0.1部/人;其他成果的人均占比均等于或略低于0.5篇/部/人。

    2.获得专利和应用技术成果的科技工作者占比不够高,应用技术成果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方面。获得专利科技工作者占比不够高、分布不够均衡。最近三年仅约20%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专利(其中约一半人员获得发明专利),人均获得专利数为0.5项/人。其中,有12.8%的科技工作者获得1-3项专利;还有4%的科技工作者获得的专利数达到15项以上,分布状态也不是很均衡。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人员占比比较接近。获得国外专利的占比不到1%。

    近三年来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具有应用技术成果者的占比为16.6%,其数量分布主要集中在1-3项(占比13.2%),占比比较均衡;平均0.5项/人。其中,应用技术成果主要集中在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方面,比例分别为9.3%、2.9%和3.5%;拥有其他方面的成果的人员比例则比较低,比例在1-2%之间(除矿产新品种仅0.3%以外)。

    3.科技工作者主要看中的成果是新技术或新产品和论文,发表论文所考虑的目的兼顾多个方面。科技工作者主要看中的成果是“新技术或新产品”和“论文”。其中,最看重的科研成果为“新技术或新产品”,占比45.3%,其次为“论文”,占比30.4%;其后为“专利”,占比13.5,“著作”,占比4.8%。“软科学报告”最不看重,占比0.6%。

    科技工作者对发表论文所考虑的因素兼顾多个维度,对问卷中所列的“发表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完成各种考核要求”、“赚取稿酬和科研奖励”、“发表独创性的研究成果”这四个问题的“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的回答分布均在50%以上。除了对“赚取稿酬和科研奖励”的肯定回答比例仅为50%外,其他均高达88%以上,其中比例最高的是“发表独创性的研究成果”,占比高达96.3%。

    4.获得奖励的科技人员占比不高,获得省部级和地厅级奖励的占比比较高,数量分布比较均衡。在最近3年中,只有约20%的人员获得了奖项,平均每人获得0.3项。绝大部分的获奖者分布在1-3项,说明奖励的分布比较均衡,兼顾了“面”。

    从获得的奖励的类型来看,获得省部级和地厅级奖励的占比比较高、数量分布比较均衡。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地厅级科技奖的人员占比分别为9.2%、7.2%,占比最高,并且主要集中在1-3项,分布比较均衡。仅有2.9%的人员获得社会力量设置的科技奖,所占比重还比较低,政府在鼓励社会奖励发展方面还需要提供更多的支持政策。获得国家级和国际级奖励的占比都比较低,分别为1.8%和0.4%。

    5.科技奖励对获奖人的发展的作用很显著,科技工作者对现有科技奖励的社会影响的评价良好。科技奖励对获奖人的发展的作用很显著。在问卷所列的“有利于晋升职务”、“有利于晋升职称”、“有利于获取项目资源”、“有利于提高学术地位”这四个问题上的肯定回答占比均在70%以上,其中,对“有利于晋升职务”的肯定最高,占比达到90.6%以上;在“有利于晋升职称”的肯定相对较低,仅为72%。

    科技工作者对现有科技奖励的社会影响的评价良好。在“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科研产出数量”、“提高科研产出质量”方面肯定的占比均高于75%,其中以“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占比最高,达到86.3%;在“增强科技人员的责任感”方面的肯定评价则不够高,占比为67%,说明现行的科技评价体系在这方面需要做出改进。

    在“产生不好的负面效应”方面,占比最高的是“基本没有”,占比46.9%,其次是“非常明显”,占比24.9%。这一结果表明,现有的科技奖励政策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的,有一定的改进空间。  

    三、科研活动 

    1.大部分科技工作者参与科研活动,但是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比例和收益都不高。近三年来,有52.4%的科技工作者从事过研究或开发活动,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参与了研究与开发活动。但是,这期间只有21.3%的科技工作者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而多达77%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的科研成果并没有投入产出或转化为产品。

    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科技工作者(占比为59.9%)在科研成果转换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过程中没有获得任何收益;在获得收益的人员里,奖金(占比24.8)是最主要的收益形式,其次依次为技术入股(占比7.5%)、出售专利技术(占比4.5%)、期权(占比2.5%)。

    显然,政府和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需要加大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奖励的力度,以激发科技工作者进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

    2.科技工作者主持或参加科研项目的比例不够高,产学研合作研究不够密切。近三年来,只有33.9%的科技工作者承担(包括主持和参与)研究或开发项目,参与率不是很高,平均每人主持0.6项,参与0.7项。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没有主持过任何科研项目,平均每人主持的各类项目数量几乎为0。科技工作者主持单位自设项目的占比最高,为13.4%。

    在被调查主持项目的情况来看,以主持1-3项的占比最多,分别为9.5%、10.1%、1.3%、6.5%、12%。在项目经费方面,经费总额大于15万元的占比最高,为18.8%,平均每人的项目经费为5万元。

    45.4%的科技工作者没有开展产学研共同合作的项目。在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合作对象是科研院校(占比30.8%)和大学(占比30.1%);其次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占比分别为16.9%和15.8%;与集体企业(占比2.4%)和外资企业(占比2.1%)的合作最少。

    3.科研项目对科技工作者的职业发展作用显著,但是对改善生活的作用分歧较大,缺乏经费支持和研究能力不足是科研活动最主要的困难。科技工作者认为科研项目对于提升研究水平、发表科研成果、职称晋升、完成业绩考核、提高学术声望、获得同行认可的作用比较大(在已填写者中的占比超过80%);但是,他们认为承担科研项目对于提高经济收入的作用意见不一致(认为“基本没有用”的占比19.8%,与认为“作用非常大”和“作用比较大”之和基本相当)。

    在影响科研活动的主要因素中,“缺乏经费支持”(占比37.7%)、“研究水平有限”(占比20.3%)和“研究辅助人员太少”(占比20%)是科研工作中遇到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三者之和占比达78%。在调查表所列出的困难中,“研究任务与自己兴趣不符”(占比0.2%)的影响最小。

    4.科技工作者对主持项目的数量尚不够满意,时间投入尚不能够完全满足项目研究工作的要求。在科研项目的数量方面,50.8%的被调查者认为主持的项目数量比较合适;46%的被调查者觉得自己主持的项目太少了,占比最高;只有3.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主持的项目过多。参与项目的情况与主持项目的情况基本相同。显然,科技工作者对自己主持和参与科研项目的数量均不尽满意。

