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理论研究

关于泊沫港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者:      发表时间:2013/3/1 14:40:06
字体显示:  【】  【】  【

市科协“三万”活动工作组
    市委、市政府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组织干部开展新一轮“三万”活动,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的根本保证;是大力推进“两型”社会建设,着力改善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改善农村民生,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乡村,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生态文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的重要途径。市科协根据市委统一要求,积极选派工作队开展“三万”活动,工作队在组织实施“三万”活动过程中,通过与村民座谈、走访、实地察看等形式了解和掌握村民的所思、所想、所盼,形成泊沫港村新农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泊沫港村位于黄陂区长轩岭街,距离木兰山约8公里,耕地面积1184亩,全村由4个自然湾组成,分成10个村民小组,全村共331户,1265口人,党员45人,全村劳动力约560人,三分之二的劳动力外出打工。现村里常住人口主要为老人、小孩;村里的经济收入主要有二项:一是将山地承包给他人种植花卉苗木和油茶,二是外出打工;村里的卫生状况很差,村民乱扔乱丢的陋习普遍存在,村里大部分村道已完成水泥硬化,绿化情况较好。

    (一)村民结构构成情况

    泊沫港村村民共331户,村民总数为1265人,实际常住村民375人,党员45人,占全村村民比为3%;男性村民695人,女性村民570人;村民年龄80岁以上30人,60至80岁410人, 18岁以下村民275人,老人和未成年村民占全村村民比为54%;大学及以上文凭39人,中专或高中80人,中专或高中以上文化村民占9%;文肓288人,占23%;残疾村民16人,占1%。
    (二)经济收入情况
    村里主要收入来源为扭转山地给他人种植花卉苗木、油茶和村民外出打工。耕地面积1184亩,村民实际耕种面积不足百亩,外出打工成为全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
    (三)村基本建设情况
    泊沫港村现有文化广场二处,位于村委会后和郝胡家湾。村委会后的文化广场建有健身设施、宣传栏、青少年活动室、志愿者服务室、文化娱乐室、全民创业就业服务站等10多个活动室。村级公路5公里,排水沟约1.6公里,垃圾池10个,全村无无公害厕所。
    (四)村环境卫生状况
    村里垃圾乱扔情况较普遍,大部分池塘上均有大量漂浮物,还存在一些常年未清的垃圾区域,虽有一名保洁员,但因村面积大、垃圾多,一些陈年大垃圾堆不是几个人就能完成的,远达不到清理要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新农村建设主体缺乏
    青壮年村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实施者,村里大量的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导致农村各项基本建设缺乏实施者,国家各项政策难以真正落实。新农村建设仅靠国家投入资金和少数人参与是不可能建成的,只有积极引导和充分发动广大扎根农村的村民,聚集他们的智慧和力量,才能在2020年前实现。
    (二)耕地和水塘存在较大面积的荒芜现象
    通过走访和实地察看,村里大面积耕地多年无人耕种,存在严重的荒芜状况,有些耕地虽名义上是种植的树苗,实际上树苗长期无人维护;大量水塘长期闲置,没有发展水生养殖业,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
    (三)环境卫生状况恶劣
    村里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柴草乱放、粪土乱堆、垃圾乱倒、污水乱泼、畜禽乱跑、广告乱贴、电线乱拉、车子乱停,猪、牛、狗等牲畜和鸡、鸭、鹅等禽类基本上都处在散养、散放状态,随处大小便,存在着滋生病菌和传播疾病的隐患。
    (四)房屋乱搭乱建及闲置现象普遍
    村庄建设因缺乏长远规划,乱搭乱建现象普遍。村里面许多家庭都是一栋新房子,一栋老房子,一座厕所,一座猪圈,有的还有一座牛圈。大多数老房子只是作为堆放杂物的地方,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村庄势必象摊大饼,越摊越大,导致宅基地缺乏,最终大量占用耕地。;村里还存在大量空置的房子,这些房子有些只是在春节等重大节日才有人回来住上几天,有些常年无人居住。
    (五)老、弱群体得不到应有的照顾
    因大量的青壮年村民外出打工,许多家庭只留下了老人和小孩。这直接导致老人不仅得不到应有的照顾,还要帮子女照看小孩,这种状况存在着严重的弊端:一是当老人生病或发生其他意外情况时,老人、小孩都得不到及时照顾;二是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足够的父爱和母爱;三是老人带小孩往往存在溺爱现象,导致小孩养成坏习惯;四是影响小孩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广大青壮年村民往往也是文化程度较高的群体,他们外出打工,导致教育后代的责任落到了留守在家的老人身上,由于历史的原因,老人的文化程度往往是较低的,有些甚至是文盲,他们教育孩子,大多是凭经验而不是按科学的方法,孩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人生观、价值观必然会受到影响。
    (六)空巢现象严重
    因子女外出打工,许多户村民家只留下两个或一个老人,这种现象存在着二点弊端:一是这些老人在遇有疾病或意外时,很难得到及时的救助;二是老人的心灵孤独无助,得不到及时的慰籍和排解。 
    (七)村民综合素质亟待提升
    村里虽建有文化广场及多类活动室,但实际发挥作用不大,许多都变成了形象工程;村民乱扔乱丢现象严重,可以说村子是处处见垃圾,许多垃圾点都是多年未清理,有的地方甚至是几十年未得到清理;村民迷信思想存在较普遍;许多村民沉迷于麻将,村里经常是麻将声声脆;村民对公益事业关注不够,只要是公家的事首先想到的是讲价钱。
    三、关于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研究、制定村庄规划,为新农村建设明确方向