    在科研时间投入方面,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支配的科研工作时间“基本够用”(占比38%)和“不太够用”(占比39%)的人数相差不大;认为自己科研工作时间极不够用的达11.5%。显然,科技工作者投入科研活动的时间尚不能够完全满足项目研究工作的要求。

    5.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研究或开发项目中还有一些问题有待改进,科技人员对科技资源配置的认识还有待增强。在申报和承担财政支持的研究或开发项目中遇到的问题方面,对“项目经费的违规使用、挪用”、“项目限定人员费比例太低”这两个问题的回答,认为“有”的比认为“没有”的占比高一倍多,说明这一问题比较突出,需要引起政府的重视和改进。

    超过三分之一的科技工作者对于政府科技资源分配情况并不了解;对与政府科技资源配置有关问题的回答,持同意与持反对意见的人数相差不大。由此可见,科技工作者对于政府资源分配这一概念还是比较模糊的,故此难以做出准确的评判。

    6.科技工作者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不够,获取信息的渠道分散,学术不端正行为在科技工作者中一定程度上存在且缺少威慑力。约25%的科技工作者知道自己身边发生过一两起学术不端事件,这一结果表明这一问题的存在还是比较普遍的。但是,调查结果却显示科技工作者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了解不够,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缺少威慑力。

    要避免发生学术不端行为,首先必须建立起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但是,只有52.1%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对于此类相关信息了解一些;了解很少和完全不了解的占比分别达到26.6%和8.5%。对学术道德和规范了解的途径比较分散,仅从“读书时学校培训或提供材料”(占比29.2%)这方面了解的相对集中;更有多达37.3%的科技工作者表示自己从未系统了解过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知识。缺少强有力的宣传和教育途径,对学术道德和规范了解的不够,为科技工作者学术不端行为的产生埋下了隐患。

    认为“在没有参与的科研成果上挂名”这一行为是最普遍的学术不端行为;“抄袭剽窃他人成果”、“弄虚作假”、“一稿多投、多发”这类行为时有发生,但并不普遍。在对待学术不端行为的态度上,绝大多数的科技工作者完全不同情有学术不端行为的研究人员,并且无法原谅此类行为的发生(比例分别73.4%和79.5%)。但是,仅有很少数的被调查者认为这些有学术不端的行为的人“几乎都受到了惩罚”(占比4.6%)亦或是“有一些受到了处罚”(占比5.9%)。显然,目前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太轻,甚至是姑息,没能够产生足够的威慑力。

    四、交流与进修

    1.互联网和学术期刊已成为科技工作者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通过学术会议交流学术的积极性不够强。 “互联网”已经成为科技工作者获得、了解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是(占比46%);其次是阅读“学术期刊”(占比43.5%);最不常用的渠道是“广播”(占比仅7.5%)。目前,多达85.8%的科技工作者每天都使用互联网;仅有0.3%的被调查者表示自己从未使用过互联网。

    学术会议是科技工作者交流和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传统的、重要的渠道。但是,科技工作者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的情况不够乐观,近半数的被调查者没有参加任何学术会议(比例高达48.2%);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的人数更少,占比为15.7%,平均每人参加0.2次;作为报告人出席专题讲座的比例仅为13%。在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会议所遇到的困难方面,最大的障碍是“太忙没有时间”(占比41.5%);其次为“缺乏信息,没有机会”(占比30.8%);影响最小的因素是“会议学术水平低”(占比6%)。

    2.国际交流学习活动比较活跃,短期的国际交流活动比较普遍,学习和学术交流是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2012年,有出国经历的科技工作者比例为11.8%,平均每人0.2次、累积4.2天。这一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的国际交流活动比较活跃。

    科技工作者大部分人没有出国经历,占比为85.3%。调查结果显示,“学术交流”、“培训或进修”、“旅游度假”是科技工作者出国的主要目的,其中“学术交流”占比最高(达45.4%);这三个目的的占比均超过了30%(多选题,因此百分比之和大于100);“考察访问”的比例为20.8%,也是重要的目的之一。

    3.查阅文献是科技工作者的普遍行为,但是查阅文献,尤其是国外文献还存在比较大的障碍。查阅文献是科技工作者的普遍行为,多达84.7%的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需要查阅各类文献资料,经常或偶尔查阅的占比分别高达40.3%、44.4%。但是,科技工作者查阅文献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都能够查阅到所需的中文科技文献资料, 37.1%的被调查者表示可以方便的查到;41.4的人表示可以查到,但有些困难。查阅外文科技文献则存在比较大的困难。仅16.3%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方便的查阅外文科技文献,认为有些困难和很难查到的占比分别达到了37%和20%。

    4.阅读学术期刊是科技工作者经常性的活动,其最大的收获是“掌握新的研究成果”。在过去的30天里,多达73%的科技工作者阅读了专业学术期刊,其中阅读时间为1-10小时的人数最多,占比为40.4%; 9%的科技工作者阅读时间超过50个小时,平均每人阅读10.7个小时。阅读电子期刊的情况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平均每人阅读10.3个小时。

    科技工作者认为阅读专业学术期刊对“掌握新的研究成果”、“学习撰写论文的规范”的帮助最大,“帮助很大”和“有一些帮助”的占比之和超过了80%;同时,阅读专业学术期刊对于“认识学术圈里的专家”和“评价别人的学术水平”有一些帮助,但是帮助不是很大。

    5.科技工作者普遍需要进修与学习,但是进修和学习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单位工作忙和学习效果不好。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认为自己目前需要进修与学习,“比较需要”和“非常需要”的占比之和达到全部被调查者的76.5%,仅有6%的人认为目前“不太需要”或“完全不需要”。

    超过半数的调查者参加过“单位组织或出资的业务或技术培训”,平均每人培训5.6天;其中,培训时间为1-10天的最多(占已回答该问题、接受过培训人数的79.6%),培训时间超过一个月的仅占1.3%。对于“利用业余时间自费参加培训”这一情况,仅有29.8%的被调查者参加过为期1-10天的培训(占已回答该问题、接受过培训人数的79.6%);培训时间大于30天的占比仅为0.6%。

    “单位工作忙”(占比39.8%)是科技工作者参加进修或培训活动时所遇到的最大困难;其次是认为“学习效果不好”(占比25.4%);仅有1.8%的科技工作者者表示“领导不同意”是自己难以参加进修或培训活动的主要原因。

    五、职业评价

    1.业务活动经费不足是科技工作者职业活动的最大困难,而工作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困扰。被调查者在工作条件和设施方面所遇到的困难方面,最大的障碍是“业务活动经费不足”,占比46.1%;其次是“缺乏仪器设备”,占比18.4%。影响最小的因素是“安全防护设施不足”,占比仅1.8%。

    被调查者在工作中受到的困扰主要有“知识跟不上更新速度”,占比31%,“职称/职务晋升”,占比28.4%,“缺乏业务/学术交流”,占比23.7%,“没有团队合作”,占比17.2%,“业务/科研活动时间不充足”,占比17%。

    2.科技工作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不够高,影响其满意度的因素呈现多维度的特征。从总体上来看,科技工作者对目前工作的满意度还有待提升。被调查这对工作持满意的态度“比较满意”占比47.2%, “很满意”占比8.9%,这两相之和为56.1%,超过了一般。但是,“不太满意”的占比也比较高,达到37.3%。

    从影响科技工作者满意度的因素来看,对“单位人际关系”(认可度49%)、“工作稳定性”(认可度48.8%)、“单位领导管理水平”(认可度45.1%)、“工作自主性”(认可度44%)、“发挥专业特长”(认可度44%)、“单位社会保障”(认可度40.5%)的认可度比较高;对“收入”、“职称或职务晋升”的认可度最低,但是有这样观点的人员所占比重不是很高(占比分别为11.4%和8.3%)。

    3.科技工作者在自主决定工作方式上相差较大,单位管理制度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说比较积极。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自主决定工作方式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占比最高的分别为“较小程度上自主”(占比45.6%)和“很大程度上自主”(占比41.5%);“完全由他人决定”和“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占比都不高,分别为6.6%和3.2%。从总体上来看,科技工作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自主决定工作方式,但是相差比较大,可能受工作性质、单位管理与文化的影响比较大。

    单位管理制度与个人成长发展的关系从总体上来说比较积极。82.1%的被调查者对单位管理制度的作用持肯定的态度。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对个人成长发展所起到的“阻碍”作用的调查中,平均仅有44.7人涉及这一问题(占比仅4.5%),说明总体上的阻碍作用还是很小的;在单位的管理制度对个人成长发展所起到的“促进或激励”作用的调查中,持肯定态度的占比在53.7%,说明总体上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4.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流动倾向不强,更换工作的主要原因是待遇差和职业发展的因素。科技工作者的职业流动倾向不强,对更换专业持谨慎的态度。绝大多数科技工作者“没有考虑过”(占比76%)。在考虑更换职业或岗位的科技工作者中,“想换单位”、“单位和职业都想换”、“想换职业”的占比依次为10.2%、7.1%和4.1%;在想更换职业或工作单位的人员中,仅仅“想换单位”的占比10.2%,占比最低的是“想换职业”。这一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倾向于继续从事现有的专业。

    从科技工作者更换工作的原因来看,最大的原因是“收入待遇太差”(占比19.7%);第二个原因主要有“没有发展前途”(占比11.2%)、“缺乏成就感”(占比10.6%)、“工作枯燥”(占比9.9%)和“工作压力大”(占比7.8%)。影响最小的是“工作不稳定”、“住房条件差”和“分不到住房”,占比分别仅为2.9%、1.5%和1.1%,说明工作的稳定性、住房等因素对科技工作者的择业影响很小。

    在科技工作者更换工作中所遇困难方面,可能面临的最大障碍或困难是“人事档案制度”,占比20.7%;其次是“缺乏求职信息”(占比15.6%)、“职称评审制度”(占比11.1%)、“社会保障制度”(占比10.9%)、“家庭困难”等因素。认为“没有障碍”的占比仅11.6%。

    5.科技工作者最主要的职业选择倾向是目前的职业和官员或公务员、大学教师,对单位的选择也体现在倾向选择政府机关和高校。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最主要的职业选择倾向是目前的职业和官员或公务员、大学教师。高达36.9%的科技工作者仍然倾向于“仍从事目前职业”;其次是“官员或公务员”、“大学教师”、“企业家”,占比分别为12.6%、12.1%和6.8%。占比最低的是“企业职员”和“记者”,占比仅0.8%和0.2%。这一结果显示,一方面与科技工作者倾向于保持现有的专业有关,另一方面与科技工作者待遇不够高、追求稳定和待遇好的岗位有关。

    与此对应,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选择单位倾向排前三位的依次为“党政机关”(占比20.7%)、“高校”(占比19.9%)、“自己创业”(占比16.2%)。其中,“中小学”排在最后,说明中小学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力比较低,其地位有待加强。

    另外,仅有19.5%的被调查者“愿意”子女就业从事自己现在的职业,这与科技工作者工作压力大、待遇不够高有一定的关系。

    6.有自主创业意愿的科技工作者占有一定的比例,缺乏资金是最主要的障碍。有一定比例的科技工作者希望自己创业发展。在最近的三年,有22.7%的被调查者“有初步的创业想法”,但是“已经开始创业”的占比仅1.1%。有初步的创业想法与开始创业之间的距离还很遥远,其中必然存在很多的障碍。

    在制约科技工作者自主创业的障碍中,最大的困难是缺乏资金(占比27.2%),其他主要的障碍与困难依次是“缺乏好的项目”(占比11.5%)、“缺乏管理经验”(占比9.6%)和“风险大或没有安全感”(占比9.4%)。

    六、生活状况

    1.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偏低,处于当地中下等水平,其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工作单位的工资和福利。被调查的科技者普遍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处于中层和中下层,处于中层和中下层的占比最高,分别为40.4%和36.3%,两者之和占比达到了76.7%。科技工作者月收入分布最集中的是2001-5000元,占比达到67%;收入在1-2000元的科技工作者也高达9.1%。

    调查结果还显示,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没有兼职收入,占比达到93.9%。科技工作者的收入基本上都来源于工作单位的工资和福利。