    合理可行的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发展的可靠导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文件中就对村庄规划和环境治理作出了较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真正实行村庄规划的较少,有的村认为村庄规划根本不可能实现,没必要规划,有的村是简单做个规划应付检查,远不能达到中央要求。村庄规划要从村实际出发,重点解决农民在饮水、行路、用电、燃料、购物、上学、看病等方面的困难,加强宅基地规划和管理,大力节约村庄建设用地,政府要向农民免费提供切实可行、经济安全适用、节地节能节材的住宅设计图样。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注重村庄安全建设,加强农村消防工作。村庄治理要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可以尝试开展整合村庄的试点,通过优惠政策,引导相邻村的村民集中在某一地建住房,住房按政府规划建设,形成一定规模,政府投入相应资金建医院、学校、养老院、超市和污水处理等公益设施,对村民腾出的土地实行集中使用,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导村民返乡创业
    引导农民返乡创业是解决农村问题的重要举措。一方面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低附加值、高耗能、高污染的发展模式是不可能长期持续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再加上全球经济危机的持续发酵,大量生产厂家搬迁或倒闭,使农民工越来越难以在城市中生存;另一方面农村因大量的农民工外出打工,造成大量农田荒芜,老人、小孩无人照看,农村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需要大量的青壮年农民去建设家园;三是这些年国家对农村建设力度的投入加大,农村创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各级政府要引导农民返乡参与农村建设,为他们返乡提供各种帮助,在政策、项目、资金上给予相应支持。
    (三)打造新型生态农业园,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
    因地制宜,打造新型生态农业园,是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目前,我市大多数地方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耕种模式,在生态农业发展方面与农业发达省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传统的耕种模式决定了不可能形成规模,也不会产生较大效益。针对泊沫港村闲置土地多、绿化好、青山绿水、离武汉市较近的特点, 适宜建立集种植、养殖、节能、休闲、娱乐、保健等一体的生态农业园、农业观光园或农业体验基地,为农民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提供机会。既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出农村的优势,又可以为城市市民提供了一个亲近自然、就近休闲的场所,为农村发展注入巨大活力。
    (四)加大力度,完善村基础设施建设,为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打基础
    农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生态农村的基石。要加大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和生态建设,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积极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技术。尽快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续建配套工程。进一步加强农村公路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和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强化面向农村的广播电视电信等信息服务。引导农民自愿出资出劳,开展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办法给予支持。
    (五)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升村民综合素质
    开展广泛科普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综合素质是建设生态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民是建设生态新农村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建设的步伐,需要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近年来,农村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民收入稳步增长,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素质与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还不能完全适应,与建设生态新农村的要求仍有很大差距。政府要加大力度,在农村大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和思想,倡导科学精神,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增强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和科技致富能力,培养有文化、守法律、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六)建立、完善各项制度,确保各项工作得到落实

    建立、完善各项制度,是建设好生态新农村的保证。政府应对农民的医保、社保、低保、看病就医等制定相应政策,为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提供制度保障,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 地址:武汉市江岸区赵家条144号

鄂公网安备: 42010202002213号    ICP备案号: 鄂ICP备19013409号

邮编:430010 电话:(027)65692047 传真:(027)65692036 网站编辑部:(027)82842276