    2.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没有寒暑假制度,享受带薪假期的比例和休假时间都比较短。只有35.6%的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有寒暑假制度,寒暑假时间平均为13.5天;大部分被调查者单位没有寒暑假制度。

    在带薪假期方面,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有”和“没有”带薪假期的几乎各占一半,其中有带薪假期的科技工作者占比略高(占比51.1%);每名科技工作者平均每年共可享受带薪假期6.8天,实际休息3.3天。

    3.科技工作者的职业保障状况比较好,但是在医疗保障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从总体上来看,科技工作者的职业保障状况比较好,签订书面的聘用或劳动合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定期体检等都有着良好的保障。

    但是,科技工作者在医疗费用报销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难。仅有不到一半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按时报销,占比45.5%;还有13.3%的科技工作者“可以报销,但有时拖欠”;可以报销的占比合计58.8%。还有9.7%的科技工作者“根本就不能报销”。

    4.科技工作者的身体状况总体上不容乐观,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易患消化道疾病、颈椎疾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科技工作者的平均身高为167.8CM,平均体重为65.6kg;认为自己身体“非常健康”和“比较健康”的占比49.9%,占比不够高;认为“一般”的达到37.2%。由此可见,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健康总体上还是比较健康的,但是身体状况一般的群体还比较大。

    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或多或少患有疾病或者身体疲劳,占比达到57.7%。其中,“消化道疾病”、“颈椎疾病”、“椎间盘疾病”和“高血压”是科技工作者占比较高的疾病,占比分别为20.1%、19.8%、17.4%和10.7%。过去的一个月中,“有时”出现身体健康原因影响工作或日常活动的占比高达25%。

    部分工作者能够坚持锻炼身体。每周锻炼1-3次的占比最高,占比49.8%;“持续30分钟以上锻炼次数”的分布情况与“每周锻炼身体次数”类似。但是,也有26.7%的科技工作者没有锻炼身体的活动。

    5.科技工作者压力比较大,工作压力是最主要的压力来源。科技工作者压力比较大,身心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调查显示,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感觉压力比较大,占比达81.8%;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有过心情抑郁或情绪不好而影响到工作或日常活动,占比达到71.3%。

    从科技工作者面临的压力的来源来看,最主要是来源于“工作本身”,占比50.6%;“经济收入”排第二,占比21.4%;此外,“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也有一定的影响,占比分别为5.8%和2.5%。

    6.科技工作者对居住条件比较满意,生活中的主要困难在于收入低。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居住条件比较满意,平均住房面积为106.9平方米。绝大部分的科技工作者住在“自己、配偶或家人”的房中,占比79%;8%的科技工作者住在“单位或政府”的房中,平均月租金485.9元;“其他个人”的占比9.2%,月租金1138.8元。

    被调查者最主要的困难是“收入低”,占比达到53.7%;其次依次是“工作忙,不能照顾家庭”(占比23.1%)、“上下班交通不便”(占比17.5%)、“照顾老人有困难”(占比16.2%)、 “就医看病难”(占比8.6%)、“住房困难”(占比7.6%)。“找对象难”、“夫妻两地分居”也有一定的影响,占比分别为2.3%和2.1%。

    7.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生活的幸福度评价不高,普遍认为社会阶层固化,自己处于社会的中下层。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幸福度不够高,认为自己生活“一般”的占比51.4%,超过了被调查者人数的一半;其次是认为“比较幸福”,占比31.8%;认为“很幸福”的占比仅3.4%。甚至有9.8%的被调查者认为“不太幸福”,还有1.7%的认为“很不幸福”。

    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比较低,大部分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处于社会的中层和中下层。其中,认为处于“中下层”和“中层”的占比分别为41.8%和39.1%。认为处于“中上层”和“上层”的占比仅为3.3%和0.2%;认为自己处于“下层”的占比高达8.8%。这与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收入水平处于中层和中下层的观点一致。

    此外,科技工作者还普遍认为我国的社会阶层固化问题比较严重,认可“我国目前社会中,人们已经按社会地位划分为不同的阶层”观点的占比高达79.2%。

    七、社会参与

    1.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的关注程度比较高,参与国家或地方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意愿程度也比较高。科技工作者对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的关注程度比较高,63.1%表示“非常关注”,“比较关注”和“非常关注”的占比之和达到75.2%。

    科技工作者对于参与国家或地方的公共事务管理的意愿程度也很高。持“比较愿意”态度的占比最高,为58.4%;“非常愿意”和“比较愿意”两者之和为71.4%;仅有13%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愿意”。

    2.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没有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对目前参政议政或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畅通的认可程度低。绝大部分科技工作者没有当选各级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只有5.3%的科技工作者当选过各级人大代表或者政协委员。科技工作者对于目前参政议政或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畅通认可程度比较低,认为“很缺乏”和“不太畅通”的占比最高,达到33.5%和32.8%;认为“非常畅通”的占比仅1.9%;认为“说不清”的占比高达20.7%。

    显然,作为社会重要的中坚力量之一,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和参与社会事务的渠道不够畅通,参与的程度也很低。科技工作者如果在媒体上看到明显的科技信息错误或报道,科技工作者最容易做出的反应分别是“不予理睬”和“向自己周围的人澄清错误”,占比分别高达44%和41.8%。因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重视,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在政府管理和社会事务中的作用。

    3.遭受知识产权侵害的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的意愿不强。遭受知识产权方面的侵害在科技工作者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有12.6%的知识分子被侵害过,受侵害最多的是“文章未经许可被发表或转载”、“成果被抄袭”。

    当科技工作者受到知识产权侵害时的反应,选择向自己单位反映、与侵害者联系交涉和不予理睬的占比较高、均在60-70%左右;采取法律诉讼的仅占比35%。科技工作者运用法律手段维权的意识不强。

    4.能够经常参与单位管理发表公开意见,参与政府和社会媒体活动的意愿不够强。科技工作者参与社会活动的方式主要是参与单位方面发表公开意见。科技工作者参加的社会活动占比最高的是“向单位领导(部门)提建议或意见”,占比为49.6%;其次为“就单位的管理问题公开发表意见”,占比36.4%。

    但是,科技工作者参与政府和社会媒体活动的意愿不够强,参与这些社会活动的频率还很低。如何更好地发挥科技工作者在社会活动中的作用,还有待我们认真思考和探索。

    5.以团体会员的形式参加学术团体为主,参加学术团体或基层科协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科技工作者以团体会员的形式参加学术团体为主,“不是个人会员”的占比平均为81.4,是个人会员的占比10%。从“是个人会员”来看, 占比最高的是“省级学术团体”,占比17.3%;其次是“全国性学术团体”和“地市级学术团体”,占比比较接近,分别为12.4%和11.9%;有5.3%的科技工作者是“国际或海外学术团体”的个人会员。平均每个个人会员参加1.1个组织。

    科技工作者参与基层科协组织有一定的比例,“是个人会员”的占比28.3%,平均每人参加了1.2个基层科协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其他社会团体或协会组织的比重也比较低,只有28.7%。

    科技工作者参加学术团体或基层科协组织活动的积极性不够高。高达43.9%的被调查者没有填写该选项,“几乎不参加”的占比亦高达28%;“经常参加”的仅18.7% ,“偶尔参加”的占比达到53.3%。

    6.对科协(科学技术协会)的了解程度不够高,对其发挥的影响力评估一般,对其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的需求占比最高。大部分被调查者对科协“不太了解”者占比达到57.9%;“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两项的占比达到73.7%;只有2%的被调查者“非常了解”,“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两者之和的占比位25.4%,占科技工作者总数的四分之一。

    科技工作者对科协组织所发挥的影响力评估为一般。评估结果占比最高的是“一般”,占比35.4%;其次是认为“影响较弱”和“比较有影响”,占比分别为20.8%和18.8%;认为“非常有影响”和“没有影响”的占比都很低,分别为3.4%和4.6%;此外,高达15.4%的被调查者表示“不清楚”

    科技工作者对科协提供的帮助或服务的需求最主要的是“信息、技术服务”,占比达到55%,也就是说大部分科技工作者都有这方面的需求;第二层次的需求是“资助研究”、“就业服务”和“向政府反映意见”,占比在30%左右;第三个层次是“提供与社会各界交流的机会”、“职称评审”、“解决生活困难”、“保障权益”,占比在15-25%之间。

    八、观念态度

    1.对科学发展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社会价值观的导向和“中央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各项要求”肯定程度很高,但是对一些国家战略和政策的评价不够高。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一部分国家战略和政策的认可度很高。对“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科技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和对全社会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导向的认同程度持“比较赞同”和“非常赞同”两者之和的占比均达到85%左右;持消极态度的占比极低。

    科技工作者对“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和平发展”和“坚持党的领导” 、“中央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出的各项要求” 等的认同度极高,持“非常重要”和“比较重要”这两个观点的占比达到85%以上。

    但是,科技工作者对一部分国家战略和政策的认可度还不够高。对“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持“比较有信心”和“很有信心”态度的被调查者仅略高于50%;甚至有高达25%的被调查者表示“不太有信心”。这一结果的出现,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科技工作者感到困惑之处,以便进一步改进;另一方面,要加强国家战略与政策宣传,让国家战略与政策深入科技工作者的心里。

    2.对于科技界的总体表现的评价比较高,在诚信方面的评价相对最低,有待提高。对于科技界的评价,被调查者总体上持比较积极的态度。对“爱国”、“敬业”、“友善”的评价持非常肯定的态度,“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占比之和在80%左右,甚至更高;认为“比较差”的占比均在7%左右。

    但是,对于“诚信”的评价,“比较好”和“非常好”的占比之和达到了73.9%,认为“比较差”的占比也高达14.3%的,相对其他标准而言的占比要高得多。显然,科技界在“诚信”方面还有待提高。

    3.认可“获得同行认可”和“科学道德高尚”是评价科技工作者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标准。在判断科技工作者是否优秀的标准选择方面,“获得同行认可”和“科学道德高尚”两项标准的占比最高,分别为54.6%和40.2%;第二个层次的标准是“获得产业界认可”,占比为32%;第三个层次的时“有团队合作精神”、“与产业界结合的能力”、“具有爱国奉献精神”和“获得科技奖励”,占比依次为23.9%、21.7%、19.3%和15.2%;其他标准的占比均低于10%。

    在评价科技工作者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的标准方面,调查结果与上述的结果一致,“科学道德高尚”、“获得同行认可”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两项标准,占比达到了23.1%、20%;第二个层次是“与产业界结合的能力”、“获得产业界认可”和“具有爱国奉献精神”这三个标准,占比在10%左右。

    4.认为自己与发达国家科学家的科研能力比较处于总体落后的状态,急功近利、人才流失和不安心做科研是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对科技工作者科研能力评价的调查方面,被调查者认为我国科技工作者的科研能力比发达国家科学家有点落后(占比53.5%);认为总体差不多的和落后很多的占比分别为19.5%和17%,占比比较接近;认为更好的占比仅为2%。从这一调查结果不难看出,我国科技工作者认为自己的科研能力处于总体上比较落后的状态。

    在我国科研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方面,“不安心做科研”、“研究脱离实际需求”、“急功近利,学风浮躁”、“缺乏与公众沟通交流”、“人才流失到国外”等问题比较突出,“比较严重”和“非常严重”评价的占比在50%以上;对“女性科技人员不受重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给予“基本没有”评价的占比则相对比较高,说明这方面的情况良好。

    5.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在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原创新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成果转化效率低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关于我国科技领域现存问题的突出程度,从总体上来看,认为“比较突出”的占比48.4%,占比最高;其次是认为“非常突出”,占比18.2%,两者占比之和为66.6%,表明我国科技领域存在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的。

    从具体的问题来看,“企业没有确立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原创性科技成果少”、“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效率不高”这四个问题是最为突出的,“非常突出”和“比较突出”占比之和均在70%左右。其他“比较突出”问题占比在40%以上,但是相对而言严重性不及前四个方面。

    6.对我国的创新环境评估一般,对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评价积极、但对其他问题的评价都不容乐观。在对我国创新环境评估方面,从总体上来看,认为“一般”的占比39.4%,占比最高;其次是认为“较好”的占比23.6%;排第三位的是“不好”的占比也高达15.4%;认为“非常好”的占比仅为8.4。显然,我国科技创新环境尚不尽人意。

    从被调查者对具体政策的评价来看,对“政府鼓励创新的政策”的评价比较积极,“较好”和“非常好”的占比61%。但是,对其他政策的评价结果中,占比最高的都是“一般”。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科技工作者理解和运用相关政策;同时,政府也要重视科技工作者的观点,认真调研,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提高政策效果的举措。

    7.认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对比过去5年有了提高和发展,并且对未来持积极乐观的态度。从总体上看,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水平有了改善、并且对未来的5年持积极的态度。59.4%的被调查者认为近5年来生活“好一些”;只有7%和2.3%的被调查者认为“差一些”或者“差很多”。56.8%的被调查者认为未来5年生活会比现在“好一些”;仅3.1%和1.2%的被调查者认为会“差一些”或者“差很多”。

    从对科技工作者事业发展和工作方面的调查来看,调查结果与生活水平的情况基本类似,事业发展和工作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且对未来的5年持积极的态度。

    九、海外经历

    1.出国留学和归国呈现爆发式增长,并已进入巅峰阶段,国家公派和国外基金资助是主要的出国留学渠道。科技工作者第一次出国和回国的时间分布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第一次出国于1996-2000年期间开始出现爆发性增长,至2006-2010年达到37.5%。回国则从2001-2005年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占比达到21%,与出国高峰期相呼应;2006-2010年回国人员占比达到41%。

    国家公派和国外基金资助是主要的出国留学渠道。近一半科技工作者的出国是由国家公派,占比46.2%;其次是国外基金资助,占比23.7%;自费和工作单位资助分别占15.1%和11.8%。科技工作者出国既有留学的目的,也有的是为了工作,留学者较工作者居多。

    2.科技工作者留学或工作的首选国家是美国,在国外居住的时间以0-3年的短期为主。在美国留学或工作过的科技工作者占比最高,为33.6%;排在第二梯队的是日本、港澳台和英国,占比分别为12.2%、11.5%和8.4%。留学欠发达国家的占比仅为1.5%。

    科技工作者留学或工作期间在国外居住的时间以0-3年的短期为主,占比最多,达到了79.4%;10年以上的仅占0.9%。

    3.“国内发展机会”、“与家人团聚”和“报效祖国”是出国人员回国工作的主要因素,普遍对归国持肯定的态度,并且对出国工作的意愿不很强烈。 对回国工作动机的调查,“国内发展机会更多” 、“与家人团聚”和“报效祖国”的占比分列前三位,分别为41.2%、36%和29.8%;“不适应国外的生活”和“国内收入待遇更好”的比重分别为6.1%和2.6%,占比比较低;仅仅0.9%的归国人员的工作动机是因为“国内科研条件更好”。

    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回国工作不感到后悔,占比达到75.2%;绝大多数被调查者不打算去国外工作。从这些调查结果可见,国内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进,能够留住绝大部分的人才。

    十、个人基本情况

    1.从性别和年龄来看,被调查者以男性多于女性,并且年龄分布比较均衡、合理。在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男性占比61.6%,女性占比37.7%。这与科技工作者男性多于女性的特征是一致的。

    被调查者年龄分布占比最多的是31-40岁,占比35.5%;其次是41-50岁、20-30岁的年龄区间,占比分别为27%和26.6%。有8.1%的被调查者年龄在51-60岁。总体来看,被调查者的年龄结构覆盖了老、中、青,并且以中青年为主,是合理的。

    2.从被调查者的政治面貌和最高学历来看,以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占比最多。在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中,中共党员占比达到58.3%,占比最高;其次的是普通群众,占比26.8%;共青团员和民主党派占比分别为9.8%和2.9%。

    在最高学历方面,大学本科学历占比最高,达到46.6%;其次是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比分别为18.4%和18.3%,两者非常接近;大专和高中/中专/技校分别占比仅11.8%和3.4%。

    3.从被调查者的接受教育经历来看,绝大多数未更换过专业,全国重点大学毕业学生占比最高。在被调查者中,绝大多数没有更换过工作,占比达到80%以上。这一结果表明,科技工作者对待更换工作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同时也反映了大部分的科技工作者对自己的岗位还是比较满意的。

    从被调查者的学历情况来看,总体趋势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持续增长;重点大学毕业的学生占大部分比重,其中本科平均占比48.7%,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占比则均高达80%以上。本科学历的海外大学(含港澳台)留学数量为0,硕士研究则为1%,而博士研究生则高达8.6%。

    4.从被调查者的职业来看,各类科技人员均有覆盖,并且以应用科技和医务工作者、教师居多。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占比最高的是工程师或工程技术人员,占比34.3%;其次是大学教师、医生或医务工作者、中专或中学教师、科技管理人员,占比分别为15.3%、15%、11.9%、6.5%。

    显然,调查对象对各类科技人员均有覆盖,并且以应用科技和医务工作者、教师居多。

    5.从专业技术职称来看,职称结构体现良好的金字塔状,并且晋升的数量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快速增长。科技工作者的支撑结构体现着良好的金字塔状结构,中级和副高级职称占比分别为31.9%和23.8%,占比最高;正高级占比8.7%。

    从科技工作者职称晋升的变化趋势来看,1991-2010年时间段是快速增长的阶段,尤其是2001年至2010年时间段是副高级和高级职称爆发式增长的阶段。

    6.从行政职务来看,以无职务者为主,有职务者主要是中层和一般管理者。在被调查者中,32.9%的被调查者有行政职务,占三分之一;其中,高层管理人员占比仅3.5%。有行政职务的被调查者管理下属或职工的人数平均为24.9人,其中管理1-50人的比例最高,占比23%(在有下属的管理者中的绝对占比为77.7%)。

    显然,很大一部分科技工作者已经在其单位走上了管理岗位,并且是所在单位的管理团队中的中坚力量。

    7.从民族和宗教信仰来看,绝大部分是汉族,并且绝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主要由汉族的人员构成,占比高达96%;其他民族的占比仅2%左右。

    在被调查者中,90.7%的科技工作者没有宗教信仰,4.1%的被调查者信仰佛教,信仰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的比例均在1%以下。也就是说,绝大部分的科技工作者是无神论者,国外的宗教对我国科技工作者的影响很小。

    8.从婚姻和家庭情况来看,绝大部分已婚并且有孩子的小家庭,并且已经有一批外地户籍的科技工作者在汉工作。被调查者中已婚的占80.8%,离婚和丧偶的占比分别为0.8%和0.4%,有孩子的占比71.5%,孩子的平均岁数12.4岁。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中、小学阶段,正需要家长的照料。从调查来看,绝大部分被调查家庭人口分布在2-5人,占比达到90.8%,仅3.5%的家庭为1人。从家庭人口数量和结构来看,科技工作者不仅需要完成繁重的研究工作,还需要投入相当的精力照料孩子,负担比较重。

    从调查结果来看 ,84.6%的被调查者是本地非农业户口,本地农业户口占比5%;外地非农业和农业户口的科技人员占比分别为5.9%和2%,这一群体的占比有一定的规模。这一结果表明,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才跨区域流动在增强,政府不仅需要关心本地户籍的科技工作者,更要关注外地户籍的科技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

    十一、单位基本情况

    1.从单位成立时间来看,我国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时期是单位成立的高峰时段。从调查结果来看,我国解放初期和改革开放初期这两个时期是单位成立的高峰时段,数倍于其他时段。

    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推进经济结构转换的今天,需要全社会鼓励创新创业,支持一大批具有创新活动力的企业、成长和壮大。推进新的创业高潮是历史赋予我们这一时代的历史重任。但是,从2010年至今的情况来看,新成立的公司占比仅8.8%,发展潜力还很大。

    2.从科协组织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单位有科协组织,绝大部分都设置有地市级及以上学会或县级以上科协。53.6%的被调查所在单位有科协组织,高达24.1%的被调查者不清楚本单位是否有科协组织,仅有20%的被调查者单位没有科协组织。从回答了相关问题的调查者来看,科协组织在基层的普及率还是比较高的。

    被调查者单位绝大部分都设置有地市级及以上学会或县级以上科协,占比达65.4%;仅有3.2%的单位不是任何科协或学会的团体会员。这一结果表明,绝大部分单位都参加了学会或者科协组织。

    3.从单位的规模和性质来看,既有偏重,同时覆盖面也比较齐全。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比较全面地覆盖了大、中、小型组织。被调查者的工作单位员工在300人以上的占比39%;其次是小于50人和50-100人,占比分别为23.4%和20.6%;占比最小的是101-300人,占比13.9%。

    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所在的单位的性质主要集中在事业单位、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和私营或民营企业,占比分别为58.2%、20.6%和13.7%。

    4.从单位类型和人事编制制度来看,机构类型覆盖面比较全,人事制度以聘用制和劳动合同制为主。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所在的单位机构的分布依次为大型企业、高等院校、医疗卫生机构、中小企业、科研院所、普通中学、技术推广与服务组织,占比均在5%以上,比较均衡地覆盖了被调查的对象。

    被调查的科技工作者的人事编制制度主要是劳动合同制和聘用制,占比分别为39%和37.3%;公务员或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占比12.8%。

    三、政策建议

    (一)改善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充分释放创新潜能

    科技工作者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中坚力量。但是,他们面临着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身心健康不容乐观。因此,政府需要针对科技工作者的诉求、对科技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予以关心和支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充分释放他们的创新潜能。

    1.提高科技工作者的生活水平。科技工作者普遍处于社会的中层和中下层,收入水平比较低,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同时,他们的孩子正处于需要照料的阶段。众多因素的存在,使得他们的幸福感不够强。如果基本生活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必然对科技工作者的工作质量和水平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希望政府从多个方面加强对科技工作者的关心和支持: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科技工作者在劳动岗位上的基本收入,提高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

    二是建立关心科技工作者生活的工作机制,为科技工作者积极锻炼身体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

    2.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工作条件。工作压力繁重、收入不高的压力和社会阶层固化等问题,都直接影响了科技工作者的工作质量,不利于科技工作者作用的发挥。大部分科技工作者工作在事业单位,政府的政策和举措对他们工作条件的改善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技工作者工作条件的改善需要政府的引导和推动:

    一是改善科技工作者受教育和培训条件,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充足的在职培训,提高其创新能力和适应专业快速发展的能力;

    二是加大财政投入,改善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条件,为科技工作者提供充足的学术交流的资金和条件支持。

    (二)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环境条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良好的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是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基础条件。一直以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营造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在人才合理流动、科技创业等方面依然存在一些不足。这些问题不是市场机制自身所能够解决的。

    基于调研中发现的问题,政府应该从完善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科学高效的绩效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有利于科技创新创业的环境条件。

    1.建设和完善鼓励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针对科技工作者择业中存在的热衷政府机关、高校等待遇相对较高、工作比较稳定的不良倾向,积极推进体制创新,建立有利于在专业上能够自我实现、乐于奉献的价值观和文化氛围:

    一是积极推进分配、人事等体制改革,打破社会阶层的固化,为科技工作者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是支持社会加大对优秀人才奖励的力度,以帮助用人单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

三是加大科技工作者管理的人事制度改革,创造有利于科技工作者良性流动的环境条件。

    2.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针对科技工作者贡献大、压力大、待遇不高的问题,积极推进建立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提高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收入水平,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

    一是引导全社会建立以“获得同行认可”和“科学道德高尚”等为核心的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标准,形成健康良性的激励科技工作者开展创新活动的机制;

    二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重视原始创新的科技绩效评价体系,引导科技工作者通过高质量、有附加值的科技创新活动,提高服务社会的水平,并提高自身的收益;

    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诚信体系,运用道德和法律的力量引导科技工作者消除浮躁和急功近利的不良习气,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

    3.构建良好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调查结果显示,有一大批科技工作者抱有科技创业的理想,但是能够将这一理想付诸实施者还很少。当前是我我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但是我们尚未掀起科技创业的新一轮高潮。因此,需要政府加大引导和支持的力度,构建起良好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

    一是政府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对优秀的创业项目予以直接的扶持和奖励,提高科技工作者创业的积极性和成功率;

    二是政府积极引导引导社会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引导和支持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创业,以缓解科技工作者创业的资金瓶颈。

    (三)引导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应用技术成果开发

    科学研究成果需要转化为应用技术成果,才能够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目前,在科技工作者取得的科技成果中,应用开发类成果占数量少,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人员占比不多。这一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着我国科技发展水平难以短期内摆脱模仿创新的路径,直接制约着自主创新。

    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好其作为科技发展方向的引导者和科技研发公共资源的配置者的角色,引导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优化科技资源分配机制。

    1.加强对科技工作者开展应用技术成果开发的资金支持力度。科技工作者参加研发活动,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申报项目难、获取项目难等问题,参与科技项目研发的科技工作者占比还不是很高。

    政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更大的、更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是加大对以面向市场需求的应用技术成果开发为基础、引导产学研合作研发的科技项目支持力度;

    二是发挥科技奖励的作用,加大对应用技术成果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引导科技工作者增强应用技术成果开发的积极性。

    2.改革科技经费分配机制,在科技研发活动中体现多劳多得的原则。科技工作者在科技创新活动中需要付出十分艰巨的努力,而目前其待遇低、社会地位不高的状况,从多个方面给科技工作者的研发活动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直接制约着科技工作着从事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导致了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少,急功近利的情况泛滥。

    为此,政府应该针对科技研发活动的特点,进一步完善科研分配和管理机制:

    一是政府要加强科技经费管理的力度,规范科技经费使用,杜绝滥用科研经费的行为;

    二是根据科研活动人力投入密集的特点,在科研项目中一定程度上增加人工费用所占比例,充分肯定科技工作者的劳动,改善科技工作者的劳动和工作条件,增强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技研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改善教学与培训条件,提高质量,增强吸引力

    科技工作者需要持续的在职教育和培训,以不断提高自己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能够不被淘汰,并走向时代的前列。虽然科技工作者对教育和培训有着迫切的需求,但是,无论在频度上还是在质量上,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政府应该在支持与鼓励教学培训、提高教学培训质量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1.提高教学与培训质量,增强科技工作者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调查结果显示,科技工作者参加在职教育与培训的频度还不够高;教学效果不够好,教学中缺乏互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也使得科技工作者参加培训活动的积极性不高。

    针对科技工作者参加在职教育与培训频度、质量、积极性均不够高等问题,政府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支持和引导:

    一是加大财政对科技工作者在职培训的支持力度,创造更多、更丰富多彩的培训机会,吸引科技工作者参加在职教育与培训活动;

    二是加强对培训师资的培养和示范,提高教学与培训的质量和效果,激发科技工作者的学习热情。

    2.加强宣传和引导,合理安排工作和学习时间。在职教育和培训需要有足够时间的投入。科技工作者工作负担重,缺少时间和精力是制约其参与教育与培训、并取得良好效果的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这一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与科技工作者所在单位的工作安排有关,同时也与科技工作者自己的发展定位和工作安排有直接的关系。

    一是发挥组织的作用,引导企业认识科技人才继续教育对组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科学合理的安排科技工作者的时间,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时间进行在职教育和培训;

    二是加强宣传和引导,让更多的科技工作者认识到继续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并提供更多的信息渠道让他们能够按照自己的需求和爱好进行充分的选择。

    (五)关注科技工作者的思想观念,充分发挥其社会责任

    科技工作者是我国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因此,科技工作者是否能够贯彻执行国家的大政方针,是国家战略目标和政策能否得以实现的重要因素。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于我国现行的国家战略目标和政策的认识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一些异议。

    因此,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帮助科技工作者理解和运用相关政策;同时,政府也要重视科技工作者的观点,认真调研,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提高政策效果的举措。

    1.加强对科技工作者思想与价值观念的引导与培育。调查显示,科技工作者对一些重大科技战略目标、政策持非常积极和肯定的态度,这表明他们愿意并且会积极参与国家发展中的重大活动。但是,科技工作者对一些重要的国家战略目标和政策的认识还不够一致,需要政府加大宣传和引导的力度,提高科技工作者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水平,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一是针对科技工作者对有关问题认识比较含混,运用多种渠道进行宣传和培训,帮助科技工作者了解国家战略与政策的内容与目的,以便更好地全身心投入其中;

    二是结合科技工作者的工作进行精细化的指导和培训,建立起国家战略、政策与科技工作者日常工作之间的联系,让科技工作者在工作中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建设工作之中。

    2.关注和重视科技工作者的思想观念,提高重大政策的效果。针对调查中发现的科技工作者对我国一些重大战略目标与政策在认识上存在的不一致,政府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开展相关的调查与研究活动,针对发现的问题制定对策,调整方向和重点,更好地实现国家的战略目标:

    一是针对科技工作者对于一些国家重大战略与政策问题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开展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了解问题产生的根源及其影响;

    二是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意见,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制定改进的对策与政策举措,确保国家战略目标与重点的实现。

    (六)进一步增强和提升科协平台的社会影响力

    科协作为联系科技者之间、科技工作者与政府和社会的桥梁纽带,正在发挥着其重要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科协已经成为各类组织中普遍设立的社会组织,并且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社会对科协在信息服务等方面的作用给予了高度的期待。但是,科协的作用也存在一些不足,被调查者对科协的了解以及对科协活动的参与度都还不够高。

    因此,科协应该充分利用自身有利的条件,继续夯实工作基础,增强自身的服务能力,提升科协平台的社会影响力,更好地引导科技工作者发挥其参政议政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1.进一步增强科协平台的社会影响力。针对社会各界对科协了解不够深入、参与度不够高等问题,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增强科协的社会影响力:

    一是贴近科技工作者的需求开展服务工作,在信息、技术服务、资助研究、就业服务、向政府反映意见等方面向科技工作者提供服务和支持,以增强科协与科技工作者的联系、进一步扩大科协的社会影响;

    二是充分利用科协系统的资源和条件,围绕科技工作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组织开展科学普及、学术交流、技术推广等活动,吸引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协活动的积极性。

    2.充分利用科协平台发挥科技工作者的作用。科协组织周围凝聚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调查显示,他们有着参加社会活动的强烈意愿和能力,但是他们缺少有效的信息和渠道的支持,难以管理在社会事务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科协组织应充分利用自身的有利条件,引导和支持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参与社会活动:

    一是通过支持科技工作者开展专题研究、将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纳入科技思想库等方式,引导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服务政府决策;

    二是积极推动政府建立有助于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桥梁,帮助科技工作者树立参与社会事务的思想观念,畅通科技工作者参政议政的渠道;

    三是围绕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科技工作者参与宣传、讲座,发挥他们在促进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附件:武汉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数据分析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